书城经济中国大财经
12604300000042

第42章 中国的通胀到顶了吗?

——当前物价对策的困境与政策反思

新公布的六月CPI是6.4%,不但高于一般预期,且比五月的5.3%一下子高出了1.1个百分点。中国当前的物价形势着实令人关注。

总理温家宝不只一次强调,通胀加上贪腐,会动摇一个政权的统治基础。温家宝着眼的,是不断上涨的物价推高了生活成本将产生民怨,而且过火的通货膨胀也会恶化一个社会的财富分配,两者均不利于社会和谐与政治稳定。其实,通胀还会削弱出口竞争力,其效果等同于人民币的升值,从而同样不利于出口与经济增长。

现在的悬念是,中国的通胀到顶了吗?比较乐观的说法是七月或第三季应会到顶,因此上周的加息0.25个百分点应是这一轮加息的最后一次。理由是这一轮物价上涨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因而今年下半年的CPI在与去年同期相比下涨势应会减缓。但另一方面,必须看到还有一些不利的形势:(1)当前的CPI其实存在着一些人为干预的成分,如修改CPI中粮食类的比重,及劝喻一些大企业暂时不要涨价;(2)作为CIP领先指标的PPI,涨势仍未稍歇;(3)为了对付金融海啸采取的宽松货币政策的之后效应还将持续一段时间;(4)美国会不会再采取第三轮的宽松货币政策还存在着一些变数等。因此当前中国的通胀是否即将或已经到顶,恐怕还很难有一个乐观的判断。

其实,比起对通胀走势的判断,对政策单据而言更大的困扰是当前物价对策面临的困境或窘境:

(一)滞胀形势的浮现。由于一再调高存准率,极大程度上限缩了银行的信贷能力,从而导致大范围的中小企业面临融资困难。这就意味着在追求稳定与追求增长之间,货币政策已处于两难之境。

(二)不仅如此,当前的货币政策还存在着明显的内部矛盾。一方面,持续提高存准率的目的是希望把过多的流动性“约束”在银行体系之内;但另一方面,相较于CPI的快速上涨,加息步伐相对保守与滞后,从而产生的实质负利率现象其实又等同于把大量的流动性“挤出”银行体系。难怪连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都承认负利率是减少货币政策工具有效性的原因之一。

(三)既然如此,又为什么不加速升息以消除存在已久且幅度还越来越大的负利率现象呢?原来这又有几个担心:担心会导致热钱流入;担心会过大地冲击房地产市场,影响内需拉动;担心会加重地方政府原已极为庞大的债务负担等。这即是当前中国物价对策的困境与窘境。

究竟如何是好?如何走出这样的困境与窘境?关键在于必要的政策反思:

(一)从经济学方法论的角度说,政策目标与政策手段必须相当,目标不能多于手段,具体点说,一个手段只能对付一个目标。

(二)很显然,摆在决策当局面前、现在要对付的问题很多,包括:(1)物价稳定;(2)保持出口竞争力;(3)不要让中小企业面临严重融资困难;(4)不要过大冲击房地产产业;(5)不要进一步加重地方政府债务负担;(6)不要诱发银行金融危机等等。一个货币政策如何能面面兼顾到所有这些目标?这即是困境与窘境。

(三)怎么办?只有一个办法,选出货币政策真正要对付的最主要目标。摊开来看,前述目标中的后三个,即房地产、地方债务与金融风险虽均与货币政策相关,但更与各自的必须要推动的改革(住房改革、财政改革、金融改革)有关,它们都不是货币政策关注的最优先顺位。剩下来的三个目标,第(2)、第(3)与增长有关,第(1)与稳定有关,这就回到了货币政策传统的选择范围了。增长与稳定,何者为先,这是政策当局分内本需作的判断,虽然也有一定难度的挑战,但至少已不再陷于不知如何是好、治丝益棼的困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