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社改革的另类宏调政策
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上有无可取代的优点,但不利于解决分配问题。
今年年初以来,中央有关于收入分配改革有一系列的表态:胡锦涛说,要让劳动者体面劳动;温家宝主持国务院会议,将深化收入分配改革列为今年改革任务的重点;6月2日出版的《求是》杂志,发表李克强的文章指出,应更加注重就业和劳动报酬在分配中的作用。另据了解,正在研拟中的“十二五”规划,将会列入工资增长政策。显然,一个巨大的“工资改革工程”正在胎动之中。如何解读?
任何政策或改革都是形势的产物,所谓“与时俱进”。当前的形势是“后金融危机”的形势,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国的发展面临了外在与内在的双重挑战:(一)外在方面,出口面对着前所未有的阻力,不仅是全球经济疲滞,同时还有人民币升值的巨大压力;内在方面,长期以来的出口导向模式,对环境生态、农民、劳工及弱势群体等权益的相对忽视,导致了环境生态的恶化及社会矛盾的激化,不利于社会和谐与政治稳定,而且,这种忽视,也会使出口竞争力获得了不必要也不健康的增长,却因此换来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更加令人关注的是,后者也就是收入分配问题,倒过来,还成了当前亟待拉动内需的最大障碍。这一切,说明现行的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着不少问题,必须加以转变。
问题出在哪?应该说,是长期以来对市场经济无条件的高度重视,以致对市场经济原本具有的不足或缺陷欠缺了解、有所忽视的结果。
市场经济肯定有在资源配置上无可取代的优点,就是效率,所以能解决生产问题。然而正由于它的优点的发挥必须建立在优胜劣汰的前提上,因此必然使弱势者处于劣势,不利于解决分配问题。
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个30年,经济增长率平均9.8%,外汇储备2.4万亿美元,出口超过德国,全是世界第一,可以看到市场经济的巨大贡献。然而与此同时,农民、农业、农村、劳工、环境、西部地区等所谓弱势群体、弱势地区、弱势领域的处境并没有明显改善,有些甚至还恶化了,这就让我们同时可以看到市场经济的不足与缺陷。
怎么办?答案很简单,就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从来就是更多地关注及照顾弱势者的;社会主义从来就是补强及矫正市场经济的不足及缺陷的。
从2003年开始迄今,中共中央连续七个一号文件都针对三农为题,还有一连串的执政理念,如小康社会、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谐社会、执政为民、以人为本、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五个统筹兼顾等,贯穿其中的,其实就是社会主义。
如果说市场经济,政府的态度是让市场执行运作来决定资源的配置;那么社会主义,政府的态度就是针对市场自行运作产生的问题与不足,藉政府的适度干预来加以矫正与补充。
一号文件中政府在政策上对三农倾斜,“十一五”规划中节能减排列为硬指标,“十二五”规划中研拟工资增长政策,住房改革中强调政策及保障性住房等,都是政府通过政策对市场的介入,但这些介入都不是扭曲市场机制,而是对市场的不足有所补充,对市场的缺陷有所矫正。其目的,就在于既要确保效率,又要兼顾公平,这正是所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当今所有发达成熟国家走的发展模式。
传统的宏观调控,是借货币与财政政策的操控,来实现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及促进就业,但传统宏观调控对于市场经济的不足与缺陷在社会发展上的问题不易着力。中国这一波以工资政策为核心的改革,可视之为以社会主义为内涵的另类宏调,也是根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