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大财经
12604300000059

第59章 中国增长趋势:后金融危机时代的“U”?

总理温家宝针对中国第二季经济增长率10.3%,比第一季的11.9%降低1.6个百分点,说除了技术因素外,“是主动调控的结果”。

温家宝的解释是很专业的。宏观经济走势出现波动,很自然;针对波动,以反景气政策调控,也很正确。其实,对当前的中国而言,与其关注短期的景气波动,不如更多地关注增长的长期趋势。因为,中国历经了过去30年的高速发展(年均增长9.8%)后,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未来走势如何,是个“—”呢?或是一个背倾斜的“L”,或是“U”?

要回答这个问题,可以做两个“中期”比较,过去30年与未来30年,其间正好以2009金融海啸作为分界。

过去的30年,中国经济年增长9.8%,全球第一,有供给与需求两方面的解释。供给面是:市场经济加民营化,释放了巨大的生产力;需求面是全球化形势的大开展。

但到了2008—2009这两年,也正是第一个30年的尾端,形势出现了两个大变化。(一)世纪金融海啸导致全球贸易萎缩(2009年剧挫11.8%),还必须看到这是全球经济长期结构失衡的调整(以美国空屋为例,没有5到10年,消化不了),非短期能真正恢复;(二)另一方面,中国也亮起了“不可持续发展”的警示灯,资源、能源及环境的透支,劳工、农民等弱势群体问题的浮现。这两大变化让中国意识到,必须(1)更多地依赖内需,拉动内需;(2)必须加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理论上,这(1)与(2),又是相互补充,相生相济的。

例如,表现在具体的政策上:

——政策性地提高工资,从制度上推动收入分配体制的改革,这就一方面缓和社会矛盾,二方面有利于拉动内需;

——加大对三农的政策补贴,也有同时缓和社会矛盾与拉动内需的双重效果;

——加强节能减排。这方面目前力度还不够,尤其是环境生态的保护方面。

所有这些政策的调整,都是“加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都有可能列入“十二五规划”,都将是“后金融危机时代”也就是下一个30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因此,势将对中国的经济增长趋势产生深远的影响。“影响”可以从“短期”与“长期”两个角度来分析:

(一)就短期看,增高工资,增加环境生态保护成本,增加对农工等弱势群体的政策补贴,都将直接、间接地反映在生产及出口成本之上,从而降低出口竞争力。如果其他条件不变,中国中、短期的经济增长率增速有可能减缓,例如从过去30年平均的9.8%,调整到8%甚至是7%。

然而另一方面,通过经济发展方式的加速转变与结构的调整,中国庞大的内需(全球最大规模的内需市场,13亿人口)可望真正的拉动起来,相当程度上抵消下一个阶段中出口新形势中的不利影响。因此,中国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经济增长的中长期趋势,不会是一个“—”字(表示继续在高位运行),也不会像日本、美国,发展成一个背部倾斜的“L”,较可能的是一个“U”字,初期略为调低,之后,又开始缓坡向上。至于这个“U”字向下、向上坡度的斜率如何,底部有多宽,则除了取决于前述的各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内需效应”外,还有三点值得一提:

(一)就业政策。中国必须克服在一个较低经济增长率下的就业问题,一针见血地说,这需要正确认识劳力密集产业的价值,并给以积极的政策倾斜。

(二)适度重估人口政策,避免落入老龄化的日本陷阱。

(三)大力度投入科技研发与教育培训,这是韩国模式,值得参考。

中国如能在这三方面“趋利避害”,下一个30年,中国的增长趋势甚至不排除是一个“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