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领华尔街”现象的体制面分析
从9月17日开始的“占领华尔街”运动,一个月来,有如野火燎原。从属性与发展脉络观察,无疑是2008年9月世纪金融海啸的延续。这次全球金融经济危机,一开始,索罗斯就惊呼,“是百年一遇的”,格林斯潘也说,“这是自我进入职场以来所仅见的”。何以久经阵仗,不知见过多少世面的索罗斯与格林斯潘都有如此受到震撼的感觉,这就需要从这次全球经济危机的性质与类型作一些比较深入的观察与分析了。
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相比,有更多、更为明显的经济循环或周期,衰退就是循环或周期中向下走的那一部分。就理论与经验观察,经济衰退有三种类型:
第一种,是周期性的,最单纯,盛衰起伏,主要源自于投资、生产、供给与消费之间,因时间滞延长短不一而产生的不搭调现象。在农业经济中有所谓的“蛛网现象(或理论)”,在工业经济中有所谓的“加速原理”或“乘数理论”,均属之。
周期性的衰退,主要发生在实体经济之中,一般而言,靠市场经济本身的自我调节就可以解决或改善。20世纪有凯因斯理论之后,主张以“总需求管理政策(或称反景气循环政策)”来对付,但理论界与政策界始终对政府的角色干预的必要性及有效性存在争论。但无论如何,与下面两种相比,第一类无疑还是最单纯的。
第二种,是泡沫性的,比较复杂,因为在实体经济周期波动之外,还牵涉到金融经济的部分。
在市场经济中,所谓泡沫,有一种自动形成的逻辑与机制:(1)首先,是“信心”,在经济进入到向好阶段时,人们开始对未来前景产生乐观的憧憬,从而影响到他们的消费与投资行为——消费者拟购买汽车及房屋等耐久性消费,投资者拟购买土地及机器设备扩大投资,但此处的“拟”,都只是“意向”,还不是行动。等到他们到银行取得贷款与融资之后,也即是银行的“信用”有所扩张之后,才是行动。消费行动与投资行动就导致总需求扩张,从而拉动经济增长,产生一波的经济繁荣,然后,又有了更强的“信心”,然后……这就进入到一个自我拉拔的循环,一当经济进入到这个循环机制,就停不下来,泡沫因而产生,并随着这个机制的循环而不断扩大。当泡沫不断拉大的过程中,其实新增的需求中就有越来越多的部分是“虚”的,可称“虚需求”。过程越久,需求越大,虚的部分也越大,泡沫也越大,直到泡沫到达极限,终于破灭。
泡沫破灭之后,事物立刻打回原形,虚需求归零;但在整个泡沫形成并加大的过程中,随着虚需求的膨胀而被拉起的“实供给”(即产能)却不会随着泡沫破灭及虚需求归零而消失。结果就是产能过剩,供过于求,衰退开始。
与周期性衰退不同,泡沫性衰退是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综合作用的结果,问题较大,也较复杂,通常得靠政府介入矫正。
第三种,是结构性的,最复杂,也最麻烦。这次世纪金融危机即属之。
所谓结构性的,是指经济危机的形成,多与一些结构性的失衡有关,例如:全球货币体制的结构性失衡;全球资本主义资源配置在金融产业及其他产业间的结构性失衡;资本主义报酬分配机制在要素所得(如资本收入与劳动收入)间的结构性失衡等。这些结构性的失衡,要不导致全球范围内主要国家宏观经济的失调与矛盾,要不导致金融产业的异化,终至于华尔街成了全美或全球挞伐的目标,要不导致各国之内及全球范围各国之间的贫穷差距拉大的经济、社会与政治矛盾。
所谓对症下药,如今各国政府都是用对付第一、第二类衰退的药,来对付第三类的世纪经济大麻烦,结果如何,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