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大财经
12604300000085

第85章 全球化·失业·核心竞争力

——为诺贝尔大师论坛引言

受世纪金融海啸冲击,在全球各国普遍面临失业问题压力下,本报特邀三位去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并以发展搜寻及配对理论专研劳动市场扬名的经济学者来台访问,意义重大;今天率先登场的是美国西北大学教授摩坦森(Dale Mortensen),他将在大师论坛开讲“劳动力与提振经济”。

以三位得奖者姓氏(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戴蒙德Peter Diamond、摩坦森、英国伦敦政经学院教授皮萨里德斯Christopher Pissarides)缩写而成的DMP模型,对于如何分析失业问题,尤其是各国经济出现的有许多空缺职位但找不到人、却有不少求职者找不到合适工作的现象,提供了极具说服力的理论分析与解释,为传统劳动市场就业理论的不足做了精彩的补充。

依照传统经济理论,劳动市场一如任何商品市场,有供给有需求,在市场的充分有效运作之下,供需双方总会达成均衡,从而长期性、大范围的失业不会发生。但这一套所谓的古典经济理论在上个世纪1930年代经济大萧条大失业时即面临了强烈的质疑,所幸1936年凯因斯出版的《关于就业、货币与利息的一般理论》指出了问题的症结,认为“市场”不一定甚至经常不会有效运作,因此失业现象不令人意外,需要政府运用政策加以改善。但即使凯因斯提供了一般性的失业分析,却很难解释近年来普遍存在的既有大量失业、又有大量工作空缺的吊诡现象,一直到DMP理论的出现。

DMP理论提出“搜求成本”(即搜寻成本加媒合成本)的概念,指出无论人求事或事求人都要花费时间与精力,不是经常一拍即合,所以供需之间存在差距,理所当然。

从经济理论的角度看,DMP的“搜求成本”就是“交易成本”,只不过是把一个一般化的“交易成本”别出心裁地用在了劳动市场分析,成了一个有针对性的“搜求成本”,但也因此为就业失业问题的研究探寻另辟蹊径。

值得指出的是,DMP模型在分析劳动市场之外,也同样适用于婚姻问题(何以既有旷男又有怨女)、房屋市场、二手车市场的研究分析。其道理不难明白,因为这些市场的“商品”跟“劳动”同样具有高度产品差异化的特质,“搜求成本”特别明显。

DMP模型及其引申出来的相关政策观点与建议,对各国政府当然极富参考价值;但我们也要强调,DMP模型毕竟属于一种“微观”角度的分析,当前世界各国包括台湾在内,所面对的失业问题相当明显而且复杂,既有“微观”层面的问题,也有而且可能更多的属于“宏观”层面的问题。

“全球化”是最不能忽略的趋势。传统概念中的生产要素的“移动性”在全球化的大趋势下,被颠覆的可能性与日俱增。商品、原物料、零组件等,在国与国之间,是标准的“贸易财”?现在,劳动力又何尝不是可移动的“准贸易财”?劳动力得以在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更方便、更频繁地进出移动,那么,传统的劳动市场就不再是一个封闭的市场,其就业与失业问题也就必须纳入到全球化的模型中来思考。

近年来,美国很多服务业工作(如软件工程师、电话接线生等)被“外包”(委外)到印度及菲律宾,就是一种就业移动,更不用说大量制造业的工作机会被转移到中国大陆了。以美国经济规模之大犹是如此,台湾就更不能例外了。

全球化之下的就业与失业问题该怎么看,说到底是一个全球资源配置或重分配的问题,后者又与如何培养及发挥核心竞争力有关,这应该也是台湾新世纪最严肃的挑战性课题。三位诺贝尔经济学大师一一到访,朝野各界不妨以此当面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