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大财经
12604300000090

第90章 2016:中国熊?中国牛?

美国彭博社日前公布民调,61%的全球投资者预计中国银行业将在2016年前崩溃,显示看坏中国经济前景者之众;与此对照,早几个月,2016刚被IMF预测为“中国GDP(按购买力平价计算)超过美国的元年”。就像美国政界在对华态度上存在“拥抱熊猫派”和“屠龙派”之争一样,全球经济界的中国“牛熊”争论也很激烈。《日本时报》说,经济学家已分裂为“中国牛派”和“中国熊派”,前者看好,后者唱衰。

中国牛派的代表之一,《福布斯》说,从2008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增长40%,美国却只勉强增长0.5%;过去20年,“中国熊派”每年都会预测中国经济崩溃,但每年的事实都证明他们错了,“未来中国将继续用表现向那些唱反调的人竖起中指”。

中国熊派的代表之一,“末日博士”纽约大学教授鲁比尼则预测,中国将在2013之后,迎来一次金融危机及经济衰退。中国熊派的逻辑显然也言之成理:过去一段时间尤其是2008年之后,中国靠强力政策,通过公部门的投资与建设拉动经济高速增长,但最近开始,中国制造业表现疲软,房地产价格开始下跌,出口增速也在减弱,它们都可能导致银行坏账堆积,从而引发银行危机。

中国现在真是动见观瞻了,全球激辩中国经济前途。那么,究竟该如何理解及评估“中国牛派”与“中国熊派”的论点,谁是谁非?2016,是牛胜出,还是熊胜出?

牛熊激辩,相关的逻辑争议,其实聚焦在三点:(1)需求;(2)金融;(3)政策。

先看需求。无论是之前改革开放的30年,或是金融海啸以来的最近3年,中国的高速增长都离不开强劲的需求。差别在于,早30年更多的靠外需,近3年更多地靠内需。更关键的是,这3年的内需,更多地是靠政府通过强力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及非常规的地方融资平台,刺激产业投资、基础建设与地方开发的结果。由于这些投资、建设与开发,不是到了过多产生泡沫,就是到了财源无以为继的地步,因之对它们进行贷款融资的银行自然将面对很大的风险。与此同时,欧、美、日经济也同时因金融海啸重创而明显迟缓,使中国出口面对空前阻力。整体而言,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确实是“内忧外困”,中国熊派的担忧与唱衰并非无因。

其次谈金融。市场经济的问题最终通常积聚在金融,当银行因为坏账过多而难以运作时就会引爆危机,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2008年的世纪金融海啸、2011年的欧元危机,本质都是如此。所以鲁比尼等熊派判断中国将难逃金融危机,逻辑也并非不能成立。只是中国毕竟是“国情不同”,在所谓的“国家资本主义”体制下,中国主要银行多为国营,必要时,中国政府会以财政手段对问题银行注资,并剥离其不良资产,进行危机处理,此有前例(本世纪初),不足为奇。这往往是熊派经常唱衰中国经济却又经常失算的原因。

另一个原因就是对中国需求的低估。必须看到,中国13.4亿人口的需求规模还有很大部分处于满足水平之下,每当释放哪怕是仅仅一部分出来,就对中国的增长注入很大的动力。

所以,最终的关键在于政策。政策是中国巨大潜在需求能否释放出来的要害。这些政策包括了开放或降低垄断性行业的投资门槛;对民营尤其是中小企业提供一整套包括了金融、租税及外部性行政服务的发展机制;运用中国巨大的财政力量,通过在教育、医疗、住房、基建的投入,从“预调”的角度,全面改善收入分配,从根本上拉动中国庞大的内需。

21世纪初,全世界最缺乏的不是资源、不是人才、甚至不是技术,而是需求。中国能否通过改革,把全球最大的潜在需求转变为实际需求,不仅决定了中国的经济前途,也决定了“中国牛派”与“中国熊派”的胜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