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的意义系统相对简单,不似“赤”有诸多的引申义,且“朱”的用法搭配较为固定,基本上是对上古汉语的继承。现代汉语中,“朱”主要用作姓氏,表颜色仅见于文言色彩较浓的“朱笔、朱门、朱批”等,口语中使用较少。
绛、:《说文·糸部》:“绛,大赤也。”朱骏声《通训定声》:“绛,即也。”《广雅·释器》:“谓之绛。”“绛、”二者互训。又《尔雅·释器》“三染谓之”邢昺疏引李巡云:“三染其色已成为绛。、绛,一名也。”可见这两种颜色应该说是十分接近的,且红的程度都比赤要深,犹今之深红色。而《说文·糸部》:“,浅绛也。”“绛”比“”又要深一些。
《后汉书》中“绛”用为颜色词共28例,多用来表示衣物,如:绛衣、绛帷、绛纱帐、绛领袖、绛裤袜。如《马融列传》“尝坐高堂,施绛纱帐,前授生徒,后列女乐,弟子以次相传,鲜有入其室者。”此外,“绛”如“赤”还可用于表示云气自然景观,如《窦融列传》:“勒以八阵,莅以威神,玄甲耀日,朱旗绛天。”而“”的使用较“绛”要少,只有15例,多与“玄”连用或对举,如《卓鲁魏刘列传》:“及莽篡位,遣使赍玄束帛,请为国师,遂欧血托病,杜门自绝。”《舆服志》:“天子、三公、九卿、特进侯、侍祠侯,祀天地明堂,皆冠旒冕,衣裳玄上下。”
丹:《说文·丹部》:“丹,巴越之赤石也。”原是一种可作染料的红色矿石。《慧琳音义》卷四“丹枕”注:“丹,红赤也。”又《仪礼·乡射礼》“凡画者丹质”郑玄注:“丹浅于赤。”《后汉书》中“丹”多用于人名或地名,表示颜色有10例,和“丹”组成的词有:丹水、丹土、丹漆、丹书等;当“丹”与颜色词连用时,多见“丹青、丹朱”,如《舆服志》:“大夫台门旅树反坫,绣黼丹朱中衣,镂簋朱纮,此大夫之僭诸侯礼也。”此外,与众不同的是,“丹”还可用如动词,表示染红,如《皇甫张段列传》“流血丹野”。
彤:《说文》“丹”字下云:“彤,亦古文丹。”《集韵·寒韵》:“丹,古作彤。”《后汉书》中“彤”除用于人名外,表示颜色有6例,组合形式仅见“彤管、彤弓、彤矢、彤庭”。虽然从意义上看,“彤”即丹红色,但用法上,“丹、彤”与之习惯搭配的事物各有侧重。
赭:《说文·赤部》:“赭,赤土也。”段注:“赭,引申为凡赤。”《山海经·西山经》“其状如赭”郭璞注:“赭,紫赤也。”从色彩上看,“赭”应该是比赤要深的一种颜色。《后汉书》中“赭”共2见,表颜色仅1例,如《刘玄刘盆子列传》:“盆子时年十五,被发徒跣,敝衣赭汗,见众拜,恐畏欲啼。”
以上红系列颜色词中,我们按颜色由浅入深排列,大致为:红-丹/彤-赤-朱-赭--绛。“赤”仍是《后汉书》中使用最广泛的,居于主导地位。现代汉语中“红”早已取而代之成为基本词,其余“绛、、丹、彤、赭”常在绘画领域中使用,日常语言中已不多用了。我们在表示不同红色的时候,似乎更习惯采用合成词的方式:或者在后面加后缀,或者在前面添加物质名词或者表示程度、状态的副词,来对各种深浅不一的红色进行描写。
2.绿(Green)
“绿”语义场的成员包括:绿、青、苍、缥、绀、葱、艾、碧、翠。
绿:《说文·糸部》:“绿,帛青黄色。”《诗·邺风·绿衣》“绿兮衣兮”孔颖达疏:“绿,苍胜黄之间色。”可见,“绿”是由青多与黄少调和而成,较“青”娇嫩。先秦文献中,“绿”多用于形容植物嫩绿的颜色,如《楚辞·九章·桔颂》“绿叶素荣”,《诗·卫风·淇奥》“绿竹猗猗”。《后汉书》中“绿”表颜色并不多见,共10例,多作为定语修饰名词,可见:绿莎、绿车、绿里、绿绶、绿圭,如《马融列传》:“镇以瑶台,纯以金堤,树以蒱柳,被以绿莎。”也见于颜色词的列举中,如《舆服志》:“二百石以上四采,青黄红绿。”
“绿”不是古代的正色,一般以绿色为贱色。如《汉书·东方朔传》“董君绿帻傅鞴”颜师古注:“绿帻,贱人之服也。”明谢肇淛《五杂俎》卷十二:“董偃,武帝时人,以绿帻见天子,必非无屋者,帻本贱者之服。绿帻,又其贱者,近代乐工着绿头巾,亦此意也。”《陔馀丛考》卷三十八:“吴人以妻之有淫行者,谓其夫为绿头巾。”事实上,不同历史时期尊崇禁忌的颜色有所不同,人们赋予绿色的文化内涵也相差甚远。如考古专家袁仲一先生,通过对秦始皇兵马俑的服装颜色进行分析对比和量化统计后发现,秦人以绿、红、紫、蓝四色为主要流行色,其中以绿色最受欢迎。又《清稗类抄》云:“嘉庆时,优伶皆用青色倭缎、漳绒等绿衣边,以为美饰,如古深衣。”可见,清代优伶已以绿衣为美饰了。在《后汉书》中,绿色也被用作高等官绶的颜色,如《舆服志》:“诸国贵人、相国皆绿绶……九卿、中二千石、二千石青绶……千石、六百石黑绶……四百石、三百石、二百石黄绶。”
青:《说文·青部》:“青,东方色也。”《释名·释采帛》:“青,生也。象物生时色也。”即植物生长之色。“青”、“绿”都多表示植物的颜色,但“青”是比“绿”深的深绿色,且在古代是正色。从先秦文献中我们还发现,“青”不仅可指绿色,亦可指黑色、蓝黑色。如《礼记·礼器》“或素或青”孔颖达疏:“青,谓黑也。”《素问·风论》“其色青”王冰注:“青,肝色也。”
有关“青”的语义演变,徐朝华先生在《析“青”作为颜色词的内涵及其演变》中进行了翔实可靠的举证和分析,认为“青”表示不同颜色的时候,有其不同的常用组合对象,如“青”表示绿色常与自然物搭配,表示蓝色常与染织物等搭配,表示黑色常与头发、眼睛等搭配。而现代汉语中,“青”与染织物搭配的时候表示黑色,原与头发、眼睛搭配表黑色的“青”则直接用“黑”来形容了。
由于蓝、绿色相性质相近,我们把蓝色也列入“绿”系列,则《后汉书》中“青”表颜色均为本语义场用法,未见“青”表示黑色的例子。从组合形式上看,可“青+事物”,如:青衣、青巾、青帻、青幡、青绶、青纶、青虹、青云、青气、青荧、青蛇、青龙、青牛角、青蝇、青翅、青首、青玉、青琐、青盖、青山、青岑、青草、青林、青竹、青石,如《孝灵帝纪》:“秋七月壬子,青虹见御坐玉堂后殿庭中。”也可与颜色词组合,如:丹青、葱青、青紫、青白、青黄,如《天文志》:“六年二月丁巳,彗星见东方,长六七尺,色青白,西南指营室及坟墓里。”而“青”独用仅1例,见《祭祀志》:“车旗服饰皆青。”
苍:《广雅·释器》:“苍,青也。”《说文·马部》“骓,马苍黑杂毛”段注:“苍者,青之近黑者也。”依段注,似乎“苍”颜色比“青”浓,至于近黑。又《尔雅·释畜》“苍白杂毛,骓”邢昺疏:“苍,浅青也。”《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草木苍乾”王冰注:“苍,薄青色也。”从古注上看,以“苍”为浅青、薄青居多。中古以后,“苍”可表示灰白色,如杜甫《赠卫八处士》:“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后汉书》中“苍”都表示青绿色,所修饰事物的范围比较狭窄,只见:苍天、苍梧、苍蜼、苍隼、苍龙、苍蝇、苍岩、苍头,如《马融列传》:“尾苍蜼,掎玄猿。”其中“苍梧、苍岩、苍蝇、苍龙”仅用为专有名词,“苍”的颜色义已弱化。
缥:《玄应音义》卷三“红缥”注:“缥,谓天缥也,如帛之青白色也。”又《文选·曹植〈七启〉》“乃有春清缥酒”李善注:“缥,绿色而微白也。”《文选·何晏〈景福殿赋〉》“今也维缥”张铣注:“缥,浅碧色。”可见“缥”指淡淡的绿色。《后汉书》中“缥”共8例,多见于颜色的列举,如《舆服志》:“乘舆黄赤绶,四采,黄赤缥绀,淳黄圭,长二丈九尺九寸,五百首。”值得注意的是,“缥”前可有程度修饰语,如《舆服志》:“贵人助蚕服,纯缥上下,深衣制。”
绀:《说文·糸部》:“绀,帛深青扬赤色。”段注:“以入深青而赤见于表,是为绀。”《后汉书》中“绀”表颜色共10例,除见于颜色词的列举外,还可见“绀纶、绀绶、绀缯蔮”,如《舆服志》:“公、卿、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夫人,绀缯蔮,黄金龙首衔白珠,鱼须擿,长一尺,为簪珥。”
葱:原指大葱,后可表示葱发芽时的浅青色。《玉篇·艸器》:“葱,浅青色。”《后汉书》中“葱”多用为地名“葱岭”,本语义场的用法仅1例,见《桓荣丁鸿列传》:“干云蔽日之木,起于葱青。”“葱青”指植物萌发时之浅青。
艾:原指艾草,后可表示艾草之色。《诗·郑风·出其东门》“缟衣綦巾”毛传“綦巾,苍艾色”孔颖达疏:“艾,谓青而微白,为艾草之色。”《后汉书》中“艾”表示颜色2例,均见为“艾绶”,如《朱冯虞郑周列传》“赐驳犀具剑、佩刀、紫艾绶、玉决各一”,李贤注:“艾,绿色也,其色似艾。”
碧:《说文·玉部》:“碧,石之青美者。”《慧琳音义》卷五“碧绿”注引《广雅》:“碧,青白色也。”“碧”原指一种青色的美丽玉石,所以“碧”表示青色时,似乎带有晶莹剔透的意味。《后汉书》中可见“碧树、碧鸡”,如《班彪列传》“琳珉青荧,珊瑚碧树”,这里“青、碧”对举。另有“青碧”1见,如《西域传》:“土多金银奇宝,有夜光璧、明月珠、骇鸡犀、珊瑚、虎魄、琉璃、琅玕、朱丹、青碧。”值得注意的是,此例中“碧”并不指颜色,“青碧”义为青色的“碧”。
翠:《说文·羽部》:“翠,青羽雀也。”“翠”原指翠鸟,也可表示如翠鸟羽毛的青绿色,而因为翠鸟羽毛的亮丽,因此“翠”是奕奕生光、富有光泽的青色。《慧琳音义》卷十三“青翠”注引《考声》云:“翠,碧色之明也。”《后汉书》中除“翡翠”外,仅见“翠云、翠羽”,如《冯衍列传》:“驷素虬而驰聘兮,乘翠云而相佯。”
以上绿系列颜色词中,“青”为基本词。其中“绿、青、苍、缥、绀”本身即为颜色词,而“葱、艾、碧、翠”表颜色则经历了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从历时发展来看,“绿”语义场的成员变化较大:首先是代表词“青”为“绿”所取代;其次表现为有些成员本身意义的变化,如“青”在中古以后表黑色适用范围的扩大;“苍”逐渐可用于表示灰白色;“绿”在现代则增加了“生态健康”的意义。
3.黄(Yellow)
“黄”语义场的成员包括:黄、绞、黈、缃、缇。
黄:“黄”早见于甲骨文,刻辞中多用于修饰用于祭祀的牲口。《说文·黄部》:“黄,地之色也。”《书·禹贡》“厥土惟黄壤”蔡沈集传:“黄者,土之正色。”又《释名·释采帛》:“黄,晃也,犹晃晃象日光色也。”《汉书·律历志》:“黄者,中之色,君之服也。”可见黄色是土地的颜色,是近太阳的颜色,“黄”在五色中最为高贵,代表中央,古代帝王均尊黄色为正色,且专有黄色。
《后汉书》中“黄”的颜色意义用法已十分丰富,适用范围非常广泛。从修饰的对象来看,可表示牲畜的颜色“黄牛、黄羊、黄龙”,表示鸟的颜色“黄鹄”,表示植物的颜色“黄肠、黄橘”,表示谷物的颜色“黄粱”,表示头发的颜色“黄发”,表示丝织品的颜色“黄衣、黄巾、黄缣、黄绶”,表示建筑的颜色“黄堂、黄屋”,表示尘雾的颜色“黄尘、黄雾”,表示大地山川的颜色“黄壤、黄山、黄石、黄河”,表示日光的颜色“黄珥、黄气、黄晖”等。从语法功能上看,基本上为“黄”作定语置于被修饰事物之前,也可单独用作谓语。以上略举一二:
(1) 昔王氏五侯同日俱封,其时黄雾四塞,不闻澍雨之应。(《皇后纪》)
(2) 抗疾京师,将终,告其故吏朱祇、萧建等,使薄敛素棺,籍以黄壤,欲令速朽,早归后土,不听子孙改之。(《刘赵淳于江刘周赵列传》)
(3) 其水也,雨杀人,陨霜,大风,天黄。(《五行志》)
绞:《集韵·爻韵》:“绞,苍黄色。”《礼记·杂记上》“大夫不揄绞”郑玄注:“采青黄之间曰绞。”《后汉书》中“绞”表颜色仅1例,见《文苑列传》:“诸史过者,皆令脱其故衣,更着岑牟、单绞之服。”这里“单绞”意即苍黄色单衣。
黈:《集韵·厚韵》:“黈,黄色。”《汉书·东方朔传》:“黈纩塞耳”颜师古注:“黈,黄色。”《后汉书》中“黈”只1见,《舆服志》:“皆有前无后,各以其绶采色为组缨,旁垂黈纩。”刘昭注引吕忱曰:“黈,黄色也,黄绵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