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后汉书核心词研究
12643400000040

第40章 形容词篇(3)

炎:《玉篇·炎部》:“炎,热也。”“炎”表示热,是指火烧火燎地热。《后汉书》中“炎”用为形容词仅见于“炎气、炎赫”,如《孝顺孝冲孝质帝纪》:“自春涉夏,大旱炎赫,忧心京京,故得祷祈明祀,冀蒙润泽。”

赫:“赫”本用于形容火势之盛,后也可引申表示炎热,《资治通鉴·晋纪二十五》“威势翕赫”胡三省注:“赫,炎之极也。”《后汉书》中“赫”在本语义场中的用法仅与“炎”连用,如上例。

暑:《书·洪范》“曰雨曰旸”孔颖达疏:“暑是热之极。”《后汉书》中可见“暑湿”3例,如《杨李翟应霍爰徐列传》:“且南方暑湿,障毒互生。”此外“暑”多与本语义场其它成员连用,如“暑热、溽暑、温暑”;“暑”还可带补语,如《马援列传》:“会暑甚,士卒多疫死,援亦中病,遂困,乃穿岸为室,以避炎气。”

溽:《广韵·烛韵》:“溽,溽暑,湿热。”“溽”同“暑”侧重于湿热。《后汉书》中“溽”只1例,见《张衡列传》:“溽暑至而鹑火栖,寒冰冱而鼋鼍蛰。”

温、暖:《广雅·释诂》:“温,暖也。”《玉篇·日部》:“暖,温也。”“温、暖”可以互训,但也彼此有别。《后汉书》中“温”常与“凉”对举,如《文苑列传》:“浑然同惑,孰温孰凉?”“暖”则常与“寒”对举,如《卓鲁魏刘列传》:“自三月以来,阴寒不暖,物当化变而不被和气。”其次,从与名词的搭配上看,《后汉书》中“暖”只用于“暖气”,而“温”除与“气”搭配外,还可见“温风,温食”,如《张衡列传》:“温风翕其增热兮,惄郁邑其难聊。”而由于“温”接近于“暖”,所以“温暖”也常连用,如《东夷列传》:“气温暖,冬夏生菜茹。”

燠:《尔雅·释言》:“燠,暖也。”又《续方言》卷上:“暖,江东通言燠。”可见“燠”是“暖”的方言词。《后汉书》中“燠”共6见,如《显宗孝明帝纪》:“京师冬无宿雪,春不燠沐,烦劳群司,积精祷求。”李贤注:“燠,暖也。”因为“燠”是“暖”的方言变体,“燠”也常与“寒”对举,《后汉书》中可见“寒燠”2例,如《张衡列传》:“或观星辰逆顺,寒燠所由,或察龟策之占,巫觋之言,其所因者,非一术也。”

小结:“热”的义域实际上较为模糊,《后汉书》中“热”语义场的成员,突出的表现为热程度的不同,其中“热、炎、赫、暑、溽”表示温度高,“温、暖、燠”表示温度适中。从使用上看,《后汉书》中“热”语义场各成员用例都很少,基本上看不出谁更显优势。

由于“火、烧、热”在语义上的种种联系,因此这三个语义场的成员存在相互交叉的情况,最典型的如“炎”,《后汉书》中“炎”既表示火焰,也表示焚烧,还可表示炎热。

2.冷(Cold)

“冷”位于《百词表》第94位。表性状“冷”与“热”相对。有关“冷”的研究,已有一些重要的成果。《后汉书》中与“冷”有关的词有:冷、寒、凉、冻、清、泠、凄。

冷:《慧琳音义》卷四“冷煗”注引《字书》:“冷,小寒也。”《后汉书》中“冷”仅有1例,见《独行列传》:“就语狱卒:‘可熟烧斧,勿令冷。’”“冷”是始见于西汉的低温语义场的新进成员,东汉时期在口语性较强的医籍和汉译佛经中使用渐多,南北朝后期在大部分场合已取代了“寒”。而由于《后汉书》的正史性质,“冷”蓬勃发展的态势并未在《后汉书》中得到体现。关于“冷”与“寒”的演变过程,汪维辉先生(2000:349-358)有专门引证,不赘述。

寒:《说文·宀部》:“寒,冻也。”又《素问·至真要大论》“平以辛凉”王冰注:“积凉为寒。”表示温度极低。《后汉书》中“寒”共107见,本语义场用法有69例,组合形式上多作定语修饰名词,如:寒水、寒风、寒气、寒冰、寒蝉、寒露、寒泉、寒食、寒服;也可与形容词尤其是温度词连用,如:寒温、阴寒、寒燠、寒凉、寒热、饥寒、寒苦;偶也可带有程度修饰语,如:大寒、极寒、盛寒。此外,“寒”还可独用,如《光武帝纪》:“晨夜兼行,蒙犯霜雪,天时寒,面皆破裂。”

凉:《广韵》、《玉篇》皆云:“凉,俗涼字。”至《集韵》乃特出凉字,曰:“薄寒曰凉。”又《书·洪范》“曰燠曰寒”孔颖达疏:“凉是冷之始,寒是冷之极。”《后汉书》中“凉”多作为地名、人名,用为温度词仅4例,如《王充王符仲长统列传》:“蹰躇畦苑,游戏平林,濯清水,追凉风,钓游鲤,弋高鸿。”这里“凉风”义为清凉舒适的风,不同于“寒风”。而由于“寒、凉”常并举,“凉”也可表示“寒”,因此《后汉书》中“凉”既可与“温”对举,也可与“暑”连用,如《文苑列传》:“浑然同惑,孰温孰凉?”《西域传》:“川河领障之基源,气节凉暑之通隔。”

冻:《广雅·释诂》:“冻,寒也。”《孟子·梁惠王下》“则冻馁其妻子”孙奭疏:“冻者,寒之过之谓也。”可见“冻”为至寒。《后汉书》中“冻”表示温度极低有4例,如《刘玄刘盆子列传》:“至阳城、番须中,逢大雪,坑谷皆满,士多冻死。”

清:《类篇·水部》“清,寒也。”《庄子·人间世》“爨无欲清之人”陆德明释文:“清,字宜从冫,从氵者,假借也。清,凉也。”可见“清”表温度实为“凊”的假借字,此时“清”为七正切。《后汉书》中不见“凊”,而“清”本语义场用法仅见“清凉”连用1例,见《班彪列传》:“清凉宣温,神仙长年,金华玉堂,白虎麒麟,区宇若兹,不可殚论。”这里“清凉”实为“清凉殿”,虽为宫殿名,但也体现了命名之初“清”的“凉”义。

泠:“泠”本为水名,也可用于表示水的清冷,《说文通训定声·坤部》:“泠,寒也。”《楚辞·七谏·初放》“下泠泠而来风”王逸注:“泠泠,清涼貌。”《后汉书》中“泠泠”1见,《列女传》:“玄云合兮翳月星,北风厉兮肃泠泠”。

凄:《玉篇·冫部》:“凄,寒也。”《后汉书》中“凄”表示寒2例,均用于形容风,如《邓寇列传》“春常凄风”,李贤注:“凄风,寒风也。”

小结:“寒”常作为其他词语的训释词出现,用法涵盖极广,《后汉书》中“寒”在使用频率和语用功能上占绝对优势,一如先秦时期,仍为该语义场的代表词;而其它词因其特定搭配关系和核心义素,一般不轻易代替“寒”。这种情况与同时期的口语并不同步。

(第三节)状态

1.满(Full)

“满”位于《百词表》第95位。《后汉书》中与“满”有关的词有:满、盈、溢、充。

满、盈:《说文·水部》:“满,盈溢也。”《说文·皿部》:“盈,满器也。”段注:“满器者,谓人满贮之。”从《说文》来看,似乎“满”表状态,“盈”表动作;从《后汉书》中的实际使用来看,两词既可以表示动作,又可以表示状态,但用作形容词表状态的用法均不常见。当“满、盈”表状态时,用法没有什么不同,可以出现在相同的语境和搭配中,如《蔡邕列传》:“人自抑损,以塞咎戒,则天道亏满,鬼神福谦矣。”《文苑列传》:“日不常中,月盈有亏。”上例中“满、盈”都是和“亏”相对。二者也常连用,如《方术列传》:“吾门户殖财日久,盈满之咎,道家所忌。”

关于“满、盈”在表“充满”义上的历时发展及替换问题,很多学者做过研究。王凤阳先生(1993:510)指出:“‘满’和‘盈’同义,它们是不同时代的用语。‘盈’用的早,战国早期以前的典籍,直至《孟子》、《左传》,一般都用‘盈’不用‘满’,‘满’在战国后期才逐渐应用开来。”王彤伟(2007:257)具体考察了从先秦至明清的“满、溢”的使用情况,认为:“三国魏晋的中土文献中,‘盈、满’二者势力大致相当,‘满’略占上风;而同期的佛典文献中,满已经占据了绝对优势。大约到中古时期的唐代,‘满’已经牢牢占据了基本范畴词的地位。”我们对《后汉书》中“满、盈”考察的结果进一步验证了王彤伟先生对二者历时更替的看法。

溢:《广雅·释诂》:“溢,满也。”《后汉书》中“溢”绝大多数用为动词,表示满的状态的不多见,此时多与“满”连用或并举,如《崔骃列传》:“满溢之位,道家所戒。”《光武帝纪》:“制节谨度,满而不溢。”

充:《广雅·释诂》:“充,满也。”《后汉书》中“充”用为动词时多与“满、盈”连用,如《窦融列传》:“窦氏父子兄弟并居列位,充满朝廷。”用作形容词的例子相对较少,常见为“未充”或“不充”的形式,单独做谓语表状态,如《朱冯虞郑周列传》:“今军资未充,故须后麦耳。”

小结:由于学界关于“满、溢”的研究成果业已成熟,我们对《后汉书》“满”语义场的考察仅限于简单的描写,很是粗糙。这些成员都可以既作动词表示动作,又作形容词表示满的状态,比较而言,本语义场的用法比例较少。

2.新(New)

“新”位于《百词表》第96位。《后汉书》中“新”的概念下只有2个成员:新、鲜。

新:《正字通》:“新,对旧之称。”“新”早见于甲骨文,在殷商同版刻辞中可见“新、旧”同现之例郑春兰(2007)所引用例如:“丙戌卜,惟新豊用。惟旧豊用。”(Ⅳ32536)。《后汉书》中“新”共315见,多用于地名,其形容词用法多与“故、旧”对举,如《班彪列传》:“温故知新已难,而知德者鲜矣!”《申屠刚鲍永郅恽列传》:“臣闻成王幼少,周公摄政,听言不贤,均权市宠,无旧无新,唯仁是亲,动顺天地,举措不失。”或明显含有刚刚出现的、取代或更新现有事物的特征,如《朱冯虞郑周列传》:“而间者守宰数见换易,迎新相代,疲劳道路。”由于新旧交替本身具有的普遍性,“新”所描写的事物也就较为广阔,《后汉书》中可见“新物、新味、新屏风、新主、新声、新书、新妇、新居、新历、新元、新年”等形式。略举一二:

(1) 寝有衣冠几杖象生之具,以荐新物。(《祭祀志》)

(2) 诏曰:“凡供荐新味,多非其节,或郁养强孰,或穿掘萌牙,味无所至而夭折生长,岂所以顺时育物乎!”(《皇后纪》)

(3) 及用《四分》以来,考之行度,密于《太初》,是又新元有效于今者也。(《律历志》)

鲜:“鲜”原作为名词,指新鲜的鱼,参见“鱼”语义场相关论述。后引申可表示新鲜。《文选·徐悱〈古意酬到长史溉登琅邪城诗〉》“鲜车骛华毂”刘良注:“鲜,新也。”《后汉书》中“鲜”274见,除用于专名“鲜卑、朝鲜”外,绝大多数用为“少”义,本语义场的用法仅8例。从语用范围来看,《后汉书》中“鲜”所修饰的对象仅限于“鱼、车、服饰”,较之于“新”则显得狭小得多。如《方术列传》:“放乃更饵钩沉之,须臾复引出,皆长三尺余,生鲜可爱。”《第五钟离宋寒列传》:“蜀地肥饶,人吏富实,掾史家资多至千万,皆鲜车怒马,以财货自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