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立独行的人大都对这个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因为他们想要变得与众不同。布兰森虽置身于名流社会,却一头披肩长发,终日休闲打扮,玩世不恭。这一切使他更像摇滚明星,而不是一个商业世界“穿着西装的绅士”。正是这样一位“嬉皮士资本家”,一手创建了“维珍”品牌,并让这个品牌在英国深入人心。布兰森被许多英国商业机构认为是个怪人——但你以为布兰森在意这些吗?然而不幸的是,多数人却都力图和周围人保持一致,而不是愿意从普通人中脱颖而出。最大的问题就是,如果你自己不做到与众不同,是不可能有所成就的。从你本身来看,要做一个特别的人是成功的唯一出路。也许会有人反对你,而且你肯定还会受到无数的批评。你的成就越大,受到的批判就越多。然而,人们也会因此而尊敬你,尤其是当你开始取得成功的时候。毫无疑问,你会变得更加有原则和力量,并受到更大的尊重。
与众不同甚至是独特不羁的人可以改变整个世界,而从众的人只能成为泛泛之辈,对世界没有丝毫影响。那么,你愿意成为那一个呢?
改变历史的往往是厌烦历史的人
人类厌倦了爬行,所以学会了直立行走;人类厌倦了茹毛饮血的生活,所以发明了钻木取火;人类厌倦了赤身裸体,所以用衣服蔽体……
厌烦,是人类独有的情绪。笼子中的动物总是无精打采,踱来踱去,呵欠连天;它们大部分时间里都在搜索敌人或食物,或同时搜索二者;它们有时交配,有时则设法取暖。但即使当它们不快乐时,它们也不会厌烦。动物是不会有类似厌烦的感觉的,因为这些动物从来没有做出过惊世骇俗的壮举。
然而,厌烦作为人类行为的一个因素,却远未受到人类应有的重视。厌烦中的某些成分是人生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避免烦恼的愿望是天生的,任何人遇到机会都会表现出这种愿望。战争、屠杀和迫害都已成了逃避烦闷的方法,甚至与邻居吵架也比无所事事要好过些。厌烦是道德家们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因为人类的罪恶至少有一半起源于惧怕苦闷。
厌烦并不是人类自然命数的一部分,而是可以避免的,方法是打破沉闷。
打破沉闷意味着打破旧有的生活状态。我们需要有破旧的勇气,不要让不合宜的生活规律控制你的大脑。潜力的繁衍需要不断新生的空间。当在一切旧事物中找不到潜能的发生点时,独辟蹊径才可以让你的人生创意畅通无阻。
有一条河流从遥远的高山上流下来,经过了很多个村庄与森林,最后到达一个沙漠。它想:“我已经越过了重重障碍,这次应该也可以吧!”
当它决定越过这个沙漠的时候,发现河水渐渐消失在泥沙之中,它试了一次又一次,可总是徒劳无功,于是,它灰心了:“也许这就是我的命运了,我永远也到不了传说中那个浩瀚的大海。”
这时候,四周响起了一阵低沉的声音:“如果微风可以跨越沙漠,那河流也可以。”原来,这是沙漠发出的声音。
小河流很不服气地回答说:“那是因为微风可以飞过沙漠,而我却不可以。”“因为你坚持原来的样子,所以你永远无法跨越这个沙漠。你必须让微风带着你飞过这个沙漠,到达目的地。你只要愿意放弃现在的样子,让自己蒸发到微风中。”沙漠用它低沉的声音说。
小河流从来不知道有这样的事情:“放弃我现在的样子,然后消失在微风中?不!不!”小河流无法接受这样的事情,毕竟它从未有这样的经验,叫它放弃自己现在的样子,那么不等于是自我毁灭了吗?
“我怎么知道这是真的?”小河流这么问。
“微风可以带着水汽飘过沙漠,等到了适当的地点,它就把这些水汽释放出来,于是就变成了雨水。然后,这些雨水又会形成河流,继续向前进。”沙漠很有耐心地回答。
“那我还是原来的河流吗?”小河流问。
“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沙漠回答,“不管你是一条河流或是看不见的水蒸气,你内在的本质不会改变。你之所以会坚持自己是一条河流,是因为你从来不知道自己内在的本质。”
此时,小河流的心中隐隐约约地想起了自己在变成河流之前,似乎也是由微风带着自己,飞到某座高山的半山腰,然后变成雨水落下,才变成今日的河流。于是,它终于鼓起勇气,投入微风张开的双臂,让微风带着它,奔向它生命中(某个阶段)的归宿。
我们就像小河流一样,想要跨越生命中的障碍,达到某种程度的突破,向理想中的目标迈进,就需要有打破沉闷的决心。我们的人生创意总是在我们适应了一成不变的生活后,失了动力,我们的潜能也就像一架动力不足的机器无法前行,而守旧的大脑永远无法激起生命创意的火花。其实,只要稍稍改变生活的状态,便可改变一切。我们不能为自己确定一种永远适用的生活方式,要在每一刻都争取做最合宜的事情。
生活就像万花筒,它能呈现什么样的色彩与纹饰,在于持筒之人掌握万花筒的角度。因此,得见生活万花筒之最精彩图样的人,必定是生活姿态最具创意之人。这样的人在面对生活时,总能拥有新颖性和创造性的想法。
权威意见是参考而不是镣铐
一名佛教徒遇到了难事,去寺庙里求观音。走进庙里,发现观音像前也有一人在拜,那个人长得和观音一模一样。
“你是观音吗?”
“是。”那人答道。
“那你为何拜自己?”
“因为我也遇到了难事。”观音笑道,“可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想来凡人之所以为凡人,可能就是因为遇事喜欢求人;而观音之所以为观音,大约就是因为遇事只去求己吧。世人尽信观音,观音却告诉我们“求人不如求己”,与其盲目地把一切寄托在他人身上,不如主动去探索。
人们对权威的近似固执的盲目崇拜往往堵塞了自己的思维源泉。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会听到“某某名人说什么什么”、“某某专家说什么什么”等类似言论,名人,专家的话固然重要,但倘若不假思索就照抄照搬,唯命是从,甚至以此来束缚住自己的思维就会步入误区。权威的话也并不一定全是对的,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不唯上、不唯权、不唯书,只唯实,才能保证自己的思考是理性的,正直的。
权威之所以能够成为权威,也是由于他们在实践中的不断探索。在尊重权威,坚持他们寻求真理方式的同时一定要有自己的主见,否则权威就可能成为制约我们发展的镣铐。
英国一位年轻的建筑设计师很幸运地被邀请参加了温泽市政府大厅的设计。他运用工程力学的知识,根据自己的经验,很巧妙地设计了只用一根柱子支撑大厅天顶的方案。
一年后,市政府进行验收时,权威人士对他设计的一根支柱提出了异议。他们认为,用一根柱子支撑天花板太危险了,要求他再多加几根柱子。
年轻的设计师十分自信,他说:“只要用一根柱子便足以保证大厅的稳固。”他详细地通过计算和列举相关实例加以说明,拒绝了工程验收专家们的建议。
他的固执惹恼了市政官员,年轻的设计师险些因此被送上法庭。
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他只好在大厅四周增加了四根柱子。不过,这四根柱子全部都没有接触天花板,其间相隔了无法察觉的两毫米。
时光如梭,岁月更迭,一晃就是三百年。
三百年的时间里,市政官员换了一批又一批,市政府大厅坚固如初。直到二十世纪后期,市政府准备修缮大厅的天顶时,才发现了这个秘密。
消息传出,世界各国的建筑师和游客慕名前来,观赏这几根神奇的柱子,并把这个市政大厅称作“嘲笑无知的建筑”。最令人们称奇的,是这位建筑师当年刻在中央圆柱顶端的一行字:
自信和真理只需要一根支柱。
这位年轻的设计师就是克里斯托·莱伊恩,一个很陌生的名字。今天,有关他的资料微乎其微,但在仅存的一点资料中,记录了他当时说过的一句话:“我很自信。至少一百年后,当你们面对这根柱子时,只能哑口无言,甚至瞠目结舌。我要说明的是,你们看到的不是什么奇迹,而是我对自信的一点坚持。”
不要随随便便就否定了自己,尤其是在权威的面前,更应有勇气坚持自己的意见。泰戈尔曾经说过:“除非心灵从偏见的奴役下解脱出来,心灵就不能从正确的观点来看生活,真正了解人性。”而一个人最致命的偏见莫过于认为权威们无论何时都是正确的。
在遭遇困难或否定时,不要盲目地把权威的不可超越作为自己失败的借口。我们不能因为看了巨著《红楼梦》,就停止文坛上的耕耘;不能因为看了马拉多纳踢球,便放弃绿茵场上的梦想;不能因为听过帕瓦罗蒂的歌声,便扼杀自己的音乐探索。如果总是活在权威的阴影下,总觉得自己技不如人,那么世界上也根本就不会出现曹雪芹、马拉多纳、帕瓦罗蒂这样伟大的人物。
权威之所以是权威,有时候只是意味着他对现有资料、知识占有得比较充分,过去曾经做出过成绩,在这个领域中有着一些超乎常人的判断力而已,并不意味着他事事完全正确。因此,不要迷信任何人,崇拜任何人。我们可以尊重权威的意见,在他的基础上前进,但千万不要把他看作不可逾越的高峰。相信自己,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