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秦汉交通史稿(增订版)(当代中国人文大系)
12679800000018

第18章 秦汉交通道路建设(八)

3阁道(栈道)

阁道或栈道这种交通道路形式的普遍应用标志着交通史上的重大进步。在我国山区居多的地理条件下,各地区间的政治、经济联系和文化交往,凭借这种道路形式发展到了新的阶段。

《史记·秦始皇本纪》:阿房宫“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三辅黄图》卷一:“离宫别馆,弥山跨谷,辇道相属,阁道通骊山八十余里。”《汉书·元后传》:王凤“大治第室,起土山渐台,洞门高廊阁道,连属弥望”。阁道,一般以为是仿楼阁的架空通道或以为“阁道也就是复道”,是“上有屋顶”的“天桥”。参见《桥梁史话》编写组:《桥梁史话》,27页,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年8月。,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谓阁道往往与山地交通有关,其形式其实与克服山阻的栈道相同。栈道、阁道可以互称。《史记·高祖本纪》:汉王之国,“从杜南入蚀中,去辄烧绝栈道”。司马贞《索隐》:“栈道,阁道也。”“崔浩云:‘险绝之处,傍凿山岩,而施版梁为阁。’”《战国策·齐策六》:田单“为栈道木阁而迎王与后于城阳山中”。《后汉书·隗嚣传》:“诏嚣当从天水伐蜀,因此欲以溃其心腹。嚣复上言:‘白水险阻,栈阁绝败。’”李贤注:“栈阁者,山路悬险,栈木为阁道。”栈道、阁道,其实形同名异。《墨子·备城门》:“凿扇上为栈”,其实也指棚阁。栈道又称为阁道的实例相当多,例如:

《华阳国志·蜀志》:“(唐蒙)斩石为阁道。”

《三国志·蜀书·刘二牧传》:“(张鲁)住汉中,断绝谷阁,杀害汉使。”

《三国志·魏书·徐晃传》:“(刘备)遣陈式等十余营绝马鸣阁道。晃别征破之,贼自投山谷,多死者。太祖闻,甚喜,假晃节,令曰:‘此阁道,汉中之险要咽喉也。刘备欲断绝外内,以取汉中。将军一举,克夺贼计,善之善者也。’”

《华阳国志·刘后主志》:“丞相亮治斜谷阁,运粮谷口。”

《初学记》卷八引《华阳国志》:“诸葛亮相蜀,凿石架空,为飞梁阁道,以通蜀、汉。”

《水经注·沔水》:“诸葛亮《与兄瑾书》云:‘前赵子龙退军,烧坏赤崖以北阁道。’”

《三国志·蜀书·魏延传》:“率所领径先南归,所过烧绝阁道。”

《三国志·魏书·邓艾传》:“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

栈道常常以“阁”命名。例如《华阳国志·汉中志》:广汉、德阳“有剑阁道三十里,至险,有阁尉”。《水经注·漾水》:“西去大剑三十里,连山绝险,飞阁通衢,故谓之剑阁也。”如《隶释》卷四《蜀郡太守何君阁道碑》:

蜀郡太守平陵何君遣掾临邛舒鲔将徒治道,造尊楗阁,袤五十五丈,用功千一百九十八日。建□中元二年六月就,道史任□陈春主。

洪适说:“栈路谓之阁道,非楼阁之阁也。”除《蜀郡太守何君阁道碑》外,《隶释》卷四《李翕析里桥郙阁颂》、《隶释》卷一六《刘让阁道题字》、《隶续》卷一五《汉安长陈君阁道碑》等,其中的“阁”和“阁道”,都是说栈道、栈路。《石门颂》关于栈道工程,说到“或解高格,下就平易”。其中“高格”所反映的栈道形制,可以通过《西狭颂》关于栈道与周围地貌形势之关系所谓“缘崖俾阁,两山壁立,隆崇造云,下有不测之溪,厄笮促迫”增进理解。“格”,就是“阁”。参见王子今:《“汉三颂”交通工程技术史料丛说》,载《南都学坛》,2011(1)。而宫室建筑中的“阁道”例如《后汉书·何进传》:张让、段珪等劫太后,天子及陈留王,“从复道走北宫,尚书卢植执戈于阁道窗下,仰数段珪。段珪等惧,乃释太后。太后投阁得免”。,除取意楼阁相连而外,可能形式也与作为险山通路的阁道(栈道)有相近的地方。或说“阁道本是古代天文学上的术语”,“古人称宫际天桥为阁道,含有将人间帝王居处比成天上宫阙之意”《桥梁史话》编写组:《桥梁史话》,27页。。其实,“阁道”体现的人文和天文相印合的关系可能恰好相反。天际星象所谓“阁道”《史记·秦始皇本纪》:“(阿房宫)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史记·天官书》:“(紫宫)后六星绝汉抵营室,曰阁道。”司马贞《索隐》:“案:《乐汁图》云‘阁道,北斗辅’。石氏云‘阁道六星,神所乘也’。”张守节《正义》:“阁道六星在王良北,飞阁之道,天子欲游别宫之道。”,可能是人间现象的反映。

“栈路谓之阁道”的见解是可取的。《史记·高祖本纪》:“去辄烧绝栈道”,司马贞《索隐》:“栈道,阁道也。……崔浩云:‘险绝之处,傍凿山岩,而施版梁为阁。’”《汉书·高帝纪上》:“烧绝栈道。”颜师古注:“栈即阁也,今谓之阁道。”《汉书·张良传》:“行,烧绝栈道。”颜师古注:“栈道,阁道也。”栈道称作“阁道”的实例集中发现于最初大规模开通栈道的秦与巴蜀间跨越秦岭和巴山的地段。《战国策·秦策三》:“栈道千里于蜀汉。”《史记·货殖列传》:“巴蜀亦沃野……然四塞,栈道千里,无所不通。”川陕之间最早的有可靠依据的交往始于商周之际周武王伐纣,至于商郊牧野誓师,“诸侯兵会者车四千乘”,其中包括“庸、蜀、羌、髳、微、、彭、濮人”。(《史记·周本纪》)蜀人即蜀地诸侯。裴骃《集解》引孔安国曰:“髳、微在巴蜀。”,然而道路状况得以改良并长期畅通,主要还在于战国时秦人对栈道的经营。从关于所谓“石牛道”的传说《华阳国志·蜀志》:秦惠王“作石牛五头,朝泻金其后,曰‘牛便金’,有养卒百人。蜀人悦之,使使请石牛。惠王许之。乃遣五丁迎石牛,既不便金,怒,遣还之。乃嘲秦人曰‘东方牧犊儿’。秦人笑之曰:‘吾虽牧犊,当得蜀也。’”《水经注·沔水》引来敏《本蜀论》:“秦惠王欲伐蜀而不知道,作五石牛,以金置尾下,言能屎金。蜀王负力,令五丁引之,成道。秦使张仪、司马错寻路灭蜀,因曰‘石牛道’。”,可以知道川陕栈道南段的开拓,其历史功绩应当归于蜀人。

秦汉之际,由关中南逾秦岭的栈道已经不止一条。刘邦就封汉中,张良建议:“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于是烧绝栈道,而另取道还定三秦(《史记·留侯世家》)。据汉桓帝建和二年(148)王升《司隶校尉杨君孟文石门颂序》:

余谷之川,其泽南隆,八方所达,益域为充。高祖受命,兴于汉中,道由子午,出散入秦。建定帝位,以汉诋焉。后以子午,途路涩难,更随围谷,复通堂光。凡此四道,垓鬲尤艰。至于永平,其有四年,诏书开余,凿通石门。中遭元二,西夷虐残,桥梁断绝,子午复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