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秦汉交通史稿(增订版)(当代中国人文大系)
12679800000074

第74章 秦汉造船业(二)

秦汉船舶有承载力相当惊人者。《太平御览》卷七六九引《吴时外国传》说,“扶南国伐木为舡,长者十二寻,广肘六尺”,“大者载百人”。《南州异物志》说,外域人“舡大者长二十余丈,高去水三二丈,望之如阁道,载六七百人”。这些往复航行于南海的外域船舶,其形制必然会对汉地造船技术产生影响。《太平御览》卷七七〇引《武昌记》,“孙权尝装一舡名‘大舡’,容敌士三千人”。《水经注·江水三》也说,“孙权装大船,名之曰‘长安’,亦曰‘大舶’,载坐直之士三千人”。传说汉武帝时代还曾出现可载万人的大型船舶。《太平御览》卷七六九引《汉宫殿疏》:汉武帝穿昆明池,“作豫章大舡,可载万人”。《三辅黄图》卷四引《庙记》:“池中后作豫章大船,可载万人”。大船“可载万人”语或有夸张,然而也可以反映汉代造船工匠加强船舶浮性与载重量的努力。

船舶的快速性也是造船者刻意追求的目标之一。水行速度“疾如马”的赤马舟,是秦汉时期著名的高速船舶。《太平御览》卷七七〇引《江表传》:“孙权名舸为马,言飞驰如马之走陆地也。”赤壁之战中,周瑜水军使用“轻利舰”以火攻方式袭击曹军,“火烈风猛,往船如箭,飞埃绝烂,烧尽北船,延及岸边营柴。瑜等率轻锐寻继其后,雷鼓大进,北军大坏,曹公退走”(《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这种疾行“如箭”的“轻利舰”又称作“走舸”(《三国志·吴书·周瑜传》),其快速性成为赤壁决战胜负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秦汉时期,为加强船舶的稳性,曾普遍使用称作“”、“航”、“舫”或“方舟”的连体船。《说文·舟部》:“,方舟也。”段玉裁注:“并两船曰方舟。”《淮南子·氾论》:“为窬木方版,以为舟航”,高诱注:“方,并也。舟相连为航也。”《太平御览》卷七七〇引《说文》:“舫,并舡。”这种浮性与稳性均较优越的船型,曾经成为主要水上运载工具。张仪说楚王,曾宣传秦国水运优势:“秦西有巴蜀,方船积粟,起于汶山,循江而下,至郢三千余里。舫船载卒,一舫载五十人,与三月之粮,下水而浮,一日行三百余里;里数虽多,不费马汗之劳,不至十日而距扞关。”(《战国策·楚策一》)楚汉战争时,郦食其说齐王,溢誉刘邦军威,也说到“蜀汉之粟方船而下”的军运优势(《史记·郦生陆贾列传》)。司马贞《索隐》:“方船谓并舟也。”“舫”即“方舟”的普及,使得“舫”成为船舶的通称。《文选》卷二三王粲《赠蔡子笃》诗:“舫舟翩翩,以泝大江。”《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取轻利船十舫。”《艺文类聚》卷七一引《吴书》也说到“上赐(陆)逊御船一舫”。

晋武帝伐吴,曾“作大船连舫,方百二十步,受二千余人”,是规模特大的“方舟”,而上又“起楼橹”,又是一种特型“楼船”。魏晋时期这种号称“舟棹之盛,自古未有”《晋书·王浚传》:“武帝谋伐吴,诏浚修舟舰。浚乃作大船连舫,方百二十步,受二千余人。以木为城,起楼橹,开四出门,其上皆得驰马来往。又画鹢首怪兽于船首,以惧江神。舟棹之盛,自古未有。”的船型的出现,自然也是以秦汉造船技术的进步为基础的。

秦汉时期,可以最集中地体现造船技术水平的船型是“楼船”。

《史记·平准书》说,汉武帝以“越欲与汉用船战逐,乃大修昆明池,列观环之。治楼船,高十余丈,旗帜加其上,甚壮”。汉武帝遣杨仆击南越、东越、朝鲜,即以“楼船”为将军号。《史记·平准书》:“因南方楼船卒二十余万人击南越。”《史记·南越列传》:武帝下赦曰:“今吕嘉、建德等反,自立晏如,令罪人及江淮以南楼船十万师往讨之。”“楼船卒”又称“楼船士”、“楼船军卒”《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又使尉佗、屠雎将楼船之士南攻百越。”是秦时已形成“楼船”部队。《汉书·食货志下》:“因南方楼船士二十余万人击粤。”《汉书·闽粤传》:“楼船军卒钱唐榬终古斩徇北将军。”,“楼船”部队显然已成为汉代军队基本兵种之一。“楼船军”之称,见《史记·东越列传》、《朝鲜列传》,《汉书·闽粤传》、《朝鲜传》。又《史记·南越列传》:“楼船十万师”,都并非仅仅指楼船将军属下部队,亦指代以“楼船”为基本装备的兵种。《后汉书·南蛮传》:“交阯女子征侧及其妹征贰反”,“遣伏波将军马援、楼船将军段志,发长沙、桂阳、零陵、苍梧兵万余人讨之”。是东汉时也有“楼船”部队。通常以为“楼船军”是“海军”、“水军”、“水兵”。中国航海学会编《中国航海史(古代航海史)》写道:“史书对汉代水军称作‘楼船’。这个名称实际包括两种含义。一是对战船的通称;另一含义是对水军兵种的专称。”(78页,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8年12月)有学者指出,“秦之水兵称楼船之士”,所引例证即“《汉书·严安传》说:‘(秦)使尉屠睢将楼船之士攻越’”。今按:此处宜用《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的记载:“又使尉佗、屠睢将楼船之士南攻百越。”分析秦汉“军兵种”构成时,似乎多“以‘楼船之士’称水军”熊铁基:《秦汉军事制度史》,190~191页,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5月。。有学者在考论秦汉“军种、兵种和编制时”也说:“‘水兵’在文献中称‘舟师’或‘楼船士’,这是利用舟船在水上作战的一个军种。”黄今言:《秦汉军事史论》,213页,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7月。或说:“汉代水军称楼船军。在我国武装力量中正式设置水军,是从西汉开始的。据《汉官仪》记载:‘高祖命天下郡国,选能引关蹶张、材力武猛者,以为轻车、骑士、材官、楼船……平地用车骑,山阻用材官,水泉用楼船。’又据《汉书·刑法志》记载,汉武帝发动统一东南沿海战争时,‘内增七校,外有楼船,皆岁时讲肄,修武备’。这两项记载说明,楼船军是在屯骑(骑兵)、步兵等七校之外,根据沿江海的地理条件和防务需要而设立的,属汉代郡国兵制备军。”张铁牛、高晓星:《中国古代海军史》,24页,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6年1月。而事实上汉代“楼船军”主要的作战形式仍然是陆战,汉武帝时代征服南越和东越的战争中大体都是如此。朝鲜战事中可见所谓“楼船军败散走”,将军杨仆“遁山中十余日,稍求收散卒,复聚”。这里所说的“楼船军”其实已可以看做陆战部队,与《史记·东越列传》“东越素发兵距险,使徇北将军守武林,败楼船军数校尉,杀长吏”相同。“楼船”,似乎并非战舰,在某种意义上只是运兵船。看来,简单地以“水军”定义“楼船军”的说法,还可以斟酌。或许黄今言的意见是正确的:“当时的船只还不是武器,只是一种运输工具,作战时水兵借助船只实施机动,到了作战地,即舍舟登陆,在陆上进行战斗。”“至于水兵渡海作战的情况更少。”黄今言:《秦汉军事史论》,213~2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