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诗国文苑:古代文学经典选读
12693100000097

第97章 戏曲——王实甫

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今北京)人,生卒年与生平事迹不详。主要活动在元成宗元贞、大德(1295—1307)年间。据贾仲明的《凌波仙》词,王实甫在当时享有盛名,常混迹青楼,与演员、歌妓往来。他共创作杂剧14种,《西厢记》是其代表作。

崔莺莺待月西厢记

第四本草桥店梦莺莺第三折

【导读】

《西厢记》共五本二十折,是元代爱情喜剧中的杰作。剧情写已有婚约在身的相国小姐崔莺莺与书生张珙在普救寺一见钟情,却因礼教的阻隔无从亲近,恰值叛将孙飞虎率兵围寺索取莺莺,张生在老夫人亲口许婚之后,依靠友人白马将军杜确的帮助,解除了危难。不料老夫人旋即悔婚,使得张生相思成疾。在红娘的热情帮助下,莺莺与张生自由结合。然而老夫人又以没门第为由,强迫张生上京应试。后来张生中了状元,与莺莺终成眷属。《西厢记》在制造戏剧冲突、塑造人物、语言艺术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徐复祚称赞它“字字当行,言言本色,可谓南北之冠”(《曲论》);王骥德誉为“今无来者,后掩来哲,虽擅千古绝调”(《新校注古本西厢记》)。

这里所选的一折是写张生进京赶考,崔莺莺在长亭送别时的情景。老夫人在同意二人的婚事之后,提出“俺三辈不招白衣女婿”,要张生立即进京应试,不得官就不要来见她。这一折送别时,崔莺莺的情绪显得非常悲戚。但她的担忧并不是来自老夫人所开出的条件,怕张生考不上,而是担心张生会不会朝三暮四。对于崔莺莺而言,“情”始终是摆在首位的,功名利禄等等,她并不在意。她说:“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怨恨“蜗角虚名,蝇头小利,拆鸳鸯两下里”。她对张生的爱是非常纯洁而深挚的,所以她害怕张生不像她那样爱得专一,临别时她郑重叮嘱:“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若见了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对张生的爱情坚贞程度,她是并不放心的,因为她十分了解张生的风流。这种心态对于中国古代女性来说十分正常。她们没有经济基础,只能依附于男性,在社会地位和爱情地位上都处于弱势。所以说,崔莺莺在这里表现出的伤感、担忧都是来自于爱情本身。这一折情意缠绵,曲辞华美,具有诗词之意境,历来为古代曲论家所称道。

(夫人、长老上,开[1])今日送张生赴京,就十里长亭,安排下筵席。我和长老先行,不见张生小姐来到。(旦、末、红同上,旦云)今日送张生上朝取应去。早是离人伤感,况值那暮秋天气,好烦恼人也呵!“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旦唱)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2],恨不得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行[3],车儿快快随,却告了相思回避[4],破题儿又早别离[5]。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红云)姐姐今日不打扮?(旦云)红娘呵,你那里知道我的心哩!(旦唱)

【叨叨令】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6];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7],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则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揾湿做重重叠叠的泪[8]。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9],索与我恓恓惶惶

的寄[10]。

(作到了科,见夫人了)(夫人云)张生和长老坐,小姐这壁坐,红娘将酒来。张生,你向前来,是自家亲眷,不要回避。俺今日将莺莺与你,到京师休辱末了俺孩儿[11],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12]。(末云)小生托夫人余荫,凭着胸中之才,觑官如拾芥耳[13]。(洁云[14])夫人主张不差,张生不是落后的人。(把酒了,坐)(旦长吁)(唱)

【脱布衫】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15]。酒席上斜签着坐地[16],蹙愁眉死临侵地[17]。

【小梁州】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

【幺】虽然久后成佳配,奈时间怎不悲啼[18]。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

(夫人云)小姐把盏者!(红递酒了,旦把盏了)(旦唱)

【上小楼】合欢未已,离愁相继。想着俺前暮私情,昨夜成亲,今日别离。我谂知[19],这几日相思滋味,却原来比别离情更增十倍。

【幺】年少呵轻远别,情薄呵易弃掷。全不想腿儿相压,脸儿相偎,手儿相携。你与俺崔相国做女婿,妻荣夫贵,但得一个并头莲,强似状元及第。

(红云)姐姐,不曾吃早饭,饮一口儿汤水。(旦云)红娘呵,甚么汤水咽得下。(旦唱)

【满庭芳】供食太急,须臾对面,顷刻别离。若不是酒席间子母每当回避[20],有心待与他举案齐眉。

【幺】虽然是厮守得一时半刻,也合着俺夫妻共桌而食。眼底空流意,寻思起就里,险化做望夫石。

(夫人云)红娘把盏者。(红把酒科了)(旦唱)

【快活三】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假若便是土和泥,也有些土气息、泥滋味。

【朝天子】暖溶溶玉杯[21],白泠泠似水[22],多半是相思泪。眼面前茶饭怕不待要吃[23],恨塞满愁肠胃。蜗角虚名,蝇头微利[24],拆鸳鸯在两下里。一个这壁,一个那壁,一递一声长吁气[25]。

(夫人云)辆起车儿[26],俺先回去,小姐随后和红娘来。(下)(末辞洁科)(洁云)此一行别无话说,贫僧准备买登科录[27],看做亲的茶饭,少不了贫僧的。先生在意,鞍马上保重者。“从今经忏无心礼,专听春雷第一声。”(下)(旦唱)

【四边静】霎时间杯盘狼藉,车儿投东,马儿向西。两意徘徊,落日山横翠。知他今宵宿在那里?有梦也难寻觅。

(旦云)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早便回来。(末云)小姐心儿里艰难。小生这一去,白夺一个状元,真乃是:“青霄有路终须到,金榜无名誓不归”。(旦云)君行别无所赠,口占一绝,为君送行:“弃掷今何在,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末云)小姐之意差矣,张珙更敢怜谁?谨赓一绝,以剖寸心:“人生长远别,孰与最关亲?不遇知音者,谁怜长叹人?”(旦唱)

【耍孩儿】淋漓襟袖啼红泪[28],比司马青衫更湿[29]。伯劳东去燕西飞[30],未登程先问归期。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尽生前酒一杯。未饮心先醉,眼中流泪,心内成灰。

【五煞】到京师服水土,趁程途,节饮食,顺时自保揣身体[31]。荒村雨露宜眠早,野店风霜要起迟!鞍马秋风里,最难调护,最要扶持。

【四煞】这忧愁诉与谁?相思只自知,老天不管人憔悴。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32]。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草长堤。

【三煞】笑吟吟一处来,哭啼啼独自归。归家若到罗帏里,昨日个绣衾香暖留春住,今夜个翠被生寒有梦知。留恋你别无意,见据鞍上马,阁不住泪眼愁眉[33]。

(末云)有甚言语嘱咐小生咱?(旦唱)

【二煞】你休忧文齐福不齐[34],我则怕你停妻再娶妻[35]。你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sup>[</sup>36]!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37]”,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此一节君须记:若见了

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38]?

(末云)再谁似小姐?小生又生此念。仆童赶早行一程儿,早寻个宿处。(末念)泪随流水急,愁逐野云飞。(下)(旦唱)

【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我为甚么懒上车儿内,来时甚急,去后何迟!

(红云)夫人去好一会,姐姐,咱家去!(旦唱)【收尾】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

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39]?(旦、红下)

【注释】

[1]长老:寺中的住持僧。开:元杂剧术语,开始说话之意。

[2]玉骢(cōnɡ):本指青白色的马,亦作为马的通称。

[3](tún):行动迟缓的样子。

[4]却:通“恰”,才。

[5]破题儿:开头。唐宋时称诗赋起首几句为破题。有“第一次”的意思。

[6]熬熬煎煎的气:形容痛苦难受得很。

[7]靥(yè):原指嘴角边的酒窝,此指妇女面部的一种装饰。

[8]揾:揩拭。

[9]久已后:以后。

[10]索:须。

[11]辱末:即辱没。

[12]挣揣:夺取。

[13]拾芥:比喻轻而易举。芥,小草。

[14]洁:指和尚。元杂剧中称和尚为洁郎,简称洁。

[15]衰草萋迷:枯草遍地。萋迷,草茂盛的样子。

[16]“酒席”句:指张生。签,插。

[17]蹙(cù):皱。死:极度。临侵:憔悴无力的样子。

[18]奈:无奈。时间:现在。

[19]谂(shěn)知:深知,熟知。

[20]“若不是”句:指老夫人在场,不得与张生亲近。

[21]玉杯(pēi):指代好酒。

[22]白泠泠(línɡ):清淡,没有味道。

[23]怕不待:难道不。

[24]“蜗角”二句:指微不足道的荣誉、利益。蜗角虚名,语出《庄子·则阳》。蝇头微利,语出班固《难庄篇》。

[25]一递一声:指莺莺与张生两人不断地长吁短叹。递,接连不断。

[26]辆起车儿:套上车子。

[27]登科录:科举考试后公布的录取名册。

[28]红泪:据《拾遗记》:“薛灵芸选入宫时,别父母,以玉唾壶承泪,壶即红色。”

[29]比司马青衫更湿:唐代诗人白居易《琵琶行》有“江州司马青衫湿”句。此处借以表明离别之凄苦。

[30]“伯劳”句:化用汉乐府诗句“东飞伯劳西飞燕”,比喻离别。伯劳,鸟名。

[31]顺时:随时。保揣:保重。

[32]九曲黄河:古黄河自孟津而北分为九道。三峰华岳:指华山的莲花峰、毛女峰、松桧峰。

[33]阁不住:忍不住。

[34]文齐福不齐:谓有文才而没有福气。古时习语。

[35]停妻再娶妻:重婚。

[36]“一春鱼雁”句:语出宋秦观词《鹧鸪天》。谓一去之后杳无音信。

[37]青鸾:神话中传递书信的鸟。

[38]栖迟:淹留。

[39]这些:犹言这样。【延伸阅读】

《西厢记》对莺莺故事的改造与创新

王实甫《西厢记》的本事源于唐代元稹的传奇《莺莺传》(又名《会真记》)。《莺莺传》作于贞元二十年(804年),因其中所叙情事与元稹自身的经历比较吻合,所以很多人认为它是元稹的自传。这篇传奇讲述了一个爱情悲剧:唐代贞元年间,张生游蒲州,居普救寺,遇到寓居于此的崔家母女。时蒲州发生兵变,张生设法保护了崔家。崔夫人设宴答谢,莺莺与张生相识,并互相吸引。其后两人在西厢约会,莺莺以身相许。后来张生进京应考,滞留不归,莺莺给张生寄去书信和信物,但张生终与之决绝,并斥莺莺为“尤物”﹑“妖孽”,“不妖其身,必妖于人”,从而赢得了“善补过”的美名。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说:“篇末文过饰非,遂堕恶趣。”

这个故事在宋金时期仍然流传很广,人们对张生始乱终弃的行为多有不满。生活在金、元时期的董解元(“解元”是金元时代对读书人的敬称)创作了《西厢记诸宫调》,对《莺莺传》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作了根本性的改造,把爱情悲剧变成了充满积极乐观情绪的爱情喜剧。董《西厢》中,矛盾冲突的性质演变成了追求自由婚恋的青年男女同封建家长之间的斗争。张生是一位多情才子,他对莺莺的爱矢志不渝,中举后回到了她的身边;而莺莺既深受礼教思想的束缚,又有着对爱情、自由的向往,经过内心的激烈冲突,她终于做出了违背礼教的举动。但同时,董解元又把莺莺对张生的爱与“报德”联系在一起,他肯定年青人对爱情的追求,却又想表明他们的越轨行为有其“合礼”性。

王实甫的《西厢记》是在前人丰富的艺术积累上加工创作而成的。在王实甫笔下,张生、莺莺固然是才子佳人的组合,但促使他们结合的,并不仅是这些外在的东西,而最根本的是“情”。张生和莺莺一见钟情,在“情”的驱使下,他们大胆地做出了不符合礼教的行为。王实甫通过《西厢记》传达出这样的思想观念:真挚、纯洁的爱情是十分可贵的,它不必披上“合礼”、“报德”等外衣;“有情”才是婚姻的基础,只要男女间彼此有情,就应该让他们长相厮守。所以他旗帜鲜明地提出:“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第五本第四折[清江引])。《西厢记》如此直率而突出地强调“情”,是与当时的社会思潮息息相关的。从宋入元,随着城市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日益壮大,对个人意志、情感、欲望的肯定开始成为人们自觉的要求。希望“情”能够得到满足和尊重,正是这种进步思想潮流下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