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全党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指针。深入学习和研究邓小平理论,是培养高素质国家干部队伍的需要,是领导干部加强世界观改造,拒腐防变的需要,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走向胜利的可靠保证。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一、中国革命与建设历史上的第二次飞跃
第一次飞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即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经过长期革命实践的探索,尤其是遵义会议以后,毛泽东总结了正反两个方面的历史经验,正确的解决了中国革命面临的基本问题,诸如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革命的性质、革命的任务、革命的对象、革命的动力、革命的前途以及革命的道路等问题。这些基本问题的解决,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成熟。在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中共七大通过了党的章程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工作的指针。”为夺取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科学的思想基础。
第二次飞跃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即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确立为全党指导思想。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求实精神,认真总结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全面而深刻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诸如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目的、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问题。这些问题的科学回答与正确解决,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成熟。经过中共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尤其是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十五大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为夺取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更大胜利,奠定了科学的思想基础。
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史上的第四次飞跃
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经历了高潮与低潮、胜利与曲折的历史发展,由欧洲个别地区少数人的革命活动,发展到遍及全世界五大洲每个国家和地区的波澜壮阔的群众运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大体经历了四次飞跃。
第一次飞跃,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于16世纪。虽然他们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进行了尖锐的批判,提出了未来社会美好理想。但他们观察社会的方法是唯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以1848年马克思与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为标志。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领导和组织了规模宏大的社会主义运动。
第二次飞跃,社会主义由理论和运动发展到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这以1917年苏联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为标志。这一飞跃在横跨欧亚两洲的世界大国,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列宁和斯大林的领导下,在帝国主义的包围中站稳了阵脚,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从此,社会主义由理论形态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形态,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第三次飞跃,社会主义由一国建设的实践发展为多国建设的实践。这一飞跃以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前后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为标志。在这一时期,从欧洲到亚洲,再到拉丁美洲,先后建立起15个社会主义国家。这是社会主义运动的高潮时期。在这一时期,社会主义成为全世界人民尤其是民族独立国家追求的美好的理想目标。新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国际国内复杂的斗争形势下,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初步显示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
第四次飞跃,社会主义由一国模式发展为多国模式。原苏联在斯大林领导下,进行了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并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但是同时,由于对马克思主义原理的超前理解和误解,由于战争体制和封建主义的影响,逐步形成了经济上高度集中、政治上高度集权的社会主义模式,这一模式影响到新建立的一系列的社会主义国家。随着历史大发展,这一模式的弊端,已经严重的脱离了群众,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就其本质而言,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而是社会主义旧模式的失败。中国共产党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总结了我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教训,制定和执行了符合中国国情和世情的路线、方针、政策,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即邓小平理论。在这一理论指导下,逐步摆脱了旧模式的束缚和影响,创造了社会主义的崭新模式,从而把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推向了兴旺发达的新阶段。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条件和科学体系
一、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条件
第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理论基础。邓小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关系,不是互相割裂的,而是一脉相承的关系,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邓小平在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意见时,曾明确提出:“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我们党在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的确有很多发展。这是客观的存在,历史的事实。”
“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就是恢复毛泽东同志的那些正确的东西嘛,就是正确的、完整地学习和运用毛泽东思想嘛。基本点还是那些。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还是做这件事。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并进一步指出:“我们党用毛泽东思想教育了整整一代人,使我们赢得了革命战争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文化大革命’的确是一个大错误。但是我们党还是粉碎了林彪、‘四人帮’两个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一直发展到今天。这些事情,还不是毛泽东思想教育的一代人干的?”(《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版,第299-300页)邓小平理论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继承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的基本原理和其中最精华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大大向前发展了。
在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上,必须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是认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已经“过时”,全盘否定马克思主义;二是教条主义的对待马克思主义,企图从马克思主义的词句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现成答案。邓小平同时批判这两种错误现象,他提出“老祖宗不能丢”,丢了就是背叛,就会葬送社会主义。同时要敢于“讲新话”,讲“老祖宗没有说过的话”,否则,思想僵化,也会葬送社会主义。(《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9、91页)第二,对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实践依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正确的思想、理论来源于对社会实践的科学总结。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尤其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产生的实践依据。邓小平深刻指出:“过去我们搬用别国的模式,结果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在思想上导致僵化,妨碍人民和基层积极性的发挥。”“中国社会从一九五八年到一九七八年二十年间,实际上处于停滞和徘徊的状态,国家的经济和人民的生活没有得到多大的发展和提高。这种状况不改革行吗?所以,从一九七八年我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确定了我们党的根本政治路线,把四个现代化建设,努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在这个基础上制定了一系列新的方针政策,主要是改革开放的政策”。邓小平理论的中心点是,“坚持社会主义,首先要摆脱贫穷落后状态,大大发展生产力,体现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的特点。”
为了摆脱贫穷落后状态,大大发展生产力,制定了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和一系列方针政策。这些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实施,大大发展了社会生产力;而新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又大大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
第三,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国际关系,是邓小平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中国的问题决不能孤立于世界之外,必然与新的世界形势和新的国际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邓小平指出:“应当把发展问题提高到全人类的高度来认识,要从这个高度去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82页)列宁根据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明确指出,“在生产资料私有制还存在的这种经济基础上,帝国主义战争是绝对不可避免的。”(《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733页)本世纪初叶和中叶爆发的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完全证实了列宁论断的正确性。但是当今世界和平力量的壮大和经济、政治、科技、军事技术等多种因素都发生了重大变化。邓小平对新的世界形势作出了新的判断,他指出“现在看来第三次世界大战短时期内不会打。当然战争的危险仍然存在,但是可以争取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和平。如果世界和平的力量发展起来,第三世界国家发展起来,可以避免世界大战。”(《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49页)根据‘这个总的判断,他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是发展问题。”(同上,第105页)我国充分利用国际和平条件,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是符合世界发展的趋势的。
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
邓小平理论产生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毛泽东建国后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建国初期,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全盘搬用苏联经验,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不久就逐步感到苏联模式的弊端,力图寻找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早在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中就指出,不能照搬别国的经验,要走自己的路,并提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若干指导原则。他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文中,也提出了有中国特点的中国工业化道路。但是这些有益的探索并没有形成他自己的理论体系,而且后来在实践中也没有真正贯彻执行。
邓小平理论经历了酝酿、提出、形成、完善的发展过程。
第一,邓小平理论的酝酿、提出阶段。邓小平理论的酝酿和提出,起始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1979年3月,邓小平就明确提出“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63页)的科学命题。1982年9月,他在中共十二大开幕词中把这一命题讲得更完整、更准确。他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同上,第3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邓小平理论是同一含义的不同称谓。
第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轮廓阶段。从1982年的十二大到1987年的十三大,是邓小平理论逐步展开和形成轮廓的阶段。这一阶段邓小平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主题,揭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概念,系统论证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科学地确立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总结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理论观点。在此基础上,中共十三届七中全会,又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二条原则,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的深化,标志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轮廓的初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