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邓小平理论的伟大创新
12711800000022

第22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邓小平理论体系中最为闪光的部分,是邓小平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长期思考的结果,是基于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是对科学社会主义最为重大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长期以来将计划经济看成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特别是世界各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以后,把计划经济看成是社会主义不可动摇的原则。邓小平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求实精神,认为计划经济并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都是现代化的大生产所不可逾越的阶段。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论述,使得中国以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改革有了高度的理论自觉性。

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概述

一、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过程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形成的基础

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首先是基于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逐步按照斯大林模式建立起计划执行体制。共和国成立刚开始,中国共产党在对《共同纲领》作起草的说明中,就指出中国的社会主义前途,要“逐步地实现计划经济的要求”。计划经济和社会主义是联结在一起的,既然是社会主义的前途,就必定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中也同样贯彻了这个思想。在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序言中,就指出恢复时期社会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领导地位和领导作用大大加强起来,“为我国实行计划经济开展开辟了道路”。对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反初衷,强制急促地完成。计划经济体制于是在全国很快建立起来。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与前苏联东欧国家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前苏联东欧国家建立了一个大计划体制,覆盖了整个工业、商业、农业和社会体制;中国的计划体制实际上仅仅局限在城市,农村在计划体制的管理之下,以剪刀差的方式对城市工业化作艰苦的积累,但是却享受不到计划经济的福利。后来,尽管在八大一次会议上提出过“计划生产是主体,按市场变化的自由生产是补充”,计划体制在中国大陆不仅仅是一种经济体制,也是一种政治体制和思想文化体制,社会资源在这种体制下被凝固化和僵化。

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时指出:“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8页)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在现实实践中形成的。从1978年开始的改革,市场要素在计划体制的夹缝中逐渐壮大起来,在社会上所占的份额逐渐加大,政府顺应这个改革的形势,不得不考虑价格体制改革的问题,利改税的实行迫使人们考虑企业的市场行为。

人们意识到计划经济体制的作用范围已经不是全社会,意识到计划体制的不足,很自然的形成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公式,这个公式为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所认可,写进1982年宪法。

与此同时,人们对计划经济的理解也有了变化。突破了长期以来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认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为中共十三大确认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奠定了基础,形成了“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新模式。邓小平一直在考虑市场经济这个命题,以这个命题来分析整个改革进程,分析改革进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因此,尽管市场经济这个概念在邓小平的思想中有着内涵程度上的差异,但观念是鲜明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正是从分析计划经济的根本弊端的基础上,逐渐产生和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

邓小平很早就明确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1979年11月,邓小平和美国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副总编会谈时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突破了将市场经济固定为资本主义,把社会主义经济定性为计划经济。邓小平当时所考虑的是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可以搞市场经济,没有也不可能预测到后来各种经济成份的发展。

1980年1月,邓小平在寻求一条适合中国实际发展经济的道路时,提出“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1982年7月,邓小平在关于长远规划的座谈会上论述:“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比较,它的优越性就在于能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保证重点。缺点在于市场运用得不好,经济搞得不活。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如何解决?解决得好,对经济的发展就很有利,解决不好,就会糟。”(《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6-17页)改革开放搞活,活与不活,就在于市场运用得好与不好。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积极评价,为新观念的转变奠定了基础。

经济体制改革使整体的社会主义同商品经济统一,还没有解决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统一的问题,社会主义不能搞市场经济的影响,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8页)邓小平在这里突出强调生产力的发展。因此,他认为,“在这个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消极的东西,但更为重要的是,搞这些改革,走这样的路,已经给我们带来了可喜的结果。中国不走这条路,就没有别的路可走。只有这条路才是通往富裕和繁荣之路。”(同上,第149-150页)他认为,解决这些消极现象主要通过两个手段,一个是法律,一个是教育。“我相信,随着经济的发展,随着科学文化和教育水平的提高,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加强,目前社会上那些消极的现象也必然会逐步减少并最终消除。”(同上,第149页)邓小平鲜明的反对以某种经济体制为主的做法。根据邓小平的意见,中共十三大报告没有再提计划经济为主。1987年2月6日,邓小平说,“为什么一谈市场就说是资本主义,只有计划才是社会主义呢?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好像一谈计划就是社会主义,这也是不对的。日本就有一个企划厅嘛,美国也有计划嘛。我们以前是学苏联的,搞计划经济。后来又讲计划经济为主,现在不要再讲这个了。”(同上,第203页)邓小平也非常重视宏观调控。1988年9月22日,邓小平在听取经济工作汇报时说:“宏观管理要体现在中央说话能够算数。这几年我们走的路子是对的,现在是总结经验的时候。如果不放,经济发展能搞出今天这样一个规模来吗?我们讲中央权威,宏观控制,深化综合改革,都是在这样的新的条件下提出来的。过去我们是穷管,现在不同了,是走向小康社会的宏观管理,不能再搬用过去困难时期那些方法了。现在中央说话,中央行使权力,是在大的问题上,在方向问题上。”(同上,第278页)以历史的眼光看问题是邓小平的一贯作风。1989年6月9日邓小平强调路线没有错,我们的一些基本提法,从发展战略、方针政策,包括改革开放,都没有错。他说:“实际工作中,在调整时期,我们可以加强或者多一点计划性,而在另一个时候多一点市场调节,搞得更灵活些。”“决不能重复回到过去那样,把经济搞得死死的。”

(同上,第306-307页)1991年在上海视察时,邓小平说,“不要以为,一说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一说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不是那么回事,两者都是手段,市场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同上,第367页)邓小平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重申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认为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从根本上澄清了人们的某些模糊认识。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基本内涵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科学含义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方式和主要手段的经济,是商品经济的高级阶段和现代形态。市场经济要求有一个发达的市场体系。不仅有全国统一的商品市场,而且具有发达的金融市场、劳务市场、技术市场、知识和信息市场等;不仅是国内统一的市场,而且要密切联系国际市场;要求一切经济活动都要以市场为中心并要受市场机制的调节。

我们所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由于它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联系在一起,因而它除了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以外,还具有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不同的特征。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政治制度下的市场经济,因而它的发展和运行都必须服从和体现这一基本政治制度的要求。第二,在所有制结构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公有制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更多种经济成份长期共同发展,不同经济成分还可以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经营。这些构成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其他企业都平等地进入市场,通过公平竞争优胜劣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第三,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兼顾效益与公平。运用包括市场在内的各种调节手段,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益,又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第四,在宏观调控上,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能够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更好的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市场经济是通过市场机制作用配置社会资源一种经济体系,它能够通过一个客观的社会机制,具体地说就是通过供求、价格竞争这些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机制把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种资源的潜力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合理的加以配置,从而推动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市场经济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是指人类在长期的经济实践中所创造的文明成果,是商品经济发展到生产社会化程度时的必然产物只要是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商品经济,不论其社会基本制度如何,都离不开市场经济这一运行形式。它可以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存在并发生作用,也可以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存在并发生作用。

首先,市场经济是一个经济范畴。计划经济并不为社会主义所特有,市场经济也并非为资本主义所特有。他们只不过都是经济活动中互为补充的两种资源配置方式。在市场经济配置方式下,生产什么样的商品、采用什么样的生产方法以及生产出来以后谁将选择消费等问题,都依靠市场的供求力量来解决;资源的配置主要是受到价值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按照比较利益的原则,在国内国际广阔的市场上进行。在计划经济的资源配置方式下,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以及为谁生产等问题,主要通过国家计划部门事先编制计划,然后下达指标,交由企业完成。在现有的社会生产力的条件下,市场经济无疑比计划经济更具有优越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者是独立的主体,市场供求力量起着主导作用,价值规律的作用得到充分体现。

其次,市场经济又是一个历史范畴。市场经济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一定社会形态下的产物。并不是每一个社会形态都可以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又必然又会被更高级的经济形态所取代。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中,不同形式、不同范围、不同层次的众多的市场组成一个联结生产和消费的庞大的市场体系。市场经济在本质上就是商品经济,只不过它是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是商品经济的一种高级形式。早在1979年11月,邓小平就说:“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版,第236页)“市场经济不能说只是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在封建社会时期就有了萌芽。”(同上,第236页)这一论述,促使我们对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基本属性进行反思。

实践证明,无论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都不能把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其中任何一个完全排斥在外。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动荡越来越需要国家干预,而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离开了市场也会陷入困境。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

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市场经济有他的共性,也有个性。从市场经济作为经济运行方式和手段应具有的一般特征来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并不存在根本的差别。他们一般都具有四个共同的特点。’第一,一切经济活动都直接或间接地处于市场关系之中,市场机制是推动生产要素流动和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运行机制;第二,所有企业都具有进行商品生产经营所应拥有的全部权力,从而能够自觉地面向市场,自主地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第三,政府部门不直接干预企业生产和经营等具体事务,而是通过采用税收、价格、金融等政策来调节、规范企业的经营活动;第四,经营活动按照一套法规体系来进行,整个经济运行必须有一个比较健全的法制基础。因此,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必须遵守而不能违背这些基本要求。

邓小平说:“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这个方法总体上就是,要使市场经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效益的功能,同公有制维护社会公正,促进共同富裕的目标结合起来。既要体现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吸收和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又要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而且要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