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邓小平理论的伟大创新
12711800000027

第27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6)

在成熟的市场里,股份公司中的上市公司是一种自由的联合,特别是优质资产的联合,我国的股份公司是靠行政手段结合起来的股份公司,上市公司则是由行政当局批准成立的,而且选择对象为解困企业,使得上市公司成为“圈钱”公司。所以我国的上市公司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股份公司。也正因为如此,上市公司普遍质量低下,而且行为不规范。长期以来我国证券交易所中上市公司的净资产年收益率甚至低于同期的银行贷款利率。这些上市公司发行股票时采取高溢价发行,使得股票失去投资价值,超级市场上的投资者只能在高价位炒作进行投机活动。机构投资者的行为严重不规范,这些机构投资者大搞内幕交易,采取各种手段影响证券的发行和交易,通过合谋行为操纵股市。

由于我们采取的是渐进式的改革方略,因此,在改革的总体推进上没有严格的逻辑顺序,改革呈多元扩散而不是线性发展。在国有企业的国有资产没有明确界定的情况下,多元投资主体已经逐步形成,市场经济立法推进速度很快,不可能让所有的工作停下来等待产权确定,但是产权改革又是其他所有改革的前提,这势必给整体推进中的各项工作带来一定程度的功能紊乱。因此,加快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是当务之急。

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尽管对于国有企业产权边界和产权改革方案的争论莫衷一是,而且国有企业长期陷入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产业结构上的原因,也有历史上的原因,也有管理上的原因,更有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相联系的原因,但根本的原因还是产权上的原因。不对国有企业进行产权界定,不对国有企业的产权管理体制作根本的改革,其他一切都无从谈起。

严格意义上,无论是国有资产的委托代理关系形成,还是国有资产的现实管理形态,都不存在真正的委托代理关系。因为市场经济中财产分配分离与委托是通过自由组合在市场上形成的,是一种纯经济行为。我国的国有企业的形成是以两个方式,一是夺取政权以后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对民族资本进行赎买形成,二是以高积累的方式形成的资本进行投入,法律上国有资产属于全体人民所有,然后由国家代表全体人民行使财产所有权。而这种国家所有权延伸到各个地方和各部门,由分割的行政权力掌管已经分散的国有资产委托代理关系。可以说,即使是委托代理关系,也不是经济委托代理制。国有企业成为政府的一个部分,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是官员。

因此,国有企业的产权尽管法律上有一个明确的人民所有权,但却是虚置的。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在实践中的发展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在实践中不断深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设是不断互动的过程。理论的产生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体制改革面临的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又促使了理论深化。在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上,中共十三大比中共十二大大大前进了一步,但仍然不够彻底。没有能解决计划与市场谁是基础的问题,没有正面回答“计划经济究竟是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问题。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指导下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种种矛盾接踵而来。由于传统体制已从多方面被突破,而新的经济体制还没有作为系统建立起来,双重体制并存造成不断地寻租行为、黑色收入、“官倒”现象,造成整个体制效益下降,国民经济结构混乱,财政赤字不断增加,导致从1988年开始中国经济又转入了新的一轮结构调整。

1990年12月30日,中共十三届七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对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内容作了进一步的规定。市场机制的作用代替市场调节,强调国民经济管理的主要目的是宏观调控。在计划管理所遵循的经济规律中,只讲经济按比例发展规律和价值规律,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的讲话,对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又作了进一步阐述。他指出:“计划与市场,作为经济调节的手段,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因此,在一定范围内运用这些手段,不是区别社会主义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的标准。”对市场经济的阐述更清晰明确。中共十四大更加明确提出“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相结合的方式、程度和形式,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和不同地区,可以有所不同。”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特定历史阶段,由政治家作理论推动,由中共全国代表大会作政治动员,是中国社会变迁的主要方式。在这里研究的作用就是使这种制度的设计不断地完善。

1992年中共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确立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并提出了相应的具体措施。第一,转换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的经营机制,通过理顺产权关系,实行政企分开,落实企业自主权,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第二,加快市场体系的培育,建立起以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大力发展商品市场特别是生产资料市场,积极培育包括债券、股票等有价证券的金融市场,发展技术、劳务、信息和房地产市场,尽快形成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第三,深化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第四,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的职能主要是统筹规划,掌握政策,信息引导,组织协调,提供服务和检查监督。

中共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的2010年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第二步战略目标、第三步战略目标,就必须积极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更改。因此必须“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使改革在一些重大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并在优化经济结构、发展科学技术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真正走出一条速度较快、效益较好、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子。”中共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对公有制经济的含义有了新的认识。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份和集体成份。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的主要体现,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国有经济要注重质的提高,其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运用,要努力寻找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中共十五大提出要积极推进各项配套的改革。建立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和运营机制,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医疗保险制度,完善失业保险和社会救济金制度,提供最基本的社会广泛保障。加快住房制度改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加快国民经济市场化的进程。继续发展各类市场,着重发展资金、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市场,完善生产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流通体制,健全市场规则,加强市场管理,清除市场障碍,打破地区封锁、部门封锁,尽快建立起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进一步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促进重大经济结构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

(二)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关系日益明确

正确认识和处理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关系,是实现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关键。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的著作中,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分析,作出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终将被社会主义公有制所代替的科学结论。无产阶级革命的运动中,社会主义公有制理论逐渐成熟。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基本方式是实行单一的社会占有,实行全社会公有制,由全体社会成员占有社会的全部生产资料,并在此基础上由社会统一组织社会生产,由社会统一分配全部收益和社会全部产品。然而,由于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并不是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社会公有制实现的前提条件,即整体剥夺当时惟一的资本家所有制全部转为社会使用的条件并不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列宁和斯大林根据实践提出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两种形式,一种是全民所有制,另一种是集体所有制。这种新提法,在现实中与马克思的设想不相符合的情况下,为公有制的现实方式提供了合法依据,但是这种理论为向共产主义过渡的“越高越公”的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中,他们把公有制与产品经济相连结,认为两者具有内在的联系。公有制主要是全社会占有的所有制,社会劳动因此具有直接劳动的性质,因而也就不存在通过交换关系把间接劳动转化为直接劳动之后。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原则是追求和维护社会公正,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公正原则和共同富裕目标要求必须建立一个经济效益和高效益基础之上经济体制,因此商品经济的机制与公有制要求是不矛盾的。社会主义必然要选择资源配置效率高和经济运行效率高的经济模式,以摆脱落后和贫穷状态。

社会主义公有制在总体上体现社会公正和共同富裕的目标,可以为全社会的大生产提供制度保障,使商品经济通行的平等交换原则真正得到体现。另外,计划调节和市场宏观调控,既是传统经济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基本手段,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优势所在。通过这种调控,运用以经济手段为主的间接管理方法和计划、行政方法相结合,引导全社会商品经济运行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这种情况在私有制条件下很难办到。因此,“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应当由完全可能比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运转得更好”。(江泽民《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5页。)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联系,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与现代市场经济相融合的重要表征。

(三)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现代企业制度是我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现代企业制度理论是在全面认真总结企业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在企业改革理论和实践上的重大突破。我国对企业制度的改革,一直在旧有的体制内进行:放权让利、利改税、承包经营,等等,都没有触动原有企业组织制度、管理制度。这种放权让利的改革是不彻底的。长期以来在政企之间,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以及企业内部各方面之间,没有形成一种规范、稳定的制度;错误的对符合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企业组织管理和经营组织,如公司制、股份制、混合经济,都是作为资本主义加以批判。国有企业在体制上没有改变,因此政企关系、内部关系,矛盾重重。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深化企业改革的新路子。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清楚、政企分开和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明确理顺产权关系,形成全部法人财产权,出资人按照投入资本享受所有者的权益,对企业负债承担有限责任。企业以其全部法人财产,依法自己经营,优胜劣汰、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生产经营。规范的公司制能够实现出资人所有权与企业法人财产权的分离,有利于政企分开,转换经营机制,筹集资金,分散风险。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重构政府职能。政府经济职能在宏观经济运行中集中表现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调控,政府宏观经济运行不仅是对市场失效的弥补,而且基于保证社会主义经济有计划的发展,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行。中共十四大以来,以市场化改革为目标,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立法为重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培育全面启动,已经显现出市场化的优势。政府经济职能的核心是保持国民经济总量基本平衡,在新的形势下社会总要求与总供给的基本平衡,宏观经济的运行是开放性的运行。

政府经济职能的另外一个重要方面是社会保障制度。中共十五大提出了一系列社会经济措施。社会保障制度因此是政府经济职能的重要表现,宏观调控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分别弥补市场机制的不够和矫正市场的实效,保证竞争健康有序地进行。建立一个多层次、多渠道、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一个系统的社会工程,由于我国被保障的人口众多,物资机制不活,奖金短缺,旧体制的弊端和惯性难以在短期内完全消除,因此必须逐步扩大社会保障的实施方案和保障对象的范围,拓宽社会保障基金的来源,建立和健全多形式和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管理机构,完善社会保障的法规和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