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行对外开放不仅有利于我国在独立自主基础上广泛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特别是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一切先进的科学技术、经营方式、管理方法,发展壮大社会主义经济,而且有利于广泛吸收和利用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但必须看到,开放也会带来一些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生活方式的消极影响,腐蚀人们的思想和灵魂,污染我们的社会风气,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造成很大冲击。门户既开,形形色色的思想文化纷至沓来,资本主义腐朽有害的东西趁机而入,想堵也不可能完全堵得住。一些缺乏辨别力和抗拒力的人,特别是青少年,在一种盲目“趋新”的心态驱使下,追求时髦,以至视腐朽为神奇,趋之若鹜。在崇洋媚外的思想支配下,一股否定中华文化传统的民族虚无主义思潮也有所蔓延。实行对外开放要说有风险,这是最大的风险。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以后,国际敌对势力不愿意看到中国强大,他们把主要矛头对准中国,多方牵制、干扰、阻碍我国的发展,甚至制定计划,对我国进行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渗透,加紧对我进行“西化”和“分化”。由于西方敌对势力在经济和科技方面占有优势,我们与他们之间这种渗透与反渗透、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的斗争将是长期、复杂的。如何在对外开放条件下,继承发扬民族优秀文化,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抵制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粉碎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阴谋,确实是必须认真研究解决的新课题,这不亚于一场“没有硝烟的第三次世界大战”。
三、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开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局面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促进中国社会的全面进步作了巨大努力。
第一,把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
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是邓小平反复强调的一个重要指导方针。
但在执行这一方针过程中,确实出现了一手硬,一手软的倾向。能否纠正这种倾向,卓有成效地搞好精神文明建设,是90年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下决心把精神文明这一手软的问题真正解决好,多年来党中央制定的每一个重要文件,出台的每一项重大改革措施,几乎都有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容。
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433页)并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写进了新党章。1993年12月12日江泽民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针对某些人对精神文明建设存在的认识偏差指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仅表现在经济政治方面,表现在能够创造出高度的物质文明上,而且表现在思想方面,表现在能够创造出高度的精神文明上。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生活空虚,社会风气败坏,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473页)1994年6月他在广东深圳、福建视察时又有针对性地强调:“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以削弱甚至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学习江泽民同志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论述》,中央党校出版社1996年版,第12页)十四大以来,党中央根据精神文明建设现实中出现的问题,作出了许多专门决议和规定,如:《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反腐败斗争近期抓好几项工作的决定》、《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等,都谈到如何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问题。
十四届五中全会从世纪之交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前途着眼,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重要性的认识。会议认为,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在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条件下,能否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把一个什么样的中国带入21世纪。
因此,要把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把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到新水平。江泽民在十四届五中全会上所作《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的第二部分,着重阐述了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
十四届六中全会专题讨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问题并形成了党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第二个专门决议。《决议》阐明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对于十几年来精神文明建设的经验、面临的重大课题、今后的奋斗目标和措施作了系统分析阐述。党的十五大进一步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列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提出了跨世纪精神文明的要求,表达了党中央继续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定决心。
第二,进一步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针对90年代国际国内出现的思想动荡的复杂情况,坚定不移地依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大力推进思想道德建设。
首先,明确提出精神文明建设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党的十四大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引我们实现新的历史任务的强大思想武器,必须把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放到思想建设的首位。十四大后,党中央领导编辑出版了《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和修订出版了第一、第二卷,作为统一党和人民思想的基本教材。党中央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党员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由中宣部制定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有关部门编辑出版了《邓小平经济理论学习纲要》、《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理论学习纲要》、《邓小平科技思想学习纲要》、《邓小平教育理论学习纲要》、《邓小平人才人事理论学习纲要》等,还多次举办省部级领导干部理论研讨班,各级党委都健全了学习制度。中央在全国建立了五个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基地,召开了三次全国理论研讨会,推动了全国的理论学习和研究热潮。邓小平理论开始进教材、进课堂,在广大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中出现了学习理论的新气象。邓小平同志逝世期间播放的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邓小平》在广大群众中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教育效果。1998年“七·一”前夕中央又下发了《关于在全党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的通知》,江泽民总书记在学习邓小平理论工作会议上作了重要讲话,这是进一步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的重大战略部署,具有深远的影响。
其次,通过各种途径加强思想道德建设。1994年1月江泽民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首次用“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概括了精神文明建设在宣传思想工作方面的主要任务。他多次号召党的领导干部和从事宣传思想工作的同志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以高度的责任感抓好思想政治工作。强调要通过学习,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中央明确提出了以“一个根本方针、四项基础工程”为主要内容的加强宣传思想工作的总体布局和战略思想。江泽民在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概括了新时期的创业精神,这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艰苦奋斗、知难而进,学习外国、自强不息,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同心同德、顾全大局,勤俭节约、清正廉洁,励精图志、无私奉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451页)为贯彻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近五年来在全国树立了孔繁森、张鸣岐、李素丽等27位英雄模范典型,这些典型一次又一次震撼着人们的心灵。在1998年特大洪水面前涌现出的伟大抗洪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的大发扬,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大发扬,成为凝聚和鼓舞中华民族夺取更大胜利的宝贵精神力量。中共中央1994年印发了《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提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出台了关于农村、企业加强思想教育的规定,推出了四个一百(百部爱国主义教育优秀影视片、百首爱国主义歌曲、百种爱国主义教育图书和百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系列活动,开展了“双学”活动等。这些活动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相结合,在引导人们树立崇高理想信念方面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使民族精神空前振奋,爱国主义热情大大激发。十四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强“三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伦理道德)教育,通过发挥家庭细胞的教育作用、基层单位的教育作用、公共场所的宣传作用、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和新闻舆论的引导作用,道德建设出现了明显的效果。
第三,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纳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
江泽民在建党70周年大会上专门论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十五大报告又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纲领,并把它纳入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对文化建设的重视,表明了党中央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
十四届五中全会确立了科教兴国战略。在此之前,中央对发展科技教育事业已作了全面部署,如转发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制定了《关于加快科技进步的决定》、全国人大通过了《教育法》等政策法规,要求党政第一把手亲自抓第一生产力,在制定和实施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及相关政策中真正把科教兴国战略落到实处。1995年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当代世界发展的走向,提出在知识经济时代必须加强科技创新意识,建立科技创新体系,以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这些举措使科学技术和教育的重要性深入人心,产生了巨大的实际效果。最新统计数据表明,我国教科文卫事业已经居世界中等偏上水平。目前80%以上的科技力量已投入到经济建设主战场。通过863、星火、攀登、火炬、成果推广等一系列科技发展计划,取得了大批重大成果。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业绩辉煌,全国普及义务教育全面展开,成人识字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达到73%。
党中央继续贯彻文艺发展的“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提出社会主义文化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各类各级文化部门坚持重在建设的方针,大力弘扬主旋律,提倡多元化,提高质量,多出精品,推出了大批题材多样,贴近生活,内容健康,制作精良的作品。1991年以来中宣部倡导并实施的“五个一工程”,带动了精神文化产品生产的繁荣。电视、报刊、出版等事业蓬勃发展,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社会主义文化市场逐步建立和完善,已初步形成演出市场、书报刊市场、美术市场、电影市场、音像市场、娱乐市场、文物市场、中外文化交流市场、文艺培训市场,各级主管部门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在清除精神垃圾,抵制西方腐朽文化的侵蚀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
第四,探索新形势下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的有效途径。
1992年10月江泽民在十四大报告中正式提出了“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的方针,其精神实质是精神文明建设要重视实践,以立为本。十四届六中全会报告进一步提出要积极探索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思路。为此,党中央相继推出许多重大举措,如:切实加强党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在中央和地方建立起各级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理顺领导体制,建立各级领导负总责制度;制定精神文明建设总体规划,明确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和阶段性奋斗目标,将其纳入法制轨道;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切实加强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完善文化经济政策的规定》等。
近些年来还深入持久开展了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江泽民说:“要搞好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开展军民共建、警民共建文明单位等群众性活动,把精神文明建设落实到城乡基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434页)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向纵深发展的体现,也是吸引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形式。通过开展创建文明家庭、地区、单位和共建活动,建设社区、村镇、企业、校园文化,营造了精神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围绕环境优美、秩序优良、服务优质开展的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涌现了张家港、三明市、上海市等一批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典型。中宣部等八部门组织文化下乡活动,与农村正在开展的小康文化建设结合起来,推动了农村面貌的改变。服务行业以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为宗旨,开展创建文明行业活动,“窗口行业”成为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的重要内容。各行各业的“十佳人物”成为时代精神的象征,极大地激励了全国人民。“希望工程”、“春蕾计划”、“幸福工程”、“青年志愿者行动”等活动在社会反应强烈,使相互友爱、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在新时期得到了发扬光大。各种形式的普法宣传增强了公民法制意识。
总之,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作了更全面、更系统、更深入的阐述,在领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中创造了许多新鲜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