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邓小平理论的伟大创新
12711800000007

第7章 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5)

“特征”和“本质”,构成社会主义初级本质和二级本质的体系,两者相辅相成,都是认识社会主义不可缺少的理论根据。如果只限于从社会制度方面认识社会主义,固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人们了解社会主义的需要。然而,这样的认识由于离开社会主义根本手段和最终目的,就会变的不可理解和没有意义。因此,认识“特征”只是认识“本质”的前阶,在认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后,必须进一步认识社会主义根本手段和最终目的。正如199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编写的《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指出的那样,“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关键是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

与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相比,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无疑深刻多了。

过去,传统社会主义告诉人们什么是社会主义时,一般讲的是公有制、按劳分配等几条特征,并就此为止,没有继续探究一下公有制、按劳分配又是为了什么?其目的何在?其实,马克思恩格斯早就揭示,所有制和分配问题体现的是人与人的社会关系问题,是人与人社会关系的表现形式。《共产党宣言》指出:“现代的资产阶级私有制是建筑在阶级对立上面、建筑在一些人对另一些人的剥削上面的生产和产品占有的最后而又最完备的表现。”(《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65页)这说明,资产阶级私有制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特征其背后更深的本质是剥削,在这种情况下,私有制特征成为剥削本质的“表现”。共产党人之所以要消灭私有制,实行公有制、按劳分配,在其更深层的本质上就是为了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由此可见,邓小平创立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是在“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展示了“本质”,是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深化认识和深刻补充。它使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由“特征”飞跃到“本质”,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二)确立了评判姓“社”姓“资”的根本标准

姓“社”姓“资”是长期困扰人们思想的一个重大原则问题。从事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人们,难以避免这个问题,当然也要弄清这个问题。既要区别“社”与“资”,就要涉及到“特征”与“本质”。

现在,随着杜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确立,这个问题可以说彻底解决了。

社会主义本质论三个方面的内涵,从总体上划清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我们有了评判姓“社”姓“资”的根本标准。

过去,划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主要是以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某一个方面或某两个方面作为标准的。例如,以公有制,或者以公有制十按劳分配的公式。但在以往的实践中,发生了脱离生产力发展水平抽象地谈论公有制、按劳分配的先进性的错误,认为社会主义的重点不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而是搞生产关系领域的不断革命,造成现实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长期徘徊、停滞不前的局面。

事实说明,离开生产力和人民生活的问题,仅仅强调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基本特征,并不能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公有制本身并不是天然的、无条件的、绝对的进步。原始社会就是公有制社会,它甚至实行按需分配,但这是与原始社会生产力极低的水平相适应的,它是人类社会的最初发展形态,是不比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来得高级、先进。社会主义公有制之所以是先进的,就是因为它是与发达的社会生产力相联系着的。如果抽掉了发达的生产力、人民生活富裕,社会主义社会与原始社会就无法区别开来,也无法作为更高级、更先进的社会形态同资本主义区别开来。以上论述表明,如果仅仅以公有制或公有制十按劳分配的公式作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并不能划分的清楚。这就需要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作为标准来衡量。

或许有人会说,社会主义本质中的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确实是姓“社”姓“资”的区别,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不是了,难道资本主义没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其实,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问题上,也是有姓“社”姓“资”区别的,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发展趋势上的区别。历史上的资产阶级确实曾经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并且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里,生产力还在发展。不仅如此,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任何一个剥削制度在建立与发展之初,也都起过对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的作用。但是,任何剥削制度对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都是有限度的,激烈对抗的社会基本矛盾使它们最终成为生产力发展的绊脚石被扫除掉。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则在根本上给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开辟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使生产力具有无限发展的趋势。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也存在矛盾,但是通过改革可以得到及时的解决,因而社会主义社会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潜力是无限的。还有,在当代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对比中,由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合理性、先进性,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会逐步显示出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3页)第二,目的与手段的区别。资本主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其目的是为了资产阶级一个阶级少数人的私利,所采取的手段是利用对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剥削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剩余价值的残酷手段。而社会主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为了“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同上,第63页)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生产力从根本上说,是为了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应该指出的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分析,本来就是为了解决姓“社”姓“资”这个问题的,具有划分姓“社”姓“资”的功能。因此,若以诸社会主义基本特征作为判断姓“社”姓“资”的标准,也是正确的。但是,比较而言,以社会主义本质作为根本标准,更为简明扼要,更为深刻稳定,并能防止以社会主义的某个特征来以偏概全地界定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区别的危险倾向。

确立社会主义本质是评判姓“社”姓“资”的根本标准,并不是要给所有的事物都要贴上“社”或“资”的标签记号,而是要抓住主要之点。无论是在社会主义社会里,还是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事物的姓并不只是两家,不是非此即彼,还有姓“中”的。例如,商品、货币、证券、市场经济以及市场经济竞争规律带来的破产、失业等等,并不是资本主义社会独有的,社会主义也允许存在。更进一步说,即使判定了一些姓“资”的东西,也不能立即把它们全除掉。例如,现阶段我国经济领域还存在的私营企业、外资企业以及非劳动收入分配等,政治领域存在香港以及将来澳门、台湾回归祖国后还保留资本主义制度等,都是不能去掉的。应该看到,在社会主义本质占主导地位的条件下,非社会主义的成分、因素是社会主义本质更好地发展和完善的需要。

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在实践中面临的问题

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上,还不具备完全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条件。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在实践中还面临着若干严重的问题,认真研究和克服这些问题,才能使社会主义的本质得到充分的发展和体现。

(一)生产力水平还较落后

社会主义需要发达的生产力。发达的生产力是指以工业化机器体系或高科技为生产工具、形成了社会化的大生产。社会主义必须是以这样发达的生产力作为物质基础。中国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的。1956年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社会,当时生产力发展极不平衡,发达和落后的生产力并存。但在这样的生产力水平中,大机器工业的社会化生产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程度。这一部分的社会化大生产是高度集中的,并且控制着全国的经济命脉。这以后经过30多年的发展,社会化大生产进一步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的经济支柱。但到目前为止,我国的高科技和工业化机器设备还没有覆盖整个社会的所有生产部门。现在,我国既有高科技产业,也有大机器工业,还有众多的手工工具。在广阔的农村,农民长期使用手工生产工具的状况尚无重大改变。三种发展水平不同的生产工具,在我国生产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极不相同。毫无疑义,高科技和机械化的大生产已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居于主体地位。在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1992年,全国工业总产值达28381亿元,而农业总产值只为8650亿元,分别占全国工农业总产值的76%和24%。(马洪、孙尚清主编:《经济白皮书(1992-1993)》,中国发展出版社1993年版,第36、23页)但是在这方面,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我国尚有很大差距,用先进技术装备落后的农业生产力仍面临艰巨的任务。邓小平指出:“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只有到了下世纪中叶,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才能说真的搞了社会主义,才能理直气壮地说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现在我们正在向这个路上走。”(《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25页)我们要进一步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使社会主义在生产力方面显示出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更高一些。

(二)国有企业改革困难不少

国有企业是公有制重要的主体部分,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搞好国有企业的改革,对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重大的意义。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的国有企业缺乏活力、经营困难。从根本上讲,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由于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政企不分,政府对企业干预过多,作为政府附属物的企业缺乏市场观念和竞争机制的情况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企业办社会背上了沉重的包袱,而改革后放权让利又使产权约束软化,“内部人控制”的现象十分严重(即企业内部的经营人员、职工控制了企业的利润分配权而倾向于分光吃光)。另一方面,国有经济的分布过大而又过于分散,资本金不足,不能实行规模经济,债务和利息负担沉重,难以进行重大技术改造。目前,国有企业占用了约70%的社会存量资源,固定资产投资和流动资金贷款等流量资源占用的比例更大,但其价值增值、产值、赢利占整个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都远远低于70%,而且这个比重还有下降的趋势。目前,我国明亏和潜亏的国有企业分别占国有企业总数的45%和30%,分别拥有2000万职工。对国民经济整体发展和社会稳定影响极大。国有企业改革势在必行,党中央、国务院历来十分重视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这几年来提出了一系列正确的思想和方针政策,包括: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企业改革的方向;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抓好大的,放活小的,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把国有企业改革同改组、改造、加强管理结合起来;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建设好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实行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和再就业工程,形成企业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搞好城市各项配套改革,为企业改革提供必要的外部条件。这是全党经过多年艰苦探索形成的搞好国有企业的有效途径。现在的关键,是要进一步统一认识,狠抓落实。

(三)收入分配不尽合理、贫富差距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