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方面在了解张学良、杨虎城和中共无意加害蒋介石,并希望和平解决这次事变的态度后,派宋子文、宋美龄等于12月22日飞抵西安进行谈判。
12月23日至24日,张学良、杨虎城、周恩来同宋子文及后来西安的宋美龄经谈判达成了停止内战,停止“剿共”,一致抗日等六项协议。24日晚,蒋介石会见了周恩来,表示以人格保证接受六项协议,并邀请周恩来到南京就国共合作直接同他谈判。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至此,内战基本结束,促成了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12月25日,张学良见目的已经达到,决定放蒋介石回南京。下午,张学良陪蒋介石来到机场,蒋介石对张学良说:“我们兄弟二人,大仁大义,绝不抱怨,将来历史上记一笔流芳百世。”张学良很受感动,更加坚定了要亲自送蒋介石回南京的想法。蒋介石说:“我们兄弟二人谅解,你到南京就不好办,他们打你的主意,我就遗臭万年了。”张学良动了感情,越发坚持要亲自送蒋介石。等周恩来闻讯赶到机场,机场早已是机去人杳。后来,周恩来对人说及此事时,还叹息不已,说:“张汉卿是看《连环套》那些旧戏中毒了。他不但摆起列队送天霸,还差一点要负荆请罪呢!”
12月26日,张学良陪送蒋介石到了南京后,就被蒋介石扣留软禁。受蒋欺骗,张学良写了一份所谓的《请罪书》,说:“学良生性鲁莽粗野,而造成此次违反纪律大罪。……是以至诚愿领钧座之责罚,处以应得之罪,振纪纲,警将来,凡有利于吾国者,学良至死不辞。”12月31日,蒋介石授意国民党高等军事法庭审判长李烈钧以“首谋伙党,对于上官暴行胁迫”之罪名,判张学良十年徒刑,剥夺公民权五年。而后,蒋介石又虚伪地请求国民政府特赦,由军事委员会对张学良进行“严加管束”。从此,张学良被囚禁,失去自由。
在西安时,很多人都曾规劝张学良不要送蒋,以免上当。可是,张学良却出于善良的愿望和不切实际的幻想,认为“蒋是领袖,有领袖的人格,有可靠的信用,有崇高的威严”,“这次事变,对他是很大的打击,今后要拥护他做领袖,同他共事,所以要给他撑面子,恢复威信,好见人,好说话,好做事。也使他不致对我们再存戒心和怨恨。这有利于共同抗日。我们发动事变的目的,只是为了要求结束对内压迫对外屈膝的国策。至于蒋介石,如果把已经答应了的条件又推翻了,那还有什么信用、人格可言呢?”等到军事法庭开庭审判他时,张学良才意识到自己的想法是多么天真。张学良抑制不住内心的愤怒,在法庭上慷慨陈词,历述了不抵抗主义的来由,并宣读了蒋介石“铣电”的原文,重申了自己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为了不牵连别人,张学良把事变的责任全部都揽在自己身上。李烈钧后来对人说:“张汉卿态度光明磊落,对话直率,无所畏惧,真不愧是张作霖之子。”
1937年1月,张学良被蒋介石派人押到奉化溪口。2月,他从奉化写信给东北军将领,勉励他们“为国家努力杀敌,为东北雪耻复土,一切以国家民族为重,勿以学良个人为念”。同时,他还托何柱国转告东北军将领说:“我个人既然牺牲了,终得与共产党交了朋友,要求还得保持这个友谊,如愿足矣。”“七七事变”发生后,张学良曾写信给蒋介石,请求出去抗日,蒋介石却回信叫他“好好读四书五经”。
张学良被囚禁后,中国共产党一直积极努力争取恢复张学良的自由,并派其四弟张学思于1937年8月去奉化溪口探监。为了避开特务的监视,兄弟两人躲在书房角落里,利用纸条表达心中的千言万语。张学良嘱托张学思:“你回去,找东北各军军长,告诉他们,东北军如能团结,抗日战争扩大,我就有恢复自由的可能。”并要其弟多看进步书,抗战到底。这年冬天,随着形势变化,张学良先被移往安徽黄山,接着再迁至江西萍乡。
1938年武汉失守后,张学良被送到湖南沅陵,住苏仙岭。他抱恨长叹,奋笔在高墙上写下了“恨天低,大鹏有翅愁难展”一行大字。同年11月,张学良又被迁到湖南沅陵的凤凰山。几天以后,张学良的好友、时任湖南省主席的张治中将军特地去看望他。两人相见,感慨万分。张学良表示只要能出去,做什么都行,并托张治中给蒋介石送一封信。可惜,该信杳无回声。张学良想到外面抗日烽火已燃遍大江南北,而自己却被禁锢,身不由己,不能在沙场抗日,壮志难酬,悲愤之极,挥笔写下了《自我遗憾》一诗:“万里碧空孤影远,故人行程路漫漫。少年鬓发渐渐老,惟有春风今又还。”
1939年,张学良被移住贵阳修文县阳明洞。那时,杨虎城将军被囚禁在息烽的玄天洞,与阳明洞相隔不远。两位挚友近在咫尺,却无缘相见。此后几年,张学良在贵阳附近数次转移。
1945年抗战胜利后,十年“管束”期满,张学良本该恢复自由,结果,1946年11月2日,却被秘密遣送台湾,软禁在台北阳明山。
1961年,蒋介石为了平息人民的怨愤,安抚东北人士,装模作样地宣称恢复张学良的自由,解除了对他的管束,实际上不过是变换了一种方式。蒋介石直到临死之前还叮嘱儿子蒋经国看住张学良,“不可放虎归山”。直到1990年6月1日,老友张群为张学良公开做寿,台北高层军政大员孙运璇、陈立夫、梁肃戎、郝柏村、李国鼎、倪文亚、张继正等人均齐聚于张学良住处,他才公开露面,结束了长达54年的幽禁岁月。
1991年3月,张学良携伴其渡过50多年幽禁生活的夫人赵四小姐赴美探亲访友,定居美国夏威夷,颐养天年。
2001年10月15日14时50分,张学良将军因病抢救无效,在夏威夷逝世,享年101岁。
【作者点评】
张学良将军是一位对中国现代史产生过深远影响的人物。爱国主义是张学良人生乐章的主旋律,他是一个彻底无私的爱国主义者、大无畏的热血男儿。他是抗日爱国的民族英雄,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
因为爱国,张学良本可以拥兵自重,纵不能问鼎中原,至少也可以保持自己安享富贵尊荣,做一个第二代“满洲王”。但他在外有日寇威胁、利诱,内有权臣反对的双重压力下,毅然易帜,使中国实现了辛亥革命以来的第一次划时代的统一,沉重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妄图分裂中国的野心。因为爱国,这位身率数十万东北大军的将军,在民族危急存亡和国难家仇的严酷现实面前,置个人权势荣辱乃至生死于不顾,以高度的民族良知和爱国热情,发动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逼蒋联共抗日,从而在中华民族解放运动史上写下了永放光彩的篇章。为此,周恩来称赞他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民族英雄”,这是周恩来代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张学良、杨虎城将军爱国精神和爱国行动的最高褒奖。张学良强烈的爱国思想一生不改,直到晚年,他仍然心系海峡两岸和平统一大业,企盼民族振兴和国家强盛。1990年,张学良将旧作《谒延平祠》寄给他的老部下吕正操将军,诗云:“孽子孤臣一稚儒,填膺大义抗强胡;丰功岂在遵明朝,确保台湾入版图。”其拳拳爱国之心,跃然纸上。
张学良为人坦荡直爽,光明磊落,无所畏惧,讲感情,重义气,一诺千金。就像他的自我评价那样:“不怕死,不爱钱,丈夫决不受人怜,顶天立地男儿汉,磊落光明度余年。”张学良的这颗“赤子之心”既使他在“九一八”事变后,忍辱负重,替蒋介石背上“不抵抗将军”骂名而无以自辩,惟有卧薪尝胆,以备日后雄起;又使他在西安事变之后,以无比磊落的廓大胸怀送蒋介石回南京,旋被欺世盗名的蒋介石主使军法审判,被迫以35岁风华正茂的年纪而退出中国政坛,处境与囚徒无异。此后,他以63岁的高龄,同与自己携手走过近四十年人生之路的赵一荻女士(即赵四小姐)在台湾补办婚礼,补做新郎。1991年3月结束了几十年幽禁生活的张学良携夫人移居美国夏威夷颐养天年。2001年10月15日,张学良因病逝世。张学良的一生,正如学贯中西的海外史学大家唐德刚教授所说:“张学良早岁的显赫和晚岁的恬淡,都发生于一个‘最后之因’,这个‘因’,便是他个性上有颗‘赤子之心’,这颗赤子之心经过反弹,化为行为,是可以翻天覆地的。……那是他当年道德的长处,但可能也是他职业上的短处。……他实在是一位动机纯正、心际光明、敢作敢为、拿得起放得下,而不失其‘赤子之心’的爱国将军。”
张学良将军的爱国风范和卓越功勋,将永垂青史,为世人景仰。
(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