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武王,姓姬,名发,是西周文王的儿子。公元前1027年,他带领战车300乘、勇士3000人、甲士45000人,并联合庸、羌、卢等8个小国部落军队,在距商都朝歌70里的牧野与17万商军展开激战,一举获胜,随之占领朝歌,灭商。毛泽东十分关注牧野之战,称“纣王是很有才干的……纣王自杀了,他不投降”。
【毛泽东评点牧野之战】
纣王伐徐州之夷,打了胜仗,但损失很大,俘虏太多,消化不了,周武王乘虚进攻,大批俘虏倒戈,结果使商朝亡了国。史书说:周武王伐纣,“血流漂杵”,这是夸张的说法。孟子不相信这个说法,他说:“尽信书,不如无书。”
——摘自毛泽东1958年11月关于读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谈话,见薜泽石主编的《跟毛泽东学史》上册第24—25页,红旗出版社2000年版。
纣王是很有才干的,后头那些坏话都是周朝人讲的,就是不要听。……纣王那个时候很有名声,商朝的老百姓很拥护他。纣王自杀了,他不投降。
——摘自毛泽东1959年6月22日同吴芝圃等人的谈话,见薜泽石主编的《跟毛泽东学史》上册第25页,红旗出版社2000年版。
【牧野之战概要】
话说殷商末年,崛起于商朝西面的周羽翼渐丰。周文王死后,周武王即位,在孟津(今河南孟县西南)与诸侯结成盟友,定下了推翻商朝的军事行动计划。
这时的商朝,由商纣王统治。据《荀子·非相》、《史记·殷本纪》等历史文献记载,这位国君身材高大,仪表堂堂;资质聪颖,谈吐不凡。他力大无比,能空手与猛兽格斗。因此,要想消灭这位英武无比的君王,决非易事。周武王一直在等待最佳时机。
这个最佳时机终于来临了。周武王十一年(公元前1045年)12月,商纣王的大军正在远征东夷,打了许多大胜仗,捷报频传,俘虏敌人无数。商朝军队也伤亡惨重,不得不用俘虏补充兵源。同时,数以万计的俘虏被遣送回商都朝歌,与奴隶们一起从事大型的建筑工程。周武王见商朝国都朝歌(今河南淇县)空虚,便与姜子牙、周公旦等大臣计议,率联军进攻商朝。他亲率兵车300乘,虎贲军(精锐部队)3000人,甲士45000人,在孟津与八个国家或部落友军会合。这八个国家或部落分别是:庸(约在今湖北竹山东南)、卢(约在今湖北宜城西南)、彭(约在今湖北谷城、房县之间)、濮(约在今湖北郧县和河南邓县之间)、蜀(约在今陕西汉中东南)、羌(约在今甘肃南部渭水源之南)、微(约在今陕西县附近)、(疑在今山西南端黄河北岸)。这些小国或部落的军队都参加了此次灭商的军事行动,说明当时周人已经控制了它的东南地区。
周武王十二年(公元前1044年),周武王统率联军由孟津渡河,抵达商都朝歌以南70里的牧野(今河南淇县以南、卫河以北地区)。为了激励士气,周武王在牧野召开誓师大会,指斥商纣王昏庸无道、荒淫误国。他大声地说:
“古人有言曰:‘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今商王受,惟妇言是用;弃厥肆祀,弗答;弃厥遗王父母弟,不迪。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长,是信是使,是以为大夫卿士,俾暴虐于百姓,以奸宄于商邑。”见《尚书·牧誓》。
武王稍作停顿,以严峻的目光扫了威武的士兵一眼,接着说:
“我们今天出兵伐纣,就是替天行道。你们说是不是呀?”
话音刚落,士兵们高举长矛盾牌齐声欢呼,雷霆般的欢呼声响彻云霄。
当武王出兵的消息传到商都王宫时,商纣王正在观赏妖姬妲己的舞蹈。妲己本是己姓诸侯有苏氏之女,她美艳无比,极擅长歌舞,深得商纣王宠爱。纣王听说战事爆发,大吃一惊。因为他从未把西周放在眼里,更没有想到军力不及商朝的武王竟然有能力联合其他部落来进攻自己。商纣王大声呼叫侍卫,命令赶快集合军队,准备迎战。
手握宝剑的纣王快步走出大殿,无意中绊了一跤。抬头看见远方的夕阳,他隐约感到有某种不祥之兆。久经沙场的纣王知道,商朝军队的主力正在东夷作战,一时难以返回,眼下可用之兵不足以抗敌。在全国范围内重新募集新兵已经来不及了,只有暂时武装数以万计的俘虏和奴隶,以抵御来犯之敌,除此之外别无良策。于是,纣王一声令下,一支由俘虏和奴隶组成的17万(一说70万)人的杂牌军很快编成了。
当纣王的军队抵达牧野时,武王的部队早已做好了进攻的准备。武王见商军衣服褴褛、军容不振,大喜过望。他下令吕望率精兵直冲商军前锋,挫伤敌军士气。吕望身先士卒,率领骁勇的士兵杀将过去。一时间,杀声四起,尘埃飞扬,战场上顿时响起兵器的撞击声和撕心裂肺的喊叫声,到处是一片刀光剑影。
突然,有一血流满面的侍卫冲入纣王的军帐,声音发抖地报告:“大王,那些俘虏倒戈了!”
纣王立即站了起来,仰天大呼:“天灭我也!”
他走出帐外,见武王的军队铺天盖地而来,商朝军队已全线崩溃。原来,周武王早已派亲信佯装俘虏混入商纣王的军队之中。
这批亲信在军中到处游说士兵倒戈起义,声称:
“武王是英雄豪杰,所率之军是仁义之师,只要大家不再为纣王卖命,听从武王指挥,就是武王的朋友。俘虏可以重返军队,奴隶可以成为自由人。纣王丧尽天良,违背民心,穷兵黩武,已成孤家寡人,天下人当共诛之。”
这番宣传鼓动在商朝士兵中产生了相当大的效果,纣王军队中的许多俘虏和奴隶齐声附和:
“我们是被纣王的军队抓住被俘的,纣王不把我们当人看,视同牲畜,让我们手戴镣铐,从事最繁重的体力劳动,给我们吃最差的饭菜。我们也是人,我们应该响应武王的号召,协助武王消灭纣王。”
一时间,整个牧野战局骤然发生改变,纣王麾下的军队士兵纷纷倒戈,随后发生的事情是可想而知的,商军失败已成定局。
士兵哗变的这天夜晚,没有星星,也没有月亮。一群不知名的黑鸟在纣王的军帐上空盘旋,发出凄厉的叫声。在漆黑的夜幕掩护下,纣王与数十个贴身侍从逃回朝歌。继之,周武王指挥大军将朝歌城池围困,如铁桶一般。纣王见大势已去,让侍从在高7尺、占地3里、历时7年才建成的鹿台上围起屏幕,自己从容走入,自焚而死。
此时,周武王已挥师攻入朝歌,商朝遂告灭亡。有士兵报告他纣王已自焚。武王望着鹿台上的烟尘,一言不发。
同年四月,武王班师回到镐京(今陕西西安附近),建立了周王朝。
【作者点评】
毛泽东终生爱读历史,无论是在戎马倥偬的征战岁月,还是在夺得天下的和平年代。毛泽东尤其关注历史上的一些著名战例,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位杰出的军事战略家。
在文史古籍的边页,在轻弹烟灰的言笑间,毛泽东为后人留下了评判古代战争的真知灼见。这是超越常人的声音。这种声音让我们感受到历史的精彩和无奈,让我们感受到兵家的智慧之光。
常人说:商纣王昏庸误国,贪恋酒色误国,遭人齐声唾骂,自古而然。这从武王伐纣的檄文《牧誓》言辞之激烈即可知晓。商纣王,本叫帝辛,相传名受或受辛,史家称其为“纣”,是取《谥法》“残义损善曰纣”之意,并把他写成设置酒池肉林、滥施酷刑、横征暴敛之人。他行炮烙之刑,杀比干、梅伯等重臣,囚禁周文王,可谓十恶不赦的暴君。但毛泽东独具慧眼,欣赏他能征善战,是个很有本事的人。纣王战败自杀,也得到毛泽东的高度评价,赞扬他宁死不屈的气节。
在上引毛泽东的评语中,毛泽东提到了牧野之战。这场决定性的重大战役,宣告了商纣王统治的终结。毛泽东从军事史的角度,一针见血地指出策反俘虏问题是影响这场战役的关键因素。
商纣王征讨东夷(即毛泽东所说“纣王伐徐州之夷”),打了胜仗。但这次远征,也使得商纣王的军队损失惨重。问题是,征讨东夷的胜利,使商纣王得到了大量的俘虏,一时难以处置。用毛泽东的话说,“俘虏太多,消化不了”。如果俘虏问题处理不妥,那么这种军事征战的后果就会带来极其严重的政治问题。所谓“消化不了”,意味着俘虏问题已经成为危害商纣王统治的一大隐患。果不其然,周武王瞅准了这一点,不失时机地发动了进攻商朝的战争。在强大的军事攻势面前,纣王用俘虏拼凑起来的军队不堪一击,俘虏们集体倒戈,导致战争朝着有利于武王的方向发展,商朝的国都被攻陷,纣王自杀,商朝灭亡。
在毛泽东看来,俘虏问题既是军事问题,又是政治问题,政治家及军事家们不可不察。俘虏问题关系到一场战役的成败,甚至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废,武王灭商的牧野之战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杜七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