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毛泽东瞩目的著名战役
12732000000005

第5章 贻误战机:泓水之战(公元前638年)

宋襄公,宋国国君。春秋中期,意欲与齐争霸的宋襄公率领军队伐郑,与前来援郑的楚军在泓水展开激战,楚军半渡时,他自诩为“仁义之师”,不听大司马公孙固“半渡而击”的劝告,乃至楚军登岸,尚未列好阵,公孙固力谏襄公乘敌乱击之,襄公不听,一再贻误战机,终致使宋军在强大楚军攻击下败阵。毛泽东称,“我们不要宋襄公蠢猪式的仁义道德”。

【毛泽东评点泓水之战】

我们不是宋襄公,不要那种蠢猪式的仁义道德。我们要把敌人的眼睛和耳朵尽可能地封住,使他们变成瞎子和聋子,要把他们的指挥员的心尽可能地弄得混乱些,使他们变成疯子,用以争取自己的胜利。所有这些,也都是主动或被动和主观指导之间的相互关系。战胜日本是少不了这种主观指导的。

——摘自毛泽东的《论持久战》(1938年5月),见《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460页,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

【泓水之战概要】

泓水之战的史实,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这场战役发生在春秋中期,是楚国军队在泓水击败宋国军队的一场战役。

在史家笔下,齐国公子小白是第一个在春秋诸侯中称霸的国君,此人即是齐桓公。齐桓公的霸气和霸业刺激了其他诸侯国国君的野心,并引发了旷日持久的诸侯战争。齐桓公死后,国力弱小的宋国出人意料地图谋争霸。

此时,宋襄公是宋国国君,姓子,名兹甫。公元前650—前637年在位。他曾追随齐桓公,参与葵丘(今河南兰考东)之盟。那次会盟,齐桓公的威仪使宋襄公佩服得五体投地。宋襄公暗下决心,立志成为齐桓公式的天下霸主。桓公一死,齐国内乱。宋襄公乘机出兵干涉,企图顶替齐桓公的位置。

他在宋国的盂地(在今河南睢县东南)邀请诸侯会盟,想借这个机会谋取霸主地位。宋襄公不曾料到,此时楚成王熊恽也想谋求霸主地位。成王经过精心谋划,在诸侯会盟前夕的一个夜晚,派出精兵干掉了宋襄公的卫队,然后乘襄公熟睡之际,以武力劫持宋襄公,将其囚禁在亳都(今河南偃师)。结果,在诸侯会盟大会上,郑国国君郑文公提议,将楚成王尊为霸主。当时,楚国是南方强国,兵力强大,与会其他诸侯只得响应。

楚成王见霸主地位已到手,便放掉了宋襄公。

宋襄公不仅不对楚成王的宽大表示感激,而且认为楚成王使自己遭受奇耻大辱。尤其是,郑文公为了巴结楚成王,让成王继承了霸主地位,使自己的美梦幻灭,对他十分仇恨。因为宋国过于强大,而郑国是一个小国,不是宋国对手。于是,宋襄公决定发兵攻打郑国,一报被囚之仇,二泄心头之恨。

周襄王十四年(公元前638年)春夏之际,宋襄公倾全国之兵,前去攻打郑国(今河南新郑一带),欲置郑文公于死地而后快。

当宋国军队逼近郑国的消息传到郑文公耳朵里时,他正在与爱姬下围棋。听到这个消息,郑文公先是一怔,手中的棋子随之掉在地上。然后,他推开棋盘,起身大叫:

“快派人去楚国求救!”

他认为,自己算是对成王有功之人,楚成王对他不会撒手不管的,如果不是自己倡言让楚成王继承霸主之位,恐怕也没有楚成王今天的荣耀。

果然,楚成王听说宋襄公出兵攻打郑国,马上把脸一沉,说:

“这个宋襄公果然该杀。人们都说此公仁义宽厚,我才放了他,可见不可偏听。”

楚成王随即领兵直奔宋国而来,以围攻宋国之策略来援救郑国。宋襄公听说楚兵攻宋,马上将宋军主力从郑国前线撤回,转而奔向来犯之敌。楚、宋之兵在泓水遭遇,一场大战旋即展开。

泓水,古河名。故河道约在今河南省东部的柘城县西北,为古涣水的支流。楚军抵达泓水西面之时,宋国军队早已在泓水东面严阵以待,做好了迎敌的准备。

不一会儿,只听见楚国军队擂响战鼓,楚军前锋开始渡河。

这时,大司马公孙固向宋襄公提出攻击的建议,说:

“大王,楚国军队的人数大大超过我军,不可与之硬拼。现在楚国军队正在渡河,机不可失,应该发起进攻,把敌人打个措手不及。请大王下令,让我带精锐部队向楚兵发动进攻。”

不料宋襄公怒瞪双目,说:

“你着什么急?没看见楚国士兵正在过河吗?我军乃仁义之师,岂能做出这等不仁不义之举?就是打赢了也不光彩。应该等楚国士兵渡过泓水之后再言战斗之事。”

大司马公孙固不敢吭声。春秋时期,大司马是辅佐国君的最高武官,职掌全国军事。公孙固,字子鱼,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

楚国将士见宋军阵容依然不动,没有丝毫进攻之意,都觉得蹊跷,惟恐有诈,急忙渡过泓水,并手握兵器,做好了战斗准备。奇怪的是,楚军全部过了河,还没有摆好阵势,仍然不见宋军进攻。

宋国的公孙固再次建议襄公发起进攻。他说:

“我看见楚兵装备精良,士气高昂,不如趁现在楚军还没有摆好战阵,突然发起冲击,打乱敌人的阵脚,赢得战斗的胜利。如果贻误战机,我军将面临失败的命运。”

可是,宋襄公坚持要等楚国军队布好阵容之后才可发动进攻。

这时,站在战车上的楚成王突然发出哈哈大笑,说:

“这个宋襄公真是头蠢猪,哪里有这样打仗的?他在政治上野心勃勃,不曾料到他在军事上一窍不通。今天便是楚军胜利之日。赶快摆好战阵,立即发动进攻!”

直到楚军全部摆好阵势,宋襄公才下达战斗命令。但为时已晚。说时迟,那时快,楚国精锐之师在咚咚的战鼓声中,向宋国军队发起了猛烈的进攻。楚国军队的士兵数倍于宋国军队,他们以排山倒海之势冲破了宋军的防线。

经过猛烈的厮杀,宋国军队被楚国军队打得丢盔弃甲、落荒而逃。宋襄公见状,只得狼狈逃窜。

这时,一支利箭射中宋襄公的大腿。少时,宋襄公因流血过多,昏了过去。

打了这场败仗,宋国的大臣们纷纷抱怨宋襄公不听公孙固的建议。躺在病榻上的宋襄公却说出了一大篇道理:

“凡是信守仁义道德的人,绝不会伤害已经受伤的人,绝不会擒拿敌军中白发苍苍的老兵,绝不会在险要的地方阻击敌人。古代作战有一个信条,就是不能乘人之危。我虽然是亡国之君的后代,虽然想报仇雪恨,但也不会趁敌人在渡河时下令击鼓进攻,也不会去攻击没有排列成阵的敌人。”

宋襄公话音刚落,站在一旁的公孙固挺身而出,反驳道:

“恕我直言,大王根本不懂得打仗。强大的楚国军队过河之后,集中于狭窄的河滩,一下子不可能摆开阵势,这正是上天帮助大王打胜仗啊。窃以为,趁敌人处于不利的地势展开进攻,难道不是绝佳的战机吗?即使如此,我军也未必能够获得全胜。再说我们所面对的,是想杀死我们的敌人,即使他们上了年纪,白发苍苍,能够抓获就抓获,何况敌人多半是年轻的士兵,更应该擒杀之。大王,难道你忘了,平时我们教育士兵战败投降是可耻的,并设置刑法惩治那些懦弱怕死的士兵,其目的就在于为了激励士兵勇往直前、奋勇杀敌。敌人受伤了,但仍然是敌人,怎么可以停止进攻呢?倘若可怜那些受伤的人,就不要去伤害别人。倘若可怜敌军中的老人,就干脆投降吧,何必要与敌人打仗呢?”宋襄公低头不语。公孙固接着说:

“军队本来就是用来打仗的,锣鼓是用来指挥军队、鼓励士气的。既然军队存在的价值在于作战,那么我们的士兵就可以在形势险要之地阻击敌人;既然锣鼓是鼓舞士兵前进杀敌的工具,那么我们就应该趁敌人还没有排成战阵,击鼓前进,去消灭敌人。怎么可以贻误战机呢?”

经过泓水之战,宋国元气大伤,国势趋于微弱。宋襄公本人因箭伤严重感染,第二年便一命呜呼了。

【作者点评】

泓水之战,使宋襄公成为中国军事史上的一个笑柄。

毛泽东嘲笑宋襄公所指挥的蠢猪式的战斗,声称共产党军队的指挥员决不是宋襄公,不要那种蠢猪式的仁义道德。他强调“我们要把敌人的眼睛和耳朵尽可能地封住,使他们变成瞎子和聋子,要把他们的指挥员的心尽可能地弄得混乱些,使他们变成疯子,用以争取自己的胜利。所有这些,也都是主动或被动和主观指导之间的相互关系。战胜日本是少不了这种主观指导的”。这种充满火药味的文字,见诸毛泽东最著名的军事著作——《论持久战》。

《论持久战》一书完成于1938年。是年5月26日至6月3日,毛泽东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作了关于持久战的精彩演讲。这篇军事经典著作,成为中国共产党指挥全民抗战的重要指针。

毛泽东是在《论持久战》关于“主动性、灵活性、计划性”的专题演讲中提及泓水之战的。确切地说,毛泽东是在《论持久战》第83条论述因“错觉和不意,可以丧失优势和主动”时,讽刺宋襄公蠢猪式的仁义道德的。

在毛泽东看来,有计划地造成敌人的错觉,给以不意的攻击,是造成优势和夺取主动的方法,而且是重要的方法。

什么是不意?就是无准备。位于优势而无准备,不是真正的优势,也不可能获得主动。相反,位居劣势而有准备的军队,常可以发动出其不意的攻势,把敌人打个措手不及,把优势者打败。毛泽东认为,运动之敌好打,就是因为敌人在不意即毫无准备的状态之中。

我们必须意识到,毛泽东写《论持久战》时,中国革命已经进入抗日战争时期。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军队相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游击队在武器装备和军事力量方面均落后于敌人。也就是说,侵华日军在军力上拥有优势和主动。

但毛泽东认为,这种优势和主动不是一成不变的,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应该也可以争取优势和主动。这就是毛泽东反复强调的:造成敌人的错觉和出其不意的攻击,即以战争的不确实性给予敌人,而给自己以尽可能大的确实性,用以争取我之优势和主动,争取我之胜利。

正是在给敌人以不意的攻击方面,宋襄公犯了严重错误,导致全军覆没的灾难性后果。按照毛泽东的军事作战思想,如果宋襄公对正在渡河的强大楚军发起不意的进攻,或者对刚刚渡过泓水、但尚未列好战阵的楚军实施致命打击,那么,宋襄公的军队就会争取到优势和主动,并赢得战争的最后胜利。

宋襄公的军事失误,在于他恪守迂腐的道德信条,并将这种信条僵硬地运用到战争之中。毛泽东一贯反对空谈道德,反对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者,并常在党内与之进行不懈的斗争。分清敌友,是革命年代军事指挥员起码的是非标准。早在1926年写成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毛泽东便开宗明义,深刻指出:“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面对敌人,是没有任何仁义道德可讲的。毫无原则地宣扬仁义,最终将导致宋襄公式的下场,成为仁义的祭品。尤其是在战争年代,革命事业高于虚假的道德说教。

在日本帝国主义要灭亡中国的时刻,怎么可以对敌人心怀慈悲呢?当时,日本侵略者在中国到处烧杀抢掠,实行所谓“三光”政策,无恶不作,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那时,中华民族到了最危急的时候,到了亡国亡种的时候,在这种抗日救亡的历史背景下,一切革命的队伍怎么能够对丧失天良、泯灭人性的日本鬼子讲什么仁义道德呢?

所以,毛泽东告诫全党全军:千万不要再犯宋襄公式的错误,必须抛弃宋襄公蠢猪式的仁义道德,运用一切军事谋略和战争手段对日作战,并且将其打垮,争取全民族抗战的胜利。

实践证明,公孙固的建议是可取的、明智的,毛泽东的告诫是及时的、正确的。

(葛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