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启容,广西人,在太平军中历任将军、指挥、检点。清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奉命率太平军镇守九江。同年十一月,李孟群率湘军水军进攻九江,林启容等人始重视水师建设,制造大小战船,编练水军,配以陆地炮火将李部击败。十二月,湘军彭玉麟、罗泽南率水师与太平军在湖口展开大战,林启容、罗大纲等太平军将领带领太平军将士奋勇作战,重创湘军水师。毛泽东读此战史,批语云:“要学游泳。”【毛泽东评点湖口之战】
水军应学游泳。
双脚走路。
要学游泳。
——摘自毛泽东读(清)王运的《王湘绮全集》之《湘军志·水师篇第六》的批语,见《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347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湖口之战概要】
湖口,是一个县名,在江西省北部、长江南岸,西靠鄱阳湖,毗邻安徽省。汉代叫彭泽县,唐代设置湖口戍,五代南唐时期设置湖口县。因地处鄱阳湖的入口处,故名。明清时期,湖口隶属九江府,湖口镇总兵率军驻守于此。湖口依山而建,居江湖之冲要,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因此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晚清时期,湖口建有炮台、船厂,是长江水师中路之要塞。这里所讲述的1854—1855年太平军大败湘军水师的战役,就发生在湖口。
清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四月,太平军的西征军在湘潭战役中受挫,被迫撤出湖南和湖北。
曾国藩以湘军为主力,兼有各路清军,对湖口一带的太平军展开围剿。当时,在湖口一带的太平军约有2万人,由石达开、罗大纲、林启容等统率。
有必要将这些太平军将领作一介绍。先说石达开(1830—1863),他是广西贵县客家人,出身地主。因为受到土著地主的排挤,石达开参加了洪秀全的拜上帝会。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石达开率1000多人来到广西桂平金田村团营,参加金田村起义,任左军主将。翌年,在永安(今广西蒙山)受封为翼王。太平军从武昌(今属湖北省)沿江而下,石达开作为前锋和督军,率领部队攻占九江(今属江西省)、安庆(今属安徽省)、南京。
西路军的重要将领罗大纲(?—1855),初名亚旺,广东省揭阳人。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他率天地会起义军从广西平南向永安州(今蒙山)转移,旋即参加金田起义,授左二军军帅。太平军从永安突围后,直到攻克岳州(今湖南省岳阳),其间罗大纲屡建战功,升至殿左一指挥。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太平军攻克南京后,罗大纲跟随林凤祥攻占镇江、扬州,并率军驻守镇江。罗大纲与吴如孝曾向英国驻华公使宣布,太平军实行禁止鸦片、允许通商的方针。不久,罗大纲升至冬官正丞相。次年,罗大纲率军驻守安庆,率领军队攻克江西饶州府(今波阳)。
林启容,广西人,在太平军中历任将军、指挥、检点。清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奉命率太平军镇守九江。
当时,湖口一带的太平军的军事部署如下:
林启容在九江城外建造了3座炮台,让6只大战船停泊在炮台之下。他又在北岸小池口建有3座营垒,在江心沙洲建有1座营垒,并有多门大炮。石达开等率领部队驻守湖口,其中,罗大纲的军队驻守湖口的梅家洲。罗大纲命令士兵在梅家洲修筑了两座坚固的营寨,与九江城形成鼎立之势,可以相互策应,并可扼制鄱阳湖与长江之间的通道。
同年十一月,湘军名将李孟群率领水师进攻九江。太平军在九江城的北部洲地设有很大的堡垒,并架设大炮,让百余艘小的战船环绕大的战船,以抵抗湘军水师的攻击。起初,太平军并不重视水师,后来在与湘军的搏斗中,太平军见湘军水师十分骁勇,炮火很猛,也致力于水师建设,多造小型战船,作战时依傍大的战船身旁,机动灵活地打击敌人。
当时,战斗打得十分激烈。李孟群下令湘军摧毁太平军的大战船,太平军发炮还击,双方大战数小时。太平军将士英勇杀敌,视死如归。湘军损失惨重,将领苏胜、郑沐被太平军的火炮炸得血肉横飞,另一将领李金梁所在的战船被太平军的炮火击中,战船沉入江中,李金梁也成为水下亡魂。
十二月,湘军名将彭玉麟、罗泽南等率领水师进攻湖口梅家洲的太平军。
彭玉麟(?—1890),字雪琴,是湖南衡阳人。清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加入湘军水师,任营官。次年,率领水师与太平军争夺湘潭、岳州(今湖南省岳阳),旋同杨载福分领水师,在田家镇大败太平军,进逼湖口。
罗泽南(1808—1856),字仲岳,号罗山,湖南湘乡人,书生出身。清咸丰二年(1852年),罗泽南在籍创办团练,号湘勇。次年初,他率团练加入湘军。同年八月,罗泽南率领一支人马救援南昌。不久,回师衡州(今湖南衡阳),帮助曾国藩编练湘军。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七月,他协同塔齐布的军队攻占岳州(今湖南岳阳)、城陵矶,被提拔为知府。紧接着,罗泽南兵占崇阳、咸宁。十月,他率领湘军攻占武昌、汉阳,因军功升至道员。其后,他率军又攻陷大冶、兴国(今湖北省阳新),并协同彭玉麟等的水师在田家镇击败太平军。
面对湘军水师的猛烈攻击,罗大纲从容地指挥太平军将士沉着应战。他下令士兵在江面上摆上数十丈长的大木筏,在大木筏上再建炮台,然后用重炮轰击敌人。
太平军将士与湘军水师展开了殊死搏斗,一时间炮火连天、江涛怒吼。在激战中,太平军的木筏中弹起火,大火烧及炮台,再烧及火药箱,引起剧烈爆炸。太平军将士死伤惨重,木筏上的炮台倒塌入江。
由于太平军将士水性很好,而且英勇顽强,所以在木筏上的炮台倒塌之际,他们纷纷纵身跳水,在长江的波浪中泅水而走,回到自己的阵地后,继续与湘军展开厮杀。
后来,太平军水师与湘军水师数度交手,重创敌人。前赴一线指挥的湘军主帅曾国藩,见湘军水师惨败的情景,几次想跳水自尽,都被部下拉住。
【作者点评】
众所周知,毛泽东从少年时代就喜爱游泳,而且游泳成为毛泽东的终生爱好。在大风大浪中搏击,使毛泽东的体质异常强健,同时也铸造了毛泽东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气魄。
毛泽东对大江大河大海可谓一往情深。写作于1925年的《沁园春·长沙》开篇即对湘江发出赞叹:“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然后,作者笔锋一转,对少年时畅游湘江的意气风发追怀不已:“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在毛泽东的诗境中,水是最常见的物象和意象。如1927年春写的《菩萨蛮·黄鹤楼》:“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1929年秋写的《清平乐·蒋桂战争》:“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1929年10月写的《采桑子·重阳》:“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1930年2月写的《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此行何去?赣江风雪迷漫处。”1930年7月写的《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1931年夏写的《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1935年2月写的《忆秦娥·娄山关》:“苍山如海,残阳如血。”1934年写的《十六字令》:“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1935年10月写的《念奴娇·昆仑》:“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1936年2月写的《沁园春·雪》:“大河上下,顿失滔滔。”1949年4月写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1949年4月29日写的《七律·和柳亚子先生》:“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1958年7月1日写的《七律·送瘟神》:“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1959年7月1日写的《七律·登庐山》:“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1961年写的《七律·答友人》:“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1963年1月9日写的《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1965年5月写的《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
在毛泽东的诗词中,写水写得最多也最好的有三首。
其一,1935年10月写的《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其二,1954年夏写的《浪淘沙·北戴河》:“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其三,1956年6月写的《水调歌头·游泳》:“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据笔者视野所及,迄今为止,似乎没有一个人敏锐地看出:水与毛泽东诗词之间的关系。因此,大量引用毛泽东的诗句作为论据,就显得格外重要和必要。更为重要的是,如果不对毛泽东的诗人背景有所勾勒,如果没有觉察到毛泽东懂“水”、爱“水”、咏“水”的性格特征,那么,我们就无法深刻地解答:为什么毛泽东会在自己的历史批语中,如此关注水师的命运,以及士兵游泳这样的细节。
毛泽东在读《王湘绮全集》时,对《湘军志·水师篇第六》读得非常仔细。
王湘绮,就是近代著名学者王运(1833—1916)。此人字壬秋,湖南湘潭人,是咸丰年间的举人。太平军起义时,他曾做过曾国藩的幕僚。后来,他曾在四川、湖南、江西等地讲学。清末,授翰林院检讨,加侍讲衔。1911年辛亥革命后,王湘绮任清史馆馆长,其经学造诣精深,研究《诗》、《礼》、《春秋》,宗法公羊学派的治学路数。王运著述丰厚,除了经子笺注,另有《湘军志》、《湘绮楼日记》、《湘绮楼诗集文集》,并编有《八代诗选》。
王运在《湘军志·水师篇第六》中声称:“湘军水师名天下。……湖南在籍官丁善庆、陈本钦、唐际盛、李概等始捐资设船局,而黄冕专制炮以应征军。言船炮者,莫能及湖南焉,然太锋锐,深入要地,卒以至败。”王运对湘军水师的赞许,并未引起毛泽东的注意。倒是王运有关太平军水师与湘军水师的实战过程的描述,使毛泽东发生了很大兴趣。
《湘军志·水师篇第六》称:“……孟群先攻其大舟,战不利,苏胜、郑沐中炮死,李金梁船沉溺于江。”毛泽东批曰:“水军应学游泳。”
当读到“寇既见官军水战法,亦并力于水战,多造小艇,依大舟而出”时,毛泽东对太平军致力于水师建设大为赞赏,批曰:“双脚走路。”
再读到后面“……十二月辛丑,彭玉麟等攻湖口寇筏,破之,士死伤相积,寇亦殊死斗,其筏上作木楼,凭楼发炮,楼倾,或飞投江中,泅而走,其坚悍若此”。太平军将士娴熟的游泳技能,使毛泽东大为赞叹,提笔写下“要学游泳”的旁批。
在毛泽东看来,优秀的水师除了武器的精良,还须有精湛的游泳技能。太平军水师之所以能够在不利的情况下,保存实力,然后对敌人进行反攻,就是因为这些水师将士能够“飞投江中,泅而走”。连王运都承认,太平军的战斗力,称“其坚悍若此”。
有趣的是,在毛泽东的读史笔记中,关注游泳的批语并不少。如《旧五代史》卷17《梁书·雷满传》记载:
“雷满,武陵洞蛮也。……又尝于府署浚一深潭,构大亭于其上。每邻道使车经由,必召筵于中,且言:‘此水府也,中有蛟龙,奇怪万态,惟余能游焉。’或酒酣对客,即取筵中宝器乱掷于潭中。因自褫其衣,裸露其文身,遽跃入水底,遍取所掷宝器,戏弄于水面,久之方出,复整衣就座,其诡诞如此。”
雷满是湖南武陵的少数民族土团军的首领,恰逢唐末乱世,先是归附荆南节度使高骈,尔后兵占朗州朗州,州名。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将其改为嵩州,治所在武陵(今湖南常德市)。唐时,其辖境相当于今湖南桃源以东的沅江流域。参见辞海编辑委员会编的《辞海》(缩印本),第1515页,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版。,唐昭宗封他为朗州节度使。毛泽东对这位少数民族的军事家很是欣赏,写下“此人习水是好事”的批语。后来,在《新五代史》卷41《雷满传》的文字旁,毛泽东又写下“此人能泳”四个字的批语。
《旧五代史》卷60《唐书·李袭吉传》有如下记载:
“其年十二月,师还太原,王珂为浮梁于夏阳渡,袭吉从军。时笮断航破,武皇仅免,袭吉坠河,得大冰承足,沿流七八里,还岸而止,救之获免。”
武皇,即后唐皇帝李克用。李袭吉跟随李克用出征,在夏阳渡过河时,落入水中。但他大难不死,史家称是因为“得大冰承足”。毛泽东阅后,会心地一笑,认为李袭吉肯定会游泳,遂写道:“不学游水,此人几死。”
又如,《新五代史》卷47《华温琪传》记述:“华温琪字德润,宋州下邑人也。世本农家。温琪身长七尺,少从黄巢为盗。巢陷长安,以温琪为供奉官都知。巢败,温琪走滑州。顾其状貌魁伟,惧不自容,乃投白马河,流数十里不死,河上人援而出之。”
华温琪是后梁、后唐的节度使,曾参加黄巢义军。黄巢兵败,华温琪逃到滑州滑州,州名。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改称杞州,治所在白马,即古滑台城(今河南滑县东滑县城),州因以得名。唐时,其辖境相当于今河南滑县、延津、长垣等县。五代后辖境渐缩。参见辞海编辑委员会编的《辞海》(缩印本)第977页,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版。。他害怕自己因“身长七尺”、“状貌魁伟”,被官军认出来,于是跃入白马河中,在浪中搏击数十里,被人救上岸。毛泽东对华温琪未作定性分析,而是对他在大河中漂流数十里不死表示惊叹,并认为:“此人必略知水性。”
如果联想到毛泽东以70多岁的高龄,仍在长江中“极目楚天舒”,或许可以从一个独特角度诠释毛泽东天马行空式的气势来自于何处……
(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