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瞩目的巾帼红颜
12732500000017

第17章 才艺双全,命运迥异——王昭君、唐婉(2)

历史上,写王昭君的诗词不下600多首,作者有400多人。如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该诗也就是毛泽东改写的那首。韦庄在《绥州作》诗云:“明妃去日花应笑,蔡琰归时鬓已秋。”曹雪芹在《红楼梦》第64回中的《明妃诗》也云:“绝艳惊人出汉宫,红颜薄命古今同。君王纵使轻颜色,予夺权何委画工。”深为王昭君的身世抱不平,认为元帝不应把予夺大权交给画工。解放后,以王昭君为题材的诗词也不少。1963年,董必武在题为《七绝》的诗中写道:“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见识高。词客各摅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这首诗以高超的见识写出了王昭君的历史功绩,肯定了昭君出塞的历史意义。

至于在戏曲中反映昭君的故事则更多,元代杂剧作家马致远的《汉宫秋》是历代昭君戏中的代表作。此外,还有关汉卿的《哭昭君》、吴昌龄的《月夜走昭君》杂剧、明朝陈与郊的《昭君出塞》杂剧及明人《和戎记》传奇。我国现代京剧、粤剧也有《昭君出塞》,其他地方剧种的昭君戏更是不胜枚举。解放后,郭沫若和曹禺的话剧《王昭君》也各有新意。电视连续剧《王昭君》的播放,更使王昭君成为了妇孺皆晓的历史人物。王昭君是西汉和亲中最著名的一位,她身上体现了华夏民族在古代历史上的巨大凝聚力。

Δ世情薄,人情恶

南宋高宗绍兴十四年(公元1144年)正月十五日夜,临安(今浙江杭州)城内大张灯火,庆贺元宵佳节。这一天,一副文士装束的青年爱国诗人陆游来到临安的舅父唐闳(字仲俊)家,与美丽多情的表妹唐婉相约一同观灯。

由于是亲戚关系,陆游与唐婉自幼常常就在一起玩耍和游戏。陆游聪明伶俐,志向远大,博学多才。唐婉美丽温柔,也喜欢读书,但自认为比不上表哥,因而非常佩服他。而陆游也特别喜欢表妹,觉得她乖巧可爱,善解人意。两人常在一起玩得非常开心。随着年龄的增长,两人便产生了爱的朦胧情愫。

时光飞逝,这一年,陆游已经20岁了,他对唐婉的情意也更深了。唐婉也已长大成人,她把表哥当成自己的意中人。但由于种种原因,两人都只是将爱慕埋在心里,未能直接向对方倾诉。因此,元宵之夜,两人一路观灯,羞羞怯怯,谁也不先开口表明心迹。后来,还是陆游的父亲帮了大忙。

原来,这一年陆游的父亲陆宰已年过半百,身体也不好,他想趁自己健在之时,看着儿子成亲。他也非常喜欢唐婉,见陆游和唐婉情投意合,就想撮合这门亲事。于是,这年春天,他派媒婆向唐仲俊提亲。唐仲俊也非常喜欢陆游,也就同意了这门亲事。有情人终成眷属,就在这一年,陆游与唐婉喜结良缘。

婚后,两人感情很好,如胶似漆,生活幸福美满。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陆游和唐婉美满的婚姻并没有持续多长时间。

原来,陆游的母亲唐氏是唐婉的姑姑,未出嫁时,与嫂夫人——唐婉的母亲关系紧张,两人时常吵架。陆游之母本来就不赞成儿子与唐婉的婚事,所以,她对唐婉这个媳妇就一直没有好感。但由于丈夫的缘故,她只好忍气吞声。这样过了两年。

由于陆宰的病情更加严重,常常卧床不起,加之唐婉又未能为陆家生下一儿半女,因此,唐氏心情更加烦躁,也更讨厌唐婉,经常借故对她严加训斥。

尽管唐婉百般忍耐,想尽一切办法讨好婆婆,但始终得不到她的理解和宽恕。最后,唐氏竟然不顾儿子的幸福,无理地强迫他休掉唐婉。在封建礼教的制度下,父母之命自然难违,虽然陆游和唐婉伉俪情深,但也没有办法挽回。不过,陆游采取“阳奉阴违”的办法,表面上答应母亲的要求,要把唐婉送回娘家,但暗地里在外面找了一所房子,让唐婉居住,两人偷偷地相会。

哪知没过多久,陆游之母就发现了他们的隐情。她寻上门来,幸亏陆游事先得知消息,他俩躲开了。但是陆游认为,这终究不是长久之计,他感到实在无法再继续下去,只好忍痛与唐婉分手。

一年后,陆宰病逝,唐氏又替陆游另娶王氏为妻。唐婉本来痴心等待,见事已至此,也改嫁了同乡赵士程。但是他俩还是互相思念,各自牵挂对方。

1154年春,陆游出游于会稽(今浙江绍兴)禹迹寺南的沈氏园中。恰好唐婉和赵士程也到沈园游春,结果,与陆游不期而遇。这也是他们最后一次相见。唐婉将前情据实告诉了赵士程。赵士程也是一个文雅洒脱之人,能够体谅唐婉的痛苦,加之他也很爱唐婉,就按照她的意思,特地叫人给陆游送去一份酒肴。

陆游自然体会到了唐婉的深情。他怅然良久,提笔在沈园壁上题了一首悲痛欲绝的词,也就是为后人广为传诵的《钗头凤》,词云: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据说唐婉看到这首词后,更添怅惘,日后禁不住也和了一首词,赠送陆游: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尝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在唐婉的《钗头凤》中,我们能感受到她那万般凄楚的幽怨:有时凭栏独语,有时深夜不眠,有时暗自饮泣,有时咽泪装欢。她改嫁后所受到的心灵创伤和各种刺激,无疑要比陆游更深更重。如果说陆游的词还只是发出无可奈何的悲叹的话,那么,唐婉的词则是对封建礼教的血泪控诉。他们的这场悲剧的因由,并不全在于“姑恶”(即婆母不好),实在是整个社会的“世情薄,人情恶”。

心灵深处的创痛本来就难以平复,此次沈园与陆游邂逅及《钗头凤》一事的刺激,更加触动了唐婉缠绵郁结的心病。没多久,脆弱多情的唐婉便怏怏而卒,“闻者为之怆然”。可是,她那美好的形象却永远留在陆游思念的诗篇中。

吃人的礼教造成的这一幕婚姻悲剧,吞噬了唐婉的青春和生命。陆游也因此抱恨终身。无穷的追悔和负疚使得他总是伤感不已。直到晚年,每当年底,陆游总要登上禹迹寺的楼台眺望,怀念自己和唐婉的爱情,并且作了不少诗来抒发自己心头的隐痛。

枫叶初丹槲叶黄,河阳愁鬓怯新霜。

林亭感旧空回首,泉路凭谁说断肠。

坏壁醉题尘漠漠,断云幽梦事茫茫。

年来妄念消除尽,回首禅龛一炷香。

这是陆游68岁作的,题为《禹迹寺南有沈氏小园,四十年前尝题小阕壁间,偶复一到,而园已易主,刻小阕于石,读之怅然》。

1199年,当陆游75岁高龄的时候,他又来到沈园凭吊遗踪。这时唐婉逝世已有40年,沈园早已三易其主,面目全非,自己也行将就木,陆游思念前情,怎能不潸然泪下呢?他触景生情,又写下了两首有名的《沈园》诗: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陆游81岁时又作题为《十二月二日夜梦游沈氏园亭》二首:

路近城南已怕行,沈家园里更伤情。

香穿客袖梅花在,绿蘸寺桥春水生。

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

玉骨久成泉下土,墨痕犹锁壁间尘。

1208年,84岁的陆游还是忘不了唐婉。他又作了题为《春游》(其四)的诗:

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

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

陆游关于唐婉的诗,并不只是上面介绍的这些。不过,仅就这些诗中,我们已经可以感受到诗人对爱情的坚贞,对美好生活的执著追求。这些血泪凝成的诗篇不仅触发人们对主人公的同情,也引导人们对封建礼教的憎恶,从而大大加深了这个悲剧的感染力和它的典型意义。另外,唐婉和陆游之间的哀怨动人的婚变故事,也成为后人的写作题材,他们或写成剧本,或写成小说等。直至今天,人们还为他们不幸的爱情遭遇一洒同情之泪。

2.作者点评

我国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评价王昭君入塞时说:“作为元帝掖廷中一个宫女,王昭君不过是封建专制皇帝脚下践踏的一粒沙子,但作为一个被汉王朝选定前往匈奴和亲的姑娘,她就象征代表一个王朝、一个帝国、一个民族,并且承担了这王朝、帝国、民族寄托在她身上的政治使命,恢复中断了100年的汉与匈奴之间的友好关系。”

对于一个农村姑娘来说,被选入宫有两方面的结果。一方面,不仅从此跳出“农门”,过上荣华富贵的生活,而且一旦运气好、机会来临,说不定还能当上皇后……反正,会有大好前程;另一方面,由于自己无法左右个人的命运,弄不好的话,连皇帝一面都见不上,就会寂寞、孤独一辈子。对于王昭君而言,虽然入宫后过上了上等人的物质生活,但由于种种原因,精神上却十分凄苦。不过,她毕竟不同于其他宫女,敢于和命运作斗争。当匈奴呼韩邪单于到长安向汉室求婚时,她抓住机会,自己做主,进行了一生中最重要的抉择,远嫁匈奴。虽然这对于她个人来说不一定是件好事,但它对汉朝和匈奴的和好却起了一定的作用,她是一位民族团结的友好使者,并播下了汉朝和匈奴之间友好的种子。也正因为如此,她成了后人关注和赞扬的人物,并因此名垂史册,留芳千古。

与之相比,唐婉和陆游这对情侣就缺少抗争精神。虽然吃人的礼教是造成这一幕婚姻悲剧的根本原因,它吞噬了唐婉的青春和生命,陆游也因此抱恨终身。但是,如果唐婉和陆游敢于反抗,相信结局就会不一样。当然,我们没有必要过多地埋怨他们,毕竟两人太年轻,加之又无人帮助和支持。

由于在封建礼教的威压下,唐婉和陆游这对情侣演出了一幕“孔雀东南飞”式的婚姻悲剧。所以,毛泽东才说:“陆游这一对夫妻没有得到真正的幸福,这是封建社会的悲剧。”看来,就诗人毛泽东而言,他是欣赏才华横溢的爱国诗人陆游并同情陆游与唐婉的不幸爱情悲剧的。依此剖析,毛泽东不仅是一位纵横捭阖、意志如钢的革命家,也是一位极富同情心、正义感的伟大诗人。这正是诗人毛泽东的伟大人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