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瞩目的巾帼红颜
12732500000021

第21章 满腹经纶,晚年苦悲——甄氏

魏文帝曹丕的皇后甄氏(182—221年),三国时中山无极(今河北定远县)人。懂诗文,貌艳丽,是三国著名的美女。她原是袁绍次子袁熙的妻子,后袁绍为曹操所灭,便被曹丕娶为夫人。人称甄夫人或甄后。毛泽东喜欢她的诗意和诗风。

甄后的《塘上行》,毛泽东曾评点、圈阅过。

Δ无题四首(选一首)

【李商隐】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这里指甄氏)留枕魏王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毛泽东对这一首诗格外看重,对最后一联“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尤为欣赏。

1.甄氏小传

Δ乱中成亲

甄氏名洛,三国时人。其父甄逸曾为上蔡县令,母亲张氏是常山(今河北元化)的美女。有三位哥哥和四位姐姐,她排行最小,全家对她爱如掌上明珠。据说每当她躺在床上,就像看到有人拿件玉衣覆盖在她身上,因为她的肌肤如脂,“延颈秀项,皓质呈露”,加之容颜姝丽,可谓国色天香。不幸的是,甄氏3岁时,父亲就离开了人世。9岁时,她就特别喜欢舞文弄墨,可由于她是一个女孩,家庭并不能为她提供读书的条件。于是,她只得采取见缝插针的办法,常常趁几位哥哥不在的时候,借用他们的笔砚来练习写字作文。哥哥常常取笑她说:“汝当习女工。用书为学,当作女博士邪?”她听后却一本正经地回答说:“闻古者贤女,未有不学前世成败,以为己诫。不知书,何由见之?”正如人们常说的那样:“有志不在年高。”甄氏年少时便立志做一名博古通今、有才有识的贤女。

东汉末,时值天下大乱,到处饥馑。甄氏的家乡一带也发生饥荒。许多人家都拿出金银珠宝换粮食,而甄氏家囤积了大量粮食,便趁机换回不少珍宝。甄氏年仅10余岁,却深明大义。她对母亲说:“今世乱而多买宝物,匹夫无罪,怀璧为罪。又左右皆饥乏,不如以谷赈给亲族邻里,广为恩惠也。”全家都认为她言之成理,于是,家人听从了她的意见,将余粮施舍给左邻右舍的乡亲们。

甄氏的才学识见再加上她的美貌,使她成为人们爱慕艳羡的对象。后来,大将军兼冀州牧袁绍让她与自己的次子袁熙结婚。婚后,袁熙北上幽州,留她在袁家的大本营邺都(今河南临漳县)奉侍母亲。

204年,曹操举兵攻下邺都,曹操的儿子曹丕闻其美色,率部先抵袁府。只见堂上坐着一位年纪较大的妇女,旁边有一位年轻女子惶恐地伏在妇人的膝上,看不清相貌。曹丕说,曹丞相(曹操)有命保护袁家妇女,大家不必惊心,并请年轻女人抬头相见。这位年轻女人就是甄氏,年长的妇女就是袁绍妻子刘夫人。

刘夫人扶起甄氏,只见她匀称的身姿,芳泽无以复加,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皓齿,把18岁的曹丕弄得失魂落魄,下意识地把手中宝剑一松,“当”的一声跌在地上,吓得厅上婆媳俩又紧紧抱在一起。后来,曹操知道儿子已坠入爱河,便派人去向刘氏说媒,愿为曹丕择甄氏为媳。刘氏不敢不从,问甄氏。甄氏虽不愿意,但作了俘虏,已是身不由己,又见曹丕少年英俊,也就答应下来。于是,曹操选定吉期,就在袁绍的宅邸让两人拜了天地。这就是“曹丕乘乱纳甄氏”的故事。

婚后,曹丕对她十分爱恋。甄氏的美色、才识、教养等都让他称心满意。甄氏比曹丕大5岁,复杂的生活境遇使她养成了善于自抑、小心翼翼的本性。所以,她越受宠便越谨慎,从不骄纵自恣。不久,甄氏便为曹丕生儿子曹睿和女儿东乡公主。从那以后,曹操和卞夫人更加喜欢甄氏。

Δ含冤自杀

过了几年,曹丕的姬妾多了起来,但甄氏不仅毫不嫉妒,而且还以正妻的资格周旋其间,凡有宠遇者都加以劝勉;凡无宠者则百般安慰。她甚至经常劝说曹丕应“广求淑媛,以丰继嗣”,说从前黄帝之所以子孙繁育,就是因为妾媵众多的缘故。姬妾任氏因事得罪曹丕,使他大为恼火,想把她赶出去。甄氏赶忙为她求情,她问曹丕:“任氏出身名门,德、色都在妾身之上,何故将她遣出?”曹丕回答:“任氏太猖狂,事事违背我,使我不快已有好久了。我不是因为她只做错了一件事才赶她出去的。”甄氏流泪恳求说:“妾身受到夫君的知遇之恩,没齿不忘。任氏若走,众人会以为是夫君过于宠爱我的缘故,免不了要议论您有偏心,而妾身也难逃专宠之罪。”曹丕不听,仍将任氏赶了出去。

甄氏对婆婆卞夫人也非常孝顺。卞夫人本是娼家出身,生有四子:曹丕、曹彰、曹植、曹熊。曹操的原配正妻丁夫人因大儿子曹昂随曹操南征时被张绣所杀,伤心至极,整天哭啼并痛骂曹操,被曹操一气之下休回娘家。风度和修养都不错的卞夫人就成了曹操的继室。卞氏非常喜欢美貌贤淑的儿媳甄氏。211年10月,卞夫人随曹操出征关中,到达孟津后,身子感到不适。当时,甄氏随曹丕留守邺城,闻讯后因无法探视婆婆的病体,急得时常哭泣。左右侍从告诉她,夫人的病已经好了,劝她不必过忧,她还不信,直至卞夫人亲笔写信告诉她病愈的消息,甄氏才破涕为笑,放下心来。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曹丕对甄氏的感情已大不如从前,其中,除了甄氏渐渐色衰,曹丕另宠郭氏、李氏、阴氏等美人之外,最主要的原因是在曹丕同弟弟曹植进行激烈的夺嗣斗争中,甄氏表现出来的软弱和谦让令曹丕大为不满。

曹丕取得曹操世子地位是颇不容易的。在曹操的四个嫡子中,曹丕虽能文能武,雄心勃勃,但不是最出色的;曹彰常年跟从曹操征战;曹植更是一位天才的文学作家,才华横溢,落笔成章,而且仪表俊伟,气度恢宏,为人热诚,不拘小节,所以,曹操最喜欢他。由于这个原因,曹丕就害怕父亲把魏王的继承权让给弟弟,对曹植十分嫉妒和不满。可是,由于兴趣爱好相同等原因,甄氏对这位小叔却怀有很大好感。她欣赏曹植的秉性自然,也欣赏他的极高天赋以及格调高雅的诗词文章,她不喜欢丈夫玩弄权术。同样,曹植则极其倾羡比他大10岁的嫂子的美丽和庄重的品性,叔嫂间关系甚好。曹丕嫉恨曹植,每向甄氏说他的坏话,甄氏总是为他辩护,使曹丕非常不快。后来,曹丕见父亲竟然流露出想立曹植为嗣子的意思,非常惊慌,同甄氏商量对付办法。但甄氏不但没有出谋划策,反力劝他忍让,以谦怀下士、建立德望来巩固嗣子地位。这同曹丕的为人风格自然格格不入。所以,曹丕对甄氏更反感,宠爱日见稀衰。

220年,曹丕逼汉献帝让位,自己当了皇帝,是为魏文帝。曹丕做了皇帝之后,本来按皇太后卞氏的意思,预定甄氏为皇后,而且曹丕的玺书也已颁下,但甄氏再三谦让不肯接受,曹丕也不再强求,因为他本来就希望册立郭氏(名女王)。

原来,郭女王是安平广宗(今河北威县)人,虽然没有生育,相貌与甄氏各有千秋,但比甄氏年轻。更重要的原因是曹丕得以继位嗣子,郭氏出了不少力,史称“文帝定为嗣,后(郭氏)有谋焉”。221年夏,曹丕率军南征孙权,把甄氏丢在邺城,让郭贵嫔随侍身边。郭氏乘机大进谗言,说甄氏因曹丕冷淡了她而心生不满,常有怨言,又说曹睿是不足月生的,诬称甄氏怀孕两个月才与曹丕结婚,曹睿是否为曹家骨肉很值得怀疑。于是,引起曹丕的震怒,曹丕派人持诏书至邺城,逼令甄氏自裁。面对谗言,软弱无能的甄氏无力反抗,只得饮恨服毒,临死前将曹睿托给曹丕的另一姬妾李夫人。甄氏死后,曹丕还不解气,命令手下在装殓她的尸身时,以发覆面,以糠塞口,使她在阴曹地府也不能开口骂人。

222年,郭氏由贵嫔册立为皇后,命她以曹睿为子。但曹丕怀疑曹睿,迟迟没有立他为皇太子。曹睿长大后,弓马娴熟,也颇明事理。一年春天,曹丕带他去狩猎,远远望见子母二鹿并行。曹丕先发一箭,射倒母鹿,又命曹睿射子鹿。曹睿不忍,流着泪对曹丕说:“陛下已杀其母,臣儿怎忍再杀其子?”一句话触动了曹丕的心事,又觉得曹睿仁孝有德,才于临死前立曹睿为皇太子,命曹真、曹休、司马懿三人辅政。226年,23岁的曹睿即位,是为魏明帝,尊母甄氏为文昭太后,郭女王为皇太后。

曹丕在位时期,曹睿因母亲被罪而死,自己又不得宠,怕生是非,故处处小心,不问政事,不交朝臣,成日钻在书籍之中。他虽不喜欢郭皇后,但郭后待他如同亲生,所以,在他即位之后,仍对郭氏以礼相待。那时,他对母亲的死因并不太清楚。至235年,李夫人终于将甄氏的死因及装殓时的情形告诉了魏明帝。他听后悲不自胜,立即赶到郭太后住的永安宫去质问。郭太后当然不会承认,于是,魏明帝逼郭太后自杀。郭太后死后,明帝虽然给她正式下葬,但下葬时也以发盖面,以糠塞口。同时,魏明帝还追谥母亲为文昭皇后,别立寝庙,世世享祀。

Δ著名女诗人

甄氏也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女诗人,流传的作品有乐府《塘上行》一首,载于《玉台新咏》:

蒲生我池中,其叶何离离。

傍能行仁义,莫若妾自知。

众口铄黄金,使君生别离。

念君去我时,独愁常苦悲。

想见君颜色,感结伤心脾。

念君常苦悲,夜夜不能寐。

莫以贤豪故,弃捐素所爱;

莫以鱼肉贱,弃捐葱与薤;

莫以麻贱,弃捐菅与蒯。

出亦复苦愁,入亦复苦愁。

边地多悲风,树木何修修。

从君致独乐,延年寿千秋。

此诗以草木兴衰荣枯,影射自己由宠到衰,反映了一妇人从失宠被弃后“独愁常苦悲”的痛苦心境,流露出凄凉身世之感。北齐杨楞伽认为是甄氏“临终为诗”。由于甄氏因妒而出宫赐死,后来,在诗词中常以之作为咏后宫失宠的典故。王《后庭怨》云:“甄妃为妒出层宫,班女因猜下长信。”就是用甄妃的故事。

读到这里,人们自然会联想起曹植的著名作品《洛神赋》。《洛神赋》作于甄氏死后的第二年,是建安时代抒情小赋的代表作之一。作者自称“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这篇赋的内容是描述作者从京城东归封地,途经洛水,遇见美丽动人的洛水之神宓妃,相互爱慕,但终因神人道殊,无从结合,不得不怅怅而别。他写道:“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齿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环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

相传,当初为了得到甄氏,曹丕和曹植兄弟之间曾发生过激烈争执;而甄氏就是曹植《洛神赋》中的女主人公。这个传说来自《文选》的一段注文,其中说到:甄氏死后,有一天,曹丕把她生前用过的一个玉缕金带枕出示给曹植看。曹植睹物思人,大为感伤,不觉泪下。曹丕留曹植宴饮,故意把这个玉缕金带枕送给弟弟,曹植怅然而返。没多时,甄氏的灵魂来到洛水之上与曹植相会,说:“我本托心君王,其心不遂。此枕是我在家时从嫁,前与五官中郎将(曹丕),今与君王。”并派人献珠给曹植,曹植也将玉佩回赠给她。对于这次洛水相会,曹植悲喜交集,因作《感甄赋》。后曹睿见了,改名为《洛神赋》。这一富于浪漫色彩的文学传说,使得《洛神赋》更具魅力,因此,深受人们喜爱。

对于所谓感甄的说法,历代论者各持己见。有专家认为,如果拿《洛神赋》和《塘上行》对照,似乎可以看出曹植与甄氏之间的隐秘关系。郭沫若在《论曹植》一文中也说:“托梦荐枕,献珠佩云云,确实是怪诞,不近情理。但子建(曹植)对这位比自己大十岁的嫂子曾经发生过爱慕的情绪,大约是无可否认的事实吧。不然,何以会无中生有地传出这样的‘佳话’?甄后何以又遭谗而死,而丕与植兄弟之间竟始终是那样隔阂?”但一般人都认为感甄之说不足为信。据朱绪曾考证,甄氏归曹丕时,年23岁,比曹丕大5岁;而曹植那时却只是13岁的少年。他们俩互相爱慕的可能性甚少。而且,据现存六朝诗文旧籍,还没有发现过类似的传说。只是到唐朝中叶以后,感甄之说才流行起来。也许因为曹植是一个才人,甄氏也是一个才色超群的女子,两个人的遭际又都容易引起后人的同情。同时,《洛神赋》本身充满着抒情气息和传奇意味,作者着力刻画出洛神这个美貌、端庄、纯洁、多情的女性形象,并倾注了爱慕之情;“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当,抗罗袂以掩涕兮,泪流襟之浪浪。”曹植在赋中感情的表白同甄氏《塘上行》诗中悲愁的情调又是何其相通!所以,后人附会出甄氏和曹植之间的那段悲艳哀愁的恋爱故事来也就不足为奇了。

2.作者点评

有人说:“后宫无正义。”虽然这种说法有值得商榷之处,但在弱肉强食的皇帝后宫,却也发生过许多难论是非的事情。不过,仅就甄氏而论,她的确是一个悲剧人物,是一个受害者。她美而有德,才华横溢,却最终得不到曹丕的欢心。曹丕称帝后,她竟然被残酷害死。在曹丕这样的丈夫面前,善与恶,是与非被完全颠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