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警予(1895—1928年),1895年9月4日诞生在湖南省溆浦县城关西街的一个土家族商人家庭。早年参加新民学会,后去法国勤工俭学。1922年回国后,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央委员,担任党中央妇女部第一任部长,领导了早期妇女运动。1928年5月1日,在武汉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1939年,毛泽东在延安发出号召:“要学习大革命时代牺牲了的模范妇女领袖、女共产党员向警予,她为妇女解放、为劳动大众解放、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了一生。”
同时在法国,许多勤工俭学的人也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组织,它几乎是同中国国内的组织同时建立起来的。那里的党的创始人中有周恩来、李立三和蔡和森的妻子向警予。罗迈(李维汉)和蔡和森也是法国支部的创始人。
1939年,毛泽东在延安曾发出号召说:“要学习大革命时代牺牲了的模范妇女领袖、女共产党员向警予,她为妇女解放、为劳动大众解放、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了一生。”
毛泽东得知向蔡结合的消息,立即写信给在法国勤工俭学的罗学瓒。信中说:“以资本主义做基础的婚姻制度,是一件绝对要不得的事。”这种制度“禁止最合理的自由恋爱,……天下无数男女的怨声,乃均发出于这种婚姻制度的下面”。他高兴地称赞向蔡的结合:“我听得‘向蔡同盟’的事,为之一喜,”因为“向警予和蔡和森打破了‘怕’”,用实际行动冲破了旧的婚姻制度,开了一个很好的先例,应该成为大家的榜样。”
一九二○年六月二日清晨,她在蒙达尼女子公学宿舍临窗的桌上,铺开信纸,给毛泽东和彭璜写了一封信。……同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毛泽东给向警予写了回信。信中说:“一年以来,弟和荫柏也曾间接为力,但无大效者。……政治界暮气已深,腐败已甚,政治改良一途,可谓绝无希望,吾人惟有不理一切,另辟道路,另造环境一法。……湘省女子教育绝少进步(男子教育亦然),希望你能引大批女同志出外,多引一人,即多救一人。”
1.向警予小传
Δ追求进步
1895年9月4日,向警予诞生在湖南溆浦县城关西街的一个土家族商人家庭。父亲向瑞龄早年曾应聘于县城鼎盛昌商号当管事,晚年任商会会长。他思想开明,热心公道,在地方极有威望。母亲邓玉贵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为人诚恳俭朴,不幸于向警予少年时病逝。向警予兄弟姐妹共10人,她排行第九,乳名九九。向警予出生在清王朝内外交困、日趋腐败的年代。1894年,日本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在向警予诞生的这一年,中国与日本订立了屈辱的《马关条约》,随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大好河山被列强蚕食鲸吞,亡国的危机迫在眉睫。
1900年,5岁的向警予就在父兄的指导下开始识字。1903年,她进入县城创办的小学,开女子入校读书之先声。进校后,她取名俊贤,后来改为向警予。向警予从小就喜欢读书,爱读屈原的《离骚》,对《木兰辞》更是爱不释手。中国古代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感人事迹深深地激励着她。
1905年,也就是在向警予10岁这一年,孙中山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的政党——中国同盟会。1907年,12岁的向警予随母亲一道第一次离开家乡,到常德西路师范教书的大哥仙铖那里住了一段时间。在常德,她开始接触民主主义思想。她的大哥同情孙中山的革命主张,后来到日本早稻田大学法制经济科学习,参加了同盟会,是湘西同盟会的负责人。他积极参加孙中山在日本组织的革命活动,“才华襟抱,名噪一时”。可惜临近毕业时病故。平时,他在家里议论时局,忧虑国事,给向警予幼小的心灵灌输了启蒙思想,成了她成长道路上的启蒙老师。大哥经常跟家人讲中外历史故事,每讲到中国古代民族英雄和法国大革命的代表人物时,向警予都屏气凝息,百听不厌。在大哥和他的同事们的帮助和指导下,向警予经常阅读《新民丛报》和《民报》等刊物。在学校,向警予是一名勤奋的学生。她好学深思,成绩最优秀,热爱劳动,经常挑水、扫地,还非常喜欢体育运动,长于体操,曾代表学校参加县运动会体操表演,获得大家的称赞。1928年7月22日,蔡和森在莫斯科写了《向警予同志传》一文。他回忆说:“警予是这新式学校中有名的女学生,她会做热烈的民族色彩的小论文,会操体操,尤其会‘翻杠子’。在学校以及在每次邻县学生比赛运动中,警予是最耸听闻的‘文武双全’的第一名。在这种社会的奖励空气之下,愈加把这个新式的活泼可爱的小女孩子兴奋起来,于是她自早到晚想做‘天下第一个伟人’,睡梦中都是这样的想着。”在社会潮流的影响下,在家庭和学校的熏陶下,这个溆水河畔的少女视野开阔了,开始纵览时代风云,感受社会的脉搏。
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爆发。也就是在这一年,向警予离开家乡,考入常德女子师范学校,后转学到长沙的湖南省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在该校,向警予刻苦用功,不同凡响。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教员杨昌济在《达华斋日记》中写道:“昨至第一女子师范学校赴其成绩展览会,见本班二年生向俊贤之日记颇有抱负……可谓女教育界中之人材。”1914年秋,因该校鼓吹新学、倾向进步的校长朱剑凡被撤去职务,向警予和一些同学毅然退学,进了朱剑凡主办的长沙周南女校,向警予被编入师范第四班。她的女友有同班同学熊叔彬、陶毅、吴家瑛、罗正璧,第五班同学熊季光,体育专科蔡畅和劳启荣等。她和这些女友“相尚以道,相印以心”,互相勉励,亲如姊妹。
学生时代的向警予反对不切实际的空谈和沽名。她认为“盲谈瞽论,无当实际”,“有名无实,害人害己”,常常以“自爱”、“自克”勉励自己,立志作一个“眼光要远,胸襟要阔”、“积诚力学”的有为青年。向警予尊师爱友,善于学习老师和同学们的长处。她抓紧一切时间学习,不论在学校、家乡或是旅途,总是专心致志。她的每门功课都学得很好,但她从不局限于课堂所得的知识,而是广泛阅读各种书刊,博览兼收,深入研讨;她还积极锻炼身体,培养健全的体魄。由于向警予团结友爱、热心服务、生活朴素、庄重大方,在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组织乐群会时,同学们一致推举她为“道德部长”。在校刊上,她常发表文章。到周南女校以后,许多同学把她当做可敬可亲的大姐,称她为“向圣人”;又因为她喜欢钻研古代墨子博爱的哲学,同学们称她为“墨子”;同时,她又是学生运动的领袖。
在这灾难深重的年月,蔡和森、毛泽东先后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开始了他们在长沙的学习和战斗生活。蔡和森来自湖南湘乡永丰镇(今双峰县)。他出生于一个寒苦的小职员家庭。4岁时,由母亲葛健豪将他从上海带回永丰老家。蔡和森小时读过私塾,当过三年学徒。1913年春,蔡和森考入湖南铁路专门学校;秋季,又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编入第六班。毛泽东于1913年春季考入省立第四师范学校,第二年春季,由四师合并入一师,编入第八班。在长沙,向警予认识了蔡和森。
在反袁怒潮中,向警予是一名勇敢的战士。周南女校开会反对袁世凯签订卖国二十一条,向警予在会上慷慨陈词,大声疾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位年轻的反袁女战士,用自己火样的青春,投入到爱国运动中。她丢下书本、走出校门,和同学们一道四出宣传,用感人的演说唤起同胞救国。有一次,她对群众讲演,由于过度愤激,竟晕倒在讲台上。向警予既善于辞令,又长于写作。在参加反袁的群众运动中,她一面以热情的演说动员群众,一面又用战斗的文章抒发激情。1915年,她在周南女校写的大量作文和日记,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同时,她看到了统治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对立,充满了对统治阶级的恨和对人民的爱。老师对她的作文评语是:“持论绝大”、“析理入微”、“横空发议”、“精透无匹”等等,每篇的评分都是甲上。
1915年9月,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问世,新文化运动开始兴起。针对袁世凯的帝制复辟和尊孔复古,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提出“科学与人权并重”的口号,举起了“民主与科学”的大旗。从此,一场全国范围的冲破封建主义的樊笼的思想解放运动开始了。在《新青年》发动的思想解放运动的时代潮流中,向警予反对专制迷信,提倡民主和科学,主张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她有感于社会上那种“人云亦云,人否亦否,随俗浮沉,与时俯仰,但受时势之支配,而无利导改进之能力”,甚至“食先代之旧赐,拘于成法,不敢越雷池一步”的传统观念之顽固,主张青年们要起来“痛念国危”,“发挥个人之创造能力”,“顺机应变,因时制宜”,“革除积习”,“厥进不已”,肩负起救国的重任,“创未来之社会”。
Δ创办溆浦学堂
向警予在周南女校学习期间,社会上流行着“教育救国”的思潮。向警予也受到这种社会思潮的影响,以为只要联络一些同志,下定决心,努力办好教育,就可以救中国。因此,在周南女校,向警予就开始注意考察社会教育的状况。在她的日记、作文和通信中,她详细地论述了学校校舍建筑、教授方法、儿童特点等方面的问题,对于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很有一番抱负。
向警予来自偏远落后的溆浦山城,尤其关心家乡的教育事业。1915年10月8日,她在日记中说:中国的教育固然很可怜,而溆浦的教育可以说是可怜中之最可怜的。因此,她在省城尽力为家乡教育事业的发展而奔走。10月17日,她到溆浦县驻省城招待所和家乡人士会面。回到学校,她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对家乡教育事业的前途充满信心。毕业前夕,她抱着浓厚的兴趣,考察了长沙城区第十一国民学校。她在《参观城区国民学校纪要》这篇作文中,记述了参观的过程和感想。在她的脑海中,已经以这所学校作背景,为将来亲自办学描绘了一幅蓝图。
1916年夏,向警予回到家乡,在县城西街文昌阁县立女校旧址,办起了男女合校的溆浦小学堂。办学过程中,遇到了重重困难,其中,最棘手的是经费问题。为了筹措办校的经费,向警予首先设法争取县府的支持。县知事吴剑佩和向瑞龄很熟,又是向警予同学好友吴家瑛的叔父,为人比较开明,想通过支持办学在地方上树立自己的声望。向警予利用他这种心理,多次写信请吴知事解决经费和扩大校舍等问题。经过她的反复要求,吴知事拨了一点教育经费,并将节孝祠和昭忠祠一并划归学校。向瑞龄对女儿创办的溆浦女校也给予了很大支持。为了扩大校舍,他把毗邻学校的一块桔园捐献出来。县府教育经费尚未批核之前,学校的临时用款都由他慷慨垫付。向家老小都关心女校的发展。由于向警予的奔走张罗,10月,“校舍修葺,大致告竣”。11月21日,新校正式开学,她从长沙等地约聘不少志同道合的同学如熊季光、吴家瑛、任培道等人来校任教。
开始,报名入学的女生很少。向警予一面建议吴知事由县府颁布文告,要求四乡的家长送女孩上学,使教育得到普及;一面亲自到山区挨家挨户宣传。她带着雨伞和包袱,顶烈日,冒大雨,翻越海拔1000多米的高山,最远的到了离县城75公里的龙潭。家长们在她的耐心说服下,纷纷送女孩入学,连20多岁的大姑娘也被动员来上学了,学生由数人增加到200多人。
学校以“自治心公共心”为校训,这六个大字写在一块木牌上,挂在办公室门口。1979年10月,丁玲在《向警予烈士给我的影响》一文中回忆说:向警予“走访学生家庭,对学生少责备,只是以身作则,严肃不苟,博得了学生的敬爱”。当时,溆浦妇女流行包小脚、戴耳环。向警予耐心地对妇女和女学生宣传,反对缠足穿耳,提倡男女平等。有个女生包了小脚来上学,向警予亲自为她放足,还送她回家,向家长耐心解释。她说:“把脚裹小了,今后怎么为国家做事?”向警予还注意向学生介绍新知识、灌输新思想。她在教学方法方面注意直观教学,启发学生思考。如教算术时,有的学生听不懂,她就带领孩子们到河边捡回一些小石子,一个个地数着石子教算术,直到学生懂了为止。
向警予反对把学生视作“驰骤之若牛马”,提倡尊师爱生,把学生当亲人。晚上,她亲自检查每个寝室,为学生盖被;早上,帮幼小的女生梳发辫;冬天,给学生生火取暖;夏天,为学生驱赶蚊虫;学生衣服破了,她亲手缝补;学生交不起学费,她就开办半工半读的刺绣班、缝纫班。假日,她还组织学生清街团,到大街上清扫街道。每到清晨,向警予亲自摇起床铃。学生们起床后,举行朝会礼她向大家讲述国家大事,宣传爱国主张,表扬好人好事,号召大家发愤图强,在校好好学习,将来为苦难同胞服务。朝会礼毕,学生们开始早操,每天,迎着晓风晨雾,校园里就传出嘹亮的校歌和运动歌声,歌词都是向警予写的。校歌为:“美哉,庐山之下溆水滨,我校巍巍矗立当其前。看,现在已是男女平等,天然的淘汰,触目惊心!愿同学作好准备,为我世界呵,大放光明!”运动歌为:“运动,运动,运动乐,不怕天寒和地冻,各把精神来振作,肌肉强,血脉活,运动,运动,运动乐。……”
为了用事实说服那些受封建思想影响的家长,在社会上宣扬正气,向警予和老师们一道在县府旁临街的一个仓库里,举办了学生成绩展览会,展览会包括学科、图画、缝纫、刺绣等四五个室。向警予亲笔为展览会写了一副对联:
细雨来梳柳
轻寒不透帘
同时,向警予还组织学生排演新剧《皇帝梦》、《亡国恨》,借此讽刺袁世凯称帝,激发人们的爱国心。结果,成绩展览和新剧的演出,轰动了整个县城,离县城几十里外的人都赶来观看。
在向警予的主持下,溆浦学堂越办越好,规模越来越大,从一个班几十个学生,后来发展到八个班300多人。溆浦学堂反对封建礼教,提倡男女平等,实行男女同校,宣传新思想,使偏僻的山城风气为之一变。从女校毕业的学生,不少升学考入长沙、桃源两地的女子师范学校,如舒劲秋、向毓珍及向警予的两个侄女德治、功治等,都是功课又好且有抱负的学生。溆浦学堂从“教育救国”的基地变成了宣传新思想,为革命培养人才的摇篮。
赴法国勤工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