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瞩目的巾帼红颜
12732500000082

第82章 “穿裙子戴王冠的伪君子”——俄国叶卡特琳娜二世(2)

1767年,叶卡特琳娜二世召集了新法典编纂委员会。但委员会的选举是按不同的等级进行的,农奴没有选举委员的权利,各个被选出的委员都带着本阶级选民的委托书。叶卡特琳娜二世向委员会发了一道圣谕,其中,不少是从西欧启蒙思想家著作里抄来的时髦的自由词句。委员会的工作并没有取得什么实际结果。1768年俄国同土耳其的战争开始后,叶卡特琳娜二世便以此为借口解散了委员会,此后该委员会再也没有召开。

然而,为了加强贵族地主的权力,更有效地镇压农民,她对地方行政进行了一次重要的改革。根据1775年她颁布的《全俄帝国各省管理体制》的敕令,她把原先的23个省按人口划分为50个省,省下设县。省和县都吸收当地贵族参加管理。她对边区少数民族也加强了控制,取消了自治权,强制实行俄罗斯化,开始把俄国逐步变成“各族人民的监狱”。1785年,她又发布诏书,确认贵族对土地和农奴的垄断权和包括免除体刑和人丁税的特权。与此同时,为了照顾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鼓励发展工商业,她还颁布了给城市的诏书,赋予城市以有限的自治权。

通过这些措施,叶卡特琳娜二世使彼得一世建立的俄罗斯帝国得到巩固,生产力有了相当发展,俄国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空前强大。随之俄罗斯帝国进入鼎盛时期。她的“功绩”博得俄国贵族的赞赏,继彼得一世以后,被授予“大帝”的称号。

尽管叶卡特琳娜二世侈谈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吸收贵族、大商人和农民的代表参加,并煞有介事地要使俄国成为文明的法治国家,然而,正是在她的统治下,俄国的农奴制度发展到顶点,广大农民遭受空前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后来,普希金把她的这种行径称为“扮演得最下流无耻的滑稽戏”。

另外,叶卡特琳娜二世还是镇压农民起义和迫害进步人士的刽子手。1773年9月,叶·普加乔夫领导的俄国历史上最大的农民起义的烈火燃遍从雅依克河到伏尔加河的俄国东南部,她撕去了开明的面纱,露出暴君的真面目,血腥地镇压这次起义。同时,她还极端仇视进步思想,大兴文字狱,疯狂迫害进步知识分子。1790年,俄国革命家和革命文学的奠基人亚·拉吉舍夫因在《从彼得堡到莫斯科旅行记》一书中揭露了俄国农民被剥削被压迫的悲惨境况,就被叶卡特琳娜二世判处死刑(后改为流放)。1792年,俄国启蒙思想家尼·诺维科夫因为在自己主办的杂志上发表文章反对农奴制度而被逮捕。

Δ穷兵黩武

恩格斯指出:“在叶卡特琳娜的政策中已明显地显示出俄国目前政策的所有主要的特征:兼并波兰,虽然最初还不得不把一部分猎获物让给邻居;把德国变成未来的瓜分对象,把君士坦丁堡当做永不忘记的、可以逐渐实现的最主要目标;夺取芬兰作为彼得堡的屏障而把挪威并给瑞典作为补偿。”的确,在对外政策上,叶卡特琳娜二世在统治期间,穷兵黩武,在欧洲就发动了六次战争(三次对波兰、两次对土耳其、一次对瑞典)。这在俄国历史上也是罕见的,她把俄国变成了欧洲战争的策源地。通过这一系列侵略扩张战争,她瓜分和灭亡了波兰,并打败土耳其,夺取黑海出海口,为沙皇俄国争夺欧洲霸权奠定了基础。

叶卡特琳娜二世的对策是先拿弱国开刀。这样,波兰就成了叶卡特琳娜二世欧洲政策的第一个牺牲品。

波兰贵族共和国由于经历了17世纪下半叶开始的农奴制危机和频繁的对外战争,已经极弱不堪。在俄国与瑞典进行的北方战争(1700—1721年)期间,波兰实际上已经沦为俄国的附庸。所以,叶卡特琳娜二世没费多大力气就肢解了波兰。

1763年9月,波兰国王奥古斯特三世病故。叶卡特琳娜二世用武力迫使波兰国会选举她以前的情夫斯·波尼亚托夫斯基为新的波兰国王。她企图通过傀儡国王维持一个受俄国任意摆布的波兰。同时,她的对波政策还得到了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的支持。1764年4月,俄普两国在彼得堡签订了反对波兰和土耳其的同盟条约。

但是,波兰的民主主义者不愿意受叶卡特琳娜二世的摆布,他们进行了旨在加强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独立的革新运动,这自然令叶卡特琳娜二世十分恼火。她决定对波兰开战。1767年,叶卡特琳娜二世借口异教徒问题,打着把同族同教的乌克兰、白俄罗斯同胞从波兰的压迫下“解放出来”的幌子,派兵入侵波兰。

俄军的这一入侵行动损害了土耳其的利益。1768年,土耳其要求俄国从波兰撤军,遭到俄国的拒绝,于是,在同年10月,俄土战争爆发。俄军在巴尔干、克里米亚、高加索三个战场展开进攻,把土耳其人打得一败涂地。

俄军的胜利使奥地利惊恐不安。1771年,奥地利和土耳其草签了防御协定,并竭力争取普鲁士的支持。叶卡特琳娜二世害怕普、奥、法三国为了帮助土耳其而反对俄国,便先发制人,她同意了普王弗里德里希二世于1770年底提出的瓜分波兰的计划。1772年8月5日,俄、普、奥三国在彼得堡签订了第一次瓜分波兰的协定。结果,奥地利政府没有批准同土耳其的防御协定,土耳其陷入孤立。

第二次瓜分波兰的战争发生在1793年。波兰的进步贵族和新兴资产阶级在法国革命的鼓舞下,于1791年通过了《五·三宪法》,加强了以国王为首的中央政权。叶卡特琳娜二世当然不愿意波兰独立和强大,她以防止“雅客宾瘟疫”蔓延为借口,先是策划一小撮波兰大贵族发动叛乱,然后在1792年,10万俄军长驱直入,波兰战败。1793年1月23日,俄普两国在彼得堡签订了第二次瓜分波兰的协定。

第三次瓜分波兰的战争则发生在1795年。1794年,波兰人民在民族英雄塔·科希秋什科的领导下,举行了全国抗俄大起义。这一次,叶卡特琳娜二世又充当了“世界警察”的角色。她派遣苏沃洛夫统率俄军侵入波兰,残酷地镇压了起义。1795年10月24日,俄、普、奥三国签订了第三次瓜分波兰的协定。结果,波兰灭亡(直到1918年才恢复独立)。

在三次瓜分波兰的战争中,俄国夺得土地最多,占原波兰领土的62%,共有463200平方公里土地,包括全部立陶宛、白俄罗斯和大部分乌克兰土地。历史表明,沙皇俄国是灭亡波兰的罪魁祸首。

前面已经提到,由波兰问题而引起的第一次俄土战争,以土耳其的失败而告结束。1774年7月21日,俄土两国在保加利亚的库楚克—凯纳吉签订了和约。俄国兼并了第聂伯河和南布格河之间的黑海北岸地区和黑海东岸的卡巴尔特,打通了黑海出海口。克里木汗国脱离土耳其而“独立”,这是俄国吞并克里木的前奏。

1777年,48岁的叶卡特琳娜二世有了第一个孙子,叶卡特琳娜二世希望他学习古代亚历山大大帝,使俄国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殖民帝国,所以,给他取名为亚历山大,即后来的亚历山大一世。1779年,她又有了第二个孙子,叶卡特琳娜二世为他取名康斯坦丁,希望她成为君士坦丁堡的征服者。

1782年,叶卡特琳娜二世向奥皇约瑟夫提出了一个瓜分土耳其的“希腊计划”。由于奥皇反对,这个计划告吹。但她并不死心,决定继续用武力实现领土的吞并。1783年,俄国正式吞并了克里木汗国。

为了扩大“战果”,1785年,叶卡特琳娜二世建立了俄国第二支舰队——黑海舰队。1787年,叶卡特琳娜二世巡游黑海北岸地区,邀请奥皇约瑟夫二世共同检阅黑海舰队,向土耳其炫耀武力。同时,她无理地向土耳其提出了对摩尔多瓦和瓦拉几亚两公国的统治权以及将比萨拉比亚地区割让给俄国的要求。

土耳其忍无可忍,于1787年向俄国宣战,第二次俄土战争爆发。结果,土耳其再次战败。根据1792年1月9日签订的雅西和约,俄国兼并了南布格河和德涅斯特河之间的黑海北岸地区,扩大了南方出海口,巩固了在黑海的势力。

与此同时,俄国还同瑞典发生了战争(1788—1790年),1790年战争结束,并签订了和约。

1795年,叶卡特琳娜二世还准备派6万军队去法国镇压革命,只是由于她突然死亡,才避免了第七次对外战争。

叶卡特琳娜二世晚年还念念不忘俄国的世界霸权。在1796年临死前夕,她还发出命令,要祖波夫带兵远征波斯。也是因为她的逝世,这个野心勃勃的狂妄计划才得以终止。她妄图建立一个包括六个都城(彼得堡、莫斯科、柏林、维也纳、君士坦丁堡、阿斯特拉罕)在内的俄罗斯帝国,而且还想入侵波斯、中国和印度。她哀叹说:“要是我能够活上两百岁,整个欧洲必将置于我国统治之下。”她感到骄傲的是,她这个德意志公主两手空空来到俄国,却为俄国赢得了克里木和波兰,打通了黑海出海口,使俄国的版图增加了63万平方公里。恩格斯指出:“到叶卡特琳娜逝世的时候,俄国的领地已超过了甚至最肆无忌惮的民族沙文主义所能要求的一切。……俄国不仅夺得了出海口,而且在波罗的海和黑海都占领了广阔的滨海地区和许多港湾。”

1796年11月17日,叶卡特琳娜二世因突然中风而死于沙皇村(今普希金城),终年67岁。

2.作者点评

叶卡特琳娜可能是俄国最重要的沙皇之一,她继承彼得一世的衣钵,完成了彼得一世未竟的“大业”,无论在国内政策或对外政策方面,都给以后的俄国统治者作出了可资效法的榜样。

叶卡特琳娜是在农奴制经济基础瓦解和阶级矛盾尖锐化的情况下上台的。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稳固政权,她不得不对人民做出一些让步姿态,这就是她执政初期在国内推行所谓“开明”政治的真相。但是,俄国的现实与叶卡特琳娜吹嘘的“开明”政治恰恰相反。在叶卡特琳娜统治下,农民不但没有得到丝毫好处,而且受到了更严重的压迫和剥削。

同时,在俄国一系列的扩张过程中,叶卡特琳娜二世确实建立了最显赫的“武功”。如果说彼得一世还只是“向自己的继承者指示种种侵略方针的帝王”的话,那么,叶卡特琳娜的侵略业绩是,使“俄国的领地已超过了甚至最肆无忌惮的民族沙文主义所能要求的一切”。她在位期间,共进行了六次侵略战争。结果使波兰彻底灭亡,土耳其从一等强国沦为二等强国,而俄国却抢得了大片领土。

俄国大诗人普希金说得好,叶卡特琳娜二世是“穿裙子和戴王冠的伪君子”。中国人民的革命领袖在1963年同斯诺谈话时谈及读到《世界英杰》这本书,并点到沙皇叶卡特琳娜,当时正是中苏关系紧张的时期,他的谈话绝非偶然。可以想见,毛泽东对一向有扩张主义要求的沙俄是怀着深深的戒意的。他向来反对称霸,“点到为止”,正是毛泽东谈话的高明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