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信息传播。肝胆相照论坛上所传播的消息(动态)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会员的活动报告,是原创性的信息。一类是转载跟乙肝患者相关的传统媒体的报道、评论,有关机构的规定、文件等。在日常生活中,这些信息是零星而分散存在的,容易遭忽视。网络在使这些信息集中呈现的同时,也使乙肝成为一个令人关注的议题。相对于传统媒体,网络传播的另一个优势是灵活、系统,可以帮助人们形成对议题的较为全面的认识,为关心乙肝患者权益人士了解动态、情况提供方便。而传统媒体对于社会弱势群体的报道,必然要受到专业理念、意识形态等因素限制,所提供的往往是碎片化的材料和短暂的议题设置。相关信息的收集和交流的畅通为群体性的行为提供了基础,也为个人性的行为提供了参照和心理支持。
(2)形成共识。社会学者认为,要想发起社会运动,除了要有畅通的信息传播外,还必须在群体之间形成共识。网络上的交流和争论使乙肝患者意识到需要维护自身权益,对维权方式和维权诉求的认识也逐渐清晰。评论类的主题自然是围绕维权中的相关问题进行的专题探讨,即使在消息类主题中,网友在跟帖中往往也会产生争议和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群体的意见渐渐趋向一致。从这个角度,因为信息反馈及时,交流渠道畅通,网络传播在形成群体共识方面比传统媒体更有优势。
(3)社会动员。由网友自主发起某项倡议是权益版的五项主要内容之一。通常有这么几种情况:一是倡议网友积极参加传统媒介的采访活动,或去有影响的论坛上发帖辩论,这样可以扩大乙肝群体声音的影响力;二是倡议某种具体的维权方式。如起诉某机构,抵制某种产品,或者向主管机构、人士写信、打电话反映情况等;三是发起某项活动,希望网友积极参加,如“违宪审查书”征集签名,成立维权协会的声明等。一个有效、可行的倡议往往能够得到网友热烈回应。如“违宪审查书”在权益版张贴后,得到309个跟帖;而央视《实话实说》栏目在论坛寻找出境者的通告也得到185个跟帖。网络传播的社会动员是分散的,去中心化的,每个网友有了好的想法都可以去倡议,而大多数时候这些倡议针对的也是个体,而不是群体。因此,网下的维权活动也是以个体行为的方式呈现。当个体把自己维权活动的情况和结果再次反映到论坛时,其示范和号召意义也是不可低估的。
(4)创造资源。在张先著诉芜湖市人事局一案中,有一个人的作用不可忽视,这就是免费为张先著做代理律师的四川大学法学院教授周伟。张先著是通过肝胆相照论坛间接认识周伟教授的。这个案例提醒我们,网络传播不仅可以增强群体的凝聚力,还有可能创造出新的资源。新资源来源之一是群体之外的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公共知识分子的关注。网络传播使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可以作为突出的议题被呈现,社会大众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了解该议题。也增加了公共知识分子关注并参与议题的可能性。公共知识分子的奔走呼吁可以有效地推动弱势群体维权活动的发展。来源之二是整合群体内部成员的资源,使之得到更有效的发挥。论坛成员各有专业背景和社会关系网络,尽管网下的维权活动往往是以个人的形式出现,但是通过网上交流,其他成员可以动用自身的知识资源和社会资源为维权的个体提供帮助。
网上的话语运动在网下以两种形式体现出来:一是个体响应网上倡议,采取行动以维护个人权益或乙肝群体的公共利益;一是传统媒体对网上话语运动的报道行为。而不管是哪种行为,都对现实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传统媒体的报道扩大了乙肝议题的公众知晓程度,有助于推动乙肝议题进入公共议程。肝胆相照权益版上曾发起调查“你是怎么知道肝胆相照的”(首帖2003—12—12),共476票,其中得票最高的一项是“在网上浏览新闻时看到的”(145票,占总票数的30%多)。而网上新闻的来源是传统媒体的报道。由于这个调查的设计中没有“传统媒体”选项,那些直接从传统媒体上获知信息的情况无法统计进来,但调查设计了“其他方式”选项,并要求网友回帖写明具体的方式。选择“其他方式”的有113票,占总量24%。笔者对该主题下面的跟帖情况进行了统计,共170个跟帖,其中125个跟帖是交代获知论坛的渠道的(剔除重复上帖)。在这125个跟帖中。76个跟帖(60%)表示是从传统媒体获知,其余渠道包括网络论坛(15票)、网上搜索(11票)、网上新闻(8票)、朋友介绍(7票)、网上链接(3票)等。
不过,要确认媒介报道和网上话语运动之间的关系并不容易。媒介有自己的专业要求和选题标准,在报道上有相对独立性,但消息来源仍然会对媒介报道产生影响。媒体报道、网络倡议和个人行动三者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关系。在早期阶段,论坛需要借助媒体的宣传来扩大自己的影响,当发展到一定规模后,论坛的动态就成为媒体主动关注的对象,个人行动将网上话语运动和媒介报道连接起来。国内较早报道乙肝网站的媒体是(南方周末》(2001—7—12,健康版《乙肝:1.2亿中国人的话题》,当时就是网站负责人主动联系的结果。2003年9月,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播出的深度报道《乙肝歧视》与论坛网友的个人行动也是分不开的,一个网名“hbeag”的网友向《新闻调查》发送电子邮件,才引起节目组对乙肝群体的关注,而后节目组在论坛上征求新闻线索,得到论坛网友的积极支持,节目得以顺利制作和播出。在笔者对权益版的抽样中发现,仅央视至少有三档节目(实话实说、当代工人、新闻会客厅)主动到论坛上来联系采访对象。而论坛上发起的“抵制TCL”活动能够引起多家传统媒体关注,也证明了当论坛发展到一定规模时,网上话语运动对传统媒体的影响力。
个体的力量虽然十分微弱,但当很多个体响应网上倡议而采取行动时,有时也能体现集体的力量,从而推动问题的局部解决或改进。这方面一个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2004年3月论坛上发起的“抗议北京公交车恶劣广告”活动。3月18日,一位网名“qinyu000130”的网友在权益版上发帖,揭露北京公交车上的带有乙肝歧视性质的广告情况。并号召网友采取行动。之后,网友采取向广告主发送谴责性电子邮件、联系媒体、向公交公司及其主管部门进行电话抗议等多种方法抵制广告。据论坛消息。两个月后,公交车上的广告得到修正,“广告中的所有不实之词、对肝病危害性的夸大之词和对肝炎携带者的歧视之词全部取消了!”论坛网友把这看做维权活动的一大胜利。另外一个社会影响更大的例子是“抵制TCL事件”。这一事件引起多家传统媒体的关注和报道(如《21世纪人才报》、《华西都市报》,在网上产生激烈的声讨之后,TCL公司去掉了招聘条件中“无肝炎”字样。并且在论坛权益版上出现了一个网名“TCL公司”的网友发的帖子——“TCL致肝胆相照的声明”,帖子以“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信息公关部”的名义发出,其中写道:“对我们以前的人事制度中有任何伤害肝胆相照朋友的感情的事情我们表示道歉,并会在今后的人事制度和工作开展中注意类似的问题。”
根据对肝胆相照论坛的研究,我们发现,网络传播可以使分散的社会弱势群体成员聚集起来,从中获得社会的、心理的支持,不再是孤立的脆弱的个体。在虚拟空间的交流中,他们之间形成了群体的凝聚力。网络传播也开辟了新的公共空间,在这里,群体成员可以进行理性的交流,并为争取群体的公共利益而努力。这是网络传播带来的一个令人瞩目的变化。对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来说,这个变化潜在的意义在于两方面:一是公共空间的发展,公民以理性协商的态度参与到公共事务中,与社会权力系统展开对话,促进规章制度的完善,从而可以推动社会渐进式变革;其次是社会协商机制的形成,公民以理性的行为来维护自身权益,预防了个体情绪的极端化发展,也减少了社会中的不稳定因素,维护了社会的平稳发展。
不过,本节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也给结论带来一些局限。在当今社会环境中,能上网的群体仍然是社会的少数,相对于更为弱势的社会群体,如农民工群体,肝胆相照论坛的会员无论在学历上还是在社会资源上都拥有优势。这也就是说,网络传播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意义是有局限的,只有当弱势群体能在较高知识阶层中拥有代言人时。他们的利益才有可能在网络上的公共空间得到表达。
四、新的动向:实名传播
一直以来,匿名性被人们当作是网络传播最主要的一个特征来理解,所以,在互联网普及之初,曾有一条俗语广为流传:“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但是,2004年的几个引发网上热点评议的话题最初却是以实名的形式出现,使互联网成为可以信任的原创性的消息来源,这几个事件的具体情况如下。
(1)下跪副市长事件。2004年6月10日,一篇题为《下跪的副市长——山东省济宁市副市长李信丑行录》的文章在公民李新德的个人网站“中国舆论监督网”上首发,这篇文章详细记述了李信和举报人李玉春之间的恩怨纠葛,以及李信涉嫌贪污、故意伤害等多种违法违纪行为。据媒体报道,李新德在接到李玉春的电子邮件后,曾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来调查情况,在对材料进行核实的情况下以个人名义发表此文。该文刚一出现,就在论坛及各大网站的网页上迅速流传开来,成为网民评议的焦点话题。6月16日,济宁市有关方面给刊登该文的多家网站发送电子邮件辟谣。6月23日。一个名叫“中国新记者联盟网”的网站通过电话分别联系了山东省纪委、济宁市市政府、济宁纪委及宣传部门,在得到“不知道此事”的答复的情况下。发表《本站调查:济宁为何闭口不提李信事件?》一文,引发网上新一轮讨论高潮。7月22日,《南方周末》在获证李信被省纪委双规的消息后,发表长篇报道《副市长跪向深渊》,随后,这件事演变成全国性热点新闻。
(2)北大招博事件。2004年7月9日,河海大学法律系教师甘德怀以真实身份在“******”网站刊登《我的北大考博经历》一文,叙述自己报考北大法学院院长朱苏力的博士研究生的全部过程,并对北大法学院招博的程序公正提出质疑。“******”是留美华人方舟子创办的民间网站,以学术打假为职志,曾发起过诸多有影响的讨论,如2000年基因皇后事件,2001年核酸营养品事件。甘文发表后,在网上引起不小的反响,7月12日,朱苏力向“******”投文《关于甘怀德同学面试情况的说明》以回应。但朱的回应不仅没有平息争议,反而使有关讨论更趋汹涌。7月18日,******网站主持人方舟子也卷入到论战中,发表《北大法学院的诚信危机》一文,对朱苏力的回应提出质疑,而在北大“一塌糊涂”BBS、强国论坛、天涯社区、博客中国等网站上,则不断有人为事件补充新的事实和质疑。朱门弟子及一些教师以实名在网上为朱辩护,论战升级。《新京报》、《外滩画报》等众多传统媒体也开始介入报道,虽然,该事件最终不了了之,但北大法学院无疑遭遇了一场信誉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