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网络传播与公众表达:网上公众表达的现状与影响研究
12743000000022

第22章 总结和思考(2)

现阶段的网络传播在一定程度上补充发挥着“耳目”的作用。通过网络,社会生活中某些重要的情态和意见得以不加过滤地被反映,这为上层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所以,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在公众场合表示他们对于网络舆情的关注。如果用管理传统媒体的方式来管理网络传播,显然是不合适的。从我们这个社会的信息沟通体系来说,网上公众表达的独特价值在于它相对的独立和自由。如果管理得当。它可以成为自下而上的灵敏的“耳目”。为此,在理解和管理网络传播时,特别需要注意将“耳目”和“喉舌”的功能区分开,不将“喉舌”的功能强加于网络。否则,除了使网络失去它本来的意义之外,并不能给社会管理和控制带来更多便益。

网络作为“耳目”的可能的挑战在于它的民间性,网络民意没有经过中间代理。缺少可靠的中间代理的把关,就有两种危险:一是裹挟盲目的社会情绪;二是被别有用心的组织所利用。前者需要察青苹之末,及早引导疏解,防止情绪郁积而爆发。后者的问题在于社会,因此回避风险的关键也不在网络,而在于社会管理本身。

(二)社会转型时期,需要思想和观念的转变,网络可以在其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自从我国启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社会转型就成为学者研究的重要主题。社会学者****飞认为,中国的社会转型虽然是建立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基础上,但是社会经济结构和秩序的变化实际上是以政治文化变迁为动因。因而社会转型必然是一场包括民族思想、文化、政治、心理等各方面在内的全面的变革。

在思想观念的转变中包含着矛盾。思想观念的转变必须渗透入民间,成为全社会的共同意识,才能切切实实地推动社会转型的实现。但是,在我国这样贫困、落后条件下启动的急剧的社会转型又酝酿着一定的社会风险,失业、社会分化等矛盾的存在使思想观念的转变尤其需要审慎,因为话语蕴含着力量,并对现实提出要求,当话语要求超出社会现实条件时,话语的流行则容易酝酿变乱。正是出于这种担心,2004年下半年,有关机构着手批判两个广为流传的概念:社会公器和公共知识分子。但是,对于突破传统意识形态的概念和观点仅仅持批判态度是不够的,因为随着社会发展和新的矛盾问题凸现,一定会在思想、概念的层面得到反映。如随着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和谐社会”的追求,“公平”和“正义”已经成为社会的流行话语,而这两个词本来是西方政治学中的重要命题。

网络传播的互动性质为思想的扩散提供有效途径,在反复讨论和协商中,观念的分歧和误区得以澄清,社会共识赖以形成。为此,在网络管理中需要给予网络讨论以一定的话语空间,允许它对既有意识形态的适当突破,从而推动社会观念的渐进式演变。

(三)民主政治建设需要民众的参与,网络传播作为具有较强草根自发性的传播方式,有助于培育民众的参与意识,因此。对于网络传播的管理应着力于培育及引导好这一支力量

首先,随着民主政治改革,国家将从一些具体事务性活动中退出,留下的空间由社会力量进入。在我们的社会中,经济组织已经有了相当可观的发展,但是社会组织的发育尚不充分,这会引发一系列问题,如在面对经济组织时,个人缺乏足够的力量与之抗衡和维护自身利益等。网络传播的发展为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联系提供了方便,围绕网络论坛,实际上形成了一个一个的虚拟群体。虚拟群体不仅可以为个人提供心理支持,而且可以交流信息、整合资源,促进社会组织的发展。如,随着城市住房制度的改革,不少新型居住小区都建立了“业主委员会”这种民间自治性机构。网上“业主论坛”使业主之间的联系更为便捷。从而在与开发商和物业公司的交涉赢得更多的主动空间。

其次,网络传播突破地理空间的限制,现实生活中居住分散的利益群体的成员借以取得联系。网络讨论使利益群体的声音凸现出来,并有可能影响立法和决策。群体利益的维护和平衡不再仅仅依赖于精英集团的关注和判断,群体自身的参与,将有助于提高决策的效率和公正。如“肝胆相照”论坛在推动国家公务员录用立法变革上的表现。

另外。网络传播有助于培育社会公众的参与意识,特别是当他们意识到自己的意见有可能会转化成实际决策时。例如,2005年********期间,******总理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表示,他曾经上新华网了解网民的建议和意见,这个信息在网上引起强烈反响,仅仅是在新华网上,相关帖子吸引了数千跟帖,点击率超过6万。

(四)网上公众表达是一种相对抽象的表达形式,尽管有时候能产生强大的舆论声势,但是不同于公众集会场合的表达,不能被即时转化为实践行动

从这个角度,对网上公众表达的话语情况需要关注、分析和思考,但对其影响力要综合考虑,不可低估,也不要高估。有论者提出进行一场“互联网式民主”的“社会试验”,认为“这种‘互联网式的民主’可以大大地避免‘民主’因为中国当今‘特有的国情’而导致的‘功能耗散”’。西方政治实践中,在推出新举措之前。常常利用大众媒体来检测舆论的风向。我国当前所进行的改革面临许多挑战和困难,需要思路的创新和突破。利用互联网试验来探索前进之路,不失为一种方法。

三、网上公众表达与社会变迁

从20世纪80年代,我国启动改革程序,在现代化的目标追求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基础上,也开始了社会变迁的过程。这种变迁首先表现为制度革新,单位制弱化,新的生产方式得到发展,社会的同质性降低,出现社会利益的分化。其次是社会阶层结构出现深刻的变化。原来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基本结构发生显著分化,新的阶层逐渐形成,并且在利益格局、生活方式等方面表现越来越清晰的分野。同时,随着经济改革走向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也被提上日程,以法治和民主为主要内涵的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同提并论。

我国网络传播的发展正是出现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上。因此,网上公众表达作为一种新生力量,必然也参与到宏大的社会变迁的过程中。尽管就网络传播对社会产生的影响问题,学术界和社会公众一直都有许多争议。但撇开简单的是非不论,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网上公众表达至少在三个方面的影响值得关注,即民主政治建设、社会结构变迁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一)民主制度

不管是学界还是一般公众都非常关注网络传播在我国民主建设进程中的作用,认为其有助于推进民主制度建设,或者相反。但实际上,作为一个学术概念和一种政治实践,“民主”的内涵从来都充满争议。

在当今世界,民主制度几乎成为一种比较开明、积极的政治制度的代名词,大多数国家都标榜自己实行的是民主制度,尽管他们的制度往往相去甚远。“民主思想的历史是奇特的,而民主实践的历史则是令人困惑的。”对西方民主思想卓有研究的英国学者赫尔德如是评说。实际上,从古代雅典开始。民主制度从来就不是某种单一的模式。根据赫尔德的研究,即使是20世纪以后,也有竞争性精英民主、多元主义民主、合法型民主和参与型民主四种模式存在,并引发激烈的政治争论和冲突。不过,尽管存在种种歧义,赫尔德还是认为,民主制度为容忍和协调差异提供了基础,因此应该被优先视为善的政治概念。他说:“在今天。民主要想繁荣,就必须被重新看做一个双重的现象:一方面,它牵涉到国家权力的改造;另一方面,它牵涉市民社会的重新构建……所谓双重民主化即是国家与市民社会相互依赖着进行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