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马克思传
12763900000038

第38章 致力于无产阶级的组织与联合(10)

1847年9月27日,布鲁塞尔成立民主协会。参加协会的成员有比利时、波兰、法国、德国的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者。1830年比利时革命的参加者梅利奈将军当选为名誉主席,著名律师若特兰当选为主席。那天,马克思因事到荷兰而未出席大会。在布鲁塞尔的恩格斯参加大会并当选为副主席。当时一些住在比利时的德国流亡者,明知恩格斯即将离开布鲁塞尔,以为这就可以使他们掌握协会的领导权。恩格斯洞察了他们的阴谋,他在协会成立第二天的会议上指出,“这些先生们以为已经赢得一切,因为我,你们的副主席,要离开这里了。但是他们没有去想一下,在我们之中有一个人,他有充分理由占据这个位置,只有这个人才能够在布鲁塞尔这里代表德国民主主义者,这就是马克思。”[1]恩格斯的发言获得热烈的掌声。在给民主协会主席若特兰的正式推荐书上,恩格斯明确提出,马克思最有资格担任民主协会中德国民主派的代表,“如果他当时参加了会议的话,会议本来会选他担任我的职务,由于他没有出席,大家委托我担任了这个职务。……因此,不是马克思先生将代替我的职务,而是我当时在会议上代替了马克思先生”[2]。

从荷兰回来后,马克思作为民主协会副主席积极参加活动。他认为,组织民主协会“目的只是为了交换意见和在能够团结各国人民建立兄弟友谊的原则方面达到互相了解”[3]。为此,他努力帮助民主协会与英国、法国、瑞士、荷兰等国民主主义组织建立联系。他在伦敦参加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时,还以布鲁塞尔民主协会代表的身份,参加“民主派兄弟会”在伦敦举行的纪念1830年波兰起义17周年的国际大会,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他揭穿了资产阶级所谓“各民族团结友爱”的谎言,把民族问题与阶级关系结合起来,指出:“一个国家中个别资产者之间虽然存在着竞争的冲突,但是资产阶级却总是联合起来反对本国的无产阶级;同样,各国的资产阶级虽然在世界市场上互相冲突和竞争,但总是联合起来反对各国的无产阶级。”[4]

马克思和恩格斯虽然赞同无产阶级革命者和小资产阶级民主派结成联盟,但同时也批判了后者的落后观点和幻想。在《路易·勃朗在第戎宴会上的演说》一文中,恩格斯写道:“没有批评就不能互相了解,因而也就谈不到团结。”[5]因此,恩格斯坚决驳斥了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路易·勃朗和其他法国小资产阶级活动家所宣扬的世界主义观点。

随后,在恩格斯的《共产主义者和卡尔·海因岑》及马克思的《道德化的批评和批评化的道德》里,两位革命导师继续揭露了德国小资产阶级激进派的狭隘性和不彻底的民主主义,尤其是他们对德国的集中和统一的必要性的无知。

在同海因岑的论战中,马克思、恩格斯既团结了小资产阶级民主派,又捍卫了科学共产主义的原则。

[1]恩格斯:《致马克思》(1847年9月28-30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第105页。

[2]同上书,第106-107页。

[3]马克思:《驳阿·巴泰尔斯》(1847年12月17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416页。

[4]马克思、恩格斯:《论波兰》,《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409页。

[5]恩格斯:《路易·勃朗在第戎宴会上的演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423页。

十二、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

1847年11月29日至12月8日,共产主义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在伦敦举行。马克思、恩格斯出席大会,并在大会上多次发言,阐述和捍卫科学社会主义原理。

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一次代表大会以后,同盟中央委员会为改组各地组织做了许多工作。中央委员向各地组织寄发《通告信》和有关文件,要求他们对同盟章程和《共产主义信条草案》等进行讨论,并与中央保持联系。中央委员会还派出特使,到瑞典、瑞士和美国传达代表大会精神,帮助各地组织开展工作。中央委员会根据代表大会决定,还出版了《共产主义杂志》试刊号(由于经费不足,只出了一期)。在一些地方,组织逐步健全,工作有所开展。例如,伦敦区部组织盟员认真讨论了共产主义信条,通过了同盟章程。区部同志十分团结。在比利时,同盟的事业大有进展。马克思领导的布鲁塞尔区部成绩卓著。在美因茨、莱比锡等地,盟员们也进行了积极的活动。到处都有盟员以新的热情进行工作。

但总的说来,情况并不十分令人满意。同盟的改组遇到了各式各样的抵制和阻挠。同盟汉堡支部反对更改名称,反对代表大会对魏特林的批判,中止了中央委员会的通信联系。在瑞士,一些支部反对进行改组和整顿,伯尔尼支部领导人甚至用同盟的经费去印刷反对共产主义的小册子。在巴黎,思想混乱的状况还未改变,许多人仍未摆脱真正社会主义和蒲鲁东主义的思想束缚。不少地方组织对同盟中央提出的要求不加理睬。

召开一次新的代表大会,巩固第一次代表大会的成果,是摆在同盟活动家面前的重要任务。1847年9月,中央委员会向各地组织发出《通告信》,提出于11月底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认为这次“代表大会将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此这次大会不仅要拟定共产主义信条,而且还要作出关于同盟及其机关刊物的最终组织以及将来如何进行宣传的决定”[1]。

同盟中央的领导人认识到,要克服组织内部的思想混乱,要制定一个科学的纲领,要建立一个真正无产阶级的政党,必须依靠马克思和恩格斯。他们从马克思、恩格斯的许多著作中,从布鲁塞尔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和同盟布鲁塞尔区部的活动中,已经充分了解马克思、恩格斯在理论上的正确和组织工作上的坚强有力。同盟中央在9月份《通告信》中指出,必须用马克思《哲学的贫困》来帮助蒲鲁东和格律恩的信徒认识和克服自己的错误思想。10月8日,中央委员会又直接写信给布鲁塞尔区部,指出同盟中存在的思想混乱,迫切需要布鲁塞尔区部派遣代表参加即将举行的第二次代表大会,“倘若马克思能够出席大会,我们是很高兴的,我们将尽我们的力量所及,尽量减轻你们的费用负担。请你们拿出你们的全部力量来——如果我们克服了这次危机,那我们就胜利了”[2]。

马克思对代表大会的工作非常重视。他清楚地认识到,这将是用科学社会主义改组同盟的一次关键性大会。如果大会接受科学社会主义,将对今后国际工人运动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为了完全按照自己的方针掌握大会,马克思、恩格斯决定亲自参加代表大会。会上,马克思当选为布鲁塞尔区部的代表,恩格斯当选为巴黎区部的代表。大会召开以前,马克思组织布鲁塞尔区部盟员对同盟章程进行了认真的讨论,提出了重要的修改意见。他还与恩格斯就同盟的纲领进行研究,当时各个支部都在讨论《共产主义信条草案》。恩格斯根据各地的讨论情况,拟出一份《信条》的修改稿,即《共产主义原理》。他把这份手稿的内容写信告诉马克思,提出:“请您把《信条》考虑一下。我想,我们最好是抛弃那种教义问答形式,把这个东西叫做《共产主义宣言》。因为其中必须或多或少地叙述历史,所以现有的形式是完全不适合的。”[3]11月27日,马克思、恩格斯在赴伦敦途中,于奥斯坦德“王冠”旅馆会面,共同商讨代表大会的有关问题,研究同盟纲领。第二天两人一起渡过拉芒什海峡到达伦敦。

代表大会于11月29日正式开幕。来自德、法、英、瑞、比等国的代表出席大会。会上,恩格斯当选为大会秘书。马克思在大会上就科学社会主义原理作了精彩的发言。经过长时间的辩论,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获得了绝大多数与会者的赞同。马克思在“长时间的辩论中——大会至少开了十天——捍卫了新理论。所有的分歧和怀疑终于都消除了,一致通过了新原则”[4]。马克思和恩格斯被委托起草共产主义宣言。

大会根据各地盟员讨论的情况,修改和通过同盟章程。新章程第一条以更加准确的文字表达了同盟的目的:“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统治,消灭旧的以阶级对抗为基础的资产阶级社会和建立没有阶级、没有私有制的新社会。”[5]根据布鲁塞尔区部的意见,新章程把禁止盟员参加任何政治的或民族的团体改为“(盟员)不得参加任何反共产主义的(政治的或民族的)团体,并且必须把参加某团体的情况报告有关的领导机关”。这就使盟员有可能通过参加一些进步的政治的或民族的团体并对它们施加影响。根据布鲁塞尔区部的意见,新章程提高了代表大会的权力。

马克思在代表大会上的活动,充分显示了他作为革命领袖的高尚品质。他知识渊博,聪慧过人,阐述问题逻辑严密,具有无比的说服力。他热情奔放,诚恳朴实,平易近人,给每个接触过他的人以极其深刻的印象。当时第一次见到马克思的工人运动活动家列斯纳,对这位年轻人民领袖无比钦佩。多年以后,他在回忆这段经历时写道:“马克思当时还很年轻,约莫二十八岁到三十岁之间。他中等身材,结实有力,肩宽额高,满头密密的黑发,目光炯炯,能洞察一切。就在那时他的尖刻的讽刺已足以使他的论敌丧胆了。马克思是天才的人民领袖。他发表的演说简洁而有条理,逻辑性很强;他决不浪费笔墨,一字一句都有深刻的含义,都是整个论据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在马克思身上嗅不到一点空想家的气息。”[6]他说:马克思是成熟的社会主义思想的代表,“当我看到马克思的时间,我立刻就感到这位非常杰出的人物的伟大和巨大的优点。我开始深信,工人运动必然会取得胜利”[7]。

在伦敦期间,马克思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参加伦敦德国工人教育协会会议,向该会会员作了关于无产阶级运动和共产主义宣传的报告。1847年11月29日,马克思以布鲁塞尔民主协会代表的身份,出席伦敦民主派兄弟协会为纪念1830年波兰起义而举行的国际大会。他在会上发表演说,阐明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原理。他指出,资本主义所有制关系是造成一些民族剥削另一些民族的原因。无产阶级要消灭现存的所有制关系。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胜利,克服了一切民族间和工作中的冲突,是一切被压迫民族获得解放的信号。因此,反对民族压迫和反对资本主义统治是一致的。他指出,整个旧社会已经过时,将要死亡了。这对于拥有财产的剥削者来说是一个损失,而对于广大劳动人民来说则不是如此。旧社会的灭亡将使一个不再以阶级对立为基础的新社会建立起来。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1]《中央委员会告共产主义者同盟书》(1847年9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455页。

[2]《中央委员会致共产主义同盟布鲁塞尔区部分》(1847年10月8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46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