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三,这是高度成熟、发达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近些年美国产业升级优化,实体经济占比萎缩下降,而服务业特别是金融服务业迅猛发展,金融产品创新日新月异,信用膨胀,货币创造加速,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发展而失控。从事提供金融产品创新的行业特别是投资银行和对冲基金创造了巨大收益和利润。因此,可以说这是一次由于信用膨胀、收入膨胀、财富膨胀、虚拟膨胀所导致的金融富豪的危机,是富人的危机。
其四,判断此次金融危机破坏性的难度和不确定性更大。以往美国金融危机爆发时大有排山倒海之势,使投资者和监管部门较早就能预知其破坏性,因此出台的应对措施通常更具针对性。而此次金融危机从开始就更具有迷惑性,很难判断其严重到底有多大,因为危机并不是一开始就全面爆发,初期仅是房贷市场的微小区域出现问题,而后危机从点到面、从下到上、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环环相扣,一环出问题,整个资金链全断掉。这其中一个最难解决的问题是,没有人知道哪家机构接下来会破产,几乎所有机构都害怕贷出资金,致使一度充裕的流动性骤然消失,造成危机的应对措施不及时、未能对症下药且难以把握剂量。
总结和分析美国此次的金融危机,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其一,次贷危机是此次金融危机的导火索。2001年后,为刺激经济增长,美国采取宽松贷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按揭和融资成本降低,带动了房屋需求,加之次贷的申请标准和程序较为宽松,许多原先无法获得普通贷款的低收入群体或信用等级不高的购房者大量通过次贷购房。由于次贷发放机构通常无法通过吸收存款来获得资金,为获得流动性,其将具有特定期限、利率等特征的次贷汇集成一个贷款池,以此作为现金流支持,发行住宅按揭贷款支持证券(MBS)。分档技术被引进后,次贷被划分后重新打包,成为发行资产支持型按揭债务权益(ABCCDO)的按揭品。这种分割后再分割的“金融创新”甚至还可能不止一次,于是就创造出了多层衍生产品。同时,为防止违约发生,华尔街近些年创造了信用违约掉期(CDS)这个转嫁风险的手段,并在短短数年内将这个市场发展到超过60万亿美元。2005年后,美元利率不断走高,美国经济增速下滑,房价在2006年中期见顶后开始大幅度回落,次贷的违约率开始上升,以次贷资产为基础资产的MBS以及进一步衍生出的ABCCDO,以及CDS均面临重大的损失风险。同时,离杠杆融资使得交易头寸对于收益率变化极其敏感,一旦发生风吹草动,交易行为随即发生改变,对冲基金迅速离场,CDO以及CDS估值体系迅速崩溃且无法出售,金融机构资产迅速减值,流动性出现不足甚至导致资不抵债。
其二,华尔街的贪婪所导致的道德风险、金融衍生产品的过度滥用以及金融监管的滞后和缺位是此次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1)华尔街的贪婪所导致的道德风险是引发此次金融危机的原动力。在房价上涨时,信贷金融衍生品呈现高收益低风险的特征,次贷发行商和承销商发行和承销更多次贷和债券产品来获取中间服务费,使得许多本无能力购房的消费者集中购房,人为造成房地产市场的非理性繁荣,最后在房价下跌时导致这些低收入者无法还贷;对冲基金使用数十倍的融资杠杆投资这些高收益产品,进行套利交易,直至市场无法持续时大规模从这个领域撤离,引起市场的巨大动荡;华尔街的投资银行使用近30倍的资本杠杆来追求最大化的股权收益比(ROE),而不断走高的股权收益比给华尔街投行的高管们每年数千万甚至上亿美元的薪水,当金融危机爆发、金融机构破产时,这些华尔街的精英们可以潇洒离去,美国和全世界的纳税者却要为美国政府上万亿美元的救市计划埋单。可以说,华尔街贪婪和权利与责任不匹配所引发的道德风险是造成此次金融危机的原动力。(2)金融衍生品过度滥用是加剧金融危机的重要因素。华尔街近些年过度使用金融衍生产品,通常在同一份基础资产上衍生出的众多衍生证券。这些证券反复衍生,不断拆分和组合并进行杠杆交易,许多金融产品至连金融专家和职业律师都无法完全弄清其中的交易结构和风险状况,投资者只能简单根据同样存在“道德风险”问题的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进行投资,因此,当基础资产面临信用风险时,不可避免产生链条式反应,使危机呈几何倍数放大。(3)监管滞后和缺失则是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1999年,美国国会通过《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进一步推行金融自由化,放松金融监管。金融监管放松导致了一系列问题:监管部门对信贷尤其是次贷监管缺失,无论联邦还是各州至今没有明确针对次贷的法律;监管部门任由金融衍生产品市场泛滥发展,对其中可能存在的欺诈客户、信息披露瑕疵、交易结构法律缺陷等问题未及时介入监管;对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也存在滞后等。许多学者认为,如果监管部门能够更加有所作为,美国金融危机就不会发展到今天的地步。(4)超前消费陷阱。美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主要依附于消费,使得经济基本面发生了问题。为推动经济增长,政府鼓励寅吃卯粮、疯狂消费,引诱普通百姓通过借贷消费。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随着利率不断走低,资产证券化和金融衍生产品创新速度不断加快,加上弥漫全社会的奢侈消费文化和对未来繁荣的盲目乐观,为普通民众的借贷超前消费提供了可能。很多人都在透支消费,而这主要是依靠借贷来实现。特别是通过房地产市场只涨不跌的神话,诱使大量不具备还款能力的消费者纷纷通过按揭手段,借钱涌入住房市场。但从2006年底开始,虽然美国房地产价格的涨势只是稍稍趋缓和下降,经过金融衍生产品等创新金融工具的剧烈放大作用,美国金融市场的风险和危机就难以遏制地爆发出来。(5)对自由经济的过度迷信。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是把“双刃剑”,对于美国金融危机的发生,一般认为这场危机主要是金融监管制度的缺失造成的,但是这场危机的根本原因不在华尔街,而在于美国近30年来加速推行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所谓新自由主义,是一套以复兴传统自由主义理想,以减少政府对经济社会的干预为主要经济政策目标的思潮。其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背景是上世纪70年代的经济滞胀危机,内容主要包括:减少政府对金融、劳动力等市场的干预,推行促进消费、以高消费带动高增长的经济政策等。客观而言,新自由主义改革的确取得了一定成效,例如,通货膨胀率下降、经济增长率回升、失业形势得到一定缓解等。
但任何理论都有它存在的现实基础,而现实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无休止地把这种自由主义政策推向极端,必然会给社会带来难以估量的威胁和破坏。大量金融证券机构置国家经济安全于不顾,利用宽松的环境肆意进行投机,并因此获取巨额利润,导致投机过度,尤其是严重脱离实体经济的虚拟经济,比如:互联网和房地产等,严重损害市场稳定的基础,产生严重的泡沫风险。近几届美国政府没有意识到美国已经变化了的经济状况,过于迷信自由经济理论,终于导致这次金融危机的发生。
[来其三,全球经济发展失衡、以美元为主导的不合理国际金融体系和自由主义走到极端是这次美国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因素。美国虚拟经济不正常发展并非偶然,其背后存在一定的必然性。1990年以来,随着冷战结束而引发的新一轮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各国市场进一步开放,全球产业结构出现大调整,以美国为主导的发达国家开始把大量劳动力密集型、资源消耗型的夕阳产业转移到中国等广大发展中国家,并利用发展中国家工资、土地、资源和税收低廉等优势为发达国家创造巨大利润(即要素套利),却无需花费资金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这样,发达国家顺利实现了产业升级,并重心转到高科技、金融服务业等高端行业,并通过控制核心技术等方式,剥取发展中国家的劳动成果。因此,发达国家的部分企业积蓄了大量剩余财富,这些财富长期游离于实体经济,并通过各种方式最终投资到金融衍生品市场。
同时,由于产业结构转移,发展中国家成为世界制造工厂,通过向发达国家出口低端产品而获得大量贸易顺差。中东国家由于油价高涨也积累了巨额石油美元。海外巨额美元所形成的巨大涌流,再通过本币汇兑,一则形成巨额美元储备,二则造成本币国内的巨额流动性。一份美元产生出两份基础货币,再加上货币乘数效应和融资杠杆的放大作用,致使在发达国家与新兴市场经济体及中东产油国之间形成了汹涌澎湃的流动性泛滥。通俗而言,即美国通过全球化并借助美元储备货币优势,任意向全世界开出过多的美元欠条,过多的美元欠条所形成的流动性洪流汇合于美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形成流动性急流,共同催生了巨大的虚拟经济泡沫。
华尔街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在贪婪的驱使之下,不遗余力地创造出各种融衍生品来满足或引导投资者的需求,最终造成金融衍生品交易结构越来越复杂、法律关系越来越模糊,信用评级公司因“道德风险”没有对存在的风险进行充分的评估,而金融监管机构也由于害怕背负“破坏自由主义经济制度”的骂名而没有及时监管。因此,当金融衍生品市场的一块奠基石发生运摇后,整个金融衍生品市场金字塔轰然倒下,并由于“去杠杜化”的作用危机影响成倍扩大,酿成金融洪灾。
(三)对此次金融危机影响的分析
此次金融危机对金融服务业特别是金融创新造成的影响远远超过许多人的预期。迄今,美国已有多家金融机构破产或被收购,美国金融机构分布的资产减值达数千亿美元,美国政府已向金融系统注入的资金或作出的担保已超过上万亿美元,而且预计今后一段时期将会有更多的美国金融机构出现经营困难,资产减值将会进一步加大,美国政府有可能需要进一步向金融系统注入流动性。在欧洲方面,至今也有不少金融机构濒临破产,金融机构已公布的资产减值超过两千亿美元,欧洲各国已向金融体系注入近万亿美元,近期更是宣布进一步实施总额为2万亿欧元的救助计划。
金融危机对2008年美国经济的影响有可能小于预期,金融危机并非必然导致经济大萧条,特别是在经济基础极度稳固、市场经济高度灵活及社会发展成熟发达的美国更有可能如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计美国2008年经济增长率仍可达1.6%,但是金融危机的滞后影响将会逐渐显现。最新数据显示,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已经下降,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已经降至2001年10月以来的最低点,就业指数也不容乐观,因此市场普遍预计美国将进入衰退。在欧洲方面,欧元区最新公布的经济数据均不容乐观,第二季度经济比第一季度下降了0.2%;英国最新的经济数据更是让人担忧;日本经济高度信赖于美国消费,前景也不乐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最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指出,许多发达国家都已濒临衰退边缘,新兴经济体也快速走弱,全球经济将逐步进入萎缩的局面,预计2009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仅为3%。其中,七大工业国的经济增长将“特别疲软”,预计2009年美国和英国经济增长率仅为0.1%,陷入衰退。当然,辩证地分析,危机通过市场的纠正力量会产生积极作用,金融危机对美国经济长远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的强化和规范以及产业格局的优化升级等也孕育着某些机遇,预计经过一至两年的阵痛调整,美国经济会重新走上创新发展之路。也就是说,爆发的危机已经不可怕,可以在危机中发现机遇,加快调整,重新整合,加以完善。最可怕的是一次次被掩盖的潜伏危机,日积月累,年复一年,一旦爆发,则可能是经济灾难或政治危机。对中国而言,美国金融危机将会对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和结构产生重要影响,尤其是会对我国出口部门产生较大冲击。2001年以来,我国外贸依存度逐年提高,对美国出口占GDP的比重从2001年的4%左右上升至目前的近8%,几乎翻了一倍。同时,近年来我国对欧盟国家的出口量也迅猛增加,2007年欧盟替贷美国成为我国最大的出口地区。由于美国和欧盟地区深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陷入衰退的可能性非常大,将会对中国出口有重大影响。同时,未来一两年内来自欧美等国的直接投资金额将会有较大程度的下降。在出口受阻、直接投资减少的情况下,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必然受到较大程度的影响,IMF最近预计2009年中国经济增长率可能达到9.3%,但从目前情况看,实现的难度不小。
美国金融危机不仅仅对全球经济增长产生影响,更重要的是将会对当前的国际金融格局产生冲击,并引起各国对自由主义的重新审思。凭借美元的垄断优势,美国可以无所顾忌地借债消费,并通过大量发行美元、让美元贬值来消化对外债务。其他国家发生危机时,美国可以独善其身,或通过其控制的国际多边经济组织,要求危机国家做出牺牲(通常为自由化)满足美国的利益作为交换救助的条件,而当美国发生危机时,美国可以通过各种方式甚至包括国有化等方式进行救助,其他国家却需要共同分担危机的苦果并情愿或不情愿地为之埋单。因此,此次金融危机将进一步推动各国(包括美国民众)降低对美元的信心,并有可能进而在未来逐渐改变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格局。但是,纵观全球,还很难在短期内发现一种具有足够强大到替代美元的国际货币。欧元虽然近几年在国际上地位有所上升,但欧元区经济前景和欧洲各国政治利益上的重重矛盾使其短期内难以成为与美元抗衡甚至取代美元的国际货币。反观人民币,尚未实现全面可兑换,即使无需完全可兑换,其离世界货币依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日元和英镑不仅不够强大,而且有式微之势。因此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很可能出现的国际货币格局会是:美元仍然占国际货币的主导,但逐渐失去其垄断地位,其他主要货币国际地位逐步提高并形成多种国际储备货币同时并存的格局,或最终某种货币取代美元成为新的国际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