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公缓慢后退,安静地离开席位,三个大夫随着缓行而前。桓公说:“古代西周文王的祖父英明,父亲英明,文王英明,武王英明。武王征伐殷胜利,二年后去世。周公旦协助成王治理天下,也只能掌控在四海之内。现在我的儿子不如我,我比不上你们臣子。从这看来,我不可成王业是肯定的了。”
齐桓公说:“我想制服百姓,为此如何做?”管仲回应说:“这不是人君该讲的话。制服百姓是容易做到的。但制服百姓的办法,不是统治天下的根本办法。人君想制服百姓,就召唤狱吏详细记录囚犯的罪过,对告发罪状的人加以奖赏,经常检查严厉惩处。像这样,百姓就能够压服了。尽管做到了,但制服百姓的办法,最终不是统治天下的根本方法。它使人民怕您但不接近您,灾祸很快就会降临自身。虽能压制人民,却不能太平,即使有人保护,没人敢损害您,但您的江山也危在旦夕了。”
桓公去观察马厩,他问专门养马的人:“马厩里哪些最难?”养马的官吏没有回应。管仲回应说:“我以前也养过马,建筑马栈最难。假如先立弯曲的木材,曲木又要与曲木才能相符,因为已经用了曲木,直木就没有作用了。假如先用直木,那么直木又要与直木才能相符,因为已经用了直木,曲木也就没有作用了。”
桓公对管仲说:“我要讨伐不服从命令的大国,该如何做?”管仲回复:“先要对国内实行,然后才能够讨伐国外的不善者。先要稳定卿大夫的邑地,然后才能够加害相邻的敌国。因此先王必定要有所业绩,然后才有所舍弃;必定要有利于人,然后才可有害于敌。”
桓公践位,令衅社塞祷①。祝凫已献胙②,祝曰:“除君苛疾与若之多虚而少实。”桓公不说,瞑目而视祝凫已。祝凫已授酒而祭之。曰:“又与君之若贤。”桓公怒,将诛之,而未也,以复管仲。管仲于是知桓公之可以霸也。
桓公乘马,虎望见之而伏。桓公问管仲曰:“今者寡人乘马,虎望见寡人而不敢行,其故何也?”管仲对曰:“意者君乘駮马而洀桓,迎日而驰乎?”公曰:“然。”管仲对曰:“此駮象也。駮食虎豹,故虎疑焉。”
楚伐莒,莒君使人求救于齐桓公。将救之,管仲曰:“君勿救也。”公曰:“其故何也?”管仲对曰:“臣与其使者言,三辱其君,颜色不变。臣使官无满其礼三强③,其使者争之以死。莒君,小人也。君勿救。”桓公果不救而莒亡。
桓公放春,三月观于野。桓公曰:“何物可比于君子之德乎?”隰朋对曰:“夫粟,内甲以处,中有卷城④,外有兵刃。未敢自恃,自命曰粟。此其可比于君子之德乎!”管仲曰:“苗,始其少也,眴眴⑤乎何其孺子也!至其壮也,庄庄乎何其士也!至其成也,由由⑥乎兹免,何其君子也!天下得之则安,不得则危,故命之曰禾。此其可比于君子之德矣。”
桓公曰:“善。”
[注释]
①衅:古代一种祭祀仪式,用牲畜血涂器祭祀。②祝凫已:祝指祭祀是可告鬼神的人。③强:通“”,钱贯。④卷城:圈起的城墙。⑤眴眴:同“恂恂”,柔顺。⑥由由:通“油油”,恭敬。
[译文]
桓公继位为君,命令血祭社神进行祈福。一个祭奠鬼神的人叫凫已疵的奉上祭肉之后,祈求说:“请除掉国君刻薄的毛病和国君虚妄的作风。”桓公很不愉快,愤怒地看着凫已庇。凫已庇又再倒酒祭袍说:“还请除去国君似贤非贤毛病。”桓公发火,打算杀凫已疵,但却做到了宽容而未杀。把此事告诉管仲。管仲于是发觉桓公是能够成就霸业的。
桓公骑马,老虎看见而隐藏起来,桓公问管仲说:“现在我骑马,老虎看到都不敢来,是为什么?”管仲回应说:“您是骑着杂毛色的马在路上奔驰,而且迎着太阳奔跑的吧?”桓公说:“是。”管仲回应说:“这是駮兽的样子,駮兽是吃虎豹的,老虎就有所怀疑,因此不敢上前了。”
楚国讨伐莒国,莒国国君派人向齐桓公求助。桓公要去救助莒国,管仲说:“您不可去救。”桓公说:“什么原因?”管仲回应说:“我同莒国的使臣说话,多次羞辱他的国君,他面色都不变。我让接见他的官员不要给足赠礼,这使臣就以死相斗。有如此使臣的莒国国君,看上去也是个小人。您不要去救他。”桓公真的没有救助而莒国就灭亡了。
桓公游玩,三月份在田野上欣赏。桓公说:“什么东西能够与君子之德相比呢?”隰朋回应说:“粟,存在甲胄之内,中间有卷城保卫,外面还有锐利的兵刃,但还不敢自夸其强大,自称为微细的粟。这大概能够与君子之德相比了吧!”管仲说:“禾苗,它开始时,柔和得多么像个孺子!到它壮大时,庄严得多么像个士人!到了成熟时,谦虚地垂首向根,多么像个君子!天下有了它就太平,没有它就危急,所以称为禾(和)。这能够同德子之德相比了。”桓公说:“好。“
桓公北伐孤竹,未至卑耳之谿十里,闟然①止。瞠然视,援弓将射,引而未敢发也。谓左右曰:“见是前人乎?”左右对曰:“不见也。”公曰:“事其不济乎?寡人大惑。今者寡人见人长尺而人物具焉:冠,右祛②衣,走马前疾。事其不济乎?寡人大惑。岂有人若此者乎?”管仲对曰:“臣闻登山之神有俞儿者,长尺而人物具焉。霸王之君兴,而登山神见。且走马前疾,道也。祛衣,示前有水也。右祛衣,示从右方涉也。至卑耳之谿,有赞水者③曰:“从左方涉,其深及冠;从右方涉,其深至膝。若右涉,其大济。”桓公立拜管仲于马前曰:“仲父之圣至若此,寡人之抵罪也久矣。”管仲对曰:“夷吾闻之,圣人先知无形。今已有形,而后知之,臣非圣也,善承教也。”
桓公使管仲求宁戚,宁戚应之曰:“浩浩乎。”管仲不知,至中食而虑之。婢子曰:“公何虑?”管仲曰:“非婢子之所知也。”婢子曰:“公其毋少少,毋贱贱。昔者吴干④战,未⑤不得入军门。国子挝⑥其齿,遂入,为干国多。百里奚,秦国之饭牛者也。穆公举而相之,遂霸诸侯。由是观之,贱岂可贱,少岂可少哉?”管仲曰:“然。公使我求宁戚,宁戚应我曰‘浩浩乎’吾不识。”婢子曰:“诗有之:‘浩浩者水,育育⑦者鱼,未有室家,而安召我居’。宁子其欲室乎。”
[注释]
①然,突然停止。②祛(qū,区):撩起。③赞水者:引导涉水的人。④干:古国名,亦称“邗”。⑤:小孩换齿。⑥挝:拔掉。⑦育育:活泼自如。
[译文]
桓公向北讨伐孤竹国,在距离卑耳溪十里的地方,忽然停止前进,害怕地看着前方,挽弓将射,但引而不发。他对左右从者侍从说:“看到前面的人吗?”左右答道:“没有看到”。桓公说:“事情可能不会成功了吧?我真迷惑了。刚刚我看到一个人,身高一尺而面相齐全:头戴帽子,右手撩衣,跑在马前,飞快而过。事情可能不会成功了吧?我很怀疑,为什么有这样的人呢?”管仲回应说:“我听见登山之神有叫俞儿的,身高一尺而人的面相齐全。当霸王之君将盛时,这种登山之神就显现。他跑在马前迅速而过,代表前有道路;撩衣,代表前面有水;右手撩衣,代表一定从右边渡过。”抵达卑耳溪,有指导渡水的人说:“从左边渡水,深度能盖过头顶,从右边渡水,深于膝盖。若从右过,完全能够成功。”桓公立即拜管仲于马前说:“不晓得仲父的圣明达到这种程度,我确实是久当有罪了。”管仲答道:“我听见,圣人先知事物于无形。我如今是事情已经有形,然后才知晓的,所以我还不算圣明,不过是善于接纳圣人的教导罢了。”
桓公派遣管仲去召唤宁戚,宁戚答复管仲说:“浩浩乎。”管仲不明白,到吃中饭的时候还在思考这句话。年轻的婢女说:“你在思考什么?”管仲说:“不是年轻的婢女所能明白的。”年轻的婢女说:“你不要小看年轻的,不要轻视卑贱的。以前吴国和干国开战,干国限定,未脱尽乳齿的少年不可入军门,干国的少年就敲落了牙齿,才进去军门,为干国建立了许多战功。百里徯,是秦国养牛的人,秦穆公任命他做相,才称霸诸侯。从这看来,卑下的岂可轻视,年轻的岂可小看呀!”管仲说:“对。桓公派我召唤宁戚,宁戚答复我说‘浩浩乎’,我不明白。”年轻的婢女说:“诗里有的:‘浩浩的水域,有很多的鱼。没有妻子未成家,为什么召唤我?’宁戚可能想娶妻成家吧?”
桓公与管仲阖门而谋伐莒,未发也,而已闻于国矣。桓公怒谓管仲:“寡人与仲父阖门而谋伐莒,未发也而已闻于国,其何故也?”管仲曰:“国必有圣人。”桓公曰:“然,夫日之役者①,有执席食以视上者,必彼是邪?”于是乃令之复役,毋复相代。少焉,东郭邮至。桓公令傧者延而上,与之分级而上。问焉,曰:“子言伐莒者乎?”东郭邮曰:“然,臣也。”桓公曰:“寡人不言伐莒而子言伐莒,其故何也?”东郭邮对曰:“臣闻之,君子善谋而小人善意,臣意之也。”桓公曰:“子奚以意之?”东郭邮曰:“夫欣然喜乐者,钟鼓之色也;夫渊然清静者,缞绖②之色也;漻然③丰满,而手足拇动④者,兵甲之色也。日者,臣视二君之在台上也,口开而不阖,是言莒也;举手而指,势当莒也。且臣观小国诸侯之不服者,唯莒。于是臣故曰伐莒。”桓公曰:“善哉,以微射⑤明,此之谓乎?子其坐,寡人与子同之。”
客或欲见于齐桓公,请仕上官,授禄千钟。公以告管仲。曰:“君予之。”客闻之曰:“臣不仕矣。”公曰:“何故?”对曰:“臣闻取人以人者,其去人也,亦用人,吾不仕矣。”
[注释]
①夫之役者:那些办事人员。②缞(cuī):古代用粗麻布制作的丧服。绖(dié):丧服的麻制带子。③漻然:形气旺盛的样子。④手足拇动:翘大拇指的意思。⑤射:猜测。
[译文]
桓公与管仲闭门而商量伐莒,还没有发动,就已经传播到外面了。桓公愤怒地对管仲说:“我同仲父关门而谋伐莒,没有开动,就已经传播到外面,是为什么呢?”管仲说:“国中一定有圣人。”桓公说:“那天的服役人员有一个执席而食并一起往上看的,必定是他了吧?”因此便让他继续服役,不得轮替。不长时间,那个东郭邮来了。桓公让接待宾客的官吏请他上来,与他分级而立,查问他,说:“你是说去伐莒的人么?”东郭邮说;“是,是我。”桓公说:“我还没说出伐莒而您说伐莒,是为什么?”东郭邮答复说:“我听说过,君子擅长谋划,而小人擅长推测,这是我推断出来的。”桓公说:“您是如何推测的?”东郭邮说:“高兴喜乐,是鸣钟击鼓奏乐的颜色;沉稳清静,是居丧带孝的颜色;形貌清透丰满而手足姆指都有行动,是发起战争的颜色。那天,我看你们两位在台上的状况,开口而不合,是说的”莒”字;举手所指,方向对着莒国。而且我视察小国诸侯不愿服从的,只有莒国。因此我所以说是伐莒。”桓公说:“好呵!从细微动作里推断大事,说的就是这种事情吧!您请坐下来,让我来同您一起谋事。”
有一个人要拜见齐桓公,祈求给他大官,封千钟禄。桓公将这件事告知管仲。管仲说:“您能够给他。”这个人听到这件事后说:“我不做官了。”桓公问:“什么原因?”答复道:“我听说依照他人的意见来用人的,也会信任他人而弃置人。我不当这个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