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导游业务
12894500000010

第10章 导游人员与导游服务(9)

1.提高审美情趣。审美情趣是指审美主体在选择审美活动的方式和审美对象的价值、品格、特色时所表现出来的兴趣和喜好,每个大并不一定意识到自己的需要、能力,但是都有各自的情趣,在这种趣味驱使和指引下选择他所喜欢的活动方式,选择他感兴趣的对象。有的人喜欢观赏性的审美活动方式,有的人更热衷于自娱性的方式。同是观赏,有人喜欢绘画,有人喜欢雕塑,同是自我娱乐活动,有的喜欢歌舞,有的喜欢书画,即使是欣赏某一种艺术,参与某一种活动,也有千差万别的趣味表现出来。审美情趣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导游人员应从实际工作的要求出发,在平时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有意识地参加一些艺术活动,学习相关美学的知识,培养鉴赏能力,以备不时之需。

2.注意研究旅游者审美需求和审美心理。由于审美个性的差异,旅游者的审美需求是多种多样的。不言而喻,要使旅游者得到审美满足,导游人员有必要根据团队的构成与线路的安排,事先分析团队的主要审美趋向,然后有针对性地做好准备工作,以获得良好的旅游审美效果。

一般来讲,导游工作成败的关键在于选择旅游观赏的重点。例如对于游三峡的自然审美型旅游者,应以巫峡为主要对象,在讲解中多提供有关巫峡的审美信息,以便在旅游者的审美心理中构成注意焦点,激起他们的审美想象与期待心理,最终使其在亲临其境的直接观照中,获得深切的审美感受,留下突出的审美意象。对于生活审美型的“美食之旅”,应遵守突出重点的原则,每次宴席,要以风格独特的拼盘和名菜为讲解对象,从色、香、昧、形、意等方面向旅游者讲述中国烹饪艺术的基本特征,使其在一饱口福,享受生理快感的同时,也能获得某种精神或审美上的愉悦。事实证明,选择观赏重点是符合一般旅游者审美活动规律的。

人的审美习惯是其审美个性与原有的审美经验相互融合的产物。这种审美习惯通常会有意无意地影响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审美评价,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人们的审美行为。旅游者由于生活阅历、文化修养、职业、年龄、宗教信仰以及社会环境的不同,其审美习惯往往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如就职业而言,文学、艺术人员习惯于寻求旅游地点的文化艺术特征和审美价值;美食家则热衷于品尝美味佳肴。从年龄分析,青年男子习惯于追新猎奇、探险,寻觅激烈之美;青年少女则喜好寻找享受各种风格的服饰美与色彩缤纷的形式美;老年人则惯于透过人际关系来观察体验人情美与伦理美。因此,导游入员要对客源、国或地区的政治、民风、文化、艺术、兴趣、爱好或审美观念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并在导游过程中,仔细观察、辨别旅游者的固有审美习惯,有意识地安排游览项目。另外由于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差异,旅游者在评判和审视旅游所在地的人文景观时,习惯从本民族的文化意识出发,如中国画讲究意境,呈现出画、诗、书法、金石的综合美,而西方旅游者习惯于欣赏油画,不一定能感受到中国画的美,因而不可能在观赏中国画时获得美的享受,这时导游人员有责任帮助旅游者在观赏时感觉、领悟、理解其中的奥妙、内在的美。因此,导游人员要深刻认识民族文化遗产,使旅游者了解中国人的审美观和审美标准,同时分析旅游者所在国(地区)的审美观和审美标准,因势利导,借题发挥,灵活掌握,帮助旅游者缩短或超越社会文化距离。使其从熟悉的事物出发,凭借固有的审美心理结构,去认识和度量旅游地景观的审美价值。

3.灵活使用观景方法。对同一景物观赏后,不同旅游者可能因为受到文化修养、审美情趣和情绪状态的影响而产生不同的美的感受。此外,观景的方式方法不同,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导游人员既要根据旅游者的审美情趣和时空条件做生动的导游讲解,也要帮助他们用正确的方式去欣赏不同的景观,只有这样,旅游者才能感到美的存在,导游活动才可能获得成功。根据具体的景观及时空条件选择动态观赏或静态观赏,“动”、“静”结合,努力使旅游者在动之以情、情景交融中最大限度地享受美。同时由于观赏角度和观赏距离是两个不可缺少的观景因素,导游人员应非常熟悉景点的情况,带领旅游者从最佳距离、最佳角度,以最佳方法去观赏风景。如在黄山半山寺望天都峰山腰,有堆巧石状似公鸡,头朝天门,展翅欲啼,人称“金鸡叫天门”,但到了龙蟠坡,观看同一堆石头,看到的则是似五位老翁在携杖登险峰,构成了“五老上天都”的美景。这正是由于观赏角度不同造就的不同景观。除了注意景观的自然条件之外,导游人员还要及时调节观赏节奏,根据旅行团的实际情况,劳逸结合,安排有弹性的活动日程,努力使旅游者在轻松自然的活动中获得最大限度的美的享受。同时旅游者在看到美丽的风景时会产生丰富的想象力,因此导游人员在讲解的同时,也要留出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让旅游者去凝思遐想,去领略、感悟景观之美,促使他们与景观产生感情交流,达到“物我交融”、“物我同一”的境地,会取得更好的审美效果。

由上可知,导游人员应从旅游者的实际情况出发,力争使观赏节奏、角色、距离、状态适合旅游者的生理负荷,心理动态和审美情趣,安排好旅游行程,让旅游者感到轻松自如,才能获得旅游的乐趣和美的享受。

(五)语言和非语言

沟通素质导游人员是运用语言向旅游者服务的,通过语言,导游人员向旅游者传递信息。导游人员讲解得好与不好效果如何,主要依据旅游者是否对于讲解内容有所理解。导游是否有很强的沟通能力,直接决定了旅途的顺利进行。在旅游活动中,我们看到这样一种情形:旅行中导游人员,与旅游者发生矛盾,并非导游人员自身责任心不强,工作不负责,而是由于没有处理好语言交际中固有的矛盾所致。因此要求导游人员要有比较扎实的语言功底,而正确、优美、得体的语言表达素质对提高导游服务质量至关重要。此外,导游人员还可以通过动作、眼神等非语言方式传递信息、与;旅行者进行沟通。

1.导游人员的语言素质。熟练掌握并选用语言是导游人员的基本功之一。通过导游讲解,使旅游者感到旅游生活妙趣横生,留下经久难忘的深刻印象,导游人员正确使用导游语言,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锻炼、提高:

(1)语言的正确性。正确性主要指导游人员在讲解时使用规范化的语言,内容准确无误、逻辑性强,这是导游人员语言科学性的具体表现。通过导游活动,导游人员向旅游者传播文化,传递审美信息。在这一活动中,“正确性”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所以要求导游人员在宣传、讲解咐,在回答问题时必须正确无误。而且导游人员的语言科学性越强,就越能吸引旅游者的注意,越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导游人员也会受到更多的尊敬。而一个好的导游人员总是要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语言质量,精益求精地提高自己使用语言的水平。

导游语言正确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①导游讲解的内容必须有根有据、正确无误,切忌胡编乱造,张冠李戴。这一点是导游人员自身知识水平决定的。即使是神话传说也要有本源,而且与游览景点有紧密联系;②语言腔调、语法、用词造句正确,外语导游人员要避免家乡口音和汉语语法的影响;③敬语和谦语有助于传达友谊和感情,但应注意尊重对方的风俗习惯和语言习惯,也要适合自己的身份。东西方的成语、谚语、名人名言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还可使导游人员讲解的品位有所提高,如果导游人员谈吐高雅大方,会使旅游者产生好感,但是要注意语言正确、完整、恰到好处,使用但语时要谨慎,一定要了解其正确意义及使用场合。

(2)语言的清楚性。导游人员语言的清楚性与话言的正确性是分不开的,只有正确地使用语言,才能清楚地表达思想、传递信息。语言的清楚性要求词语简洁明了,用词得当,表达思想内容时做到层次分明、逻辑性强;对于文物古迹的历史背景和艺术价值,自然景观的形成原因及特征必须交代清楚。由于导游人员使用的是口语,因此还要使用常用而形象的语句,通俗易懂的语言,切忌使用歧义词和生解的词语,冗长的书面语。每一种语言的专业用语往往较生僻,导游人员尽量要用日常用语来替代,如“日暑”在英语中是clepsydra,通常可以用sund1al来代替,“高血压”的专业词汇是hypertens1on,但可以用h1ghbloodpressure来表述。

(3)语言的生动性。要正确传递信息、表达思想,正确使用语言就可以达到。但是生动形象、幽默诙谐的导游语言可以使旅游者感到轻松、愉快,享受到美。语言的生动性不仅要考虑语言的内容,还要考虑表达方式。导游人员要用有活力的语言创造意境,打动旅游者的心弦,引起旅游者的共鸣。“看景不如听景”讲的就是导游人员语言生动对景点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导游人员要不断磨炼,不断使自己的语言形象而传神,而且要有一定的幽默感。众所周知王安石的著名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是经过他反复推敲,改换了十几个字,最后才选定这个形象而传神的字。导游人员生动、妙趣横生的语言,不仅可以起以锦上添花的作用,在某种情况下,还会影响到旅游者的心情和情绪。语言生动、得体、幽默,可以使旅游者游兴大增,兴高采烈。相反,如果其语言干巴乏味或者说话不当,不仅会使讲解的内容单调元昧,而且会使旅游者兴趣索然。因此,导游人员在讲解时要注意在充分掌握资料的情况下注意趣味性,努力使情景与语言交融,激发旅游者的游兴,使用生动的比喻,使导游讲解更容易理解,同时也令旅游者感到十分亲切,为了使语言达到生动流畅,不仅要求导游人员讲话的音调正确、语法元误,更要求导游人员的思维逻辑清楚,中心明确,有整体性和连贯性。幽默风趣的语言如果使用得当就会对活跃气氛,提高游兴起到很好的润滑剂的作用,导游语言有一定的幽默感,犹如锦上添花。在旅游生活中,难免发生尴尬场面,在人际交往中,不免出现窘迫事件。一句幽默话可以解除窘境,甚至“化干戈为玉吊”。因此导游人员在准备讲解的同时,可以有意识地加入一些典型而适当的幽默词语,在遇到窘迫情况时,急中生智,找到缓和气氛的话语,摆脱窘境,注意幽默对象的民族特征、风俗习惯、文化修养和性格兴趣的差异性。

(4)语言的灵活性。导游语言的灵活性体现在导游人员应具有语言的应变能力,能根据不同的对象和时空条件选择,决定讲解内容的深浅、多少、语言的层次、声音的大小等。灵活运用导游语言,在景点的讲解上适应不同文化修养的审美情趣的旅游者需求。如对老年人、讲解力求简洁从容;对年青人,讲解应活泼流畅。这要求导游人员在具备较高语言修养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安排和调整讲解内容,使语言深浅恰当,雅俗相宜,努力照顾到个体间的差异。

此外,导游人员讲解时语言、语调要正确、强弱适度,腔调富于变化,使旅游者听起来比较悦耳,亲切自然。另外导游语言涉及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导游语言的节奏感。使用得好的语言节奏,不仅使旅游者昕得清楚明了,而且使他们心领神会,情随意境,从而得到最佳的导游效果。

2.导游人员的非语言沟通素质。导游人员在口语讲解风景名胜时,他(她)的表情、动作、手势、体态等都在向旅游者传递信息,也是导游人员与旅游者沟通的重要途径和重要辅助手段,运用是否得当,也影响语言表达的导游讲解的效果,心理学家发现,在人际关系交往传递信息中,表情占5513毛,言语仅占7%,其余的为语调,可见股体语言在传递与沟通中的重要影响。

(1)导游人员的表情。表情最能够传递信息,观察表情从而感知说话人的意图和情感也最为直接。表情由面部的眼、鼻、眉、口的变化与组合方式组成,德国的哈拉尔德·巴特尔在其《合格导游》一书中这样来阐述如何与旅游者进行目光接触“导游应该努力做到在自己的视野中有谈话伙伴的眼睛,但不仅仅是看着他的眼睛,更不能滴溜溜地瞧着对方的眼睛,否则会令人讨庆。导游的目光应该是开诚布公的,对人表示关切的,是一种从中可以看出谅解和诚意的目光,这种目光表明交谈者愿意理解对方的愿望……”导游应时刻注意自己的面部表情,亲切友好,笑容可掬的表情使人如沐春风,而紧闭的嘴表示批评和拒绝,有时也可能表示不满和反感;凝视的目光意味着愤怒、惊愕或仇恨,导游人员面部言语传递的信息应是亲切、友好的。

(2)导游人员的姿态。姿态是身体在某一场合中以静态姿势所传递的信息,是导游人员文明修养的外在表现,同时,是导游人员做好旅游接待和讲解的重要条件之一。导游人员的举止姿态、仪表直接影响导游效果,优雅的姿态会给人带来美感;反之,举止粗鲁、姿态不文雅,毫无风度,首先就给旅游者带来不好的印象,即使再讲究导游方法和技巧,也不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举止姿态既要符合人的生理特点、身份和性格特征,又要适合讲解内容、场合和气氛。导游人员的举止姿态是内在修养和情操的外在表现,需要长期修身养性,实践锻炼,才能做到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使人感到文雅潇洒、和谐优美。

(3)导游人员的手势。手势指通过于及于指活动传递信息,包括握手于和手指动作等,可以增加口1语吾表达的感情色影。加强与旅游者的沟通、交流。手势不仅可以表达一个完整的概念,而且还能强调口语的含意,甚至表达口语中没有的意思。导游人员在工作中的手势主要有象形性手势,即通过手势把物体形状模拟下来;象征的手势,用于模拟象形的于势范围包括不了的事物;情绪的手势,即处于激情状态下的手势;指引的手势,即传递方向,处所信息的手势。这四种手势在导游的工作中作用非常大,一般而言,向上伸开手掌表示欢迎、尊重、友好;手心向下通常是不够坦率、缺乏诚意的冷淡暗示。V字形手势,几乎成了全世界的通用语言,但有些手势,世界各地有不同的含义,使用时要小心,注意使用场合和对象,不能随便使用,如“OK”手势,世界大多数人都理解,但在法国南部,如喝酒时用此手势,表示酒质低劣,而在巴西,则是一句恶毒的骂人话。

(六)组织管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