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成语故事(贞)
12932800000008

第8章 H

沆瀣一气

[释义]沆、瀣:人名,指崔沆和崔瀣。比喻气昧相同的人勾结在一起。

[出处]宋·王扦《唐语林·补遗》

[同义]臭味相投同流台污

[反义]格格不入扦格不入

[例句]日本侵略者和伪军沆瀣一气,残酷镇压抗日英雄。

[故事]隋唐之时,读书人要做官,都要经过币斗举考试。唐僖宗当政期间,在京城长安举行了一次考试,各地已经取得一定资格的读书人,来到长安应考。

在众多的考生之中,有一个名叫崔瀣的青年人,他是个极其有才华的人。考试的那一天,崔瀣进了考场见了考题后,顿时心里感觉非常轻松,于是没用多长时间便答完了题。出了考场,他自我感觉非常不错,便留在京城长安等待着发榜。

按照当时社会的习俗,考试及第的人,都算是主考官的门生;而主考官就是考试及第的人的座主,大家都尊称他为恩师。当时,主持这次科举考试的考官中有一个名叫崔沆的人,他是魏国公崔钦的儿子,在朝廷中任礼部侍郎。他在众多考生中批阅到崔瀣的考卷时,心里非常高兴,他见崔瀣文笔优美,脉络清晰,语言犀利,便将其录取了。

到了发耪的那一天,崔瀣见自己耪上有名,心里是异常兴奋的,便技着习俗去拜见恩师。当崔沆见到崔瀣的时候,目光中流露出了几分赞许之意。崔沆为限前这个博学多才,又年轻有为的学生而暗自高兴,因而两人也显得格外亲切。

说来也巧,崔沆和崔瀣不仅同姓,而且“沆” “瀣”二字铡起来是一个词,表示夜间的水气、雾露。于是,爱凑趣的把这嘲个字合在一起编成两句话: “座主门生,沆瀣一气。”意思说哟就是,他们师生两人如同是夜间的水气、雾露一样连在一起。

赫赫有名

[释义]赫赫:显著盛大的样子。形容非常有名望。

[出处]汉·班固《汉书-何武传》

[同义]大名鼎鼎

[反义]无名小卒

[例句]孔令辉在乒乓球界赫赫有名,谁人不知,哪个不晓?

[故事]西汉的宣帝、哀帝时,有一个大臣,名民何武,他为人刚正不阿,公正廉洁,不徇私情。当时官场黑暗,官员们结党营私,任人惟亲。何武对此极为不满,他不仅瞧不起这些庸庸碌碌蝇营狗苟的小人,还彻底否定他们的行为。每次他考核下面的官吏,只注重他们的才能,而不看重他们的家世背景,所以经他手选出的官员,都是真正的人才,而不是“赫赫有名”之辈。

当时有个大臣叫何寿,他曾经是何武的上司,那时候他就发现伺武并非池中之物,所以借着同姓,就和他攀交情。在他们在一起任职期间,他对何武百般照应。后来,何寿当了大司农,他的侄子在任扬州刺史的何武手下当长史。

有一次,何武进京朝见天子,汇报工作,要在京师住上一段时间,恰巧何寿的侄子也到了京城。当时何寿正为了何武不提拔他的侄子而生气,于是就备下酒宴邀请了何武的弟弟何显等人一起饮酒,还让自己的侄子坐瞎。想借机讽刺何武不知好歹,希望何显能把自己的意思转告给何武。于是酒过三巡,何寿借着酒意,向大家介绍了自己的侄子,然后装作责备的样子对众人说:“我侄子在扬州担任长史的职务,由于才能低下,所以没有被刺史何武提拔,实在是太没出息了。”

何显听了,见许多人都用眼睛偷偷看着他,觉得很尴尬。酒宴结束后,他便去见何武,要求哥哥举荐何寿的侄子。何武不但不昕,还非常气愤地对何显说: “你还不了解我的为人吗?作为扬州的长官,我有义务举荐贤良、惩治恶人,决不能有一丝一毫的私心。所以我决不会因为与何寿交好,就偏袒他的侄子。”

后顾之忧

[释义]后顾:回头看。放心不下,总要回头看看忧虑之事。形容做事时,对后方的或者将来的事情担心。

[例句]铁路部门在火车上设立了紧急救助箱,解决了乘客们的后顾之忧。

对国家尽职尽责,深得献文帝器重和信赖。后来献文帝病重,临终前又把太子托附给他。

地辅佐他。孝文帝为了奖励他的功绩,多次给他加官进爵,还赏赐给他许多财宝,李冲却很谦虚,总是把钱财分给亲友。

有一次,孝文帝打算把京都迁到南京,大臣们部反对,苦苦劝说,他也不听,最后还是李冲摆明厉害,说服了孝文帝。孝文帝曾多次带丘出征,朝中大事都交由李)中处理,李冲不辞劳苦,兢兢业业,把每件事处理得都很完满,令孝文帝非常满意。而他自己却由于劳累,过早地白了头发。虽然他身体很虚弱,但仍然坚持为朝廷做事。

李冲曾经为朝廷推荐过一个叫李彪的人,没想到李彪得到皇帝信赖后,就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他不仅待人傲慢,对李冲也非常无礼,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在孝文帝南征时,有好几个大臣找李冲联合控告李彪,由李冲亲自执笔书写奏折,当写到李彪忘恩负义的时候,李冲气得一拳击断书案,不久便病死了。

孝文帝听到这个噩耗,十分悲伤,急忙回驾,亲自去拜祭李冲的坟墓。在李冲坟墓前,他痛哭失声,对大臣们说: “朕以仁明忠雅,委以台司之寄,使我出境无后顾之忧。一朝忽有此患,朕甚怀怆慨。”意思是说由于他的品德高尚,我让他辅佐我,而他的确做得十分周全,因为有他替我主持朝政,我每次出征才不会为国内的政事担心,如今他却突然离我而去了,这让我怎么能不伤心欲绝啊!

囫囵吞枣

[释义]把整个枣儿不加咀嚼地吞下去。比喻学习日寸不加分析,笼统接受。

[出处]元·白埏《湛渊静语》

[同义]生吞活剥食而不化

[反义]细嚼慢咽融会贯通

[例句]囫囵吞枣地读书,收效甚微,是一种十分不好的习惯。

[故事]“囫囵吞枣”语出元代的《湛渊静语》。

书中说:有一天,集市上有一个卖水景的,他的摊子上摆的水景品种很齐全,像苹果、犁、枣等等,看起来十分诱人。卖水果的非常善于叫卖,他不仅大声宣传着自己水果的种类,还总是一遍又一遍地向顾客们介绍各种水果的特点和作用,这一办法往往可以吸引很多人。

这天他照常叫卖起自己的水景: “诸位,请看我的梨,又白、又嫩、又甜、又香,再来看我的枣子,红润、饱满又清香。您吃了我的梨子对您的牙齿很有好处,吃了我的枣子,对您的心脾有好处,但我奉劝各位最好两样都买一些一起吃,因为梨子虽对牙齿好但伤心脾,而枣子虽有益于心脾却会伤牙。大家各种水果部吃一就可以取长补短了。”

许多人听到他的话就在他摊子边议论纷纷,有的人认为卖水果说得十分有理,吃梨伤了心脾让枣子来补,吃枣损了牙齿用梨来补,这样就能两全其美,有利于身体了。但是也有人不这么认为,他说: “既然吃梨补了的牙齿,又被枣子损伤;吃枣补了的心脾,又被犁子所损伤,那简直就跟没吃一样,我看还是什么都不吃为妙。”

这时候一个人很得意地大声说: “我有一个好办法可以既不伤牙齿又不伤心睥,反而会对两者都有好处。”旁人都忙问是什么办法。他回答说: “我们可以这样吃嘛,吃梨时,只管咀嚼然后就吐出去。这样就不会伤了心睥,至于吃枣子,直接吞下去就好了,不用咀嚼自然伤不到牙齿,还可以补人的心脾。”

旁人听了他的话哄堂大笑,对他开玩笑说: “你吃梨只嚼不咽。倒也罢了,可是吃枣时只咽不嚼把枣核吞下去,不怕肚子里长枣树吗?”

画龙点睛

[释义]龙画好后把眼睛点出来。比喻讲话或写文章时,在关键地方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更生动有力。

[出处]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同义]妙笔生花

[反义]画蛇添足

[例句]一个好的题目,常常对全文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故事]张僧繇是南北朝时著名的画家。他擅长画人物、山水、佛像等,他的画生动、自然、逼真,倍受人们的推崇。梁武帝时修建的许多寺院都请他去作画。而且他的画对隋、唐两代的画风都有深远的影响。

张僧繇也非常善于画龙,他笔下的龙千姿百态、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有一次,他去一个寺院游览,寺院的主持知道他是著名的画家就请他在墙上画条龙。张僧繇欣然应允,提笔便开始作画。当画到一半的时候。天空忽然乌云滚滚、雷声大作。似乎将有一场暴雨。他刚画完,那墙上的龙便抬起了头,打算飞上天去。张僧繇立刻画了一条铁链把它锁起来,龙才没了动静。

后来,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龙,人们纷纷前来观赏,都不住赞美,这四条龙张牙舞爪,十分威武,但是却都没有眼睛,大家都觉得很奇怪,于是就有人问张僧繇为什么不给龙画上眼睛。张僧繇回答说: “如景画上眼睛龙就会飞走了。”人们认为他说话十分荒唐,并不相信,都执意请他为龙画上眼睛。张僧繇无奈之下,只好再提画笔为其中的两条龙点上了眼睛。没想到的是,刚点好眼睛天空就电闪雷鸣,狂风大起,暴雨倾盆而下,那两条刚刚画好眼睛的龙破壁而出,腾空而起,飞到了天上,一会儿就不见了。这时候墙壁上仅仅留下了那两条没被画上限睛的龙。

围观的人惊讶的台不拢嘴,人们你望望我,我看看他,过了好久才相信自己看到的是真的,全都对张僧繇的

讳疾忌医

[释义]讳:顾忌;疾:疾病;忌:畏惧。隐瞒自己的疾病,怕被医生诊断出来。比喻掩饰自己的缺点、错误,不愿改正。

[出处]战国·韩非《韩非子·喻老》

[同义]文过饰非拒谏饰非

[反义]从善如流闻过则喜

[例句]我们犯了错误,应该勇于正视自己的错误,并改正它,千万不能讳疾忌医。

[故事]秦越人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医学家。他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诊断和治疗各种类型的疾病,曾多次治好了濒临死亡的病人,所以人们都拿古时候的神医扁鹊来称呼他。时间长了,人们都习惯地称他作“扁鹊”,而他的真实姓名,就很少有人知道了。

由于他医术高明,各诸侯国的人都请他治病,扁鹊也就游走于各诸侯国。公元前39年,扁鹊来到了齐国的都城临淄,为那里的百姓治病。齐桓公听说扁鹊在临淄,就派人请扁鹊来宫中叙谈。

扁鹊来到宫中晋见了齐桓公,他观察了齐桓公一会儿,说道:“大王,您有病了,现在病在皮肤里,应赶快医治。”齐桓公觉得自己身体好好的,便不以为然。十天后,扁鹊又来见齐桓公,对他说: “你的病已经深入到肌肉里了,如果还不医治,会更重的。”齐桓公说: “我吃得饱,睡得香,哪来的病?”又过了十天,扁鹊见到齐桓公后说: “你的病已经到肠胃里了,再不医治,恐怕就来不及了。”齐楦公见扁鹊每次进宫,都说自己有病,就生气地说: “你们这些医生,就爱卖弄自己的医术,把没病的人当病人来治。”扁鹊无奈,只好主动告辞了。又过了十天,扁鹊在街上为人诊病,正巧齐桓公驾车经过。扁鹊瞧了一眼齐桓公,转身就跑了。

齐桓公很奇怪,派人问扁鹊为什么跑。扁鹊说: “大王的病已经深入到骨髓里了,我也无能为力了。当初病在皮肤里,用烫熨的方法就可以治好;后来病在肌肉里,用针灸的方法也可以治好:再后来病在肠胃里,服用药汤还可以治好。现在,我也没有办法了。”

几天后,齐桓公果然病倒了,他急忙派人去请扁鹊,而扁鹊早已逃得无影无踪了。不久,齐桓公就病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