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民间宗教的创世神话不但为是时各民间宗教教派的宗教信仰世界增添了新的、富有时代特色的内容和魅力,而且对日后的中国社会的宗教及其信仰思潮产生了极大而又深远的影响。其中尤其是“无生老母”这一最高女神形象的确立,更体现出了明清民间宗教立足于民间乡土社会的以人为本的精神,自此以后,“无生老母、真空家乡”遂成为了几乎所有民间宗教教派所憧憬和向往的精神乐园,被称作贯穿于他们整个宗教生活中的“八字真言”。
作为明清民间宗教的最高神——无生老母的出现,据研究最早出于罗教的经典《五部六册》濮文起《中国民间秘密宗教》,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9页。。虽然经中所提及的只是“无生父母”,而并非后来所流行“无生老母”,据此,有人提出了反对意见,认为罗教并没有“无生老母”的概念,因而罗梦鸿亦非“无生老母”思想的始作俑者参见马西沙等《中国民间宗教史》(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161-166页。。但笔者认为,罗教的“无生父母”概念尽管从字面上看与“无生老母”不尽相符,但其中已经孕育了“无生老母”的思想内涵。在罗教的《五部六册》中,“无生父母”的提出,是以创世的最高神灵出现的。既然要创造世界和人类,那么,就需要有男女两性的参与方可完成,而作为父母进行“生育”,自然是理所当然的,也是合情合理的。否则,“爷爷生父亲,父亲生儿子,儿子生孙子,大道门中,无有此事”。可见,在这里,罗祖是基于人类进行生殖繁衍的现实情况,来提出“无生父母”的创世论的。因此,如果说,罗教的“无生父母”思想还显得较为自然朴素的话,那么,从“无生父母”到“无生老母”,则反映出民间宗教创世思想实现了从具体到抽象的飞跃。因而罗教的“无生父母”之概念对于明清民间宗教的“无生老母”思想的臻成实有“抛砖引玉”之功。
从“无生父母”到“无生老母”,尽管只有一字之差,但却使明清民间宗教的创世神话从具体的直观上升到了高度的抽象,从而确立了以“无生老母”为最高主神的绝对地位,增强了其宗教神话的神圣性和威慑力。不可否认,以“无生老母”为最高神祇的明清民间宗教创世神话体系,是在吸收中国传统宗教文化思想的基础上,通过对各种神话思想的整合与再造而形成的。但这一思想体系却体现出了极大的与众不同,那就是,确立了“无生老母”的绝对至上性。“无生老母”俨然如同基督教中的上帝一样,她成了全知全能、无所不能的,创造了宇宙一切(包括人类)的至上神。或许,在这一点上,可以说“无生老母”主神的创立,似有受到当时业已再度传入的西方基督教之影响的痕迹,但由于资料匮缺,不敢妄断,仅为猜测而已,有待日后进行深入的研究。
但是,神的形象是由人的形象所创造完成的。“无生老母”至上神的确立,不仅以其创造世界和人类无比威力而使人震慑和景仰,同时,以女性神作为最高的神祇,更是一以贯之地体现着中国传统社会中在重“生(殖)”思想主导下的对女性神灵的尊奉和崇拜,表现出了人类蕴含在血肉和灵魂中的深深的“恋母情结”(并不同于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因此,以“母亲”的形象而出现的“无生老母”神以及由此而引出的“真空家乡”的彼岸乐园的描绘,无疑会给人一种“宾至如归”的精神寄托,怎不使人趋之若鹜呢?这也标志着明清民间宗教的创世神话实现了从抽象到具体的又一次思想上的升华和飞跃。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宗法关系既是封建统治的基础,同时,宗法观念也是社会制度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因此,这些宗法关系和宗法观念,必然会左右和影响着社会中每个成员的思想和行动。而对于以血缘为纽带的家庭和家庭聚集而居的村落组成的中国传统社会来说,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至关重要的东西,莫过于 ‘家乡’和‘老母’了。思乡和恋母,则成为老百姓最牵肠挂肚的思想感情”马西沙等《中国民间宗教史》(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162页。。而明清民间宗教的创世神话,正是抓住了“恋母”和“思乡”的这一最令人牵肠挂肚的思想感情,塑造了一个人类共同之母亲——“无生老母”的慈善形象,她既是人类世界的创造者,从而也是人类的救世主;同时也创造出了人类共同家乡——真空家乡,其既是人类的出生地,从而也是人类的最后归宿。这种恋母情结的表露和充满友爱和平等的新世界的创立,既是对现实苦难的不满与抗争,同时亦是对美好理想世界的憧憬与向往。
总之,明清民间宗教的创世神话的影响是巨大的深远的。其中,尤其是“无生老母”最高女神的创立,更是受到生活与民间乡土社会中广大民众的信赖和拥戴。她已经和其他宗教如道教中的王母娘娘、碧霞元君,以及佛教中的观音菩萨一起,日益深入人心,成为中国百姓热烈尊奉和日常祭拜的重要神灵。
§§§第二节 明清民间宗教之“教主神化”的神话
由于神话所讲述的内容是关于各种神灵的故事,所以,神话的性质就决定了其所具有的宗教性特征。因此,神话对于任何形式的信仰运动(特别是宗教)来说,都具有不可取代的、至关重要的意义。随着明清时期大量的作为其教义载体的宝卷的刊刻问世,表明“宝卷流民间宗教”参见梁景之《清代民间宗教与乡土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28-33页。的正式登场,同时也标志着各个教派自身思想体系的渐渐形成并趋于成熟,而与之相应的神话体系也日臻完整。如前所述,在这些民间宗教的宝卷中,不仅阐述了以“无生老母”为最高创世主神的创世神话,而且就各个教派而言,还制造了诸多“教主神化”的神话。如果说,创世神话以对世界的形成、人类的诞生及社会秩序的建立而神话化为宗教的观念和信仰的话,那么,这些“教主神化”的神话,则主要讲述的是教主创教的缘由及其形形色色的神异事件。一罗教的“教主神化”的神话
罗教,亦名无为教,因其创始人罗梦鸿(即罗清)以清静无为立教之故而得名。而到后来,众信徒因尊奉罗梦鸿为教主,而称其为“罗祖”,无为教遂亦唤作“罗祖教”,简称“罗教”。
罗梦鸿为创立罗教著有五部经卷:《苦功悟道卷》、《叹世无为卷》、《破邪显正钥匙卷》(二册)、《正信除疑无修正自在宝卷》、《巍巍不动泰山深根结果宝卷》,此即著名之《五部六册》。对于罗梦鸿如何悟道后撰写了《五部六册》并创立罗教,在明代万历年间密藏道开的《藏逸经书标目》之“五部六册”条有“遇邪师,授法门口诀,静坐十三年,忽见东南一光,遂以为得道,妄引诸经语作证……”的记载密藏《藏逸经书·五部六册条》,见马西沙《民间宗教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83页。;而据《苦功悟道卷》所言,其先是自己苦思冥想,但不得结果,遂“心中烦恼”,后遇一僧人师傅指点,要念“阿弥陀佛”,但其苦坐猛念八年,仍是“心中烦恼不得明白”;后又学了三年《金刚科仪》,还是毫无结果,于是,外出游方二年,终致“悟道”。以上这些关于罗梦鸿“悟道”及创教的说法,前者虽显“诡异”,但却是教外之言且不乏贬损之意;而后者,尽管确是教内所传,但并无半点神异之处。
而真正将罗祖悟道即创教之事加以神化的记录,出现于《太上祖师三世因由总录》之中。在序文中,首先讲述了罗梦鸿的身世,经中曰:罗祖家,在山东,莱州人氏。我住在,即墨县,一里离城。有亲娘,生下我,兄弟两个。我俗名,爹娘唤,叫作罗因。我祖上,只留下,军丁一户。在北京,锦衣卫,我去当军。一撇下,有老母,谁人看顾。到如今,在军中,胆战心惊。思量起,阳世间,人身难得。好光明,不得从,眼泪纷纷。我如今,把军丁,尽皆退了,无昼夜,念弥陀,不肯放松。《太上祖师三世因由总录》,《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第6册,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年,第243页。可见,罗因即罗梦鸿原为在北京当兵的一个军卒,因为想到人生的无常与苦短,悲感交集,遂退役去修道,而后顿悟成为了“无为真人”。顿悟后的罗祖,有一日,忽然受到锦衣卫总都的叩见,忙询问原因。原来,有一日总都作了一个梦,梦中说在北京有一人将会保护自己。醒来后,总都便按梦索骥,领军丁前去寻觅这位“真人”。到了罗家,果然见罗梦鸿“身中毫光显现,紫气腾腾”,是时,因为“外国有一十万八千红毛鞑子,如今来在北京城下,战杀损了多少军马”,故而特“手拿五分真香”,前来拜请罗梦鸿出山助阵。于是,罗祖“大发慈悲,助朝廷一阵,建立功劳”,来到阵前,张弓搭箭,连射三箭,“番兵看见三朵莲花空中而下,竟带兵马回转本国,此朝稳镇”。众人见罗梦鸿竟有这样的“神通”,便马上将此事报与了国王。于是,国王将罗梦鸿宣到王宫大殿上询问其缘何有神通之事。但罗梦鸿却否认了有神通的说法,并认为是“我吃了圣上的俸禄,该当出力助王。总都拿五分真香祷告,龙天当空护我,以此感得江山万代福力扶持,退了番兵”同上,第246页。。从这里可以看出,对于“三箭吓退番兵”一事,罗梦鸿并未居功自傲,而是将其归功于君王以对龙天的崇敬而获得之福力所致,可见其用心的良苦。
尽管罗梦鸿将退兵之功及其所拥有的“神通”,通通归属于君王之福泽,似乎是应该得到更高的奖赏和礼遇才对。但是在被核实了其“神奇”的箭法后,由于君王的妒忌之心(经中有“君王听得说一声,心惊胆战不菲轻;他是山东人民氏,如何那得这神通。闻卿说缘因,心下胆战惊,仔细思量起,不容这等人”之说),反而是事与愿违,差点招来了杀身之祸。经曰: 罗祖上弓弦,两眼泪纷纷,生死只在此,无常在目前。一箭当空不顺情,莲花朵朵满天心;生死今朝难分诉,不觉无常在目前。一箭当空不见宗,莲花发落在虚空。弓箭齐齐都在此,莲花朵朵上青天。弓箭三枝好惊人,满朝文武不顺情。我王一见心头怒,要斩罗公罪不轻。罗祖听得说一声,枉费功劳罪在身。早知今日这般苦,何不深山远埋名。君王分付众臣听,长枷铁锁不离身。分付牢官断水饭,与我饿死这般人。《太上祖师三世因由总录》,《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第6册,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年,第246页。身陷囹圄的罗梦鸿,虽然“长枷铁锁不离身”,但仍然“四句真言不曾离,昼夜常转妙法轮,忽然心头顿悟醒,心花发朗放光明”。顿悟后的罗梦鸿,便请求牢官说,有五卷经卷意欲流通天下,以替佛祖行教。牢官告他此事当可求助于张公公。于是,牢官便禀告了张公公并诉说了早晚见罗梦鸿身上有五色霞光显现的种种神异。张公公闻听后,心中十分欢喜,便来到牢中参见罗梦鸿,并答应了要帮助罗梦鸿弘教且发誓“指明心地,永不忘恩。若有毁斋破戒,泄漏佛法,当时身化血光”同上,第247页。。在张(永)公公的帮助下,罗梦鸿将两个徒弟福恩和福报从五台山招来,听其口述,在狱中记成了《五部六册》真经。同时,张公公又请党尚书和魏国公一同为罗梦鸿的经书作证,上奏君王称这《五部六册》确为真经,并且党、魏二臣还以身家性命担保,罗梦鸿实是在修行办道,并无任何谋逆之心。君王因此又宣罗梦鸿上殿,要罗梦鸿将经文背诵一遍,如果分毫不差,便答应将其刊行天下。但是,虽然罗梦鸿背诵得一字不漏、分毫不差,却又一次招来了牢狱之宅,惹下了杀身之祸并且也殃及到了党魏二臣之全家。这又是为何呢?经曰:祖奏道,我发下,真香五分,罗祖跪,在金塔,朗背从头。将大藏,众诸经,挑成六册。祖师背,我王听,仔细参详。五部经,从头背,法轮同转。证诸人,明心性,普度群生。大藏经,有五千,四十八卷。我如今,五部经,单证诸人。苦功卷,十三春,单皈万法。叹世卷,劝诸人,作急回头。钥匙卷,破诸邪,心宗开悟。正信卷,单劝人,正路归家。太山卷,明真性,扫除万法。认祖机,了无为,续祖心灯。君王见,这道人,经卷倒背。猛然间,怒气冲,胆战心惊。这等人,实非凡,岂容在世。一心要,治重罪,永禁其身。龙眼睁,将此人,依然受罪。转解他,天牢内,枷锁临身。《太上祖师三世因由总录》,《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第6册,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年,第249-250页。原来,罗梦鸿在遵照皇帝的旨意背诵经卷时,不但从头至尾一字不差,而且还可以倒背如流。但就是这一“倒背”,却惹恼了皇帝,从而又导致了继续“枷锁临身”、“依然受罪”并加祸于他人的结局。不过,从表面看,这次横祸的根源是由于其“倒背”经文而所肇致,但究其深层次的原因,仍然是君王的“妒忌”之心理在作祟,他(君王)所最担心的仍然还是其中所隐含的“谋逆之意”。
就在罗梦鸿被又一次投入死牢,备受煎熬之时,一件事情的发生,使罗祖的弘道之路再次出现了转机。一日,有七个外国番僧进献了一尊古铜佛,要求当朝者要讲明其中之“机关”。同时扬言:“若还参不透此机关,把北京转还我国。我国为上邦,你国为下邦。”《太上祖师三世因由总录》,《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第6册,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年,第250页。在这国难当头之际,君王无可奈何,只好又请出罗梦鸿去应对。罗祖当廷说法,在朝堂上与众番僧一番唇枪舌箭,使番僧一一折服,并低头下拜,皈依了罗梦鸿,同时并发下了“弟子若有背义忘恩,泄漏佛法,开斋犯戒,当时身化血光”的誓愿。经曰:番僧曰:“你真是无为罗道人吗?”
祖答曰:“天下人,不识真,邪道外觅。我无为,明达了,天然自身”。
番僧曰:“你说这等大话。”
答曰:“这卷真经本不难,未分天地原在前。运动往来无间断,华严海会广无边。”
番僧曰:“如何不念经?”
答曰:“先天大道本自然,亘古至今性同天。无字真经常转念,普天匝地说真言。真经从来不离身,迷人不识念多罗。自然现出无为法,水流风动演摩诃。”
又问:“如何不供佛?”
祖曰:“唗唗铜佛不能度炉,木佛不能度火,泥佛不能度水。自己不能度,何能度得你。若要来度你,还须度自己。真佛时时现,对面你不知。尘尘就是佛国土,刹刹都为法中王。山河大地为佛像,何须捏弄便雕装。”
又问:“如何不烧香?”
祖言:“迷人不识,执著草木假香,乃是引进之法。各人自己有五分真香。”
又问:“今在何处?”
祖答曰:“戒香、定香、慧香、知见香、解脱香,此为五分真香。”
又问:“如何不供花?”
祖言:“走年年四季,一切萌芽,未曾开花结果。佛祖空中先降甘露,受之为等众生,收在家中。尘尘刹刹,先新后旧,依然发现,岂能鉴纳。”
又问:“如何不扬旛挂榜?”
祖言:“你问扬旛挂榜,一切花红柳绿,亦是家乡变化。迷人执著,不得还原。”
又问:“缘何不作佛事?”
祖曰:“大道圣贤,常作佛事。人人都为法中王,本性真空是道场。一年四季作佛事,迷人不识闪中藏。”
又问:“如何没有经堂?”
祖曰:“你的经堂是假相,我的经堂不见踪。无极圣祖妙难量,包含法界普放光。祥云渺渺家乡路,虚空无边是经堂。”
又问:“如何不动响器?”
祖曰:“正法眼藏不动尊,雷音嘹亮绝人闻。无生唱出空王调,不解宗通返诽嗔。识得真经不用多,名师直指见弥陀。自然现出无相法,水流风动演摩诃。雷震太虚为法鼓,风云雪水显神通。万物发生苗结果,人遇正法得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