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脑子里一片空白,失去了时间概念,也许他们在那里躺了有一分钟,也许半小时,他无法确定。最后,当他抬起头,向海滩那边望去时,海滩已恢复了原先的平静,好像什么也没发生过,乔治甚至怀疑自己刚才产生了幻觉。
“贝蒂,对不起,我并不想伤害你,”乔治十分内疚地说,“可刚才我……”
“亲爱的,你不必解释了,我知道你想说,你是那么疯狂地爱我,疯狂到不能控制自己,对吗?”贝蒂妩媚地笑着投入了他的怀抱,“乔治,我没有想到你会这么充满激情。你平常总是很冷静,这也是我拒绝你的原因,我想每个姑娘都想要一个为她发狂的男人的。啊,乔治,我爱你,我现在知道了,我愿意接受你,跟你一起去波士顿。”
面对突然来临的爱情,乔治简直不敢相信,他当即决定,无论如何也不把刚才的恐怖事件告诉贝蒂。他紧紧地抱着她,仿佛稍一松手她就会跑掉了似的。
第二天,贝蒂跟随乔治离开了斯普鲁斯去了波士顿。不久,两人举行了婚礼,成了一对恩爱夫妻。
婚后,乔治几次想把他们在斯普鲁斯海滩最后一夜的真实情景告诉贝蒂。但想到贝蒂当时说的话,乔治总把到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乔治独守那一夜的秘密,没有告诉任何人那次凶杀事件,可他的良心总得不到安宁,那个恐怖之夜的情景成了他的一块心病。
一年后的一天,乔治与贝蒂一起去看了一场电影。乔治惊奇地发现,电影里有一组镜头与他那晚在斯普鲁斯海滩看到的情景一模一样,也是那个海滩,他甚至看到了自己和贝蒂藏身的那块岩石!这时,乔治才恍然大悟。原来那晚的恐怖事件,只是在拍电影而已,自己当时实在太紧张了,根本没注意到远处的情况。乔治顿时感到从没有过的轻松,他在心里得意地叫道:“没人知道这电影里还有两个藏在岩石后面的人,噢,是上帝把贝蒂送给我的,我可得好好爱她,不能辜负上帝的美意啊!”乔治又一次显示了自己的疯狂,在电影院里和贝蒂深情地吻了起来。
忽视是一种更深的关注
游宇明/文
朋友的孩子今年参加高考,临场发挥极不理想,没上录取分数线。高考过后,向朋友询问小孩成绩的人如过江之鲫,这些人里有孩子的亲人,有朋友的密友,有街坊邻居,也有一般的熟人。朋友说,每次回答别人的询问都是一种煎熬,内心里她多么希望大家忽视这件事啊!
同事的妻子下岗在家,两年前在街心开了一个布艺吧,因为生意不好,一直亏损,最近把门面转让了。熟人们见了他,七绕八绕总要扯到这个店子,让同事哭笑不得。后来谁问他家店子的事,他就反问一句:想让我把店子打给你吗?多出点钱吧!这样的次数多了,别人也就不想再问。
中国人是很讲人情的,遇到别人有事,不去关心一下,总觉得自己的礼数没有到位,内心里会生出一种惶恐。然而,我们应该明白一个道理:不愉快的经历往往会在当事人的心里留下阴影,能够少让当事人回忆一下痛苦的往事,客观上就是对他的关心。人们接受关心和安慰是有底线的,如果你跟当事人关系特别亲密,关心一下他的生活、安慰一番他的失落,当事人会非常感激;如果你跟他平时关系比较冷淡,不妨故意“忽视”一下别人所经受的挫折,让他感受到你的理解、宽厚。
最要不得的是这样一种情况,少数人关注别人的家长里短,不是出于真正的关心,而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这些人一般都没有什么理想,事业上表现平平,又有大把的闲暇时间,极想在小圈里获得别人的尊敬,于是,四处收集有“新闻价值”的材料,并以此作为自己“博闻”的见证。他们是谣言和小道消息的重要载体,是可畏的“人言”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实,人有点好奇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拿别人的伤口当味精撒来撒去。对这种为了满足好奇心的“包打听”,我想送给他们一个建议:培养高尚、健康的业余爱好,给自己多余的精力找个“出口”。
人都有一种心灵的“势力范围”,这种势力范围只属我们自己和那些我们特别看重的人,一般人踏足进去,我们会感到极其不安。“包打听”们应该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对于那些与你只有点头之谊的人,对他们人生伤痛的故意“忽视”,不是冷血,许多时候反而是一种更深的关注和体谅。
不敢独享的八个字
郝明义/文
中文不像英文有那么多现在、过去、未来等时态的分别。在这一点上,中外有所不同;中外皆然的,则是时间有些选择性的偏爱。在现在、过去、未来三种时间形态中,我们对过去和未来有些特别的情结。
过去的愉快或幸福,在时间的沉淀之下很容易突显,往往夸大其事。
过去的痛苦或悲哀,在时间的冲刷之下,很容易淡出,往往恍若云烟。
我们对过去,有一种往好处归纳的情结。
我们对未来,也有一种往好处演绎的情结。
对未来的机会或期待,很容易扩展其各种可能,往往异想天开。
对未来的危险或困难,很容易简化其各种关卡,往往自欺欺人。
在过去和未来之间,我们最不经心的,就是现在。
在归纳和演绎之间,我们最没有办法面对的,往往就是现在。
现在,一不小心就成了未来和过去之间的鸡肋。是未来还没有到来之前的过渡,是过去还在徘徊不去的余韵。
现在的美好,难比过去的回肠荡气,难比未来的令人雀跃。
现在的痛苦,总比过去的更为真实,总比未来的更为切身。当然有些人是另一种状况,过去的痛苦永远是一道道越来越深的创伤,未来的困难永远是一步步越来越恐怖的陷阱。这些人从另一个方向对时间做了太多取舍,结果是忘记了现在,轻忽了现在。
在工作的世界里,特别容易如此。尤其是做了一个中层主管之后,过去的挫折已在脑后,未来的挑战尚且遥远。只有现在的难题最是棘手:过去的成就可以随手拈来、朗朗上口,未来的机会可以纵横规划、大展宏图。只有现在的资源和任务,不大不小,难以施展。
对时间的这种偏爱,真是很大的偏差。如果真要有所偏爱,我们应该偏爱的是现在。
再好的、再坏的过去,也已经过去了,和现在的我们无所相干:再好的、再坏的未来,也尚未到来,我们不必因而手舞足蹈或心惊胆战。
只有现在的快乐,是最需要体会的;只有现在的困难,是最需要解决的;只有现在的机会,是最可以掌握的。
除了现在,我们别无所有。
当我们可以如此认识的时候,也就会发现:当现在流逝为过去的时候,我们可以增添多少美丽的回忆;当未来转化为现在的时候,我们可以兑现多少的机会。
前一阵子,向一位长者请教,他送我八个字:“把握现在,面对现实”。本来觉得太简单,也太老套了。后来深觉妙用无穷;不敢独享,因此写在这里。
熬成中产也平淡
陈桅/文
我的一些朋友,是中国穷留学生来到美国,成功晋级中产阶级的代表。他们在美国的生活轨迹大致如此:出国留学。毕业后留美工作,拿到绿卡,结婚生子,加入美国籍。他们是美国的中产阶级,都有房有车,全家每年出去旅游。区别只是,有的人房子大些豪华些,有的人房子小些平常些;有的人开名牌车,有的人开普通车;有的人去欧洲旅游,有的人就在美国国内转悠。但这些区别都不重要,谁也不会因此而多羡慕谁几分。
我老公有很多中国同事,大家经常聚会,于是我经常听到类似的对话:
“现在,国内的东西可是越来越贵了。”
“是吗,怎么个贵法?”
“我前一阵回国,一个亲戚给我的孩子买了件外套,就花去500多元人民币。可是,我那天在美国超市给孩子买件外套,正赶上打折,才花9美元。还有,你知道在国内到九寨沟玩一趟有多贵吗,都可以去趟夏威夷了。”
有一次,我问老公的一个中国同事:“你家离西雅图城里这么近,每天开车上班,应该只要十几分钟吧?”
她说:“哪里啊,我每天坐公交车上班。城里停车一个月要200多美元,好贵啊。”
老公的这位同事,也是高级白领,每个月的收入肯定不低。她的丈夫在微软上班,小两口的年收入至少在15万美元以上。可她还是很节省,宁愿搭公交车上班。像她这样的,家里有车却仍然坐公交车上班的中国移民,我还认识好几个。
回到家里,我对老公说:“有时候,想想美国的这些高级白领,这些已经属中产阶级的中国人,会嫌一两百美元的车费太贵而坐公交车上班,就觉得有点悲哀。大家从中国万里迢迢跑到美国淘金,想尽办法留下来,可还是那么节省,并没有过上可以不在乎几百美元小钱的富裕生活啊。”
“我想,这并不是钱的问题,而是因为大家都受过穷,节俭已经成为习惯。”老公这样回答我。
也许老公的话有一定道理,如果换成美国本地人,有这种收入水平,可能早花光了,谁让美国人从小就只爱消费不爱储蓄呢。
可我还是觉得,在美国已经跻身中产阶级的同胞,并不像很多中国人想象中的那么富有。是的,他们也许不用担心养老,因为每月工资都扣掉养老金,公司也会给个人提供退休计划,孩子可以上免费的公立学校,大部分公司也提供保障率较高的医疗保险。然而,他们仍然很节省。平时很注意商场何时会打折,交通费能节省的就节省,每天在邮箱里收到各种账单时,总是咕哝一句:“怎么又多了这个费用?”折算成人民币会让很多国内的人羡慕不已的薪水,到月底也照样所剩无几。这些都是大多数在美国生活的同胞的真实写照。
我有时候会想,和国内一些真正富有的人相比,这里的中产阶级不算是淘到了金。那么,在这里生活的同胞到底收获了什么呢?我想,答案是一种平淡的生活态度。平淡意味着发不了大财,做不了大官,但衣食无忧;平淡意味着给人打工的白领,朝九晚五,下班就回家。生活波澜不惊。如果不喜欢这种平淡,总有一番远大抱负的人,可能在这里待久了,不免会抱怨。
想做一番轰轰烈烈事业的人,选择在国内发展,说不定有更多机会。因为美国的高级白领从事的这些工作,大多是资本主义高度发达下,分工已经非常细化的工作。长期从事这样的工作,专业性越来越强,同时局限性也越来越大,要上升到美国很富有的阶层,机会是不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