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父母教给孩子的人生第一堂课:男孩篇
13197200000020

第20章 跟男孩零障碍沟通,营造和谐亲子关系(1)

什么你的话孩子怎么也不听,为什么孩子渐渐锁紧心门,不肯与你分享他的成长?原来是沟通产生了障碍。别急!科学的方法让您不再烦恼。尊重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用“商量”的口吻与孩子面对面地交流,和孩子的沟通就不再是问题,亲子关系也会更加和谐。

做儿子的朋友

现代家庭大多是独生子女,孩子与同龄人接触较少,许多父母在孩子面前扮演“一家之长”的角色,忽视与孩子进行思想交流,时间一长,父母和孩子之间形成了隔阂,沟通出现了障碍。究其原因,一是传统观念的束缚,一些父母把保持家长的威严看做维系家庭关系的办法;二是两代人之间有代沟,父母与孩子的思想观念差异很大。

家庭代沟问题是现实存在的,克服这个问题的一个有效办法就是,父母尝试着与孩子交朋友。父母只要用朋友的身份与孩子交流情感和看法,注意倾听孩子的意见,赏识孩子的优点,从孩子的视角去看待他们眼中的世界,用童心去理解他们的发现和行为,就容易与孩子建立平等融洽的关系,也容易被孩子接纳,从而真正走进孩子的世界,知道孩子在想什么、做什么。

与孩子交朋友,有利于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及时掌握孩子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做思想工作,尤其是对孩子进行价值观和是非观念教育;有利于把握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化解其不良情绪,维持良好心态,确保孩子身心和谐;同时,有利于增进家庭和谐气氛,为孩子的人格塑造、全面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

下面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位成功妈妈的亲子沟通经验,或许会给您一定的启示:

一次,我给儿子辅导作业,一道数学题我讲了半天,他却心不在焉。我火冒三丈,桌子一拍,让他到房间去闭门思过。可我依旧火气难消,真想跟以前一样冲过去狠狠地抽他一顿。

好半天,我才平复下来,推开房门,只见儿子正耷拉着脑袋抽泣着。我走过去,注视着他的眼睛,柔声说道:“妈妈态度不好,不够朋友,妈妈向你检讨。原谅妈妈好吗?”

儿子抬起泪眼,不相信地盯着我。我向他笑了笑,他却哇的一声大哭起来,说:“妈妈,我不好,我一定认真听!”我的眼泪也下来了,可心里却甜丝丝的,想不到,一句温柔的话却胜过了棍棒的威力,“柔”真的能克“刚”呀!

回到书桌旁,儿子竟然说:“妈妈,这道题让我好好想想,也许我自己可以把它做出来。”果然,儿子全神贯注地思考着,不一会儿就做出来了。

从那以后,每当有分歧,我都会放下架子,以朋友的口吻跟她商量。在朋友的关系中,儿子变得和我无话不谈。我们在一起看书,交流心得、体会;一起踢毽子、跳绳;一起写作文,互相读给对方听;一起肩并肩地哼着歌曲上下楼……生活充满了乐趣。

小学五年级,正是学习爬坡的一个重要阶段。但有一个男孩晓彬,就是在这时候,和一位不太爱学习的同学成了朋友。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父母都认为交上这样的同学,对男孩的学习很不利。所以,晓彬的妈妈坚决不同意男孩与那个同学来往,而且采取了许多防范措施。结果越这样阻止他,男孩越反感,越要千方百计和那个同学来往,根本不理睬妈妈的一切阻止。

一个星期天,晓彬又悄悄地去找那个同学玩,妈妈发现后很生气的拦住他:“你为什么不听我的话,要去找那个同学玩?”晓彬不以为然地问道:“为什么?他又不是坏人。”确实,这个同学并不是什么不三不四的坏人,只是不爱学习。妈妈也意识到自己的做法有些过分,不应当粗暴地禁止男孩与那个同学交往。

于是,晓彬的妈妈决定不再以家长的权威盛气凌人地去压男孩,而是改为以商量的口气问:“你为什么喜欢和他来往呢?他有什么优点?”

由于男孩感到没有什么压力,所以未假思索便说:“他对人很好,我喜欢和他聊天。”经过一次深入的谈话后,晓彬又把心收回来了,很少与那个同学泡在一起聊天了。

上面这两位母亲能和儿子这么亲密,就像两个朋友一样,得益于她们的用心和努力。相比于一些高高在上的妈妈,和孩子保持平等的关系,更容易了解孩子,孩子遇到困难时也会和妈妈促膝交谈,很多看似很难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教育孩子不仅是方法,还要讲究艺术,为了避免把事情弄得更糟,对孩子的错误,要理智地分析,客观地判断,听孩子辩解,蹲下身子与孩子对话,对填平“代沟”有好处。

那么,作为父母,怎样才能消除与孩子之间的代沟,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呢?

第一,要注意沟通方式。

父母和孩子沟通时,要平心静气,态度和蔼,不能急躁。交谈中要尊重孩子,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并表示赞赏和鼓励。当孩子出现过错时,要多一点理解和宽容,不要盲目批评,更不能无故打骂,应耐心指出孩子的错误所在,和孩子一起想办法努力改进。有了良好的沟通,孩子就会向父母敞开心扉。

第二,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

父母应该学会换位思考,不要用自己的想法来取代孩子的思想,避免产生不必要的误会和隔阂。多反问几次:如果我是孩子,我会怎么做?通过换位思考替孩子考虑,孩子肯定能感受到父母的诚意,也会主动和父母做朋友,这样不是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吗?

第三,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父母要经常倾听孩子诉说,绝不能对孩子的倾诉置之不理。平时注意孩子的情绪变化,细心观察孩子的喜怒哀乐。多与孩子谈心,了解孩子的学习、交友情况和兴趣爱好,掌握孩子的所思所想,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

第四,多学习,拉近与孩子之间的距离。

作为两代人,由于所处的时代、环境和教育的不同,不论是思想还是学习方式等都会有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让父母和孩子之间有着一定的距离。如果你不了解孩子的爱好和习惯,显然是和孩子做不成朋友的。因此,父母应该多学习,多与孩子沟通,主动了解孩子,这样才能拉近和孩子的距离,更有利于培养孩子。

多渠道沟通更有效

男孩都很好奇,他们对新鲜的事物往往会投入很大的热情。针对男孩的这一特点,做父母的不妨改变一下与男孩沟通的渠道,在男孩感到新鲜的同时,他可能会更快接受你对他的教育。

轩轩的爸爸是一所大学的教授,妈妈是一家化妆品公司的业务主管。妈妈工作比较忙,平时都是爸爸照顾轩轩生活起居和学习。由于爸爸的开明,轩轩每天都非常快乐。轩轩慢慢长大了,已经是小男子汉了。有时候爸爸觉得轩轩有些地方做得不够好,但觉得像小时候那样直接批评,会伤了他的自尊心。后来,受到一位学生上课传纸条向他问问题的启发,爸爸就和轩轩商量,要是遇到不大好开口的事情,就写纸条。就这样,父子俩开始了纸条交流。

有一天,爸爸回到家想去冰箱里拿罐可乐喝,他看到了轩轩的纸条:“爸爸,我今天数学考试考得不好,只有80分,你会原谅我吗?下一次我一定会努力的!”爸爸看后莞尔一笑。他拿起纸笔,写道:“宝贝,不要紧,分数不是最主要的,只要爸爸看到你努力了,就满足了,下次我们一起努力,争取把数学成绩提高上去。”

轩轩放学回家后,看到了爸爸的纸条,非常开心,根本没受这次考试的影响。下一次单元测试,轩轩成绩上升很快。关于父子俩这个纸条交流,轩轩在日记里这样写道:“小纸条,真的具有魔力,以前不敢跟爸爸说的话,现在敢讲了,而且我跟爸爸相处得更加愉快了,我爱爸爸!”

由于现在的男孩生长环境与以前大不相同,所以父母与男孩的沟通方式也应该有所改变。

特别是伴着高科技诞生并成长起来的男孩,就单纯的沟通方式而言就与自己的父母完全不一样。如果家长还只是扯着嗓子告诉自己的男孩应该怎么做,他们就会感觉特别枯燥、特别没意思。因此,面对现在的男孩,家长一定要掌握合适的沟通方式和方法。

第一,不要忽视小纸条的作用。

如果想利用小纸条进行交流的话,要事先和孩子进行商量,确定小纸条交流的内容。如生活情况、学习状况等。确定小纸条交流的内容后,亲子沟通会更有效。

第二,用网络聊些男孩感兴趣的话题。

一般来说,几岁到十几岁的男孩,正在开始发展社交能力。这时,家长不妨与男孩多聊聊他的同学、朋友等。而且,QQ语言的轻松能够缩小彼此之间的距离,增加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所以,有条件的家庭,父母不妨把儿子加为自己的QQ好友,或者给他发发电子邮件,增加彼此之间沟通的渠道。

第三,创造多元化的沟通渠道。

现在,孩子的生活环境改变了,这就要求家长不能仅仅满足于与男孩进行语言上的沟通,还应该采取其他多种方式。心理学上有“对立违抗”的说法,就是说男孩首先会将攻击对象设定为他最亲近的人。家长需要认真思考一下,作为一种教育方式,是否有些东西是不能为男孩所接受的。家长的教化多了,往往容易引起男孩的逆反心理。而多种新颖的沟通方式,比如在生日蛋糕上插一面小旗子,写着“儿子,我爱你”,这样更容易增加情趣。常规的沟通方式往往引不起男孩的兴趣。

做儿子的知心辅导员

孩子的内心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充满了纯真、善良、浪漫。但是,除了学校、家庭、社会的正面影响外,社会的负面效应如攀比心理、虚荣心理、浮躁心态等也时刻冲击着孩子稚嫩的心灵。另外,独生子女的特有问题,如孤独、以自我为中心、独立性差、情感脆弱等也常常困扰着他们,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按心理学讲,子女对父母的情感分两个层次,一是感激,一是敬佩。当我们给予孩子的仅是衣食住行的物质满足时,我们得到的只能是感激;当我们给予孩子的是更深层次的精神满足时,当孩子能从我们身上学到坚韧不拔、积极进取、乐观豁达的品质时,他们回报我们的将是敬佩。

曾有一段时间,我发现遥遥放学回家后的话题变了。他常常说,谁谁又买了新文具,谁谁又穿了新衣服,谁谁家有车,谁谁的父母多有地位。

记得那年冬天的一个周末,难得我和他爸爸都有时间,天气又好,我们一家三口回了一趟农村老家。在准备回城的前一天,天气突变,飘起了雪花。为了安全起见,我们决定周一一早雪停后再走。孩子的二叔开着一辆小货车送我们回家,怕影响孩子上课,便开车直奔学校。当车刚行驶到学校路口时,不知怎的,孩子偏不让把车开到校门口。因天气很冷,孩子的二叔坚持要把车开到学校门口,但孩子执意要下车自己走。争执不下,我想这里一定有什么原因,当着他二叔的面不好细问,便决定先随他去。

下午他放学回来,我问他原因,起初他不说,经再三询问,他才说:“别的同学坐的车都是小卧车,哪像我坐着拉货的车上学,让同学看见多难堪,他们谁都得拿我开玩笑。”听了这话,我真的生气了,小小年纪的他怎么会有如此的虚荣心,这是从哪儿学来的!二叔为了他,影响半天的工作不说,还冻了半天。我气呼呼地对他说:“小小年纪,居然比起车来了,你怎么不比比学习?说到底还是嫌你父母没本事啊!”孩子听了这话,哭了。我没理他,心想他也该好好想想了。

可是,夜深人静,当我躺在床上时,我却失眠了。孩子长大了,他开始有自己的思想了。孩子固然有他不对的一面,可这不能全怪他,社会、周围环境都对他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再者说,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也是希望过幸福的生活,渴望父母事业有成。我对他的关心还是不够,今天的事,我处理得也不冷静。

于是,这以后我抽出时间,常和孩子谈心,告诉他生活是自己创造的,要想生活好,得靠自己努力。父母的一切只能是父母的,不属于孩子,拿父母的成绩来炫耀是不对的。那时孩子还小,似懂非懂,我就给他讲松下幸之助的故事,带他看电影《居里夫人》,我希望他能懂得我的良苦用心。

同时,我更加倍地投入工作,几年来,我从一个普普通通的个体劳动者,成为区里最年轻的个协理事,参与区里的建设。我和孩子一起为希望工程捐款。在这点点滴滴的琐事中,孩子变得懂事了,他开始理解了我的忙碌,理解了做人的一些道理。不再为一点小事掉眼泪,他开始热衷于集体活动,在集体活动中找到快乐而不再总缠着我。他还学会了关心人,久而久之,他担任了班干部,并为组织好每一项活动而开动脑筋。看着他的忙碌,我由衷地感到高兴。

其实,家长们在生活中经常认为,孩子做错事,批评和惩罚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很少有家长会考虑到孩子的心理感受,更没有考虑到这种教育方式是否会对孩子造成伤害。

在这方面,上述事例中的这位妈妈做得十分到位,看到孩子因爱面子而提前下车,她没有当面指责孩子,而是寻找恰当的时机走进孩子的内心,再对孩子进行教育。其实,家长经常找孩子谈心,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缩短了与孩子的心理距离,会使孩子把父母当做“自己人”,当成知心朋友。这样孩子很容易就会接受家长的教育,从而改正自己的行为了。

所以,要想轻松对孩子进行教育,父母就要想办法让孩子把自己当成“自己人”,当成知心朋友。这样,在了解孩子内心想法的前提下,教育就变成很简单的事情了。

那么,家长如何让孩子把自己当成“自己人”呢?家长如何才能做孩子的知心辅导员呢?

第一,辅导者与被辅导者的关系应该是朋友似的平等关系。

由于孩子的生活经验有限,所以他看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会受到限制,再加之其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建立,所以在更多的时候需要家长的辅导。但是辅导有两个前提,一是要对孩子的所思所想有比较全面的了解,使辅导更加有针对性;二是辅导者与被辅导者的关系应该是朋友似的平等关系,孩子可以反驳、可以提出质疑,大家对事不对人,不主张把关系变成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

第二,要讲究方式、方法,还要了解孩子的心理。

人们常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然而要做好第一任教师,上好每一堂课,可绝不是件容易的事。除了爱心、责任感外,还要讲究方式、方法,要了解孩子的心理,并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得到孩子的尊重。

第三,给孩子自省自悟的机会。

父母们经常会急于教训孩子,这样做就忽略了一个重要过程,那就是孩子自省自悟的过程。让孩子自省自悟特别需要父母们的耐心。同时父母还要有思想准备,有时候一次两次还不足以让孩子明白真正的事理,我们要允许他可能会慢一些,千万不要嫌他反应慢、不聪明,更不可以由此就说他是个笨孩子,那种嫌弃的态度会影响亲子关系的正常发展。

和孩子沟通要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