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父母教给孩子的人生第一堂课:男孩篇
13197200000024

第24章 将男孩推向集体,让他在社会中成长(1)

卡耐基说:“一个人的成功,15%靠他的专业知识,而85%则是依靠他的人际关系。”男孩天生具有争强好胜的个性,难免会让他们在人际交往中与人发生矛盾。而一个不懂得如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男孩是无法健康成长的。因为,对于男孩来说,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不仅是其自身发展的重要部分,也是将来在社会上立足的重要保障。因此,家长要积极培养男孩出色的社交能力,让他们成长为身心健康、豁达大度、善于与人合作并具有领袖气质的男子汉。

受到同学欺负怎么办

对于几岁的孩子来说,孩子们在玩耍时你打他一下,他打你一下是常事;但对于十岁左右的学生来说,大孩子欺负小孩子却会对男孩的正常学习和生活带来一些不好影响。

如果孩子真的受了“霸道”同学的欺负,父母也不要一时冲动,对对方孩子大打出手,或到学校避开老师直接向孩子发难。虽然父母自以为出了一口恶气,心理上找到了暂时的平衡,可却丢掉了大人的尊严与宽容。而且孩子之间的问题非但没有解决,往往又引发了双方家长的矛盾,惹出新的麻烦。更使父母始料不及的是,这样一闹,自己孩子在同学中的威信会降低。

那怎样才能让“受气包”勇敢起来?笼统地讲道理恐怕很难奏效,最好的办法是父母以一种理性的态度,给孩子提供一些具体的分析和指导,让孩子掌握解决问题的技巧,帮助孩子走出困境。

儿子上四年级时的同桌颇为调皮,有一段时间,儿子常说同桌欺负他。一开始我并没在意。但有天夜里,我突然听到孩子恐怖的叫喊声,过去一看,只见孩子紧握双拳,蜷缩着身体,像是在奋力挣扎,原来孩子是在做噩梦。后来,有天孩子放学后说:“快给我转学吧,他总是欺负我,还给我取了个外号,叫‘受气包’。”我意识到这个问题已经很严重了,需要尽快解决,不然的话,会在孩子心理上留下阴影。

然而转学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谈何容易。请老师给孩子调换座位?跟他同桌妈妈反应一下?这些好像都不是什么有效的办法。思前想后,我觉得还是先从查找打人的原因入手,帮助孩子找到对策,争取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经过了解,原来儿子成绩好经常被老师夸奖,而他同桌则表现不好经常被批评,结果同桌就忌恨儿子。我告诉儿子:“你同桌虽然学习不好,但和其他孩子一样,也希望引起周围的人特别是老师的关注。他打你的目的就是想让老师在意他。你尝试着和他做个好朋友试试。”几天后儿子高兴地对我说:“我们现在成了好朋友了,他再也不打我了。”

这位妈妈处理孩子问题的方法非常值得学习,当孩子和同桌闹矛盾的时候,她没有主动“拔刀相助”帮助解决问题,而是找出原因后,鼓励孩子自己解决问题。所以,要想锻炼孩子处理问题的能力,让其融入集体,父母要适时放手,给孩子更多尝试、体验的机会。

第一,父母应劝说自己的孩子。

当孩子受到同学欺负,父母应劝说孩子要对同学宽容、大度,吃点亏就吃点亏,不要耿耿于怀。今后吸取教训,避免这类事再发生就是了。如果对方欺人太甚,无法容忍,要鼓励孩子把事情告诉老师或对方家长,请他们帮助教育、解决。

第二,父母千万不要忽视。

当孩子遭遇陌生人的欺负,如一些品行恶劣的高年级学生、社会无业青年无端打骂、恐吓、拦截、索要钱财等,危及到孩子的人身安全,这时父母千万不可忽视。要教育孩子有安全防范和自我保护意识,遇到此类事件不要隐瞒,要及时告诉父母或老师。

第三,父母要时刻关注孩子的变化。

如孩子神态、举止、活动反常,电话频繁,接电话后神情不安,常有不三不四的陌生人来找,花钱大手大脚,家中出现丢失钱物等。父母要及时想办法与孩子谈心,好好沟通,尽快了解到真实情况,以便妥善处理。同时还要不断地给孩子传达一个信息:“你结交的好朋友越多,欺负你的人就越少!”

怎样和老师和睦相处

众所周知,教育的主体是学生,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不教,让学生能自主地学习,能自主地和老师交流。有一项在全国进行的调查,问到小学生“你是否想和老师做朋友”时,有近一半的小学生表示“想”,甚至希望老师是知己。

但事实上,真正和老师做朋友、做知己的孩子是很少的。即便有些孩子在课堂上可以和老师进行很好的互动,但是下课之后就变得很生分。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和孩子从小就被父母教导“要想成为好学生,就要尊重老师”“到了学校,你一定要听老师的话”等有关。这样孩子在潜意识中就会把自己和老师的身份进行定位,认为老师的身份不单单是课堂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而是很神圣、很伟大的人,使得孩子对老师产生了敬畏心理。即使老师主动和他们交流,交朋友,孩子心中仍有顾忌,小心翼翼,不敢越雷池半步。而老师要面对班里每一个学生,他不大可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孩子不主动的话,良好师生关系就很难发展了。

有一位体育委员,在一次课外活动中,体育教师没有认真听取他的建议,武断地对他进行了批评,挫伤了这位学生的工作积极性,使他对体育教师产生了对抗心理,并且情绪低落,对学校的体育活动不再像以前那样积极负责了。

这位学生的这些变化未能引起体育老师的重视,致使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越来越远。上体育课时这位体育骨干不光是消极对待课堂学习,还偶尔故意犯些小错误。每次犯错误后,体育老师都采用简单的方法处理,有时是粗暴的批评,有时是不闻不问,后来干脆撤销了这位同学的体育委员职务。

职务被撤销后,这名学生的情绪更是一落千丈,变得上体育课时总是迟到,甚至旷课,后来产生严重的体育“厌学”心理,干脆再也不参加体育活动了。

这名体育委员的行为其实是特有的应激反应之下激动情绪的极端化表现。孩子大部分时间在学校里,就免不了和老师交往。多数人都有这样的体会:与哪个老师关系比较融洽,喜欢上哪门课,哪门成绩就好;如果与哪个老师关系不和谐也会殃及那门课,这大概也是爱屋及乌的反应吧!

一般来说,孩子惧怕老师是因为不能忍受老师对自己冷淡的态度,或不能接受老师对自己的批评而对老师产生的一种抵触情绪。而这种负面的情绪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应该引起老师和家长的重视。

那么,让孩子与老师和睦相处,父母应该这样做:

第一,正确对待老师的过失。

有时,可能因为老师对情况了解得不够全面,而对孩子做了不当的批评。当老师错怪孩子时,家长要教育孩子:希望自己教的学生上进,有所作为,是所有老师的共同愿望和出发点,老师本身的愿望绝不会是把自己的学生推向反面。然后,引导孩子正确认识和对待错怪自己的老师,不能因老师错怪自己就产生忌恨心理,更不能采取消极的态度与老师对抗。

第二,对孩子进行尊师教育。

要想让孩子尊重老师、服从老师的管理,父母要对孩子进行尊师教育。比如,在孩子面前不能随意地对老师说三道四,讲有损老师尊严的话,议论老师的各种短处,发泄对老师的不满情绪,要以适当的方式充分维护老师的威信。如果老师的确有不妥之处,家长要引导孩子全面地认识和评价老师的工作,不能因为老师说话不全面、处理问题不当、态度不好等,就对老师疏远,甚至不服从老师的管理。在某一个问题或某一件事上,家长与老师可能有不同看法和意见,这时候,要避开孩子和老师交换意见,而不可以当着孩子的面各执一词。

与朋友交往要学会倾听

倾听是孩子感知和理解语言的一种行为表现。对孩子来说,倾听将直接影响到他对新知识、新本领的学习。倾听是一种技巧,是一种修养,更是一门艺术。在正常的人际交往中,不光要善于表达,更要善于倾听。因此,作为父母,我们不光要教孩子学会说话,还要教他们学会倾听。

许多家有男孩的父母都很苦恼:儿子的听力好像不是很好,他总是听不见、听不到爸妈对他讲话。男孩的听力真的这样差吗?其实,与听话的女孩相比,男孩的听力确实差了点。但是,他们的“听不到”是有原因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只知道培养孩子的表达能力,却忽视了教孩子如何听别人说话。大多数父母都同意应该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这个观点,但由于工作忙,常常对孩子表现出不耐烦或是敷衍。还有少数父母认为:听,谁不会,长大了自然就会听了,没有必要刻意去培养。可见,有些父母对“倾听”在认识上存在误区,而这也直接导致了其教养方式上的偏差,这是造成孩子不会倾听的主要原因。

但在人际交往中,作为尊重他人的一种表现,倾听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一个不会倾听他人讲话的小男孩是怎样在妈妈的引导下改掉这个坏习惯的:

星期天,家里来了客人,是爸爸的朋友。小男孩看见客人给自己带来的遥控飞机很是高兴,说了声谢谢就转身跑开了,在客厅里玩了起来,不论妈妈怎么使眼色都无济于事。当客人问男孩话时,男孩也不认真地倾听,一边摆弄他的遥控飞机,一边儿看电视。爸爸妈妈在与客人聊天时,他还会时不时地插嘴……

客人走后,妈妈把小男孩叫到身边,小男孩满以为妈妈又会像以前一样教训他一通。让他没想到的是,妈妈不但没有教训他,反而夸他:“儿子,刚才那位叔叔走的时候夸你了,说你今天有段时间很认真地听他讲话,他让我转告你,谢谢你能认真地听他讲话,他认为你是一个非常听话的好孩子!”

小男孩听了妈妈的话后,很不好意思,不过他心里还是很高兴。

接下来的日子,妈妈一直在夸他:“儿子,你听得很认真,这可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呀!”

“儿子,你把他的优点学来了,说明你很会听啊!”

“这么一点小小的区别都被你找出来了,你的听力可真了不起!”

“儿子,你听出了他的不足,可真帮了他的大忙!”

……

就这样,这个小男孩真的变得特别会倾听他人了。

可见,再调皮的小男孩也有老实的时候,再不懂得倾听的小男孩也有用心倾听的那一瞬间。做父母的要善于发现孩子用心倾听的那一瞬间并及时对他进行表扬。这样,得到表扬的小男孩在下次就会做得更好。久而久之,善于倾听便成了男孩固有的优点,你还怕他不会倾听吗?

那么,具体来说,父母要如何教会男孩学会倾听呢?以下几种方法值得尝试:

第一,给孩子做好用心倾听的榜样。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孩子。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应多与孩子交流。而在与孩子交流时,应放下手头的一切工作,眼睛专注地看着孩子,认真倾听孩子所说的话,不打断孩子的话,并不时地参与孩子的话题讨论,给孩子做好用心倾听的榜样。

第二,教会男孩暂时放弃自己的价值观和立场。

不要轻易打断别人的话,要让别人把事情叙述完整,感情表达清楚。在倾听的过程中,可以使用简单的肢体语言,如微笑、点头等来表示你在跟着对方的思路。

第三,教会孩子倾听的技巧。

当孩子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听”的重要性后,还应该教给孩子“听”的方法,培养其“听”的能力。平时,可以用自己的肢体语言提醒孩子认真听,还可以让孩子用眼睛看着说话者,集中精力倾听。克鲁普斯卡娅说过:“在大多数情况下,孩子完全不会观察,可以这样认为,他们的眼睛不用来看,耳朵不用来听。”作为父母,我们的任务就是教孩子学会看、学会听。

让男孩学会“双赢”

任何人在这个世界上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要和周围的人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你是学生,就要和同学一起学习,一起游戏,共同完成学业;你是工人,就要和同事一起做工,共同完成工厂的生产任务;你是军人,就要和战友一起生活,一起训练,共同保卫我们的祖国……总之,不论你从事什么职业,也不论你在何时何地,都离不开与别人的合作。

合作是现代人的一项基本素质与品格。如果一个人不能与其他人真诚合作,他就不可能成功。刘邦曾经说过:“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

合作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人际交往,而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结成的互助互利的双赢关系。合作的力量总是大于每个部分的总和。可惜的是,中国人的合作精神非常差。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一般来说,有交往与合作习惯的人,在心理学上被认为是外向的人。外向的人往往能够自觉地与人交流,做事的时候也喜欢询问他人,获得他人的帮助。但是,外向的性格并不是天生的,这种性格是可以后天培养的。因此,培养男孩与他人合作的习惯尤其重要。

小男孩枫枫很聪明,学习成绩也很好,但是每当老师让同学们一起完成一项任务时,枫枫都会摆出一副不屑的表情。

老师把枫枫的这种表现反映给了枫枫的爸爸,爸爸为了让他明白与他人的合作的重要性,特意与他做了一个有趣的游戏。

爸爸让枫枫说出每个手指的优点和优势,这对思维和表达能力都很强的枫枫来说简直是小菜一碟。他迫不及待地说道:“大拇指可用来赞扬别人,食指可以用来指示事物,小指可以用来勾东西……”当他把每个手指的优点与优势都说完时,爸爸拿出了一个装满玻璃球的玻璃杯,笑眯眯地对他说:“儿子,用你认为最有本事的那个手指把玻璃球从杯子里取出来!记住,只能用一个手指。”

枫枫觉得这个游戏很有意思,他选择了用途最多的食指。但是,无论他怎么努力,都没有办法用一根指头把玻璃球从杯子里取出来。最后,他只能用无奈的眼神看着爸爸。

这时,爸爸对他说:“你可以邀请另外一个手指与原来那个手指合作,一起来取玻璃球。”这下,枫枫很轻松地把所有的玻璃球都取了出来。

看着枫枫高兴的样子,爸爸意味深长地对他说:“现在,你应该明白了吧。一个人无论有多大的才能,他总有无法独立完成的事情,与他人的合作是多么的重要。”

想到自己以前的种种想法和做法,枫枫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从那以后,枫枫学会了与他人合作。

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事情必须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合作才能完成,只凭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做到的。父母可以利用这种机会,让你的小男子汉体验一下个人无法完成的挫折感,从而让他懂得与人合作的重要性。上文中枫枫爸爸的做法,并没有用多么深奥的大道理,而是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教育,却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很值得为人父母者学习。

要想让你的小男子汉学会与他人合作,父母在教育他们的时候可借鉴以下几点:

第一,让男孩体验合作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