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痛苦是轮回的,依笔者看来,这是欲望的不断升级的结果。人的不满足,人的欲望,人的苛求完美,让本来可以接近的幸福走远了。就像故事中的张辉那样,他本来是想买个6万的车,结果在欲望的不断诱惑下,居然买了12万的车。不得不说,过多的欲望带给我们的是不满足,是不断降低的幸福指数。
一位朋友在结婚前买了一套新房,房子面积不大,只有80多平方米,装修也很简单,没花多少钱。朋友说,对于他的收入来说,这样的面积和装修是合理的。如果买流行的100多平方米的房子并进行豪华的装修,那在以后的几年里,他必须有节制地消费,有计划地还房款,生活将不再从容。朋友说住进新房后他感到很满足,他不会羡慕别人面积更大、装修更漂亮的房子,更不会羡慕有钱人的豪华别墅,因为那样会使他一辈子都不快乐。
朋友真是一个聪明的人,他懂得对欲望说“不”。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力把它修剪得更美观。放任欲望,它就会像疯长的灌木,丑恶不堪。但是,经常修剪就能成为一道悦目的风景。对于名利,只要取之有道,用之有道,利己惠人,它就不应该被看作是心灵的枷锁。
知足,然后随遇而安
“随遇而安”和“知足常乐”,这是两个人们非常熟悉且经常使用的成语。这两个成语的涵义相差无几,它们告诉人们同一种处世哲学和生活态度,要求人们在任何的环境中都能乐天知命,安于现状,与世无争,悠然自得,没有更高的要求,感到满足。
因此,有一些长者经常以教训的口吻指责一些对这也不满、那也不满的小辈说:“何必与自己过不去呢?何必经常自寻烦恼呢?看我,生活得多自在。知足者,常乐也。”
在现实生活中,也的确有不少人经常用“随遇而安”和“知足常乐”作为自己与世无争的座右铭,希望自己安安稳稳,希望他人不要前来打扰,平平静静地走完一生。问问他们为什么这样,得到的回答是:“何必呢?不争,也不错,生活得蛮不错。”
如果从心理学上来分析“随遇而安”和“知足常乐”,可以将其看作是人们适应社会的一种方式。适应社会有两种方式:积极适应和消极适应。所谓积极适应,指的是个体试图通过积极的努力,增强自己行为的动机和态度,使自己对变化了的环境,获得一种优势的或支配性的地位。所谓消极适应,指的是对变化了的环境采取没有摩擦的、简单反应的方式,或是跟随大流,或是心甘情愿地使自己处于服从他人的地位,这类人没有过高的要求,有时对自己的合理的需求反而采取压抑的方式去顺应他人。那么,“随遇而安”和“知足常乐”属于哪一种社会适应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而我的观点是:有积极的一面,但基本上属负性的,因为它的基本特征是:“满足现状”和“以不变应万变”。
当看到自己的欲望难以达到时,人们可以用它来抑制不切实际的欲望,因而“只知耕耘,不问收获”,这类人一般不会欲壑难填,不会犯人心不足蛇吞象的错误,心态很是平稳,日子过得倒是太平。
当人们缺乏适应、创新能力时,可以用它作为“阿Q的自潮方式”来重新平衡自己的内心的矛盾,解除因欲望不满带来的痛苦,这类人不会自寻烦恼,更不会自我折磨;在竞争非常剧烈的情况下,它还可以使一些人将它作为退出竞争的“理由”,减少人际之间的冲突,而他人因为看到这类人构不成对他利益发展中的威胁,也就不会找上门来挑衅、寻事生端,也有不少人将它作为自己对他人“谦让”的信条。
因此,不能将“随遇而安”和“知足常乐”认为是绝对的消极。但是,鉴于“随遇而安”和“知足常乐”的基本内涵,在现实生活中可以常常发现以下这样类型的人具有它的特征。
第一,胸无大志,无所要求的人。这类人满足于现在的利益,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混混庸庸,缺乏积极的进取精神,没有更高的欲望和要求,只求平安,但求无过,安于现状,没有积极进取心;
第二,屡遭挫折,心理上受到严重创伤的人。这类人本来对生活充满了希望,也有积极上进、奋斗的精神,但是,面对他的却是经常的失败,而且经常遭到意外打击,又找不到原因,心理负担很重,创伤也很深。结果呢?严重的挫折磨掉了他原有的锐气,只得将“随遇而安”和“知足常乐”作为他适应社会的一种方法;
第三,生活环境优越,不想积极进取者。这类人从一出生起,世界就为他准备了一切,优越的经济物质条件、不同寻常的社会地位等等。对于在甜水里泡大的他呢?一切的一切都坐享现成,满足现状,没有更高的或更多的要求;
第四,缺乏竞争能力者。这类人能力低下,也没有办法与他人竞争,在百般无奈的情况下,只能采取这种安于现状的做法;
第五,看破功名利禄或看破红尘者。这种人类似于过去的出家人,对社会、对人生看得很透,自己也有一段不寻常的生活经历,悟出了一条真缔:“与世无争”。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清朝的顺治皇帝,好好的皇帝不当,却削发为僧,归依了佛祖。
正因为在现实生活中随遇而安和知足常乐大量地反映在上述人的身上,因此才充分显示出它的负面意义和消极作用。
例如,对于一个社会或群体的成员来说,如果其成员缺乏竞争心理,对生活和社会没有更高的要求,满足于现状,随遇而安或知足常乐,这个社会怎能有生气?这个社会怎能发展?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但发展何其慢也,为何?国民们太知足常乐了,我们社会的成员中持有随遇而安心理的人太多了,因而不思进取,不能快速进步、强大,因而落后挨打。
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如果其成员都采取诸如随遇而安的中庸之道,都采取“现在比过去好一点就知足常乐”,都采取安于现状的夜郎自大、坐井观天的病态性谦虚,那么,如何形成一个积极进取的民族文化心理环境?如何发展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对于一个人来说,如果他们的心态都是“小富而安”,没有足够的、持续的向上动力,没有足够的与他人竞争的勇气,没有积极的进取心,没有大胆的首创精神,这个人的聪明才智怎能有所发展?将随遇而安和知足常乐作为自己生活信条的人,实际上是在扼杀自己充分施展才能的可能性。而事实上,在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的条件下,随遇而安和知足常乐实际上是在“安贫”,是在盲目发展人们的依赖心理,于个人的发展是没有益处的。
无需太多,刚刚好才是最好 人生在世,所需无须太多,一箪食、一瓢饮足以。
喧嚣的都市,被太阳炙烤得灼热的马路上,行色匆匆的奔波者个个面目狰狞。为了追求永远挣不完的物质财富,人们甘愿被身外之物奴役。只是他们都忘了,世界如此之大,这渺小的双手怎能抓住太多。弱水三千,我只能取其一瓢。
在无止境的欲望的驱赶下,太多的人一路直奔目的地,却忽略了沿途美好的风景。其实,累了就该停下来歇歇,细数自己拥有的,蹲下来静静听花开的声音,也是一种人生乐趣。何必丢了信仰、失了纯真,去填补欲望的无底洞呢?
知足者常乐,金钱勿需太多。
钱财乃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人生在世,短短数十载,弹指一挥间已灰飞烟灭。金钱只是用来维持生活,勿需太多,够用即可。富人亦有富人的烦恼,今日怕偷,明日怕盗,夫妻为了财产两分离……穷人自有穷人的快乐,没有很多钱,却有同甘共苦的幸福,享有天伦之乐的晚年……
知足者常乐,权力勿需太多。
滚滚红尘,大千世界,人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方土地。权力就如同一把双刃剑,可以助人实现宏图大志,也可能让人坠入罪恶的深渊。放眼社会,有多少贪官污吏为了自己大了又大的欲望,不择手段地追逐权力,终是逃脱不了法网恢恢。
知足者常乐,爱勿需太多。
人间有爱,世界才会更加美好。古往今来,历史的长河中关于爱的神话世代传颂。然而,“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爱太多易伤神,爱太多就会背上滥情的包袱。爱和付出是息息相关的,付出了才会深爱。爱太多,则身心俱疲,把握真爱,珍惜拥有,一颗知足的心才能让爱长久。
知足者常乐,看透人生亦了解“非淡泊无以名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即使一无所有,独守一片林,垂钓一方水,在每个清晨来聆听鸟的歌唱,夜幕降临时看夕阳的余辉洒在田间房上……人生何所求,如此亦足以。
知足者常乐,人生之最美莫过于回眸那一瞬。回头想想,日落月升,生死轮回。宇宙何其大,烦恼何其多。我又何必庸人自扰,一味地追求得不到的许多。
所以,朋友,不必埋怨人心的险恶、社会的不公、所得的太少。改变自己的心境吧,前方永远是捡不完的金子,且一块更比一块大;人生是永远爬不完的山,且一山更比一山高。那么,何不停下来欣赏自己的所得,这收获的快乐且不比苦苦填补欲望的深渊好的多?
人生说长太长,沧海桑田;说短亦短,弹指一挥间。在这有限的生命里,何苦为难自己,为那可有可无的身外之物鞍前马后的奔波。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不必艳羡别人的满腹才情,勿需眼红别人的飞黄腾达,珍惜所有,爱我自己,知足者方能常乐。
如果我们将思想转向帮助旁人,或许我们可以找到平静心境和快乐。因为我们太热衷于自己,才使我们不快乐。
一位行善的基督徒,临终时想看看天堂和地狱究竟有什么差别。于是他请求天使在把他带到天堂之前,先带他去地狱看看。
天使答应了他的请求,把他带到地狱。在地狱里,他看见一桌丰盛的晚餐,鸡、鸭、鱼、肉应有尽有。他很惊讶地问天使:“地狱的生活也不错嘛,难道生前做恶的人也不用受苦吗?”天使冲他微微一笑,说:“上帝是爱我们的,他不会主动惩罚每一个人。人们之所以受到惩罚,都是他们自己的过错。”基督徒听后还是不太理解。
这时,地狱的晚餐开始了。只见一群骨瘦如柴的饿鬼疯抢着坐到座位上,他们每个人都拿着一双十几尺长的筷子,都在努力试着用这双长筷子夹到美味的食物,但是筷子实在太长了,无论他们怎么努力,也无法把夹到的食物放到自己的嘴里。
基督徒看着他们,好像明白了什么。这时天使对他说:“你看,他们每个人都夹得到食物,却吃不到,你不觉得可惜吗?我再带你去天堂看看吧。”
于是,基督徒跟随天使来到天堂。在天堂里他同样看到一桌丰盛的晚餐,每道菜都和地狱里的一模一样。每个人用的筷子也和地狱里的一样,所不同的是,他们每个人都把夹到的食物喂给别人吃,而自己也不断地品尝到别人喂过来的食物,所以他们每个人吃得都很愉快。
天使说:“这就是天堂与地狱的区别:你不愿意帮助别人,你就生活在地狱里;你助人为乐,你就生活在天堂里”。
这是一个短小的故事,却给我们的启示很大:在我们的生活中,总会有地方需要别人的帮助。同样,我们身边的人也需要我们的帮助。只有互相帮助,我们才能生活得更美好、更快乐。
助人是一种高尚的行为,就像阳光一样,无私地普照着大地,让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都能感受到阳光的灿烂;助人为乐是“此处无声胜有声”的,它只在默默无闻中播撒着美好的种子,让其在每一个受助者的心中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