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恪守“受人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的做人原则,得到恩惠后加倍地回报施恩者,使自己的良心得到莫大的慰藉;而有些人享受完恩情后,非但不领施恩之情,当利益与恩人产生冲突时,反而重利而轻义,竟对恩人无情地进行迫害。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狐狸的尾巴总有一天会露出来,这些忘恩负义的小人最终必将得到报应,被人们指责与唾弃。
面对仇恨时,有些人深谙“冤家宜解不宜结”之道,即使对方于己有天大的仇恨,也依然抱着一颗宽容之心去面对、去接受,结果真情软化了钢刀,仇恨烟消云散,敌人变成了朋友;而有些人耿耿于怀,睚眦必报,狭隘地以为“此仇不报非君子”,于是一直活在复仇的世界中,当穷尽一生未能达成愿望时,还把它强加给下一代甚至下下一代,殊不知,冤冤相报何时了,永不停息地相互厮杀,到头来只能落得两败俱伤的下场,于人于己都没有一点好处。
下面讲一个把“‘恩情’刻在石头上,‘仇恨’写在沙滩上”的故事,其中蕴含着极其深刻的关于“恩情”与“仇恨”的取舍之道。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周末,阿里(阿拉伯著名作家)与朋友吉伯和马沙一同到野外旅行。三人行经一处山谷时,马沙不小心摔了一跤,向深谷滚去。眼看着就要掉进深谷,眼疾手快的吉伯拼命地抓住了他的衣襟,将他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马沙起死回生,他知道,这次新的生命是吉伯给他的,为了永远记住吉伯的救命之恩,他在附近的一块大石头上用尖刀刻下一行大字:某年某月某日,吉伯救了马沙一命。
三人继续旅行,几日后来到一处沙滩。走着走着,不知为什么马沙和吉伯突然吵了起来,吉伯一气之下打了马沙一记耳光。马沙没有还手,只是一口气跑到远处的沙滩上,用手指写下了一行大字:某年某月某日,吉伯打了马沙一记耳光。
旅行很快结束了。有一天,阿里在回忆这段经历时,突然想起马沙两次刻字的事,便不解地问:“马沙,我的朋友,你为什么把吉伯救你的事刻在石头上,而把他打你的事写在沙滩上?”
马沙笑了笑,说:“别人对我的恩情,我要牢牢记住,把它刻在石头上,也刻在心里,风吹不掉,雨淋不掉;至于别人对我的仇恨,就让它像流沙一样立即消逝吧!”
阿里顿悟,从此对马沙的为人更加敬重,并且把这段不寻常的经历、这一富有哲理而又十分感人的故事写进了自己的著作。
是啊,把“恩情”刻在石头上,把“仇恨”写在沙滩上,这是一种多么令人起敬的举动,是一种多么富有哲理与深意的为人处世之道啊!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把仇恨忘掉,而只记住他人的恩情,那么人与人之间将变得多么地和谐融洽,这个世界将变得多么富有人情味儿啊!
谨记恩情,知恩图报,我们将得到更多的真情与关爱;忘却仇恨,化敌为友,人生之路就会越走越宽。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从哲学上讲,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质变。因此,不论多么微小的事物,都应把它高度重视起来。世事皆如此,在善恶之间取舍也不例外。对于行恶与为善,我们应时刻谨记那条古训: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大千世界,诱惑颇多,若不懂得抵制,反而主动去接近它们,一个人就容易腐化变质。时不时地光顾灯红酒绿的场所,一来二去就会沉迷于酒色之中,甚至沦为一个“色魔”;假日里跟朋友沉醉麻将桌前,手痒起来宁愿丢掉工作也要过把瘾,天长日久,就成了一个赌徒;为了满足好奇心,突然想吸毒,当你与它亲密接触后,你最终可能走上吸毒贩毒的道路;一时囊中羞涩,撬了一家商店,当下次手头紧张时,就还会有那种“走捷径”的冲动,以致最终沦为一名盗窃犯……许多人偏以恶小而为之,认为一两次越轨不会造成太大的偏差。殊不知,堤溃蚁孔,气泄针芒,小恶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变成了大恶,可使人陷入无法自拔的境地。所以,要避免腐化变质,就要克己自律,防微杜渐,警惕“烹蛙现象”。古人说得好:勿轻小事,小隙沉舟;勿轻小物,小虫毒身。革除生活陋习恶习,始终保持个人良好的品德,不允许一丝一毫不良习惯的侵入,一个人才能永葆如玉般的品质。
恶虽小,亦不能为;而善再小,亦应去为。因为小事常常可以折射出一个人的德性与品质,而且做别人不屑去做的善事时,往往可以给自己带来好运。法国大银行家恰科的发迹史,就充分印证了这个道理。
还是在读书的时候,恰科就有志于在银行界谋职。起初,他去一家银行求职。一个毛头小伙子的到来,对这家银行的官员来说太不起眼了,恰科的求职碰壁了。后来,他又去其他银行,结果仍令他失望。但恰科要在银行里谋职的决心丝毫未受打击,反而更加坚定,他一如既往地到各家银行求职。
有一天,恰科来到一家最好的银行,直接找到董事长,希望董事长能雇佣他。然而,他与董事长一见面就被拒绝了,对恰科来说,这已是第52次被拒绝了。当恰科走出银行时,看见门前的地面上有一根大头针,他弯腰把大头针拾了起来,以免伤到其他人。
回到家里,恰科仰卧在床上,望着天花板直发愣,心想命运对他为何如此不公平,连让他试一试的机会也没有,他在伤心中睡着了。第二天,恰科又准备出门求职,在关门的一瞬间,他看见信箱里有一封信,拆开一看,恰科欣喜若狂,手里拿着的竟是一张录用书。原来,昨天恰科拾起大头针那一幕被董事长看见了,董事长认为如此精细认真的人,很适合当银行职员,所以改变主意决定雇佣他。从此,恰科开始了银行创业生涯。
下面这则故事,也说明了为善终得好报的道理。
在美国标准石油公司,有一个名叫阿基勃特的小职员,在每天下班回旅馆的时候,他总是在自己签名的下方写上“每桶四元的标准石油”字样。他的这种做法在书信及收据上也不例外,只要是签了名,就一定写上那几个字。因此,他被同事们戏称为“每桶四元”,而他的真名倒没有人叫了。
公司董事长洛克菲勒知道这件事后,感到惊讶:竟然有人如此苦心地为公司做广告,真是个难得的人才。他决定见见他,于是邀请阿基勃特共进晚餐。后来,洛克菲勒卸任,阿基勃特成了第二任董事长。
看似一件谁都可以做到的事,却只有阿基勃特一个人去做了,而且坚定不移,乐此不疲。嘲笑他的人中,肯定有不少人的才华、能力都在他之上,可是,最后只有他成了董事长。小恶不加控制,终将酿成大祸;小善经常为之,久可铸成大功。
不要计较鸡毛蒜皮小事
生活中鸡毛蒜皮的小事多如牛毛,若整天为这些小事耗神费力、斤斤计较,就会惹来一身麻烦,毫无快乐可言。比如,由于错误关机,电脑显示器烧了,一想起这事就自责愚笨;乘车时被人偷了钱包,一连几天闷闷不乐;打乒乓球被对手战败了,就心灰意冷、垂头丧气;开会发言时出了洋相,会后见人就躲着走;脸上长了几个青春痘,见人时就不敢抬头;为选择电视节目跟家人闹别扭……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在不知不觉中让烦恼的皱纹替代了开心的笑容,细究起来是很不值得的。
李二嫂是个寡妇,脾气异常暴躁,嘴上更是不饶人。
老王和老孙是李二嫂的邻居,邻里关系处得不是太好。
老王和老孙性格不同,老王豁达开朗,凡事想得开,整天乐呵呵的;老孙心胸狭窄,什么事也容不下,一天到晚总是闷闷不乐。
一天,李二嫂家一只老母鸡不见了。她以为是邻居搞的鬼,就在自家院里大骂:“哪个老不死的偷了我家的老母鸡?谁偷了我的老母鸡,谁断子绝孙,死了闭不上眼睛!”
李二嫂骂得很难听,嗓门又大,邻居老王和老孙都听得一清二楚。
老王想:“她没点名道姓骂咱,咱也没干那亏心事,随她怎么骂,这事跟自己不相干。”这样一想,心胸自然开阔,该干什么还干什么,一点儿也不往心里去。
老孙却不一样。他想:“这婆娘真没口德,开口闭口老不死的,准是冲我来的。唉,真是气死人了!”老孙气得茶不思、饭不想,最后病倒了。
几天后,李二嫂在自家的柴草垛中发现了已经死掉的老母鸡。原来老母鸡觅食时钻到了柴草垛里面,还没出来时,正赶上李二嫂的儿子又放了几捆柴草,堵住了洞口。几天后,老母鸡饿死了。
李二嫂感到内疚,就向老王和老孙道歉。
老王摇了摇头,说:“没什么,我一点儿都没生气,你不必难过。”
李二嫂随后来到老孙家,诚恳地向老孙道歉,老孙心中的怨气这才慢慢消了。
“唉,心眼儿小真是害死人呐!咱要跟人家老王似的,怎至于落到这种地步?!”事后老孙反思道。
人们往往可以勇敢地面对生活中那些大的危机,却常常被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搞得垂头丧气。
拜德先生发现,他手下的人能够毫无怨言地从事危险而又艰苦的工作,可是,有好几个同房的人彼此不说话,因为怀疑别人把东西放乱,占了自己的地方。有一个讲究空腹进食细嚼健康法的家伙,每口食物都要嚼28次,而另一个人一定要找个看不见这家伙的地方,才吃得下去饭。
实际上,要想克服一些小事引起的烦恼,只要把看法和重点转移一下就可以了。
作家荷马·克罗伊跟他的朋友说,过去他在写作的时候,常常被公寓热水灯的响声吵得快要发疯。“后来,有一次我和几个朋友出去露营,当听到燃烧的木柴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时,我突然想到,这些声音和热水灯的响声一样,为什么我会喜欢这个声音而讨厌那个声音呢?回来后我告诫自己:‘火堆里木头的爆裂声很好听,热水灯的声音也差不多。我完全可以蒙头大睡,不去理会这些噪音。结果,头几天我还注意它的声音,可不久我就完全忘记了它。’很多小忧虑也是如此。我们不喜欢一些小事,结果弄得整个人很沮丧。其实,我们都夸张了那些小事的重要性……”
狄士雷里说:“生命太短促了,我们没有时间再为一些小事烦恼。”
是啊,人生只有短短的几十年,我们却浪费了许多宝贵时间为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烦恼,实在不值得。所以,我们要学会不为鸡毛蒜皮的小事烦恼,应把时间充分利用起来,去做那些有价值、有意义的事。
放下面子,放下负担 一个人太爱面子,必然会有所顾虑,顾虑太多则不敢面对现实。这样下去,他的人生之路就将越走越窄,成功、快乐和幸福也注定与他无缘。
一位千金小姐跟随婢女在饥荒中逃难,干粮吃尽后,婢女要小姐一起跟她去乞讨。
小姐傲慢地说:“你这个丫头太不懂礼数!我是千金之身,怎能去干那种下贱的勾当?”
结果,婢女去乞讨活了下来,而那位千金小姐怕丢人,放不下面子,放不下架子,不愿去乞讨,被活活地饿死了。
俗话说:“脸皮厚,吃个够;脸皮薄,吃不着。”不顾面子,随便一些,大方一些,你就能放开手脚吃到想吃的东西;而处处顾虑,怕丢人,怕现眼,就会畏首畏尾,什么也吃不到。
太爱面子,一味地维护面子,结果并不一定可以为自己赢得自尊,相反常常会使自己陷入尴尬的境地,闹出一些笑话来。
一位博士结业后分到一家研究所,成为研究所里学历最高的人。
有一天,他到单位后面的小池塘钓鱼,正好正副所长在他的一左一右,也在钓鱼。
他只是微微点了点头,这两个本科生,有什么好聊的呢?
不一会儿,正所长放下钓竿,伸伸懒腰,“噌、噌、噌”地从水面上疾走到对面,入厕方便。
博士眼睛睁得都快掉下来了:啊,水上飞!所长不会是位武林高手吧?
正所长入厕回来时,又“噌、噌、噌”地从水面上疾步返回。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博士不好意思去问,自己可是个博士啊!
过了一阵儿,副所长也站起来,像正所长一样“噌、噌、噌”地飘过水面上厕所。这下博士更为震惊:不会吧,我来到了一个高手云集的地方?
时间不长,博士也内急了。池塘两边有围墙,要到对面厕所非得绕十分钟的路,而回单位又太远,怎么办?
博士不愿去问两位所长,憋了半天后,也起身往水里跨:我就不信本科生能过的水面,我博士生不能过。
只听“扑通”一声,博士栽倒在了水里。
两位所长将他拉了出来,问他为什么要下水,他不服气地问:“为什么你们可以走过去呢?”
两位所长相视一笑:“这池塘里有两排木桩子,由于这两天下雨涨水,正好在水面下。我们都知道这木桩的位置,所以可以踩着桩子过去。你怎么不问一声呢?”
博士生的故事告诉我们,太爱面子只能大栽跟头。只有放下面子,虚心向人请教,才能弄清事实的真相,才能在前进的道路上顺利地前行。
你如果想在社会上走出一条路来,那么就要丢掉面子,放下你的学历,放下你的家庭背景,放下你的身份,让自己回归普通人之列。同时,也不要在乎别人的嘲笑和讽刺,做你认为值得做的事,走你认为值得走的路。
不爱面子比注重面子的人在竞争上占有许多优势,能放下面子的人,他的思考富有高度的弹性,不会有刻板的观念,能吸收各种资讯,形成一个庞大而多样的资讯库,这将是他的本钱。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古人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即自己不想做的,也不要留在别人身上,而让别人去做。己所不欲之事多为艰难之事,自己知道事情艰难,不想为难自己,便选择退却以明哲保身;难到为难别人,把别人当做替自己做事的工具,心里就过意得去吗?所以,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应时刻遵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为人处世之道。
一个青年男子来找本·派图拉比,请教他一个问题:“市长要我去杀一个人,我要是不去,市长就会派人来杀我。在这种情况下,我该怎么办?”
本·派图拉比回答说: “宁可让他杀你,你也不要犯谋杀罪。你为什么认为自己的血就比他的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