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如何,他成功地走出了这一步,做为行在礼宾正副使的范宗尹、沈默,南下江宁处置南幸一切事宜。
令人颇为耐以寻味的是,在他寸步不让的坚持下,蔡易以文宝阁侍制,出知江宁府事。更令人不解的是,与王秀关系亲近,甚至外人眼中属王秀阵营中的侍御史知杂事赵鼎,当庭弹劾王秀用人不当,而且措辞相当激烈,毫无半分委婉,甚至发现为对王秀人身的攻击。
但是,朝中大臣却响应者聊聊,大家都是明白人,此一时彼一时,蔡易何许人矣!东南目前形势复杂,其大父蔡京乃四朝元老,势力根深蒂固,尤其是福建、江浙是蔡氏的根本之地,势力更是盘根错节。
虽然,赵桓将蔡京贬死,但来不及清理蔡家在地方的势力,东南诸州不少官吏,仍与蔡氏有千丝万缕的瓜葛。当然,也不可能将这些官吏一概斥退,何况有蔡驸马甘心随太上赴难,忠肝义胆令人赞叹,为士人所夸赞。
有宋一代,只要不是谋逆大罪,绝不会出现家族一支失势,全族没落的情形,如韩氏、高氏等名门望族,家族子弟都是各居一方,甚至派别对立,一支倒必有一支荣,整个家族始终屹立不倒,这是名门望族的立家之本。
蔡易是蔡京嫡孙,本无大恶,何必要做的如此绝情,也不会有人把事做绝了。如今行在设在江宁,用蔡易可利用蔡氏在东南的影响力,保证渡过南迁的脆弱时期。赵鼎和蔡绛相善,不顾往日情谊的弹劾,是博取刚正的名声,但也损失很多,一些人对他敬而远之。
时下,朝廷各方势力的角逐,已经不在庙堂之上,而在大中建炎元年恩科。
宗良、李长昇、刘仁凤、封元、景波、薄章、秦敏、高堪、邱云都有战功。
封元、景波、邱云不用说,都是进入重点培养序列的,宗良也不用说,经过赵鼎、钟离秋和王秀培养,绝对是处理庶务的好手,其他人中就数秦敏战功最高,首登南熏门,算是战场上没想到的脱颖而出。
他们参加恩科的身份不一,有的是官身直接入殿试,有的以贡举人身份参加礼部试。
对王秀来说,不是一般意义的事情,孙傅、唐格、李纲等人一眼就看穿他的用心,这是培养自己的政治势力。
集英殿唱名,是每个读书人梦寐以求的瞬间,也是读书人甘愿为之付出青春的荣誉,学子们凭真才实学考取功名,没人无故阻挡别人前程。
但是,他们毕竟是王秀的门人,深受王秀的潜移默化,不能不让人有所防范。
贡举采熙宁前旧制,户部侍郎吕颐浩知贡举,吏部侍郎吕好问同知贡举,王秀力荐秘书少监李光任贡举详正官。安排的并不尽人意如意,他意识到在朝廷文官中,未形成广泛稳固的人脉,让他更加坚定培养人才心情。
今日,王秀携他们在开封城步行整整一个上午,午膳时来到白矾楼,也算是为他们的壮行!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薄章低低吟诵这这两句话,忧郁地道:“自黄帝以来,天下分分合合,朝代更替换代,真不明天下黎民,何时能摆脱兴亡之苦?”
在王秀的眼中,薄章个性温雅,心思细腻,总是一副笑眯眯地脸色,对他的知识理解很深,绝对是人才。
“六哥说的好啊!你们有何感想?”王秀走到桌前,挥了挥手让大家坐下。
“先生,我以为六哥太小女儿状,天下本就是推陈纳新,弟子熟读先生执教著书,认为社会不断进步、不断发展,必然会有一部分被淘汰。先生常言‘物尽天敛’,弟子深以为然,伤者必将坏肉去除,进以药石,才能长出新肉得以保命,阴阳轮回就是如此,只有不断捻弃旧物陋俗,不断接纳新事务,才能不断发展壮大,不为外族欺凌。”秦敏的思路很清晰。
尽管片面却也切中事要,冷酷之中却又不乏理性,王秀颇为赞赏的看着秦敏,他当初认为天择不如天敛,更能凸显丛林法则竞争的残酷性,与儒家天道不仁,以万物为诌狗暗合,他风淡云轻地道:“七哥能看到这层,难能可贵啊!”
“我却以为不然。”刘仁凤面色稍有不悦,很不满地瞥了眼秦敏,道:“大同之世,上至天子下及黎民,共享盛世,不是为一己之私而捻弃百姓,视苍生如刍狗,只为世族计。”他顿了顿,看了王秀一眼,又清了清嗓子,继续道:“如今乱世,奢谈大同,有些不合时宜。”
王秀饶有兴致地看着刘仁凤,并不做出评价,目光还是闪烁出一些欣赏,只是在这欣赏中,有一抹隐隐的戒备。
众人中,只有刘仁凤敢在学术上公然质疑他,甚至公开质疑他的学说,但他还是能容忍,甚至有点欣赏这种叛逆,世界上没有绝对的正确,更没有永远正确的人,敢于质疑、敢于反抗,至少是他思想的成功体现。
但是,当次关键的历史路口,需要的是众人步调的一致,他的忍耐也是有限度的,各种思想有存在的价值与必然,非常时期,散乱自由的思想,会影响正确的决策,干扰正常的决断,产生不利于稳定的危害。
“七哥说的是,谁见过大同之世,就算夫子再生,面对鞑虏刀枪,又有何耐?”李长昇不认同刘仁凤的大同愿望,他压根就不相信鸟大同,谁见过上古圣贤时代啊!
“对,正如先生书中所言,天下本就充满竞争,没有竞争就没有进步,所以要做的就是安心学问,好好地入仕,以备成为国家栋梁。”高堪很有经济头脑,对王秀的政治经济学研究最多,曾经为王卿苧出谋划策。
他非常赞同社会竞争与国家势力决定经济实力的论断,也不对刘仁凤所说有异议,毕竟他也憧憬大同盛世,只是没有胆量在王秀面前畅所欲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