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经典名作鉴赏系列:当代散文鉴赏
13316700000038

第38章 写在贝壳上的诗(2)

他说的“海上牧场”,就是指在沿海划出相当的水面,辟为牧场。每年不只是消极地在沿海打捞、捕捉水产,而且积极地在水面养殖、放牧各种海产如海带、贻贝、扇贝和各种鱼虾。这样,使海水成为水产源源不竭的耕地。……像我这样的外行人,对他描画的海上牧场远景,当然还有许多地方不懂,不过,按照海洋出产的规律,订出科学的计划,进行细心的经营和管理,这样来向海要粮(这自然是海中之粮,不是陆地上的粮)才是真正的征服海洋呢。

这一天,阳光真是美好极了。张福绥同志和养殖场的张技师陪同我们来到了海水养殖场上。一片蓝天,一片绿水,我们几个坐在场里的小木船上,除了轻轻的摇橹声,四周是如此的静寂。水面上浮起的一个个排球大小的玻璃浮标圆球。一行一行像是运动场上跑道的划线,起码有五、六百米远。这是海带的繁殖架。眼下海带已经收割了,只看见埋在海水中的绳子。放眼看去,这广阔的养殖场大约有六七百亩水面。远处有两三只小木船,上面有三四个养殖场的女工正在往海里放一把把轮胎剪成的绳子。

“她们在胶绳上培殖牡蛎苗。”海水养殖场的张技师在向我们解释,“我们这个场过去只种殖海带。每年收获的海带,拿去做碘。现在用碘,不用进口了。我们在海带收割后,还养殖贻贝、牡蛎。”

我听他讲起牡蛎,便记起西欧许多小说中,描写的外国宴会上常有这一道名菜。我没有见过这种牡蛎苗,便想把小船摇过去看看。

“不行。现在的牡砺苗,小到用肉眼看不见!”

大概是为了补偿这个希望吧。张技师提出把培殖的扇贝,拿出给我们看看。张福绥说:“好!我们正要看看扇贝长得怎么样了!”他转身告诉我,“扇贝苗是前年十月放下海的,到现在快三年了。如果长得好,也正到了产卵的时候,我们要拿到试验室去繁殖。”

小船在海带的绳架上滑过去。张技师从海里扯起一个长圆形的绳网。这种绳网就吊在海带架的绳子上,他们叫它做养殖笼。把它从水里提起的时候,上面结集了不少野生贻贝,和一些黄色的泥沙。把它放在船板上,便听见里面贝壳撞击的响声。掂掂分量,听听响声,再看看上面的记号,张技师笑了。他从网笼里取出了七、八个扇贝,大的已经有肉包子那么大了。由于外面沾满了各种寄生物,扇贝的外壳变得黑乎乎的,并不好看。张福绥说:“不知到了产卵的时候没有?——可以打开来看看。”

我们同行的人拿起一个扇贝,想用手去打开它,却是紧紧的,怎么也打不开。我想,怕只有把它弄死,才能打开吧?我们在酒席上吃的一道名菜瑶柱海参中的瑶柱,就是这扇贝内壳上的肉柱。这种肉柱又粗又圆,紧紧地把贝壳扣合在一起,是很难打开的。我正在猜疑的时候,张技师从船板上拿起一根绳头,抽出一根麻丝,把它从扇贝下面的一个小洞里伸了进去。只稍微捅了两下,就好像是一把钥匙放了锁中;贝受到轻微的刺激,便自己把紧闭的贝壳打开了。张福绥伸过头来一看,笑着说:

“长得很大了,马上要产卵了!”

张技师便用麻丝把十几个扇贝一一打开,告诉我们,里面有一块很美丽的朱红色肉的,是雌的。如果里面只是乳白色,便是雄的。我这时已被他这用麻丝打开贝壳的办法惊呆了。这是实践的经验,也是从劳动中得来的知识。这时候,我猛然记起我看过的一部关于海豹的纪录片,其中有摄影师拍下海豹偷食贝壳的方法。只见海豹胸前抱了一块馒头大小的石头,在海水中游来游去。当它找到贝壳后,便用前爪把贝壳用力往石头上敲打。很快贝壳打烂了,海豹便嚼起鲜美的贝肉来。我笑着想:如果海豹知道用麻丝去捅扇贝的小洞,那它吃起贝肉来就更方便了。同行的人看见我笑,问我笑什么,我没有把我想的告诉她,只说:“生活真美——!”她深有所感地接着说:“是呀,你看他们的海洋研究工作,像不像一首诗?蓝天大海,小船在波浪上漂荡。从肉眼看不见的贝苗,经过三年的风风雨雨,海浪的冲击,贝苗生长成熟,又可以繁殖出千千万万,生产出成千上万斤的海鲜——!”

“如果实现了海洋牧场,从养殖海带到各种贝类,到各种鱼虾,又做到以海养海,多种经营,这岂不是一首更优美的诗?那时人民从海洋得到更多的享受,改善生活,就更幸福了。”

同行者打断我的话说:

“如果加上人的因素,把海洋研究工作者日夜辛勤的劳动,对未来的希望和梦想,以及在工作中遇到困难、阻力和破坏时产生的动摇和痛苦,再加上个人生活上的遭遇,和感情上的波折,那不就是一串一串的故事?——”

我默然未语。回到住所,我把从养殖场带回的一个雄扇贝,洗了又洗,擦了又擦。扇贝显出了大海和阳光赋予它的原有本色:鲜红鲜红的外壳。内壳却在玉白色的光彩中呈现出一层层五色霞光。我觉得它美极了。因为它是三年时间成长起来的希望。我这时的耳边,又响起了那天从海水养殖场回来的路上,张福绥同志一再叮嘱张技师的话:

“后天星期六,一定把扇贝养殖笼全部取出来,送到试验室产卵——你不要忘记!”

我觉得这几句话就是他们写在贝壳上的诗,一篇还没有写完的富有诗意的故事。他们那灼热希望的眼光,和充满向往的跳动的心,我似乎都感觉到了……

朋友!如果你来到海边,你也会希望能找到贝壳。请你相信:每一个贝壳都是一首诗,一个富有诗意的故事。……

一九八○年九月十二日于青岛海疗

[鉴赏]

作者柯蓝(1920~),湖南长沙人,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祖国的海岸》、散文集《起飞的孔雀》、《上海散记》等。柯蓝的散文,文思灵秀、词藻绮丽,爱美情深,诗意盎然。这篇《写在贝壳上的诗》是他文风发展到新时期的一篇佳作。它讴歌了自然美,赞扬了劳动,表达了对社会主义新生活的无比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文章起手可谓不凡,开篇就紧扣住题目,把读者引入一个充满诗意的境界。“我甚至觉得每一种不同的贝壳,都是一首诗,或者是一个充满诗意的故事。”这既富于哲理,又蕴含深情的话语,一下子就打动了读者的心弦,激起读者情感上的涟漪。接着,作者记叙了几个关于贝壳的典型事例,并依次进行了有详有略、有声有色、生动具体的叙述和描写,尽情抒发了对美丽贝壳的珍爱之情。透过作者在贝壳上的得与失以及个人生活经历中的忧与乐,真实而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变化和人们思想感情上的波澜。正是这种艺术而真实的描写,赋予文章深刻的社会意义,深深地引起了读者思想感情上的共鸣。在这些典型事例中,作者又以“在收藏南海贝壳二十年后的今年,我又在青岛拣起了一对红艳艳的贝壳”为重点,较为详细地介绍了海洋研究所张福绥、张技师等开发海水养殖场的事迹,赞誉“他们才是真正征服海洋的力量,”称道他们的海洋研究工作就是一首诗,“是一串一串的故事。”这实际上又是对人们辛勤劳动及优异成果的赞美与讴歌,寄托了作者对社会主义新生活的热爱,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此篇散文篇幅虽不长,容量却很可观。从时间上说,文章写了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前后长达三十年之久;从空间上说,文章由上海写到东海、南海,又从南海写到上海和青岛,南北相距有千里之遥。在这样久远的时空环境中,作者除了精心选取几件最能表情达意的典型事例,做为文章的基本内容和抒发感情的对象外,还在组织材料,结构文章方面做了精巧的安排。文章从篇首至篇末,有八处写到诗和故事。这些反复出现的语句,不仅强调了作者对贝壳的一往深情,而且把文章的全部内容极为巧妙地编织在一起,造成一种前后贯通、首尾呼应的艺术效果,给人一种精密严谨、天衣无缝的感觉。这不能不说是得力于作者对文章材料和篇章结构的精巧设计与安排。

总之,文章诗意漾然,又不失真实自然,它犹如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让读者感到清新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