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乞丐听了佛陀的开导,欢天喜地回去了。满座的弟子闻到衣服所散发的酸臭汗味,一个个反胃作呕,无法下咽,佛陀于是叫目犍连将老乞丐的衣服拿到江边去清洗。目犍连把衣服丢入清澈的江水之中,突然波涛汹涌,溅起千丈高的雪花,气势滂湃,衣服如一叶扁舟在浪中载浮载沉。目犍连一惊,立即以神足通运来须弥山,发挥精卫填海的精神,希望能够镇住惊涛骇浪。但是当目犍连尊者把须弥山投掷在江海中,不仅无法平息滔滔浩渺的波澜,须弥山犹如一粒石头在水里翻腾。目犍连赶忙跑回精舍,向佛陀请教解决之方。正在用斋的佛陀随手挑起一粒米饭,交给了目犍连,轻描淡写地说:“你把这粒米饭丢在水中,看看有什么效果?”
目犍连一脸的疑惑凝视着佛陀,却又不便质问,只好依教奉行把米粒丢在涌动如沸汤的江水中。剎时间,如万丈高楼的江涛突然静如止水,仿佛一面明镜,光鉴映影。目犍连目覩如此不可思议的景象,百思不得其解,撩起干净的衣服,踱回精舍,双手合十向佛陀请示道:“为什么老乞丐夫妇的衣服丢在水中,波浪会如此的汹涌?为什么须弥山无法镇住大浪,而一粒米反而能使滚滚浪潮平静无波呢?”
最后佛陀解释说:“目犍连!你不要惊讶狐疑。这件衣服外表虽然破旧污秽,却是老夫妻全生命的布施。他们今天供养了这件唯一可以遮寒蔽体的衣服,明日可能面临饿死冻死的生命危险,可是他们仍然欢喜诚心地捐献出来。如此的布施是最清净的无相布施,功德大于须弥山,因此四海龙王要乘风破浪前来随喜赞叹,这就是为什么须弥山压不住波涛的原因。一粒小小的米,是集合宇宙的因缘所成,种子为因,加上水分、阳光、空气、土壤、肥料、人为灌溉等助缘,才能长成累累的果实。因缘法是宇宙颠扑不破的真理,面对因缘所生法的真理,龙王深知要谦卑礼敬,这就是一粒米所以能使波澜壮阔的大海平静如古井的道理。弟子们,你们要明白因缘的真谛啊!”
醍醐灌顶
佛说,一个人的心量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从佛法来看,世间上大的不一定大,小的也不一定小,有时看起来小的却远胜于大的。一个人如果能怀一颗虔诚之心看事做事,必定会获得虔诚的福报。
§§§第10节生命就是要超越一切世俗观念
神会禅师前去拜见六祖,六祖问他:“你是从哪里来?”
神会答道:“没从哪里来。”
六祖问:“为什么不回去?”
神会答:“既然没有来,谈什么回去?”
六祖又问:“你把生命带来了吗?”
神会答:“带来了。”
六祖接着问:“既有生命,应该知道自己生命中的真相了吧?”
神会答:“只有肉身来来去去,没有灵魂往往返返!”
六祖拾起禅杖,打了他一下。
神会毫不躲避,只是高声问:“和尚坐禅时,是见还是不见?”
六祖又杖打了三下,才说:“我打你,是痛还是不痛?”
神会答:“感觉痛,又不痛。”
“痛或不痛,有什么意义?”
神会答:“只有俗人才会因为痛而有怨恨之心,木头和石头是不会感觉到痛的。”
“这就是了!生命是要超越一切世俗观念,舍弃一切尘想与贪欲的。见与不见,又有什么关系?痛与不痛,又能怎样?无法摆脱躯壳的束缚,还谈什么生命的本源?”
六祖又说:“问路的人是因为不知道去路,如果知道,还用问吗?你生命的本源只有你自己能够看到,因为你迷失了,所以你才来问我有没有看见你的生命。生命需要自己把握,何必问我见或不见?”
神会默默礼拜合十。
醍醐灌顶
我们一直不停地追问生命的意义,不停地思索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往往始终想不出答案。其实,生命用概念来定义,它是一种精神的本源,肉体只是它的外在表现。如果我们能超越一切世俗观念,舍弃所有尘想与贪念,也许就找到了生命意义的所在。
§§§第11节不是撑着不死,而是好好活着
炎热的夏天,知了不知疲惫的在树上叫着:“知了,知了……”天太热了,寺院里的花全都被晒萎了。
“哎呀,还不快浇点水!看那些花全都快要晒死了!”小和尚着急地喊着,接着就去提了一桶水来。
“慢着!”老和尚说,“现在正是中午的时候,太阳正大,这时浇水,一冷一热的,非把花浇死不可,等晚一点再浇。”
傍晚的时候,那盆花已经成了“霉干菜”的样子。
“不早浇……”小和尚不高兴的咕咕哝哝着:“一定已经死透了,怎么浇也活不了了。”
“少啰嗦!让你浇你就浇!快点!”老和尚指示说。
水浇下去,没多久,已经垂下去的花,居然全站了起来,而且生意盎然。
“天哪!”小和尚喊,“它们可真厉害,憋在那儿,撑着不死。”
“胡说!”老和尚纠正,“不是撑着不死,是好好活着。”
“这有什么不同呢?”小和尚低着头。
“当然不同。”老和尚认真地说。
老和尚拍拍小和尚:“我问你,我今年八十多了,我是撑着不死,还是好好活着?”
到了晚上的时候,老和尚把小和尚叫到面前问:“怎么样?想通了吗?”
“想不通。”小和尚还是低着头。
老和尚敲了小和尚一下:“笨哪!一天到晚怕死的人,是撑着不死;每天都向前看的人,是好好活着。得一天寿命,就要好好过一天。那些活着的时候天天为了怕死而拜佛烧香,希望死后能成佛的人,是绝对成不了佛的。”
老和尚笑笑又说:“如果他今生能好好过,却都没好好过,老天何必给他死后更好的日子呢?”
醍醐灌顶
人生苦短,生命易逝。我们今天能健康、自在、安乐地活着,就没有理由不去珍重生命,热爱生活。好好地活着,过好生命中的每一天,这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
§§§第12节人生的长度就在一呼一吸之间
佛陀问:“弟子们!你们每天忙忙碌碌托钵乞食,究竟是为了什么呢?”
“佛陀!我们是为了滋养身体,以便借着色身来求得生命的清净解脱啊!”弟子们双手合十恭恭敬敬地回答。
“你们知道肉体的生命究竟有多长久呢?”佛陀环视着座中一千二百五十位弟子。
“佛陀!有情众生的生命平均有数十寒暑。”一个弟子自信地回答。
“你并不了解生命的真相。”佛陀圆满的脸庞有一丝的失望。
“佛陀!我们人类的生命就像花草,春天萌芽发枝,灿烂似锦,冬天枯萎凋零,归为尘土。”一个弟子一脸肃穆的神情说。
“你能够认识生命的短暂迅速,但是对佛法也仅止于表皮的了解。”佛陀慈祥地启发弟子。
“佛陀!我觉得我们的生命就像蜉蝣一样,早晨才出生,晚上就死亡了,充其量只不过一昼夜罢了!”一个弟子语气无限悲怆地说。
“喔!你对生命朝生暮死的现象能够观察入微,可以说对佛法已有进入肌肉的认识。”
“佛陀!其实我们的生命就像朝露那么虚幻,阳光一照射,它便瞬间消逝。”一个年轻的弟子当仁不让地回答,清亮的声音响彻讲堂。
“生命譬如朝露,比喻得好,你对佛法已有入骨的体会了。”佛陀的脸上漾着笑意。
宽大的讲堂里,弟子们正在热烈地讨论生命的虚虚实实、苦苦乐乐,座中突然有一个弟子站立起来,偏袒右肩,毕恭毕敬合掌,语惊四座地说:“佛陀!依弟子看来,人命就在一呼一吸之间。”
语音一出,群情哗然,大家惊愣地看着佛陀。
“弟子们!人命就如呼吸之间那么刹那无常,能够如此认识的人,才是真正体证生命精髓的人。你们切莫懈怠放逸,应该掌握生命的每一个当下,勤奋精进!”佛陀睿智的法音流入每个弟子的心田。
醍醐灌顶
没有什么事物是可以长久存在的,露水只有一瞬,浮游只有一昼夜,花草也只有一季,而凡人也只有不到百年的光阴。人生的长度只在一呼一吸之间,切不要懈怠生命,应积极地活在当下,在有生之年多做些有意义的事。
§§§第13节把个体抛进神性生命的海洋中去
一群信徒邀请一位禅师到家中讲禅。
禅师言道:“修行的过程就像把筛子装满水一样。你们必须在凡尘俗事的强大冲击下力求心灵的自由。心中常怀敬畏,此乃真正的禅修之道。其目的是把人的神性生命渗透于万物万事之中。在修习时如此,在日常生活中也该时时刻刻有此觉悟。”
言毕,禅师施礼离开了。
众人默然。少顷,一名信徒愤愤然道:“他还不如说咱们永远也做不到呢!修行就像往筛子里装水?把筛子装满水,这是不可能的!他的意思是我们的修行是一场徒劳。也许真是这样,我们听布道,做祈祷,读圣书,行善事,有时候感到自己的境界好像因此提升了,可是没多久,一切又会倒退回去,反反复复之后,我们其实还是老样子。”
信徒们冥思苦想,纷纷猜测禅师话中的深意,却得不出任何满意的解释。有人认为禅师是在暗示他们这样的凡人只能求得暂时的境界提升;还有人认为他可能是在引经据典,但查遍了经典却一无所获……
后来,众人渐渐放下了这件事,只有一个妇人除外。她决意去拜见禅师,求得答案。
禅师给了她一个筛子和一只水杯。他们一起来到海边,站在岩石上,脚下波涛汹涌。
“请你把筛子装满水。”禅师说。
妇人弯下腰,一手拿筛子,一手用杯子舀水倒进去。自然,水从筛底流走了。
“这和修行是一样的道理,”禅师说,“一个人站在自我的岩石上,试图舀取神的启示,使神性生命充满自我,这无异于要把筛子装满水啊!”
“那您是怎么做到的呢?”妇人问。
禅师接过她手中的筛子,远远地抛向大海,筛子漂浮片刻便沉了下去。
“现在它装满水了,而且永远是满的。”禅师说,“这就是把筛子装满水地方法:不是把一小杯一小杯地神性生命注入个体,而是把个体抛进神性生命的海洋中去。”
醍醐灌顶
对于修行而言,只有把个体抛进神性生命的海洋中去,才能悟出真道。对于做人做事而言也是如此。一个人无论多么聪明,多么有才华,他的知识和本领也是非常有限的;一个人无论经验多么丰富,在错综复杂的客观事物面前,对问题的认识和处理也难免会有失误。因此,我们应该持有谦虚的态度,积极地向别人学习,把自己融入无限的知识海洋中去,融入到自己所做的事情中去,这样才能丰盈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