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2020,期盼中国
1334300000009

第9章 :过半的大时代(下) (4)

商品的价格过高,民众的收入却不见增加,而民众的购买欲望却始终存在着,只要民众的购买力不提升,过剩的商品就始终没办法消耗,重新疏通经济内循环的工作就始终无法完成。

这样看来,并非是民众拒绝消费,而是民众的购买力始终无法承担消费,就此而言,媒体企图通过鼓动消费来拉动经济内循环的主张,无疑是走错了路。

假如拉动内需的含义是将民众手中的财富吸引出来的话,那么最好的办法是通货膨胀,而非鼓励消费,用一次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其效果要远大于单纯的市场手段。

因此,站在经济学的角度来说,所谓的“鼓励消费”,重点并不在于鼓励老百姓寅吃卯粮,将银行的钱取出来花掉,把腰包里的钱掏干净,而是建立一个让民众敢于主动消费的体系。

在收入不增加的情况下,只要商品服务的价格下降,民众的购买力同样会提高,而这一点正符合价格决定需求的经济学理论。

从这个意义上说,所谓的拉动内需,所谓的鼓励消费,其重点在于建立一个有利于提高民众消费水平的体系,在于由政府出手,鼓励市场自由竞争,鼓励商家价值创新,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进而提高民众的消费能力,并非是挖空心思地改变消费者行为,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大而无当的消费机会。

那么,一定有人会提问:这种提升购买力的方式,岂不是以降价打折的代价换来的,那么人的欲望却是无穷的,是永远也无法满足的,价格降了,民众却希望再低一些,由此对企业造成的损害,又该由谁来承担呢?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必须从消费性经济的思路中跳脱出来,进入到一轮全新的思辨当中。

3.3:民富论

想要让经济的内循环永远保持一个良好的状态,除了实现“国民皆富”,再无其他路径可选。

看起来,良好的经济内循环与国民皆富说的是一回事,实际上,相对于前者来说,后者才是具体的方向。

无论加大出口,还是拉动内需,其终极目标永远也无法脱出共同富裕的范畴,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有怎样的花哨名词,指的永远都是政府收入与民间收入的全面增加。

在任何一个时代,共同富裕都是经济管理者所追求的美好愿景,然而10年以来,在针对这一问题的解决上,却出现了两种完全不同的途径,之所以为了同一目标却产生了分歧,是因为在经济模式转变的过程中,新旧模式对于经济活动意义完全不同。

在坚持财富分配模式的学者们看来,之所以无法实现经济体内部的良性循环,是因为社会总资产量极其有限,而有限的资源又被民众分散掌握,因而总是无法实现集中投资,总是无法有效地将资源转化为利润,无法实现财富再增值。

因此,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把民间资本有效地吸引到金融市场、大型工业项目、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中来,用不断的投资来刺激经济的增长。

而坚持生产—消费模式的学者却持有相反的观点,在他们看来,国民经济构成了国家经济的基础,之所以不能实现”国民皆富”的目标,乃是因为国民经济的发达程度不够,民生项目的投资不够多,在国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任何阻碍国民经济发展的政策与措施,都会影响共同富裕的终极目标。

这两种背道而驰的经济学观点,其终极目标并无不同,也没有绝对的正确与错误,只是因为受到中国独特的经济状况所限制,才引发了孰优孰劣的争论。

在过去的10年中,民间掌握的资产性财富,只占到了总量的四分之一,而这就意味着GDP增长带来的好处,是普通民众绝难享受得到的。

就任何一个家庭而言,其收入的组成基本上是一成不变的,一方面是每个月的劳动收入和工资收入,另一方面则是资产性财富升值的收入;然而当我们掌握的资产性财富过少的时候,这条收入的渠道就基本上被堵死了。

于是矛盾就此出现,如果我们把钱花在教育和医疗上,让上学与看病的费用降低下来,无疑意味着普通民众收入的增加,然而这样的投资回报却是缓慢而隐性的,但如果把钱花在机场、铁路等基础设施、钢厂船厂等大型工业上,效果无疑是明显而迅速的,其对经济增长的刺激作用也更明显。

正因为如此,才有无数主流经济学家不断呼吁,要求经济转型,要求不断投资大型项目,其利益的着眼点立足于眼前,却忽略了千秋万代的民生问题,其带给经济的损害与刺激同样令人触目惊心。

除此之外,在民众收入迟迟不能提高的问题上,掌握了大量财富的国企同样未能尽责。

举个例子来说,在过去的10年间,我们的国有企业每年都要丢失数百万个就业岗位,而就业恰恰是影响民众收入的最主要因素,比起对国有企业的投资,其所能创造的就业机会,实在是少的不成比例,反过来看,尽管我们对民营企业的投入寥寥可数,民营经济却仍然默默地提供着大量的就业机会。

在这样的对比面前,民众的收入因何迟迟不得增加,其原因也就不言自明了。

因此,解决经济内循环不良的关键,莫过于让民众先富裕起来,全面回归从生产到消费的旧有经济模式,由国家强制向民众提供一份赖以生存的工作或产业,当所有人的收入提高的时候,也就意味着解决了民生问题,

这个方案是无可辩驳的,但是,这种方案却是要以经济增长放缓为代价,因此,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寻找更有力、更长久的经济增长引擎,就成为了历史的必然。

3.4:增长引擎在何处

我们又一次站在了风头浪尖,只不过这一次来得更猛烈一些。

在过去的10年中,我们的经济快速发展依靠的是出口、投资、地产以及生产力提高,凭借着多方面的拉动,经济甚至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一跃而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充当了全球经济增长引擎的作用,凭借着这一点,世界的目光自然聚焦在中国。

然而,当我们对这种高速度的发展进行考量的时候,就可以发现其增长的基础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牢不可摧,而在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中,就更加显得摇摇欲坠了。

拉动我们经济高增长的因素无外乎两条,第一条就是加入WTO后的刺激作用。

当”中国制造”的神话响彻全球的时候,就意味着我们正在充当”世界加工厂”的角色,只要我们的商品还能源源不断地流向全球市场,就足以保持大幅度的贸易顺差增长。

第二条因素说起来颇为耐人寻味,严格地说,它并不单纯是以生产来创造财富的方式,而是一种对已有财富的再分配,即以资本炒作的形式来实现财富再增值。

这条因素就是在过去10年中甚嚣尘上的房地产浪潮。

房地产业的发展,从根本上讲来自于城市化建设的需要,在最近几年中,我们频繁地谈到城市化的问题,许多人甚至还没有弄清楚城市化的原因所在,便已经加入了这场讨论之中。

所谓的城市化,包含着两个方面的过程,既有变农村人口为城市人口、变农村地域为城市地域的过程,也有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等城市文明在农村地域的扩散过程。前者代表了数量,后者代表了质量。

一个很明显的问题是,尽管随着农民工大量进城,城市人口以几何数级的速度激增,但在生活质量的提高上,这种变化并不明显。

我们的房地产市场每天都在发展,我们的楼越盖越多,价格也越来越高,然而这种不断增长的价格,却是绝大多数城市居民所无法承受了,不要说那些进城打工的农民工,即使是生于斯长于斯的城市居民,也不具备如此大的消费能力。

于是,问题就此而生。

当经济危机席卷全球时,人人捂紧腰包,就意味着我们的出口商品不再好卖;而本来就难以为继的楼盘销售,顿时变得更加困难。这就意味着先前的两大超级因素不复存在,因此,在新的经济增长点被找到之前,无论是实现”国民皆富”的终极目标,还是解决经济内循环不良的状况,都很难有大作为。

正因为如此,关于新的经济增长点究竟在何处的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叵测的伪命题。

我们的经济一直在保持增长,然而那指的是GDP的增长,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国民皆富,正如我们前面所言,当民众手中的资本性财富过少的时候,无论GDP增长多少,都和民生挂不上太多关系。

所谓的GDP增长“保七争八”,其实并不是困难的事情,只要我们把钱花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多建几条铁路,多建几座机场,就足以保证增长的稳定。但是,这样的投资却是对民生毫无裨益的,普通民众绝不会因为这些投资多赚到一分钱,而重复建设对资源造成的浪费却在所难免。

反过来,假如我们换一个思路来看待问题,就意味着一个财富时代的来临。

可以说,我们的金融体系并不发达,实际上处于传导链的末端,在这样的情势下,对于中国来说,保证充分就业才是经济稳定,社会安定的关键,至于GDP究竟会增加几个百分点,反而并不重要。

从大的方面来看,经济危机只是经济周期中的一个常态,在2020年之前,势必要走出这样的低谷,新一轮的全球经济复苏乃至增长,必然要以各国的国民经济为动力,比起短视的拔苗助长行为,唯有立足于长远,才能走得更远,而非更快。

假如不能未雨绸缪,那么亡羊补牢总还是必须的,假如我们把前面的事情做好,那么后面的也就自然水到渠成了。

从这个意义上说,想要实现经济增长的目标,最稳妥也最应当做的工作不是挖空心思地去找到经济的”兴奋剂”,唯有让民众富裕起来,让所有人都得到温饱、有医疗服务、保证子女教育,让所有人都有获得有可靠收入的就业岗位,才是我们亟需修正之处。

3.5:未来的零负增长时代

我们的民族具备一种独特的思维惯性,这指的是当我们习惯于某一种固定的状态后,便很难适应新形势下的新情况。

比如说,我们已经习惯于GDP保持每年8%以上的增长,而当这个增长势头减弱的时候,我们就陷入了恐慌中,那么,假如有一天我们的GDP增长滑落到3%甚至更低呢?

可以预见的是,这样的日子迟早会出现。

事实上,在未来十年中我们的变革,一定会发生在经济模式方面,当我们立足于长远,不再单纯依靠大规模投资来创造GDP增长的时候,也正是我们的GDP增长放缓的日子。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的经济赶上美日等国是必然之势,也必然会出现经济高度发达之后的增长停滞现象,这就意味着未来中国必然会出现零增长、甚至负增长的现象,这样的阶段可能会持续几年,十几年,甚至于几十年。

当那一天到来的时候,我们如何还能够保证生存,保证继续积累财富,保证不断地成长,保证不悲观、不绝望,实在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4)大时代规律:伦理颠覆,促使人际关系支离破碎

在现代的商业社会中,正是人性的贪婪,才成为了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而我们对于金钱的渴望,更是构成了这个社会前进的助推燃料。

当这种贪婪被冠以进取心、事业心的名义登堂入室的时候,我们的伦理观念就因此而遭到动摇,直至最后的颠覆。

主题介绍:灰色的商业时代——公民不服从——新伦理,新信仰——夺食的群狼

4.1:灰色的商业时代

我们正处于一个灰色的商业时代。

所谓的灰色,并非指经济的萧条,也绝非物质生活的倒退,过去的10年没有出现这些负面现象,未来10年也绝不会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