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来访者将心理咨询神化,似乎咨询者无所不会、无所不能,就像一个“开锁匠”,什么样的心结都能一下打开,所以常常来诊一两次,没有达到所希求的“豁然开朗”的心境,就大失所望,再也不来了。实际上,心理咨询是一个连续的、艰难的改变过程。心理问题常与来访者的个性及生活经历有关,就像一座冰山,积封已久,没有强烈的求助、改变的动机,没有恒久的决心与之抗衡,是难以冰消雪融的。所以,来访者需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
心理医生≠救世主
一些来访者把心理医生当作“救世主”,将自己的所有心理包袱丢给医生,以为医生应该有能耐把它们一一解开,而自己无须思考、无须努力、无须承担责任。多年来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就是,病人看病,医生诊断、开药、治疗,一切由医生说了算,要求病人绝对服从、配合。因此,来访者自然而然地把这种旧的医学模式带进心理咨询。然而,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是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产物。心理医生只能起到分析、引导、启发、支持、促进来访者改变或解决心理问题的作用,他们无权把自己的价值观和愿望强加给来访者,更不能替来访者去改变或做决定。来访者需认识到,“救世主”只有一个,那就是自己。只有改变自己、战胜自己,最终才能超越自我,达到理想目标。倘若把自己完全交给医生,消极被动,推卸责任,只会一事无成。
心理咨询≠思想工作
来访者中还有另一种极端的认识,就是认为心理咨询没多大用处,无非是讲些道理,因而忽视或未意识到心理问题是需要治疗的。一女孩因强迫观念痛苦异常前来就诊,家人反对并干涉:“你就是死钻牛角尖,想开点就会好的。”也不让患者服药。患者得不到家人的理解支持,内心很绝望,从而影响到治疗的连续性和效果。心理咨询作为医学中的一门学科,有着严谨的理论基础和诊疗程序,它与思想工作是有本质区别的。思想工作的目的是说服对方服从、遵循社会规范、道德标准及集体意志,而心理咨询则是运用专门的理论和技巧寻找心理障碍的症结,予以诊断治疗。心理医生持客观、中立的态度,而不是对来访者进行批评教育。另外,某些心理障碍同时具有神经生化改变的基础,需要结合药物治疗,这更是思想工作所不能取代的。
(第9节)治疗前的准备工作
听其自然,是最佳的也是最难达到的理想治疗状态。
首先,必须为心理治疗留下固定的时间。这对于成功的心理治疗非常重要。因为,在一定时间内,施加恒定的治疗和心理影响本身,就是心理治疗奏效的基本因素。时间保证不了,治疗就无从谈起。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或者治疗时间总是改来改去的治疗是不会奏效的。这是一种对于治疗和改变的阻抗。通常心理治疗的频度在每周1~5小时,个别甚至可以达到10小时。总的疗程,根据疗法不同,时间长短不一。行为疗法可以是几个月,精神分析疗法需要几百小时,甚至几年,个别严重的,可能需要终生咨询。所以,决定治疗前,必须做好时间安排。
第二个必要准备,就是做好经济上的准备。心理治疗费通常是比较昂贵的,大约在30~100元/小时,平均每月的治疗费用,要在200~600元左右。而且,大部分治疗都难以在短时间内奏效,所以心理治疗的总费用大约在5000~20000万元左右。在进行治疗前,必须对此有充分准备,量力而行。
第三个准备、也是最重要的准备,就是必须准备好承受治疗和改变过程中的痛苦。无论是行为疗法或者是森田疗法,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都必须承受一些焦虑和痛苦,都必须面对、接受、承受自己的内心冲突,这是无论任何心理疗法都无法避免的。它相当于外科手术中不可避免的疼痛和失血。这些痛苦在治疗的一定阶段,甚至会超过心理病本身给患者造成的痛苦。可以说,“小痛小悟、大痛大悟、无痛不悟”,没有痛苦的心理治疗,只能算作止痛针和麻醉剂,真正的治疗并没有进行。伴随痛苦和改变的心理治疗,才是真正的心理治疗。没有勇气承受治疗痛苦的患者,是无法从真正的心理治疗中获益的。
在上述的准备比较充分之后,就可以让医生进行治疗了。治疗中的配合包括多方面,最重要的,就是在治疗中尽可能做到真实,真实地表达和表现自己。其实,通常医生对患者几乎没有过多的要求,只要能按时与医生接触,一切就都可以听其自然了。听其自然,是最佳的也是最难达到的理想治疗状态。
(第10节)怎样选择心理治疗师
选择合适的心理治疗师当然是有一定的标准的,但最重要的还是那句老话:最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可以根据以下三点,选择心理治疗师。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医生健康的人格。健康的人格对患者的影响,是心理治疗能够奏效的根本原因。人格是难以客观评价的,主要凭主观体验。这种体验,就是在与医生有了初步接触之后,产生了信任和喜欢的感觉。即使这个心理治疗师的人格是基本健康的,也不见得适合所有患者。因为研究表明,一个心理治疗师并非能够适合所有类型的患者。只有医生与患者的人格比较匹配的,才能产生比较理想的治疗效果。因而,那些在初次见面,容易使患者产生好感的医生,可能对这个特定的患者更有帮助。
第二点,就是医生的理论水平。这可以从其所受的教育、所获得的学位、所受的训练以及咨询过程中对于心理问题的解释,得到间接的了解。
第三点,就是治疗技术。治疗技术包括倾听技术、解析技术、修通技术等。对于技术水平的了解,可以通过治疗师工作经历的长短、治疗过程中对于节奏的把握、关键点的切入能力、核心情结的深入透彻理解力,来逐渐进行。
此外,还可以从学术界或心理治疗的同行那里,了解治疗师的背景和能力作为选择心理治疗师的参考。
总的说来,那些看起来和蔼可亲、善解人意、令人信任和喜欢,有医学或心理学背景、学历较高、接受过专业训练,有长期丰富的心理治疗经验,阅历比较丰富,年龄在30岁,最好在中年以上、得到专业心理治疗协会或社会认可的心理治疗师,可能是比较适合的心理治疗师。
最终是否适合,还是要靠患者自己在心理治疗过程中去实际感受。当你考虑了上述的一些参考条件后,可能会使你的选择效率更高。
(第11节)坦然面对心理测试
其实,心理测试与体检有类似的作用。人们对检查身体并不会大惊小怪,也会很配合;但因大多数人不了解心理测试的意义和方式,往往有一种神秘感,因此也存在不同程度的戒备心理。
一般来说,心理测试常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人格测试:可对一个人人格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2.心理健康状况测试:反映被试者近期的心态,有无心理疾病症状。
3.气质测试:了解神经系统类型、遗传特征和对外界反应的特点。
4.成人智力测试:反映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5.人际关系测试:了解被试人的人际交往能力等。
6.其他测试:根据情况需要,设置特定情景,测一些特定的问题。如:焦虑抑郁量表,主题统觉测验等等。
要提醒你的是,参加心理测试应注意下列事项:
1.实事求是,不要有任何顾虑。
2.对心理测试中答案的选择不要做任何是非判断,而应该反映自身真实面貌。
3.心理测试问卷中,有部分“测谎题”,以保证测试的有效、真实。某些人过于掩饰自己,测谎分数过高。
4.不必反复琢磨,不要随便修改你的答案。凭第一印象,尽快选择答案,以自己的理解做答。
5.每个题都要做出选择,不可回避不答。
6.必须独立答题,以保证不受他人暗示。
7.心理测试结果应是保密的,由心理学专业人员做出解释和评估。
(第12节)决定心理障碍预后的因素
心理病人在心理诊所中常问的问题就是:“我的病能不能好?我的病治起来难不难?”通常心理医生很难马上回答这此问题,因为决定心理病预后的因素很多。
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病人的治疗动力。治疗动力越足、决心和恒心越大,治愈的可能性越大。
第二个决定因素是病人与心理病症状的和谐性。病人越适应症状、对症状的排斥性越小,治愈的难度就越大。因为这类病人的治疗需要两步,第一步,是增大病人与症状之间的不和谐,然后,才能进入对心理病的真正治疗。
第三个决定因素,是心理病的严重程度。通常情况下,精神分裂症对心理治疗的反应极差,可以说基本不适于心理治疗,顶多可以进行一些支持性的心理治疗。在适于心理治疗的患者中,边缘型心理障碍最难治疗,即使病人非常配合,疗程也要在3~5年以上。相对来讲,神经症的治疗要容易一些,但通常也要300小时以上的心理治疗。
第四个决定因素,是发病的病程和年龄。初发者、年龄小者疗效好,发病在一年内、处于青春期是最佳治疗时机,病程在三年以上,年龄超过45岁的心理病患者,治疗难度明显增大。
第五个决定因素,是患者是否具有“心理学头脑”。换句话说,患者是否有一定的领悟力。缺乏必要的领悟能力,心理治疗将难以进行,心理病也难以治愈。
第六个决定因素,是患者的依赖性。依赖性越强、越难治愈。当你充分考虑了以上所说的六个因素之后,你就可以回答“我的心理病能不能好?我的心理病治起来难不难?”这样的疑问了。
(第13节)心理病为什么难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