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永远差一块钱
13350500000010

第10章 一块钱的乘数原理(1)

乘数原理又称倍数原理,指由于连锁反应,某一变量的变化引起另一相关变量成倍变化的经济理论。

什么是乘数原理

乘数原理是一种传统的经济周期理论。这种理论认为,经济波动的根源在于经济自身,因而是内生的,具体说是,投资的变动会引起收入或消费若干倍的变动(乘数作用业,而收入或消费的变动又会引起投资若干倍的变动(加速数作用),正是乘数和加速数的交互作用,造成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因此,这种理论称为乘数原加速数模型。举个例说,假定经济起初由于某种原因使自发支出(投资,或政府购买,或出口)增加10亿美元,如果乘数是2,则国民收入增加20亿美元。产量或销售额增加了,厂商会增加设备或建造新厂房,即要增加投资。如果增加1单位产品生产需增加1单位资本品,则投资与产量增量之间这一比率就称为加速数,现在加速数就是1。于是,国民收入增加20亿美元,就会使投资增加20亿美元。投资增加20亿美元,又会使产出或收入增加40亿美元。产出的增加又会使投资再增加,并进一步使收入或产量再增加。当然,经济并不会无限扩张下去,因为终究会遇到约束因素。例如,一些生产要素的短缺就会使经济的扩张受到限制。一旦经济停止扩张,或增长速度放慢,投资就会下降,经济开始走向衰退,从而出现周期性波动。

沃伦·巴菲特——一块钱创业

沃伦·巴菲特在2011年全球富豪排行榜上名列第三,他之所以能拥有500亿美元资产,而且连年保持增长态势,主要是因为他拥有超人的创业智慧。

沃伦·巴菲特很小的时候就有创业头脑,他五岁摆地摊卖口香糖,七岁到高尔夫球场捡高尔夫球再转手卖掉,上中学时就开始和人合伙做生意。

到宾夕法尼亚大学读书以后,沃伦·巴菲特非常不满教授给他们讲授空洞的理论。

一次,教授讲到创业投资问题,说投入和产出成正比,没有足够的投入,就没有足够的产出。教授举例说:“如果你想创业,我给你一块钱贷款和一万元贷款,其结果是大不相同的,一块钱你什么也做不了,而一万元会让你有充足的创业空间。”教授说完,沃伦·巴菲特就站了起来:“教授先生,您的说法是不正确的,一块钱也可以投资,它创造的价值不一定比一万元创造的价值少。”

教授非常恼火,他觉得沃伦·巴菲特在跟他捣乱,于是当场拿出一块钱,说:

“我给你一块钱,如果你能用这一块钱创造出一万元的价值,我给你担保,让银行给你无息贷款一亿元!”沃伦·巴菲特郑重其事地拿起那一块钱:“那就一言为定!”

同学们认为沃伦·巴菲特只是说说而已,没想到他真的用那一块钱去投资了。他通过亲戚关系找到了一位投资人,并说服他买下了郊外一个坑塘,建成了垂钓园。沃伦·巴菲特和投资人谈的条件是,坑塘里的鱼归投资人所有,坑塘里的水归他所有,他交给投资人一块钱作为预付款,如果将来产生收益,他再向投资人上交收益的10%。投资人笑了,说:“坑塘里的水能做什么?你要用就随便取吧,我不要你的钱,只要你不把水抽干就行。”沃伦·巴菲特不同意,坚持要投资人收下一块钱,还正正规规地签了协议。

垂钓园开张营业了,许多人都到那里去钓鱼,因为那里有一种其他地方没有的“生鱼,肉质非常鲜美。开始的时候,垂钓者钓完鱼就顺便盛些水塘里的水,把鱼拿回家。后来,沃伦·巴菲特在塘边立了块牌子:“塘水收费,每升一块钱。”开始人们宁愿从别处取水也不买塘里的水,可是后来,人们纷纷买起了塘里的水。就这样,每有一位垂钓者进园,巴菲特就卖掉两升水。几个月的时间,巴菲特就盈利了1万元。那位投资人觉得很奇怪,塘里的水怎么能卖钱?

巴菲特告诉投资人,他在说服投资人买下那个坑塘之前,就已经做了实验,那个塘里的那种“生鱼只能在那个塘里生存,离开那个塘就会死去,而且味道也不再鲜美。正因如此,他才投资买下塘里的水。投资人立刻对巴菲特刮目相看,说他是个商业奇才。

一年之后,沃伦·巴菲特找到教授,还了那一块钱,并说了自己用一块钱创业投资的经过。教授目瞪口呆,当场给银行家朋友打电话,给沃伦·巴菲特申请1亿元无息贷款。沃伦·巴菲特摆摆手:“我现在不需要那笔钱,我现在想做的是到别的学校去学我想要学到的东西。”沃伦·巴菲特后来考入了哥伦比亚大学,拜在著名投资学理论学家本杰明·格雷厄姆门下。

沃伦·巴菲特一块钱创业的故事告诉我们,创业能否成功,不取决于创业资本的多少,而取决于创业智慧和对市场的洞察力。如果你有足够的智慧,能够有效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抓住未被别人发现的商机,即使投入的很少,也能获得最大的收益。一块钱投资只是形式,真正创造价值的是无穷的智慧。

一块钱能干什么?赚取0.44元利润

程刚下岗后一直在寻找合适的项目,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听说了“一次性饮茶杯”。他通过调查发现,目前使用的一次性纸杯缺少杯盖,茶叶很难泡开,茶杯上漂浮的茶叶极不美观,有的纸杯质量不好的话,还容易渗水。饮茶者在饮用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满嘴茶叶末的麻烦和尴尬。由于储藏不便,一些单位和家庭仅存放一两种茶叶,远远满足不了客人的不同口感和品位需求。

通过互联网的查询,程刚发现,纸杯的质量很差,有的开水一倒进去,底部的薄膜纸层就被冲坏了,茶叶还是冒了出来。有的底部薄膜很厚,可是茶叶没有被泡开,喝起来没有茶味,或者茶叶味很淡。程刚思前想后决定和几十个加工厂家联系,先索取他们的样品,然后把感觉好一些的筛选出来。两个月后,他经过上门洽谈、观察、仔细对比,选定一家作为加工点加工了一批。

一个月下来,程刚推销得并不顺利。在政府部门,人人手里都有一只自己的茶杯,对于这种纸茶杯根本不屑一顾,认为这么便宜的杯子里能有什么好茶叶,和他们手里半杯都是茶叶的杯子比起来还不如喝白开水。在饭店,大多数老板对待客人还是不舍得多付出一些,认为他们那淡淡一壶茶就能应付满桌子的客人。接着他又跑了一些私人公司,可是大多数也认为没有必要,招待客户只要一杯矿泉水而已,还说人家是来谈生意的,并不是来品茶的,倒杯水只是礼貌客气一下。

程刚的一个搞市场的朋友分析说,纸茶杯是在一次性杯子上的深加工,但它并不像一次性杯子,人人必须使用。要想喝茶的一般对茶叶还是有要求的,对茶叶没有要求的就是可喝可不喝,这就是他的误区。程刚猛然想起,在一家广告公司推销时,那位公司经理只是对纸杯咖啡感兴趣,品尝后说味道太淡了,不够香浓。

程刚决定购买一台机器,自己生产调试配方,在网上和咖啡销售商联系购买样品并请教,还在超市购买各种牌子的咖啡,并到咖啡馆品尝,最后选中一款价格比较适中且味道口感都不错的速溶咖啡进行纸杯加工。可是成品出来后还是不理想,因为咖啡量放的少,口味感觉还是比较淡,加大剂量试验后,口味上达到满意了,不过成本已经达到了0.26元一杯。

程刚拿着成品来到那家广告公司请经理品尝,他说感觉不错,当程刚告诉他成本有所增加,他也表示认可,结果他以每杯0.4元的价格要了500杯,还笑着说给他们的员工喝了就有精神工作了。

程刚把纸杯咖啡推广到了网吧,采取联合经营。热咖啡一元一杯,每杯给网吧提取0.3元,除去成本,自己能获取0.44元的利润。目前,一元咖啡销量稳步上升,程刚每月可以达到4000多元的盈利了。他想把"一元咖啡"推销到写字楼、社区等更多场所。

划一道线一块钱,在哪里划线值9999美元

斯坦门茨是一位著名的德国技术专家,一次美国福物公司的一台电机坏了,几经努力都没修好。于是他们请来了斯坦门茨,他检查之后,在电机外壳划了一条线,说:“打开电机,记号处里面的线圈减少16圈,毛病就好了。”人们将信将疑地照办了,果然成功。电机修好后,他向老板索要了一万美元的报酬。老板问为何要收一万元,他说:“用粉笔划一道线一美元,知道在哪里划线9999美元。”公司照付了钱,并重金聘用了这位专家。

美国是世界上经济最为强大的国家,人均消费商品数量居世界第一,人均垃圾量也没有一个国家能与之相比。美国的垃圾不但包括各种废弃物,也包括各种用旧了的家具、地毯、鞋子、炊具,乃至电视机和冰箱。美国是一个提供消费的社会,它的生产力巨大,产品积压常常成为主要的经济问题。如果每个人将自己生产出来的产品(更精确地讲,是生产出来的价值)全部消费掉,经济则正常运转。如果生产旺盛,消费不足,或者说,居民由于富裕而增加了储蓄,产品就会积压。所以对于美国来说,医治经济萧条的主要措施是鼓励消费。

在美国旧东西有几条出路:或举办“后:拍卖”,或捐赠给教堂,或捐赠给旧货商店,或当垃圾仍掉。旧东西在美国很不值钱,你可以在后:拍卖中买到1美元一个的电熨斗,在教堂拍卖中买到10美元一套的百科全书(20本)和5美元一套的西装。相反,旧东西在中国就值钱多了。在大城市,经常看到有人在收购各种旧的生活用品,然后运到贫穷、偏僻的农村地区以几倍的价格卖出。

表面上看,这是一个矛盾的现象:相对穷的中国人,却愿意花几倍于相对富的美国人愿意出的价钱去买这些旧东西。但这个现象可以用经济学中的效用理论来解释,即商品价格的高低与商品所提供的边际效用的大小成正比。

富人用一块钱要比穷人用一块钱轻率,或者说,富人的钱的边际效用低。人们越富裕,就越有钱来购买奢侈品。举例说,在美国最便宜的剃须刀是10美分一把,最豪华的剃须刀大约要100美元,二者相差达千倍。豪华剃须刀虽然更美观,更安全,更经用,但它的基本功能也只限于剃胡子,它提供的附加效用非常有限。廉价手表和豪华手表的价钱也可相差千倍。过去我国比较穷,奢侈品没有市场,现在人们钱多起来,情况正在变化。

由于中美两国富裕程度的差别而形成的效用评价的差别,提供了巨大的贸易机会。即中国可以用极低的价格进口某些旧用品,其代价主要是收集、分类及运输的成本。如旧汽车是值得进口的。在美国由于人力昂贵,修理费用高,所以报费的标准比较高。

从一块钱到一百万

创富永远是每个人的梦想,然而创富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在这个瞬息变幻的市场经济社会里,机会总是偏爱那些有头脑、有智慧的人。如今在这个物质快速膨胀的社会里,一块钱在多数人的手里就是等值的一块钱,但在某些人的手里,经过不长的时间就能变成百万元。市场无情,谁的脑子转得快、灵活运用得快,财富就会垂青谁。

看到过这么一个让人感触颇深的故事,现在分享给大家。

小王是一个地道的广东人,人人都说广东人会做生意,这还真的一点都不假啊,高中没有毕业就不上了,去了海南打工,经过一段时间的寻寻觅觅,也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带去的钱花得所剩无几了,无奈的他只好决定回老家。到了火车站,他翻遍身上所有的钱,数了数,递给了售票员。巧的是,除了买回一张回家的火车票外,还剩一块钱。他边思索着边登上了火车,禁不住望望身边迅速膨胀的都市和充满着各式欲望的人群,心潮澎湃,思绪万千。在火车即将开动的一刹那,他又退了回来。

小王手里握着那仅剩的一块钱,来到一家商店的门口。他花5角钱买了一支彩笔,5角钱买了4个包装香烟的纸箱子。然后,他从商店里借了一把剪刀,把4个纸箱子裁成大小不等共24张牌子。在火车站的出口,他举起一张牌子,上面写着“出租接站牌(2元)”几个字,结果很多来接站的人都租他的牌子用。他用赚来的钱饱餐了一顿,而且口袋里还剩了40元钱。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但是只要有心坚持,总有见彩虹的一天”这不,一个月后,小王的“接站牌”生意由先前的4个纸包装箱子发展为40块用镀锌板做成的可调式“迎宾牌”,每天的收入都在200元左右。三个月后,他在火车站附近租了一间房子,手下有了一个帮手。后来,他用出租“迎宾牌”挣来的3万元,在公园附近开了家鲜花寄送店,生意甚是红火。干了不到四个月,他又承揽了鲜花批发业务。就这样,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将一块钱变成了100万元。

李晓华:一块钱门票

李晓华是老三届,17岁那年上山下乡奔赴北大荒,成为一名“兵团战士”、拖拉机手。8年后返城回京。

回城后,李晓华在一家科研单位烧锅炉,烧锅炉是季节性工作,冬天一过就没活儿了。1979年,他终于找到了一个稳定的工作,在北京经贸部一下属单位做食堂炊事员。有一回,他正在揉馒头,忽然莫明其妙地说:“我这人长于谈判,适合经商。”周围的人都笑话他。李晓华成功之后,曾故地重回,看那些昔日的工友们仍在揉馒头,他感慨万千。

食堂炊事员只干了一年多,李晓华就辞职了,不为什么,只是不甘心。他下海了,1981年,当时还没有“下海”这个词。他曾经在河北省涿县的一家玻璃仪器厂干过一段时间推销。一次,他到一家企业推销,看到实验室铺着地毯,便假装绊了一跤,将手中的烧瓶摔在地上。由于摔在地毯上,烧瓶没有摔坏,而李晓华则趁机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吹嘘”起自己产品的性能来,给对方留下了深刻印象,从而做成了一笔大买卖。

经过一两年的捣腾,李晓华小有积蓄。他不满足于小打小闹,南下广州寻求商机,花3000元买回一个冷饮机。第二年夏天,当众多的个体户们还在捣腾牛仔服、蛤蟆镜这些大路货时,李晓华却在海滨胜地北戴河卖起了冷饮,只此一役,进项10万。80年代初的10万,胜过今天的百万,卖一夏季冷饮成了富翁,简直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夏天一过,李晓华将冷饮机转手,去秦皇岛做起了放录像的生意。这在当时是“独门生意”,一块钱的门票竟然炒到了10块钱,门庭若市。一年下来,李晓华净赚百万。而那些“跟风”卖冷饮的,却冒出百十来位相互厮杀,苦苦挣扎。

1985年至1988年,李晓华赴日本自费留学,并在日本经商。日本人生活水平高,注重个人形象,80年代中期,“101毛发再生精”成了日本市场的抢手货。李晓华为了争取到日本市场的销售代理权,不惜将自己的奔驰车送给了赵章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