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永远差一块钱
13350500000024

第24章 漏桶效应(3)

其实这个乞丐的年龄并不大,但为了顺利讨到钱,他不得不将自己打扮得老相一些。他还发现,自己的模样不能太窝囊,太窝囊的话,人们见了你,就像见到苍蝇那样,恶心地走开,根本没有好心情,来丢给你钱。

每天都有西装革履风度翩翩的富人,从乞丐面前走过,走向不远处的那些小洋楼。乞丐翻天覆地说着乞讨的话,当然大多数富人,都对他置之不理,扬长而去,偶尔有个把人在他面前停顿一下,丢给他一张票子。乞丐不由心花怒放,因为这一张票子,顶得上,他在别处乞讨三天还不止。

有一个矮矮胖胖、留着两撇小胡子的富翁,搬到这里来,乞丐觉得这个人面善,再遇上他时,乞丐就格外用心用情。乞丐几乎声泪俱下地说:“先生,行行好吧,俺爹是个瞎子,俺娘瘫痪在床,俺老婆被人贩子拐跑了,俺女儿又得了白血病,没钱治病,眼看就要咽气了……”

富翁看了一眼,嘴角动了动,摆摆手止住他,从兜里摸出一张百元大票,扔在他面前的一块肮脏的白布上。乞丐赶忙作揖跪拜,连说:“恩人,恩人,俺一辈子记着你……”

等他抬起头来时,看到大恩人已经走远了。

两天后,那位留小胡子的富翁,再次从乞丐身边走过,乞丐先作揖磕头,说:“先生行行好吧,俺想送女儿去医院,但俺交不起住院费……”

富翁这回连眼皮都没抬,像甩手丢一只烟头那样,扔下一张百元大票后,快步远去。

留小胡子的富翁买了辆小卧车。从那以后,每逢富翁坐车路过,乞丐都冲着那辆小卧车行大礼。如果富翁步行而来,就张口乞讨。令乞丐喜不自胜的是,自己差不多每次都有收获,很少有落空的时候。他想,这个富人可真是天底下最好的,这个天底下最好的富人,居然让自己碰上,老天爷有眼呀。

这天黄昏,富翁又款款出现了,乞丐酝酿了感情,待富翁走到五米远的地方时,先作揖跪拜,然后含着泪说:“先生,托您的福,俺女儿住进了医院,但住院费眼看又花光了……”

富翁大概刚赚了一笔,脸上挂着笑,看上去心情极好。心情极好的富翁,这回没有马上走开,甩过一张百元大票后,他蹲下来,说:“每次见了我你都编假话,有那个必要吗?”

见老底被揭穿,乞丐很不自在地笑笑,血涌上脸,好在他脸黑,看不出来。

富翁又说:“十年前,我就是你现在这个样子。”

“可是,您现在大发了。”乞丐啧啧道。

富翁又说:“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我已经给过你两千元钱。十年前,我就是靠两千元钱起家的,主要倒腾海产品。如今,全市的海货,基本上都被我垄断了。记住,以后不要再朝我要钱了。”

富翁说完后,腆着小肚子款款而去。

乞丐望着富翁远去的背影,淡淡一笑。一个计划,随之在他的脑子里形成了。

乞丐一连十天没在这条幽静的马路上出现。

十天后,乞丐却又来到了这里,他的样子更加落魄,恨不得马上就见到那个留小胡子的富翁,等到天黑,富翁才露面。乞丐顾不得礼节,大声说:“先生,我也按你的办法,进了一批海货,但没卖出去,全臭了……”

富翁说:“是吗?”

乞丐痛哭流涕道:“两千多块钱呐,全砸进去了……”

富翁说:“是嘛,我没让你也倒腾海货呀。”

乞丐哭着说:“可是,你靠这个发了,我却完蛋了。”

乞丐一边说着,哭得更加伤心了。

富翁一点都不为之所动,说:“瞧瞧吧,这就是富翁与乞丐的区别。”

自此以后,留小胡子的富翁,真的没再给过乞丐一分钱。乞丐枯坐在这条美丽的马路上,经常一连数天毫无所获。又过了一段时间,他实在熬不下去,只好重新回到市区的繁华地带乞讨。他对同伴说:“咱他娘的挣不了大钱,就安心在这里一点一点地讨要吧。”

穷人和富人的区别

每年收益一次的是高管,每月都有收益的是员工,每天都有收益的是卖菜的,干活就有收益的是零工。

收益的大小与机会的多少成反比,与结算周期成正比。每天都有的机会收益一定很小,遍地都是的机会是留给收破烂的。

越大的资金,越高的收益,它们的机会其实不多。找到了或等到了那样的机会,它们其实只出动一次。

眼花缭乱,到处都是机会,市场上充斥着喧哗与骚动,在其中大呼小叫汗流浃背的身影,都是散户。争先恐后抢着埋头拾钱的,迟早被拾了。

越到高处,小资金的机会越多,大资金已经在结算;越到低处,小资金找不到机会(因为没有今天买进明天入帐的),才是大资金的机会,它的收益日在很远的地方。

穷人和富人最根本的区别是,穷人每天都在找机会,一天没有收益他就会惶然不安,他最幸福的日子就是每天都能进点,所谓的细水常流。而富人知道,机会其实并不多。从时间上不多,所以经常要等;从空间上也不多,所以要耐心寻找。

要想有富人的心态,先改变内心的结算周期,不要为每天都有的小收益沾沾自喜,不要为找不到小收益惴惴不安。

穷人之所以穷,是因为小钱来的很快。因为总是能够很快地来点小钱,所以总是没有大钱。穷人眼尖手快,所以经常表现出聪明,尽管很小;富人动作迟缓,经常显得笨拙,事后才知道那是若愚。穷人不吃小亏,经常占些小便宜;富人经常吃些小亏,占的都是大便宜。

不要向富人借钱

一个朋友因买房缺钱,求助于一个有着百万资产的朋友。不料,朋友热情招待他吃喝,钱却一分没借给他。这位碰了软钉子的老兄,仿佛蒙受了奇耻大辱,对那位“富友”恨得咬牙切齿。当年两人清贫时兄弟般的情谊哪去了?真是“一阔就变脸”啊!他算看透有钱人的面目了。

类似这样的事件许多人都碰到过。因向有钱的亲戚、朋友借钱讨个没趣,弄得伤了和气甚至视同陌路者不少。其实,造成这般尴尬状况的原因,主要在于借钱一方的思想误区:以为向有钱人借钱是顺理成章之事。殊不知,对于富人来说,最不能借的就是钱!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剧中,借剧中人物之口早就告诫:“不要向富人借钱!”

大凡富人,尤其白手起家艰苦创业致富者,深知财富皆血汗所换,每个铜板都要用在紧要处,自己尚且舍不得乱花一文,借与他人自然心疼如割肉。若是借出,对方迟迟不还,催要难免被视为吝啬,伤了朋友和气。张三借了,李四你借不借?王五呢?如此借钱与他人,比欠债更难受。钱与钱不同,富人的钱比穷人的钱“大”——要穷人,钱的积累是加法;富人,钱的积累是几何倍数的增长,钱能生钱,利能滚利,逮着个机会,一本万利!穷人的“一本”与富人的“一本”,岂可同日而语?借给你“一”,或许就失去了“万”,富人又怎么肯轻易借出?又是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说过的话:“不要借钱给他人,因为借钱给他人,往往不但丢了本钱,而且还失去了朋友。”故而,富人的钱难借。

穷人挣钱不多,生计可保,发财无望,也就没有了聚财的欲望;富人“钱”

途广阔,机会很多,日思夜想尽在如何以钱挣钱,钱愈多,便愈能赚钱。“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鲁迅在《故乡》中的豆腐西施杨二嫂早就说出了这句至理名言,故而,富人的钱,是“一毫”也借不得的,不然,他就不成其为富人。

钱,是富人的工具,也是产品。犹如砍下木头削成斧柄,握紧斧柄再去砍树,砍下树再制作更多的斧柄,如此循环往复。有人向木匠借斧锯,向学者借书,以为木匠家中有很多斧锯,学者家中最富有的就是书。殊不知,斧锯与书,正是木匠与学者赖以“吃饭”工具,一日不可或缺!岂能借与他人?故而,你要借斧锯,千万不要找木匠,你要借书,千万不要找著书立说的学者作家。

富人无闲钱。他的钱都在周而复始永无止境充满刺激、充满风险的利润滚动之中。一个铜板如同一个士兵,站在时刻准备出击的哨位上;一块钱如同一枚正在孵化中的蛋,在主人心中,它是一只长满利润羽毛的鸡。故而,你要借“人”,千万不要找战场上的指挥官;你要借蛋,尽可以去菜市场,千万别找孵鸡人——要他家中多的是蛋,但在他眼中,那不是蛋,而是暂时还没有长出羽毛的鸡!

富人永远缺钱。多少钱算富?永远没有标准,所以,富人永远缺钱,如同“女人永远缺一件衣裳”。穷人向富人借钱,殊不知,富人也在不断借钱——要向银行借款,贷不到款,富人比穷人还急。贷款时陪着笑脸、曲意逢迎,比穷人借钱时更充满内心的惶恐。生意场上多险恶,穷人借不到钱,大不了该买的东西不买,小日子照样过;富人借不到钱,有时可能导致他的生意一落千丈,甚至破产上吊。明白了这个道理,你怎么还忍心向富人借钱?

富人有时也慷慨。钱攒太多,钱就不是钱了。“随着财富的增长,烦恼也随之增加”,道理很简单,吃得过饱与饥饿同样难受。因而,富人必须“吐”一些;“财富的用处是消费,而消费的目的是为了光荣和善举”(培根:《论消费》)。富人会将钱捐给社会公益事业、慈善事业,以善举获得精神上的荣耀与成就感,或借此赢得好口碑,广告效应也尽在“诗外功夫”中。

富人可以将钱送给穷人,却不会将钱借给穷人,因为“借”与“送”大不一样——要“借”是失去,“送”是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