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职场潜规则大全集
13353900000055

第55章 找到“贵人”的秘密(7)

但是,谦虚并不是没有度的,在人才济济、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社会中,机会不会无缘无故跑到你面前来。如果要让别人认识你,注意你,你就要适当地表现自己。如果总是点头哈腰、谦虚过度,反而会让别人对你形成“没有能力”的印象。

马云峰毕业于一所名牌大学的工业自动化专业,当他在一家外资企业应聘面试动力设备部经理助理时,公司考官问他:“你觉得你能胜任你应聘的职位吗?”他想了想回答说:“现在说能胜任或许为时过早,但我可以多向领导请教,向同事学习,在实践中边干边学,积累经验。”

考官带他到厂房车间参观一线作业,马云峰显得十分激动,惊讶地说:“哇,我还从没有见过这么先进的设备呢。如果我能得到这个职位,一定好好学习,钻研这些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希望公司能给我一个学习的机会。”

实际上,马云峰专业知识和技术功底都很扎实,这类设备对他来说也不算陌生,完全有能力胜任招聘方提供的职位。只不过马云峰受“做人要谦虚”这一传统美德的熏陶较深,想给考官留下一个好印象。

没想到,面试结束后,考官对马云峰说:“我们招聘的是能立即上岗工作的人,要能立即派上用场,而不是招收培训生。”马云峰突然醒悟过来,明白自己弄巧成拙,就因为自己的那些谦虚话,应聘失败了,悔之晚矣。

谦虚是好事,但如果你一味谦虚,时刻谨小慎微,压抑自己,隐藏自己的才华,别人无从了解真实的你,也就无法给你相应的机会。

中国古代有“毛遂自荐”的故事,平原君门下门客众多,每个门客都有过人之外,很难从中脱颖而出。关键时刻,毛遂正是由于敢于自荐,才免于被埋没。苏秦、张仪游说列国,苏秦鼓吹合纵,张仪宣扬连横,实际上都是对各自的外交方针和军事策略的吹捧。如果他们给自己戴上“谦虚”的枷锁,一味自谦,自揭短处,也就不可能得到君主的赏识,发挥自己的才能。

可能是受到“谦虚使人进步”之类言论的影响,很多人有这样的误解:视自谦自贬为美德,视自赞自夸为狂妄。奉行“低调做人”“谨言慎行”的中国人更是如此,总爱把自谦之词挂在嘴上。然而,当今社会竞争激烈,人际交往频繁,新的知识和新的人才不断涌现,你的优点别人不会自动知道,不自赞自夸一番,又有谁能知道呢?所以,谦虚的态度是要有的,但是一定要注意不能过度谦虚。

工作的目的是发展自己,为社会也为自己创造财富。在公司里,只有恰当显示你的能力,让上司看到你的真正价值,才有机会实现你的价值。

在工作当中,要把才华和能力显现出来,要告诉你的上司你能够做到,让领导赏识你,这样你才能更好地发展。在公司召开的会议上积极踊跃地发言,提出自己独特、鲜明的观点;踏踏实实地做好工作,把简单的工作做到极致,并和大家一共分享经验。如果过于谦虚,不把自己的构想说出来,领导就会把你当成一个普普通通的人。

莫伟工作兢兢业业,取得了不错的工作成绩,为公司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成绩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但是莫伟为人谦逊低调,老板表扬他时,他也只是谦虚地说:“这没什么的。”工作中遇到困难总是尽力自己克服,尽量不麻烦别人。久而久之,老板也觉得莫伟做的“没什么”,而且认为莫伟的工作还有可以挖掘的空间,不够认真。年终表彰时,工作成绩不如莫伟的同事,因为会在老板面前表功,让老板看到了自己的成绩,因此拿到了比莫伟更高的奖金。

台湾作家黄明坚说过这样的话:“做完蛋糕要记得裱花。有很多做好的蛋糕,因为看起来不够漂亮,所以卖不出去。但是在上面涂满奶油、裱上美丽的花朵,就能吸引很多人来买。”

真正的好员工,只像老黄牛一样默默工作是不够的。有些人属于默默耕耘者,把事情做好而不愿意出风头。谦虚是种美德,但现实点来看,谦虚过度甚至放弃很多机会的人是不会引起上级重视的。一如做完蛋糕要想到裱花,在奶油花朵的衬托下,蛋糕才会赢得人们的青睐。让老板看到自己的成绩,就是在自己做的蛋糕上裱花。

如果你不打算受到重用,想继续坐冷板凳,那就继续默默无闻吧,否则,就请你每当完成了一项重大任务时,就要在第一时间向你的老板汇报,让他知道你有一个好脑袋和快刀斩乱麻的能力,不是在领干薪、耗时间。

另外,过度谦虚有时也是骄傲的表现,不分时间场合的礼貌周到、谦虚谨慎,反而显得虚伪,甚至让人觉得你城府太深,不能交心。对别人的夸奖回答一声“谢谢”比说“哪里有”要显得真心实意得多。

明明是优点,就不要谦虚地藏起来。该争取的,不能谦让。

你可以低调做人,但不妨高调做事,别让谦虚成了你的绊脚石。

不要只做“外人”

作为圆滑老练的“社会人”的你,为了不承担责任,习惯于脱身而出,以隔岸观火的态度观望一切,跟别人打交道总像隔了一层东西,总是做一个“外人”。长此以往,你也就成了真正的“外人”,无法走进别人的心里,听不到别人的心声,也就得不到别人的信任。

宋天乐未出社会时,就被“高人”教导说凡事要留心眼,与人保持点距离,别傻呵呵的什么都跟人说。遇事先观望,少参与,明哲保身。

进入公司不久,有个前辈很欣赏宋天乐的才华,总愿带他做事,教了他不少东西。宋天乐对前辈很是感激,但转过身来又想:他这样做有什么目的吗?我是他拉拢的对象吗?我是不是应该对他保留一点?想来想去,宋天乐还是听了“高人”的忠告,对待那个前辈虽然很客气,却总是像个“外人”。前辈问他什么事情,也都语带保留,客客气气地说些场面话,不肯提出实际意见,生怕自己担了责任。

前辈察觉到宋天乐的变化,也就不再强求,转而带了另一个新人小夏做事。后来,这个前辈成为部门主管,小夏也作为他手下的得力干将得到了重用,而宋天乐却依然只是一名普通职员,无过亦无功,看不到晋升的希望。在一次交谈中,前辈意味深长地说:“还是‘自己人’好用,用着放心啊。”

把自己置身事外固然安全,然而也往往容易使你错失生活中的“贵人”。居上位者大部分喜欢用自己可以信任的“自己人”,机会和好处也总是留给“自己人”,而总是把自己当做“外人”、维持“安全距离”的人,虽然能少一些不必要的麻烦,但也会使自己失去很多机会、好处。将自己置身事外有利亦有弊,关键要学会区分不同的情况,把握那个“度”。

在职业生活中,作为公司的一员,公司就如一个人的家一样,在工作或生活之中,碰到一些不属于自己负责的事情,也不要总是置身事外。积极、主动地为公司着想,处理好这些事务,即使上司没有交代,也能认真、负责地处理妥当,为公司消除隐患,才能成为“贵人”青睐的公司职员。

肖悦悦是一家大型企业的质检员。有一次,他看见公司的一位宣传员在为公司编撰一本宣传材料。但是,他发现这位宣传员不擅写作,编出来的东西无法引起别人的阅读兴趣。因为平时喜爱阅读,有些文采,肖悦悦便主动编出了一部公司的宣传材料,送到了那位宣传员的面前。

那位宣传员发现,出自肖悦悦之手的宣传材料文笔出众且内容翔实,远超过自己的水平。大喜过望,于是他决定把肖悦悦所编的这一本材料交给总经理。

总经理认认真真地把这本材料从头到尾看了一遍,第二天便把那位宣传员叫到了自己的办公室。

“这大概不是你做的吧?”总经理问那位宣传员。

“不……是……”那位宣传吞吞吐吐地回答。

“是谁做的呢?”总经理问道。

“是车间里的一位质检员。”宣传员回答。

“你叫他到我办公室来一趟。”经理让宣传员把肖悦悦找来。

“小伙子,你怎么想到用这种方式写宣传材料?”经理问他。

“我这样做出于两方面考虑,既有益于对内部员工进行宣传,灌输我们的企业文化、理念和管理制度,更有益于对外扩大我们企业的声誉,加强我们的企业品牌,更好地促进销售、提升业绩。”肖悦悦说。

总经理笑了笑说:“我很喜欢它。”

这次谈话后没几天,肖悦悦就被调到了宣传科任科长,负责企业的对外宣传。不到一年时间,工作业绩出色的肖悦悦又被调到总经理办公室担任助理。

社会在发展,公司在成长,个人的职责范围也在随之扩大。虽然我们只要做好分内的事就可以了,但是,在工作中,凡是关系到公司利益的问题,我们就不应该置身事外,袖手旁观。尽管做这些职务范围以外的事务,会占用我们宝贵的时间,但这同时也能为个人、为企业赢得良好的声誉,因此不妨将这些事也视为一种机遇。

很多人抱怨自己运气不好,从来遇不到“贵人”,得不到机会。如果恰巧你也如此,不妨检讨一下,自己是否过于“见外”,将贵人当做“外人”推到了百米之外。

有人曾经研究机会来临时我们为何意识不到,因为机会总是乔装成“问题”的样子,在不经意间来到我们面前,如果我们能积极主动,抱着每天多做一点点的心态去面对它们的时候,我们也就抓住了机遇的手。

当“贵人”出现的时候,不要把自己装成“外人”,让自己成为贵人的“自己人”,你才可能得到贵人的帮助,成为有“靠山”的人。

“脚踏多只船”更易翻船

有句俗话说:病急乱投医。不遇事还好,一遇事人往往容易慌了手脚,没头苍蝇似的乱撞,到处求人。可是,越是心急用力,越可能费力不讨好,反而得不到理想的效果。

年轻白领韩静的弟弟跟人吵架,一气之下动手打了人,闯下了大祸,被关进了临时拘留所。韩静虽然年纪不大,却被视为家中的顶梁柱,老实巴交的爹妈不管遇到什么事,总寄希望于有文化的女儿拿主意想办法。韩静就这么一个弟弟,全家人都将他视为心肝宝贝,见弟弟进了拘留所,又气又急,父母那边也眼巴巴地等着她想办法,韩静是父母的心头肉。但是,初入社会的她也不知怎么办才好。

有人给韩静出主意,只要有关系没有办不成的事。这么成天闷在家里也不是办法,为弟弟着想,得赶紧出去“活动活动”呀!

韩静忽然鼓起勇气,也顾不得女孩子家脸皮薄了,为了弟弟,就豁出去求人这一回吧!长辈、邻居们纷纷给韩静指路子,打听着谁有可能帮得上忙,只要有点关系的韩静都去跑了。韩静几乎跑遍了能沾得上边的所有的部门,求遍了街坊四邻、朋友、同事,甚至街道办事处、居委会也走了不止一趟,逢人便递烟、流泪、送礼、诉说。大多数人听了案情,都觉得韩静挺可怜,她弟弟挺冤枉,一边陪她叹气,一边说愿意想办法帮忙。该找的关系都找了,送礼送了1万多,一天天地跑,一天天地等,拿了钱的人没有一个办事的,直到有一天,弟弟溜溜达达回家了。

一家人喜出望外,父母说肯定是送礼送对了人。谁能想到,韩静弟弟的事本身就不怎么严重,属于治安问题,行政拘留7天,赔偿对方医药费就没事了。而韩静到处托人的事传了出去,那些人都觉得她托的人不止一个,少自己一个也不少,干脆没帮她办。一位本来准备帮她想办法的长辈听说韩静之后又托了其他人,觉得韩静不信任自己,索性将这件事扔了下来。韩静本来是想着多求人多条门路,谁知却是这么个结果。

请别人帮忙,瞄准一个目标人物是非常重要的。很多时候,质比量更重要,做事贵“精”不贵“多”,如果找一个人就能办成的事,何必要为自己增添麻烦呢?

求人办事时,集中精力、认准一个目标才更容易办成。许多求人办事的人为了把一件事办成,并且保证十拿九稳,多手准备,见佛就拜,以为即便办不成事也没什么损失。其实,这正是求人办事的大忌,搞不好搭钱又搭人情。一加一并不总是等于二。如果你请托的人知道你还在求别人,轻则会觉得自己办不办事无所谓,也就不会放在心上;重则会使别人觉得你不信任他,最起码也是对他信心不够,因而产生对你不好的印象。而且,人多嘴杂,一旦这些人碰到一起众说纷纭,就很容易出岔子,弄不好反倒会把事情搞砸。

眼看局长快要退休了,单位里的几个副局长都暗暗寻找门路。孟广森首先找到了市里分管他们工作的副市长,之前因为有工作上的往来,两人经常打交道,副市长对孟广森很是欣赏,暗示会助他一臂之力。

得到了一个保证,孟广森又到别的领导那里去活动。这时,在省里工作的大舅哥打电话来,跟他说可以安排他见一位省里的重要领导,听了这话孟广森更有信心了。

找了这么多门路,还搬出了大领导,孟广森满觉得可以算是万无一失了,谁知几个月后结果出来,新局长另有其人,孟广森原位不动。

有知情人告诉孟广森,这次他没能升职主要是遇到了一个强硬派。孟广森为升职找了那么多人,独独漏了这一位。这位领导得知孟广森四处活动,偏偏不理睬他,认为孟广森不重视他,再加上省里的领导施压,更坚定了该领导的看法,他坚持认为孟广森寻得了大靠山就不把他放在眼里,在市领导讨论的时候态度坚决,不同意提孟广森。领导们为了领导班子的和谐,只得让步,提拔了另一位情况和孟广森差不多的副局长。

做事的时候,必须一心一意,全身心地投入并积极地办成它;求人的时候,最好只求关键的人,力量集中到一点上才能激发最大的潜能。为一件事奔走于各方之间,搞得各方之间精疲力竭,结果却未必如你所愿。目标越分散,摊子铺得越大,就越有可能出现漏洞,而一个不周全就有可能毁掉全局。确定目标之后,找准方法,不要想东想西,更不要想别的需要。人的精力有限,要尽量集中到一件事上。否则把自己弄得筋疲力尽,还会使事情的发展失去控制。

选择最重要的事先做,分清轻重缓急,找到真正能够为你提供帮助的人,将注意力集中于一点,办成事的概率将大大增加。

不能仅有寒暄

事业的发展和成功,要受许多客观因素的限制,不是只凭想象就能实现的,“贵人”的存在对人的发展就显得很重要。然而,很多时候,仅靠一些表面的寒暄、俗套的客气,并不能使“贵人”特别关注你,你需要与“贵人”进行更深层的交流。

某局公开招聘一名副局长,竞争十分激烈,进入最后“三选一”阶段的三个人中有两个是原本就在本局工作的中层干部,许国威是其中一个。许国威也算是局里的老同志了,与仍有重大影响的老局长见面时也常互相寒暄几句,许国威认为这样已经算是“有交情”,竞争阶段,碰到老局长的时候,老局长还会鼓励他几句。许国威想当然地认为老局长应该会支持自己。

没想到,最后表决时,老局长竟然力排众议,推荐那个既不是本单位职工,成绩也不是最好的“第二名”作为新的副局长走马上任。而那个“第二名”,和老局长也没有什么特殊关系,只是之前一次偶然的机会见过一次,和老局长聊过一些对工作的看法后,被老局长引为知己,大力推荐。而本单位那两个只会寒暄没有深聊过的职工,虽然经常见面,却毫无特色,难以有深刻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