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不过短短几十年,出生时我们双手空空而来,死去时我们依旧双手空空而去,得与失和生死相比,根本无关紧要。所以,活在世上的这几十年,又何必太过在乎得失?只要活得开心,过得快乐,这一生,就足够了。
生活处处皆美好
在如今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中,人们想得到的也越来越多,但生活却往往不能满足我们的愿望,于是我们听到了越来越多的抱怨声:父母抱怨孩子不听话,孩子抱怨父母规矩多;老师抱怨学生不努力,学生抱怨老师太苛刻;领导抱怨下属不尽心,下属抱怨领导压榨自己;女孩子抱怨男朋友不体贴,男孩子抱怨女朋友不温柔……诸如此类的抱怨声每天都充斥在我们的生活中,可是我们却很少听到有人感激他人,感激生活。
有句俗话说“如果你常常流泪,那么你就无法看到星光”。确实,如果你总是以悲伤的心情来看待这个世界,那么你的世界就将全部是灰色,你将永远看不到太阳、月亮和星光。
当我们在抱怨生活的时候,我们是否扪心自问过,生活中我们是不是拥有父母长辈的爱护,是不是拥有老师的关心和教导,是不是拥有同学朋友的鼓励和支持,是不是拥有陌生人的帮助……其实,生活中有太多太多值得珍惜和感激的事情,只是我们用抱怨蒙蔽了自己的双眼,不去发现美好的事物,更不会去感激生活,是我们自己让自己的生活过得十分糟糕。
在西方国家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说当初上帝在造完人之后开始造各种动物,而当时上帝创造蜈蚣时没有为它造脚,可是它却能像蛇一样快速爬行。
蜈蚣本来对自己能快速爬行的本事得意洋洋,可是有一天它看到老虎、狮子、斑马等有脚的动物都跑得比它还快,心里便失去了平衡,嫉妒地说:“脚越多,当然跑得越快,我也要有很多脚。”
于是,蜈蚣去向上帝讨说法:“尊敬的上帝,为什么老虎它们有脚而我却没有?我希望拥有比其他动物更多的脚,那样就没有动物比我跑得快了。”
上帝看着蜈蚣,摇了摇头说:“你真的要那么多脚吗?”
蜈蚣肯定地点了点头,上帝便答应了它的请求,并把好多好多的脚放在它面前,让它自己随便取用。蜈蚣看到这么多脚非常开心,它迫不及待地拿起这些脚,一只一只地安到身体上去,直到身上实在没有地方了,它才停下来。
蜈蚣看着满身是脚的自己,心满意足,暗暗窃喜:“现在没有动物比我跑得更快了,我能像箭一样地飞出去了!”可是当它准备好要跑出去时,才发现自己根本就没办法控制这些脚,这些脚劈哩啪啦地各走各的,它费了好久的功夫才控制住这一大堆脚步调一致地往前走。这样一来,它走得比没脚的时候更慢了。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和这只蜈蚣一样,只看到别人的优点,总是不满足于自己所拥有的东西,拼命想得到他人拥有的,甚至比他人更多的东西。可是结果呢?结果也和这只蜈蚣一样,不仅没有得到更多,反而连原来拥有的也都失去了。而还有一些人,如果用一颗平常心做事,就可以得到不小的收益,但因为其想要的更多,心不再简单,最后反而连原来能得到的都失去了。
从前有一个神射手,其技艺堪比后羿,他一身百步穿杨的本领让人敬佩不已。当朝的国君从侍卫口中听说了他的神奇本领,并在一次微服私访中见识了他的技艺,非常赏识他。
国王回到宫中后,每每想起这名神射手的技艺就要夸赞一番,很想再见识一下他的本领。于是,他派人将这名神射手召到宫中,将他带到后花园的一个宽阔地带,让侍卫摆好箭靶。国王用手指着箭靶说:“今天请壮士到宫中来,就是想请您展示一下您炉火纯青的射技,这个直径一寸的箭靶就是您的目标。如果您射中了,那么寡人就赏给您黄金万两,再加五百户的封地,但如果您没射中,那么寡人就要削减您一千户的封地。请您开始吧!”
听到国王的话之后,这名神射手脸色变得十分凝重,一言不发。他慢慢走到预定的位置,取出一支箭,搭弓上弦,做好瞄准的姿势。当他刚想射击时,他想到自己一箭射出去可能会引发两种完全不同的结果,于是一向镇定的他双手开始微微颤抖,呼吸也变得急促起来,试了几次都没能瞄准靶心。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他开始着急起来,最后他终于下决心将箭射了出去,但箭却钉在了离靶心几寸远的地方。看到自己射出的箭没能射中靶心,这名神射手的脸色一下子变得非常苍白。他再次搭弓射箭,没想到精神却怎么也不能集中,射出的箭离靶心更远了。
这名神射手最后悻悻地离开了王宫,国王看完他的表演之后非常失望,同时也百思不得其解,便问身边的侍卫:“他平时百发百中,寡人也见识过他的箭法,可是今天他为何会如此大失水准呢?”
侍卫说:“回禀大王,臣想可能是因为他平时射箭持的是一颗平常心,心中只有靶心和箭,水平就能正常发挥,甚至能超常发挥,可是今天大王给他定下了赏罚标准,那么他射出的箭却直接关系到了他的切身利益,他的心中有了欲念,所以他就无法静下心来专心射箭了吧!”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一个人心中存了欲念来做事,他是不可能专心做事的,那他也就不可能获得成功了。
人的欲望是无限的,当欲望产生时,再大的胃口都无法填满。人的一切行为皆为欲念所推动,欲念太多,人的欲望就会增大,而当欲望得不到满足时,人便开始抱怨,抱怨社会不公,抱怨生活太难,抱怨事事不顺……
人们总在抱怨中重复不快乐的生活,拼命想得到更多的东西,但殊不知,欲望无止境,再多的东西都填不满欲望的沟壑。若想过得快乐,得到更多无异于饮鸩止渴,最根本的解决方法是减少自己的欲念,学会感激生活的美好。
国外的一个作家在自己的作品中描述过一个盲人通过手术重见光明的故事。当盲人揭下缠在眼睛上的层层纱布时,他看到了明亮的阳光,五颜六色的花朵,窗外佛动的绿色的柳枝,他觉得一切都是那么美丽,没有任何东西是丑陋的。他激动地跑了出去,看到了更多的色彩和事物,甚至连阴沟里被丢弃的大团废纸都显得那么美丽。他说自己的眼中不仅仅是五彩缤纷的色彩,所见到的美景叫人兴奋地难以自持,这不仅仅是因为自己不再是个盲人了,不是因为自己的眼睛能看到东西了,而是他简直没办法一下子吞下世界上如此多的庄严和美丽,他激动地哭了。
这位盲人眼中所见的一切都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事物,可是我们当中又有谁像这位盲人一样如此感激大自然赋予我们的美丽?
庄子说如果一个君王能够保持天真、无所修饰的心境,交合形气于清静无为的领域,顺其自然而没有任何的偏私,那么天下就能够得到治理了。一个君王能做到这样,天下就能得到治理,而一个普通人若能达到如此境界,那么他的生活必定是充满阳光和快乐的。庄子认为恬淡、寂漠、虚空、无为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而这八个字简单来说就是“无欲无念”,只有当一个人的心中没有那么多欲念时,他才能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伟人,但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心怀感激的人。当我们减少了心中的欲念,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来看待这个世界时,就会发现生活处处皆美好,自己时时能快乐。
心境若淡然,得失如云烟
金秋的阳光洒在北京城的每个角落,成群的游客从世界各地来到这个千年古都,而来北京,雍和宫是一个不得不去的景点。相对于雍和宫的拥挤,其旁边的国子监街就显得冷清了不少,不过,就在这个不起眼的胡同里,有一处藏有很多国宝级文物的小四合院。
这座四合院名为松堂斋民间博物馆,坐落在国子监街3号院,这是一家规模很小的四合院,别看它小,2012年曾有人出两亿多元购买这座四合院,想改为私人会馆,这个价钱还不包括四合院里的文物。但这座四合院的主人李松堂先生却拒绝了,他说:“这是一间历史悠久的四合院,改为会馆简直是糟蹋文物。”
李松堂先生是共和国的同龄人,提起他,文物界、收藏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李松堂是中国民间收藏门墩第一人,他从小在北京的四合院中长大,其家人都爱收藏玉器、古钱币,受家人的熏陶,他很早就开始集邮、集币。1968年,李松堂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附属高中,同一年,他到内蒙古插队,1977年回京后,他曾任北京市教育局东城电教部主任。1987年,李松堂创办了中国首家临终关怀医院——松堂关怀医院。
李松堂从小就对门墩有特殊的感情,在他八岁时,家里搬家,他哭闹着非要父亲将家门口的那对重几十公斤的石门墩一起搬走,挨了父亲一巴掌之后,他又去求奶奶,最终奶奶说情一起搬走了那对石门墩。小时候的李松堂只是单纯的喜欢那些石头,而长大后随着北京四合院的逐渐消失,他对石头的那种单纯的喜爱成了一种四合院情结,对门墩的感情也越来越深。
回到北京后,他开始系统地收集门墩等建筑构件。但当时收藏门墩是一项没有任何经济回报的活动,李松堂的行为遭到了家人朋友的一致反对,不过他坚持认为自己虽然没能力完整地保存四合院,但可以保存它的建筑构件,保存它的一砖一瓦。
为了收集这些建筑构件,只要知道哪里要拆迁,李松堂就会天天泡在拆迁工地上,一砖一瓦的仔细搜寻当中有没有文物。到如今,李松堂先生收藏的宝贝已经超过了三万多件,而其中的两万多件都是他在各个拆迁工地“捡回来”的。
2001年,李松堂创办了北京松堂斋民间博物馆。这是一家完全私人的博物馆,其中的镇馆之宝《武士饮兽图》门墩就是他在拆迁工地上花了两千元买回来的。当时他只是出于对四合院门墩的热爱才将其买了回来,而等他买回来请专家鉴定之后,才知道这是元朝流传下来的门墩,而且是赵孟頫所画,目前估计至少值两个亿。
目前李松堂先生收藏的文物已经无法全部估价,很多文物价值都在千万元以上,但他至今为止一身行头超不过一百块钱,用的手机是老款的诺基亚。到现在为止,李松堂先生没有出卖过一件藏品,他说他搞收藏不是为了钱,而是纯粹出于对四合院的深厚感情。
李松堂先生的心境不可谓不淡然,面对金钱,贫穷时他不曾在乎过,等到收藏的文物变卖后可富甲一方时,他依然穿着不超过一百元的行头坚持自己的收藏事业。不管李松堂先生在物质上是贫穷还是富有,但在精神上,他一直都是富有的,一直都是自由的。
我们大多数的人在生命的大多数时光里都能保持比较平静的状态,这是非常自然的事情,但若如果生活中出现了大起大落,恐怕就没有多少人能处变不惊了,而恰恰是这种时候,最能体现出一个人的修养和胸怀。
人生在世,主观上追求什么就决定了这个人一生的命运。如果一个人追求名誉,那么他整天考虑的就是别人会如何评价自己,自己做这件事别人会不会因此看重自己;如果一个人追求的若是金钱,那么他所考虑的事情就是这样做会得到多少报酬,整天在斤斤计较个人得失,这两种人一生都会过得非常累。而如果一个人能保持淡然的心境,视功名利禄皆为云烟,追求恬静淡然的生活,那么荣辱毁誉都不能让他的心态有丝毫的改变,在他的眼里世界依然非常美好,不会怨天尤人,不会寝食不安,这样的人生不正是世人所追求的吗?
我国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庄子认为,人最大的危害不是不修养善行,而是有意培养德行却心眼闭塞,人若是心眼闭塞就会主观行事,而不讲求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的主观办事必定会失败。虽然心、耳、眼、舌、鼻五种官能会招惹凶祸,但内心的谋虑才是罪魁祸首,而内心谋虑的祸害就是自以为是而诋毁自己所不赞同的事情。庄子又说如果人依仗着自己貌美、须长、高大、魁梧、健壮、艳丽、勇武、果敢这八项长处行事,则必然会导致自己进入困厄窘迫的境地;如果能做到因循顺应、俯仰随人、困厄怯弱而又态度谦下,那么就化险为夷,遇事通达。
其实庄子的意思总结起来就是人不要因为金钱名誉等外物的变化而使自己的心态发生变化,如果心境能保持豁达淡然,那么人生在世就没有什么可忧虑的事情了。
什么样的心境才算是淡然?淡然是不是冷淡,是不是淡漠,是不是与世隔绝?都不是。淡然是心怀万物的心胸,是阅尽沧桑后的醒悟,是喜怒不形于色,是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超脱,是坦然面对生活的态度。心境淡然的人能够积极面对人生,能够包容他人,不会计较一时一利的得失,也不会偏执于一事一物,与这样的人的相处,会感到非常自在和舒服。
庄子在自己的著作中讲述了孔子的弟子曾参的一个故事。曾参第一次为官时,俸禄只有三釜,但父母都在,所以心情很快乐;曾参第二次做官时,虽然俸禄多达三千钟,但不能奉养双亲,所以心情很悲伤。孔子的另一个弟子问孔子:“老师,像曾参这样的人,可以说是没有被金钱所累的过错吧?”不料孔子却说:“这已经是受牵累了。如果没有被牵累,哪来的悲伤呢?不被金钱所累的人看三釜和三千锺就像鸟雀蚊虻飞过眼前一样。”
曾参在两次为官时因为俸禄的差异而心情发生了变化,很多人的心态和他一样,甚至还不如他,而要达到孔子所说的那种状态,是非常难的,但并不是不可做到。
若想做到心境淡然,首先要拥有一颗平常心,能够平静的看待所遇到的人和事。人不是生来就能拥有一颗平常心的,刚开始时谁都会为自己的利益得失而或喜或怒,想拥有一颗平常心必须要经过生活的磨砺,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从这些经验中参透一些事物发展的规律。只有当我们参透了事物的发展规律时,才能不会再为凡尘俗事而耿耿于怀,才能让自己的心变得豁达,这时才可能让自己的心态平和、平静下来,拥有一颗平常心。
人是群居性动物,要与社会、与群体相处,这是自然之“我”的本性,但在自然之“我”与精神之“我”中,我们更应该看重后者,不管物质生活是贫穷还是富有,精神生活都要富有。淡然的心境,是独立于物外的精神生活。不管外界给我们加了多少枷锁,不管我们是一贫如洗还是富甲一方,只要我们的心是淡然的,那么我们的精神就是自由的,我们就会活得幸福快乐。
拥有淡然的心境,不管遇到什么事都像是轻风拂过湖面,留下的只有丝丝波澜,但也稍纵即逝;也像是空谷中的幽兰,即使无人注目、无人欣赏,也要绽放自己的美丽,因为它绽放不是为了炫耀自己,而是为了给世界增添一份美丽。
安贫乐道,快乐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