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减轻张阿姨的心理负担,陈大妈特意给她换了舞伴,王叔叔也没出现在当天的活动上。在跳舞间隙,陈大妈拉着张阿姨去和几位老人聊天,大家从唠家常开始,逐渐将话题转移到老年人再婚这个问题上。
“以前啊,要是婚姻中的一方离世了,另一方就得孤老终生,这样人们才会说这人对爱忠贞不渝;如果活着的人再觅新欢,大家机会说其水性杨花,这是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就宣扬的一种道德思想观。古时甚至还有鬼婚一说,更有屡屡不断的贞节烈女为拥有一块倍受赞扬的贞洁牌坊而饱尝非人性的一生辛酸。可是现在不同了,谁说我们老年人就不能有场黄昏恋?”
“就是,就是,我们年人更需要情感的依托。儿女们长大了,飞到了够不到的地方,身边有个可以说话的人,可以互相照料的对象,应该是儿女的福分。”陈大妈说完,李阿姨赶紧附和。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说起了这个话题,都认为老年人如果能遇到说得来的伴儿,一定要抓住机会,千万不能再让自己留下遗憾。张阿姨始终沉默不语。
等大家都走了,陈大妈拉着张阿姨的手说:“你老伴儿在世时,你们可是咱们小区的模范夫妻。可是天不怜人呀,他走了,难道你也要孤老终生吗?那样你会高兴吗?我想他在天上,也希望他走之后能有个人照顾你,你能过得舒心,那样他才能在那边安心啊!”
张阿姨还是不说话,陈大妈接着说:“人啊,都觉得自己孤苦伶仃过完这辈子才能对得起先离去的人,其实呀,活着的人过得好才是对得起离去的人,才能让对方安心啊!”
说到这里,张阿姨重重叹了口气,说:“谢谢你啊,陈姐,我知道你的意思,可是就算我自己想得开,我的孩子们也不会同意呀!”
“这你放心,我呀,早就已经和你的孩子沟通过了,他们都同意!”陈大妈见张阿姨松口,高兴地笑了起来。
冰心说,如果她死了,那么对方一定要寻找新人来代替她,才可以证明爱人离开她就无法生活下去,所以必须去寻找一个人来代替生活中的她;如果不找新人,自己一个人过余生,则证明她曾对于爱人来说是不重要的,是可有可无的,所以如今即使她没了,爱人一个人也可以很好的生活下去。
冰心的此番话语可谓用心良苦,但也流露出她对夫君的至深之爱。正因为爱,她希望她百年之后有人可以继续陪伴在夫君身边,这种才是真的爱。愿他幸福永远,不自私的爱。
而我们,也应该有这样的胸怀,不仅对对方要如此,也要如此对自己,不要被世俗的眼光捆绑起自己的心。佛曰:缘来天注定,缘去人自夺。已经失去的感情,失去的人,放在心底就好,打开心怀,去迎接新的生活吧!
寂寞是生活的底色
何为寂寞?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后主李煜的无言是一种寂寞吧!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的月夜独思是一种寂寞吧!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潜的田园之乐,其实也是一种寂寞吧!
……
寂寞不是孤独,不是无聊,不是枯寂,而是一种态度,一种境界,是人生的底色!能够享受寂寞的人,即使在狂风骤雨中,也能感受到“雨打梨花深闭门”的美妙;即使在无路可走时,也能发现“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禅意……
梁实秋先生曾经这样描述寂寞:“寂寞是一种清福。我在小小的书斋里,焚起一炉香,袅袅的一缕烟线笔直地上升,一直戳到顶棚,好像屋里的空气是绝对的静止,我的呼吸都没有搅动出一点波澜似的。我独自暗暗地望着那条烟线发怔。屋外庭院中的紫丁香还带着不少嫣红焦黄的叶子,枯叶乱枝的声响可以很清晰地听到,先是一小声清脆的折断声,然后是撞击着枝干的磕碰声,最后是落到空阶上的拍打声。这时节我感到了寂寞。在这寂寞中我意识到了我自己的存在——片刻的孤立的存在。这种境界并不太易得,与环境有关,更与心境有关。寂寞不一定要到深山大泽里去寻求,只要内心清净,随便在市尘里、陋巷里,都可以感觉到一种空灵悠逸的境界,所谓‘心远地自偏’是也。在这种境界,我们可以在想象中翱翔,跳出尘世的渣滓,与古人同游。所以我说,寂寞是一种清福。”
对于文人,寂寞是他们创作的源泉,他们可以很长时间都沉浸在寂寞中,进而写出让世人喜欢的文字,也让自己的灵魂得到升华。但如果一个音乐家失去了听觉,将永远处于寂寞之中,那对音乐家来说,寂寞是一种灾难,还是一种幸运?
贝多芬是世界闻名的音乐家,在他年轻的时候,他就非常热爱音乐,但不幸的是,后来,贝多芬失去了听力。失聪后的贝多芬陆续又创作出很多知名的曲子,有一家报社想采访贝多芬,做一个类似人物传记的报道,想知道失聪对于他而言到底意味着什么。
于是记者敲响贝多芬的家门。
“对不起先生,他不肯接见你的。”女佣倚靠着门槛为难地说,“他说现在不会接见任何人,他不喜欢别人打扰他,他只要孤独和安静……”
记者不肯就这样被拒之门外,便苦苦哀求,最后这个好心肠的女佣捏弄着她的围裙答应带他试试看,不过,她还是要求记者能够答应按照她的意思决定去留。
女佣带着记者来到贝多芬工作的房间,不算大的屋子里摆着两架惹人注目的大钢琴。女佣解释道:“他平常都是在这架钢琴上工作,在那架钢琴上弹奏。你们别看着屋子里乱得一团糟,我以前可是常常收拾,可是后来才发觉这完全是徒劳的。他看到整齐的房间就会烦躁,不一会儿就又弄乱,所以我也不再帮他整理……过去那一边是他的厨房,他都是自己做东西吃,从不让去帮他,因此吃得简单随便……可怜现在他几乎完全聋了,身体又常常感到不舒服,耳朵还听不清楚,看着都叫人难受……对了,他还有个流氓一样的侄子,隔三差五地来麻烦他,我看着都生气……啊,他要下来了,希望他看到你后不会责怪我。”
楼梯上传来沉重的脚步声,站在屋子里都听得很清楚,走到第二层的时,他不知为何停下来,随后他就走进门来。站在眼前的是一个身高五英尺的人,极宽阔的肩膀看上去仿佛要挑起整个生命的重荷以及命运的担子,强壮的体魄又让人觉得他完全担负得起。今天他身穿淡蓝色的上衣,胸前一排黄色的纽扣,衣服里面是一件纯白的背心,这样的装束看上去显得格外陈旧,甚至可以说是不整洁的。他的背后似乎还拖着什么,跟女佣打听才知道那是一副助听器,可惜很早以前就失效了。他并没有去注意屋子里的两个人,而是径直走到那架像巨熊一般蹲伏着的大钢琴旁,跟往常一样坐下来,拿起一枝笔准备写些什么,这时记者看到他那只有力的大手。
记者怀着敬畏又怜悯的心情目不转睛地盯着他:一头像火一样蓬勃的头发,似乎从来未被梳过;那双深邃的眼睛里仿佛透射出一种凝重而不可逼视的光;长长的鼻子看上去略显笨重,下面是一张紧闭的嘴和方形的下颏;这样一张悲剧的脸上隐藏着些许愁苦和力量,甚至描绘出坚忍无比的生的意志。
女佣顿了顿脚,走上前准备吸引他的注意,可是他的脸上充满了不耐烦。
“什么?又怎么了?”他大声得就像狮子在吼一样,接着又像在自言自语,“倒霉,今天!哦,今天我碰到的是那些孩子,嘲笑我,捉弄我,模仿我的样子。”
女佣有意地用手指了指,贝多芬问:“谁?那是谁?”突然间,又粗着嗓子喊道,“你们说的声音大些,我是个聋子。”
记者小心翼翼地将一张字条递给他,贝多芬拿起钢琴上的眼镜戴起,专注地看着纸条:“好,你们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子的毛。”他的话虽然听起来很严肃,但是脸庞上很快就浮现出善良的微笑,“你们很勇敢……可是你们不容易了解我,也很难使我听懂你们的话。过来坐在我旁边,你们知道我听不见的。”
贝多芬敲了敲自己的耳朵,然后从旁边拿过一张纸和一枝铅笔交给记者,记者就在纸上写道:“我们要知道您的生平,把您的消息带给万千大众,使他们了解您真实的好灵魂。”
看过纸上的话,大音乐家的眼中似乎泛起了泪光。能听到他是在喃喃自语:“我的好灵魂!人家都当我是个厌世者,你们怎么会想到这个!在这里我孤零零地坐着,写我的音符我将永远听不见音乐,但是在我心里发出的回响,比任何乐器上演奏的都美。我有时不免叹息,我真软弱……一个音乐家最大的悲剧是丧失了听觉。”
贝多芬抬头看看天花板,又看看窗外,一脸神往的表情:“一个人到田野去,有时候我想,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
他接着说:“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扎出来。”
贝多芬那激动而又沉郁的情绪深深地感染了造访者,记者不停地在本子上记录。命运对待贝多芬是何其得不幸,“耳聋”就好像把他的灵魂密不通风地锁闭在磐石中一样,失聪对于他更像是一座不见天日的囚室,将他牢牢困于其中。然而,失聪也不能说是毫无益处,如今不正是给带来了隔绝人世喧嚣的安静吗?他看似孤独寂寞,却有“永恒”相伴。
欢畅的谈话使贝多芬的心情一下好了许多,天色也在不知不觉中黯淡下来,于是,他打算请记者留在他的屋子里吃些简便的晚餐。用餐期间,他又向记者说起往昔的许多故事,有他在童年时期跟随海顿、巴赫学习乐曲的生活,也有他当初为了生计在乡村音乐队指挥的生活……
贝多芬甚至还向记者讲述他最后一次指挥音乐会的情形。那次的曲目是《费黛里奥》,当时他只顾站在台子上按着原定的节拍去指挥,没有注意到台下的听众脸上奇怪的表情。等到演奏结束,全场一片雷动的掌声,贝多芬还是站在指挥台上,很久很久地背对听众,直到后来,一个女孩拉着他的衣襟示意向观众答谢时,他才意识到演奏结束,然后缓慢地转过身向大家鞠躬。原来他已经完全聋了,永远都不可能再担任指挥!
贝多芬没有伤心,而是大声地对客人说:“听我心里的音乐,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觉,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
失聪对于任何人来说无疑都是晴天霹雳,更何况贝多芬是一名音乐家!但坚强的贝多芬并没有被打倒,反而失聪后的那种安静、不受侵扰的感觉是他一直追求的,虽然无法听到自己创造的乐曲,但是他并不伤心,在女佣的帮助下,他能鉴别出作品的好坏。
如今我们所听到的贝多芬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他在耳聋之后创作的,对他来说,失聪或许是件好事,可以让他再也听不到俗世的喧哗,可以享受安宁,享受寂寞,全力地醉心于音乐。独守寂寞无疑是他一直向往的生活,在一个人的时光里,他总能听到内心的感觉,与自己的对话能让他有透彻的感悟。寂寞,恰恰是他无限灵感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