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好故事大全集
13368400000143

第143章 花的颜色(20)

在取消台湾之行后没几天,有人来找我们商量事情。我们极为同情地倾听对方的叙述,尽我们所能地予以开导、规劝、安慰。对方终于渐渐情绪稳定下来,找出自己要走的方向,最后他说:

“假使今天没有和二位商量,我本来已经打算要带着孩子,开车从崖上冲下山谷。”

我不由得凛然而栗。

假使我的父亲身体健康,这时候我们正在台湾;假使我们去了台湾,这人想必已带着两个孩子开车冲下山谷了。

这事再度使我感到人与人的关系是何等的紧密。此人和我的父亲只是泛泛之交而已,以他的立场而言,只是一个普通的老人生病,和他没有什么关系,但换个角度说,我父亲的病危救了他一家三口的性命。

那时我深深觉得我们绝不能断言“我是独自活下来的”、“我绝不会麻烦别人”、“我不需要人们的帮忙”。不论对任何人,我们都该抱持谦和诚恳的态度。完全陌生的人也可能突然变成关系密切的人,更何况亲人师友,关系更加深刻、复杂,不是我们所能预知的。人虽微小,但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也可能影响许多人的命运。

人虽微小,但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也可能影响许多人的命运。

只差三度

在东亚国家中,日本是一个蜂蜜消费大国,然而,本国的蜂蜜产量却一直上不去,原因是土生土长的日本蜜蜂不善采蜜。为了增大蜂蜜产量,有人引进了采蜜高手欧洲蜜蜂,期待它能创造奇迹。

然而,欧洲蜜蜂引进不久,却遭遇到蜜蜂的天敌——大黄蜂的大举进攻,它们成群结队而来,残忍地杀死所有成年蜜蜂,然后把尚处在幼年的蜂蛹掳去,给它们的幼蜂当美餐。这样,欧洲蜜蜂的引进计划遭到惨败。

虽然引进欧洲蜜蜂失败了,可人们并未因此放弃,他们把注意力重新移向了老朋友——日本蜜蜂。同样是受到大黄蜂的生命威胁,欧洲蜜蜂绝迹了,日本蜜蜂却安然无恙,这一切是为什么呢?

带着巨大的疑问,人们找到了一个日本蜜蜂的蜂巢,细心地观察,终于发现了日本蜜蜂对付大黄蜂的独特办法:大黄蜂对蜜蜂发动袭击时,先派了一个信使出来侦察,想打探好虚实后再集体出动。当大黄蜂的信使飞到日本蜜蜂蜂巢确定方位、标出记号时,蜂巢内的数万只日本蜜蜂发现了这个不速之客!它们很快倾巢而出,飞到大黄蜂的身上,眨眼间就里三层外三层裹紧了它。人们想象着悲壮的一幕:数千只蜜蜂把它们体内的毒刺刺入大黄蜂体内把它毒死,然后自己也随敌人死去!因为蜜蜂的毒刺没有了蜜蜂也就活不长了。

可是,这一幕并没有发生,相反,蜜蜂们不断同时扇动着翅膀,形成巨大的嗡嗡声。过了十几分钟,奇迹发生了:大黄蜂在群蜂的包裹下渐渐失去了活力,不再挣扎,最终死亡!这不禁让围观者目瞪口呆。

原来,蜜蜂虽然弱小,它的生命极限温度却比大黄蜂的高3℃,即49℃,而大黄蜂的为46℃。当大黄蜂信使来打探时,日本蜜蜂知道只有把它杀死才能避免灭顶之灾,而又不能同对方硬拼,于是采取了最聪明也最危险的一招:它们集体合围大黄蜂,利用扇动翅膀产生的热量使大黄蜂的体温上升,达到46℃,前后过程持续十几分钟,这样,恰好使大黄蜂体液沸腾而被热死,同时又使自己的体温始终保持在49℃以下,从而成功地完成了自救的目标。

日本蜜蜂利用集体的力量和,战胜了大黄蜂,保存了群体。而它们所凭借的,竟是看似微弱的3℃的极限体温优势。与之相比,人类却有着好大喜功和盲目乐观、盲目悲观的天性:看到优势明显就兴高采烈,急躁冒进;优势微弱则陷入悲观,甚至过早放弃;而在面对不太大的困难时,又容易将其夸大,产生畏难心理,使原本充足的信心走向崩溃——对比小小的蜜蜂,我们是否该深刻反省?

即使优势微弱,结局也会完全不同——看了日本蜜蜂的故事后,相信人们对自身会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即使优势微弱,结局也会完全不同。

先把泥点晾干

德国军队向来以纪律严明著称。在一本德国老兵的回忆录中,我发现他们有条耐人寻味的军规:一名士兵可以检举同伴的错误,被检举人也有权反驳。但如果长官发现检举和反驳的士兵曾在近期发生过冲突,那么两个人都会受罚。发生过冲突的人至少要等一周,等情绪完全冷静下来后,才可以告对方的状。

读研究生时,我的导师吉纳也经常告诫我们,不要一时冲动,成了情绪的奴隶。有一年圣诞节,她送给我的礼物是一只咖啡杯,上面印着亚里士多德的一句名言:“发脾气是值得赞扬的,如果你能做到:在适当的场合,向正确的对象,在合适的时刻,使用恰当的方式,因为公正的理由而发脾气。”

毕业后的一个雨天,我回系里探望吉纳教授,正赶上一名学生有急事要请教她,吉纳让我在外面的小客厅等她一会儿。小客厅和吉纳的办公室只隔了薄薄一道装饰墙,屋里的对话不时传进我的耳朵。那位同学声音激动。原来其他实验室的另一名研究生出言不逊,当众讽刺他理论过时、见解平庸,令他大为恼火。他不知道是该直接找那个学生论个明白,还是应该找对方的教授评理。他这次来,就是要征求吉纳的意见。

“年轻人,”我听见吉纳教授慢条斯理地说,“有时候,别人的言行是很难理解的。如果你不介意,让我给你一个小建议。批评和侮辱,跟泥巴没什么两样。你看,我大衣上的泥点,就是今早过马路时溅上的。如果我当时立即去抹,一定会搞得一团糟。所以我把大衣挂到一边,专心干别的事,等泥巴晾干了再去处理它,就非常容易了。瞧,轻轻掸几下就没事了。”

好恰当的比喻!老教授的处世令人叹服。那个聪明的学生也顿时醒悟,连连道谢。吉纳最后说:“我年轻时不善于控制情绪,深受其害。慢慢地我发现,最好的办法是先把让我恼火的事搁在一边,晾一会儿。等我冷静下来后,再去对付它们。如果你现在就去质问他,你会更生气,矛盾会更严重。我建议你等情绪的水分都蒸发掉了,再来想这件事。到那时,如果你还打算讨伐他,请再来找我。不过晾干水分后,你也许会发现那泥点也淡得找不到了!”

不要一时冲动,成了情绪的奴隶。

不要争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的一天晚上,卡尔在伦敦学到了一个极有价值的教训。有一天晚上,卡尔参加一次宴会。宴席中,坐在卡尔右边的一位先生讲了一段幽默笑话,并引用了一句话,意思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他说那句话出自《圣经》,但他错了。卡尔知道正确的出处,一点疑问也没有。

为了表现出优越感,卡尔很讨嫌地纠正他。那人立刻反唇相讥:“什么?出自莎士比亚?不可能,绝对不可能!那句话出自《圣经》。”他自信确实如此!

那位先生坐在右首,卡尔的老朋友弗兰克·格蒙在他左首,他研究莎士比亚的著作已有多年。于是,他们俩都同意向格蒙请教。格蒙听了,在桌下踢了卡尔一下,然后说:“卡尔,这位先生没说错,《圣经》里有这句话。”

那晚回家路上,卡尔对格蒙说:“弗兰克,你明明知道那句话出自莎士比亚。”

“是的,当然,”他回答,“《哈姆雷特》第五幕第二场。可是亲爱的卡尔,我们是宴会上的客人,为什么要证明他错了?那样会使他喜欢你吗?为什么不给他留点面子?他并没问你的意见啊!他不需要你的意见,为什么要跟他抬杠?应该永远避免跟人家正面冲突。”

永远避免跟人家正面冲突。说这句话的人已经辞世了,但卡尔受到的这个教训仍长存不灭。那是卡尔最深刻的教训,因为卡尔是个积重难返的杠子头。小时候他和哥哥,为天底下任何事物都抬杠。进入大学,卡尔又选修逻辑学和辩论术,也经常参加辩论赛。从那次之后,卡尔听过、看过、参加过、也批评过数以千次的争论。这一切的结果,使他得到一个结论:天底下只有一种能在争论中获胜的方式,那就是避免争论。避免争论,就像你避免响尾蛇和地震那样。

十之八九,争论的结果会使双方比以前更相信自己绝对正确。你赢不了争论。要是输了,当然你就输了;即使赢了,但实际上你还是输了。为什么?如果你的胜利使对方的论点被攻击得千疮百孔,证明他一无是处,那又怎么样?你会觉得洋洋自得;但他呢?他会自惭形秽,你伤了他的自尊,他会怨恨你的胜利。而且一个人即使口服,但心里并不服。

潘恩互助人寿保险公司立了一项规矩:“不要争论!”

真正的推销精神不是争论,甚至最不露痕迹的争论也要不得。人的意愿是不会因为争论而改变的。

有位爱尔兰人名叫欧·哈里,他受的教育不多,可是就爱抬杠。他当过人家的汽车司机,后来因为推销卡车不成功而来求助于经理。经理听了几个简单的问题,就发现他老是跟顾客争辩。如果对方挑剔他的车子,他立刻会涨红脸大声强辩。欧·哈里承认,他在口头上赢得了不少的辩论,但并没能赢得顾客。他后来对经理说:“在走出人家的办公室时我总是对自己说,我总算整了那浑蛋一次。我的确整了他一次,可是我什么都没能卖给他。”

经理的第一个难题不在于怎样教欧·哈里说话,经理着手要做的是训练他如何自制,避免口角。

欧·哈里现在是纽约怀德汽车公司的明星推销员。他是怎么成功的呢?这是他的推销策略:“如果我现在走进顾客的办公室,而对方说:‘什么?怀德卡车?不好!你要送我我都不要,我要的是何赛的卡车。’我会说:‘老兄,何赛的货色的确不错,买他们的卡车绝错不了,何赛的车是优良产品。’

“这样他就无话可说了,没有抬杠的余地。如果他说何赛的车子最好,我说没错,他只有住嘴了。他总不能在我同意他的看法后,还说一下午的‘何赛车子最好’。我们接着不再谈何赛,而我就开始介绍怀德的优点。

“当年若是听到他那种话,我早就气得脸一阵红、一阵白了——我就会挑何赛的错,而我越挑剔别的车子不好,对方就越说它好。争辩越激烈,对方就越喜欢我竞争对手的产品。

“现在回忆起来,真不知道过去是怎么干推销的!以往我花了不少时间在抬杠上,现在我守口如瓶了,果然有效。”

正如明智的本杰明·富兰克林所说的:“如果你老是抬杠、反驳,也许偶尔能获胜,但那只是空洞的胜利,因为你永远得不到对方的好感。”

因此,你自己要衡量一下,你是宁愿要一种表面上的胜利,还是要别人对你的好感?

你可能有理,但要想在争论中改变别人的主意,一切都是徒劳。

威尔逊总统任内的财政部长威廉·麦肯罗以多年政治生涯获得的经验,说了一句话:“靠辩论不可能使无知的人服气。”

“无知的人?”麦肯罗说得太保守太片面了,不论对方才智如何,都不可能靠辩论改变他的想法。

拿破仑的家务总管康斯坦在《拿破仑私生活拾遗》中曾写到,他常和约瑟芬打台球:“虽然我的技术不错,但我总是让她赢,这样她就非常高兴。”

我们可从康斯坦的话里得到一个教训:让我们的顾客、朋友、丈夫、妻子,在琐碎的争论上赢过我们。

释迦牟尼说:“恨不消恨,端赖爱止。”强争疾辩不可能消除误会,而只能靠技巧、协调、宽容以及用同情的眼光去改变别人的观点。

林肯有一次斥责一位和同事发生激烈争吵的青年军官,他说:“任何决心有所成就的人,绝不会在私人争执上耗时间,争执的后果,不是他所能承担得起的。而后果包括发脾气、失去自制。要在跟别人拥有相等权利的事物上,多让步一点;而那些显然是你对的事情,就让得少一点。与其跟狗争道,被它咬一口,不如让它先走。因为,就算宰了它,也治不好你的咬伤。”

这是何等形象的比喻,又包含着何等的睿智!记住,不要争论。

永远避免跟人家正面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