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中华处世智慧大全集
13369900000106

第106章 围炉夜话(5)

耕所以养生,读所以明道,此耕读之本原也,而后世乃假以谋富贵矣。衣取其蔽体,食取其充饥,此衣食之实用也,而时人乃藉以逞豪奢矣。

【译文】

耕田种地是为了糊口活命,读书是为了明白道理,这是耕种和读书的本意,然而却被后世之人当做谋求富贵的手段。穿衣是为了遮羞,食物是为了充饥,衣食原本是为了实际上的需要所用,现在却被人们用来显耀豪华奢侈。

一八四

人皆欲贵也,请问一官到手,怎去施行?人皆欲富也,且问万贯缠腰,如何布置?

【译文】

人都希望自己贵显,但是请问一旦做了官,要怎样去推行政务,改善人民的生活?人都希望自己富有,但是有没有想过,自己一旦腰缠万贯要如何将这些钱用到有益之处?

一八五

文、行、忠、信,孔子立教之目也,今惟教以文而已;志道、据德、依仁、游艺,孔门为学之序也,今但学其艺而已。

【译文】

文、行、忠、信,是孔子教导学生所立的科目,现在却只教学生文学了。志道、据德、依仁、游艺,是孔门求学问的次序,现在只剩最后一项学艺罢了。

一八六

隐微之衍,即干宪典,所以君子怀刑也;技艺之末,无益身心,所以君子务本也。

【译文】

一些不留意的过失,很可能就会干犯法度,所以君子行事,常在心中留意礼法,以免犯错。技艺是学问的末流,对身心并无改善的力量,所以君子重视根本的学问,而不把精力浪费在旁枝末节上。

一八七

士既知学,还恐学而无恒;人不患贫,只要贫而有志。

【译文】

读书人既知道学问的重要,也要谨防学习时缺乏恒心。人不怕穷,但穷得要有志气。

一八八

用功于内者,必于外无所求;饰美于外者,必其中无所有。

【译文】

在内在方面努力求进步的人,必然对外在事物不会有许多苛求;在外表拼命装饰的人,内在必然没有什么涵养。

一八九

盛衰之机,虽关气运,而有心者必贵诸人谋;性命之理,固极精微,而讲学者必求其实用。

【译文】

兴盛或是衰败,虽然有时和运气有关,但是有心人一定要求在人事上做得完善。天命天理的学问,固然十分微妙,但是讲求这方面的学问,一定要它能够实用。

一九○

鲁如曾子,于道独得其传,可知资性不足限人也;贫如颜子,其乐不因以改,可知境遇不足困人也。

【译文】

愚钝如曾子,却能得到孔子“修身躬行之道”的真传,由此可知天资的聪惠与否不是限制人事业发展的决定因素;穷困如颜回,仍以对道的追求为乐,由此可知人的处境也不能约束人的最终成就。

一九一

敦厚之人,始可托大事,故安刘氏者,必绛侯也;谨慎之人,方能成大功,故兴汉室者,必武侯也。

【译文】

忠厚诚挚的人,才可将大事托付给他,因此能使汉朝天下安定的,必定是周勃这个人。唯有谨慎行事的人,才能建立大的功业,因此能使汉室复兴的,必然是孔明这般人。

一九二

以汉高祖之英明,知吕后必杀戚姬,而不能救止,盖其祸已成也;以陶朱公之智计,知长男必杀仲子,而不能保全,殆其罪难宥乎?

【译文】

像汉高祖那么大略的帝王,明知在他死后吕后会杀死他最心爱的戚夫人,却无法挽救阻止,是因为这个祸事已经造成了。而如陶朱公那么足智多谋的人,明知他的长子会害了次子,却无法保全次子,大概是因为他的罪本来就让人难以原谅吧!

一九三

处世以忠厚人为法,传家得勤俭意便佳。

【译文】

处世要以忠厚诚实做人为法则,治家之道要以勤俭持家为精髓。

一九四

紫阳补大学格致之章,恐人误入虚无,而必使之即物穷理,所以维正教也;阳明取孟子良知之说,恐人徒事记诵,而必使之反己省心,所以救末流也。

【译文】

朱子注大学格物致知一章时,特别加以补充说明,只恐学人误解而入于虚无之道,所以要人多去穷尽事物之理,目的在维护孔门的正教。王阳明取了孟子的良知良能之说,只怕学子徒然地只会背诵,所以一定要教导他们反观自己的本心,这是为了挽回那些学圣道理,而只知死读书的人而设的。

一九五

人称我善良,则喜;称我凶恶,则怒;此可见凶恶非美名也,即当立志为善良。我见人醇谨,则爱,见人浮躁,则恶;此可见浮躁非佳士也,何不反身为醇谨?

【译文】

别人说我善良,我就高兴;说我凶恶,我就生气,由此可知凶恶不是美好的名声,所以我们应当立志做善良的人。我看到他人醇厚谨慎,就喜爱他,见到他人心浮气躁,就厌恶他,由此可见心浮气躁不是优良的人,何不让自己做一个醇厚谨慎的人呢?

一九六

处事宜宽平,而不可有松散之弊;持身贵严厉,而不可有激切之形。

【译文】

处理事情要宽容而平稳,但是不可因此而太过散漫。立身最好能严格,但是不可造成过于激烈的严酷状态。

一九七

天有风雨,人以宫室蔽之;地有山川,人以舟车通之;是人能补天地之阙也,而可无为乎?人有性理,天以五常赋之;人有形质,地以六谷养之;是天地且厚人之生也,而可自薄乎?

【译文】

天上有风有雨,所以人造房屋来遮蔽;地上有山川河流,人便造船造车来交通。这就是人力能够弥补天地造物的缺失,人岂能无所作为,而让一切不获得改善呢?人的心中有理性,天以仁、义、礼、智、信作为他的禀赋;人的外在有形体,地便以黍、稷、菽、麦、稻、梁六谷来养活他,天地尚且如此优厚人的生命,人岂能自己看轻自己呢?

一九八

人之生也直,人苟欲生,必全其直;贫者士之常,士不安贫,乃反其常。进食需箸,而箸亦只悉随其操纵所使,于此可悟用人之方;作书需笔,而笔不能必其字画之工,于此可悟求己之理。

【译文】

人生来身体便是直的,由此可见,如果人要活得好,一定要向直道而行。贫穷本是读书人该有的现象,读书人不安于贫,便是违背了常理。吃饭需要筷子,筷子完全随人的操纵来选择食物,由此可以了解用人的方法。写字需用毛笔,但是毛笔并不能使字好看,于此也可以明白凡事必须反求诸己的道理。

一九九

家之富厚者,积田产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保;不如广积阴功,使天眷其德,或可少延。家之贫穷者,谋奔走以给衣食,衣食未必能充;何若自谋本业,知民生在勤,定当有济。

【译文】

家中富有的人,将积聚的田产留给子孙,但子孙未必能将它保有它;使上天眷顾他的阴德,也许可使子孙的福分因此得到延长。家中贫穷的人,想尽办法来筹措衣食,衣食却未必获得充足,倒不如在工作上多加努力,若能知道民生的根本在于勤奋,那么多少会有所帮助,而不必四处求人。

二○○

言不可尽信,必揆诸理;事未可遽行,必问诸心。

【译文】

言语不可以完全相信,一定要在理性上加以判断、衡量,遇事不要急着去做,一定要先考问过自己的良心。

二○一

兄弟相师友,天伦之乐莫大焉;闺门若朝廷,家法之严可知也。

【译文】

最好的天伦之乐莫过于兄弟之间互相学习,亦师亦友;最严谨的家法莫过于使内宅秩序如朝堂之上一样进退有序。

二○二

友以成德也,人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德不能成矣;学以愈愚也,人而不学,则昏昧无知,愚不能愈矣。

【译文】

朋友可以帮助德业的进步,人如果没有朋友,则学识浅薄,见闻不广,德业就无法得以改善。学习是为了免除愚昧的毛病,人如果不学习,必定愚昧无知,愚昧的毛病永远都不能治好。

二○三

明犯国法,罪累岂能幸逃?白得人财,赔偿还要加倍。

【译文】

明知国法不容而故意作恶,恶行次数多了就难逃惩罚;经常贪污别人的钱财,最后肯定会付出更大的代价。

二○四

浪子回头,仍不惭为君子;贵人失足,便贻笑于庸人。

【译文】

浪荡子若能改过而重新做人,仍可做个无愧于心的君子。高贵的人一旦做下错事,连庸愚的人都要嘲笑他。

二○五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然人欲既胜,天理或亡。故有道之士,必使饮食有节,男女有别。

【译文】

吃喝和追求情爱,是人类最主要的两种需求。但完全将这两种需求放在首要位置上,人的理性就会泯灭不存。所以有道德的君子,一定会注重节制饮食,男女有别。

二○六

东坡《志林》有云:“人生耐贫贱易,耐富贵难;安勤苦易,安闲散难;忍疼易,忍痒难;能耐富贵、安闲散、忍痒者,必有道之士也。”余谓如此精爽之论,足以发人深省,正可于朋友聚会时,述之以助清谈。

【译文】

宋代大才子苏轼在《东坡志林》中曾说:“人生能耐得住贫贱容易,而很难经得住富贵的考验;安于勤苦容易,而安于闲散很难;忍住痛苦容易,而忍受瘙痒很难。如果一个人能耐得住富贵,安于闲散,忍受瘙痒,就一定是一个有道之士。”我认为这样精炼而直白的论点足以使人警醒,正是朋友聚会清谈时最好的话题。

二○七

余最爱《草庐日录》有句云:“淡如秋水贫中味,和若春风静后功。”读之觉矜平躁释,意味深长。

【译文】

我最喜欢《草庐日录》里的这句话:“淡如秋水贫中味,和若春风静后功”,每次读它都觉得这句话意味深长,心中的自负孤傲少了,浮躁不安的心也平和了。

二○八

敌加于己,不得已而应之,谓之应兵,兵应者胜;利人土地,谓之贪兵,兵贪者败,此魏相论兵语也。然岂独用兵为然哉?凡人事之成败,皆当作如是观。

【译文】

敌人来攻打本国,不得已而与之对抗,这叫做“应兵”,不得已而应战的必然能够得胜。贪图他国土地,的人地叫做“贪兵”,为贪得他国土地而作战必然会失败,这是魏相论用兵时所讲的话。然而岂止是用兵打仗如此呢?凡是人事的成功或失败,往往也是如此啊!

二○九

凡人世险奇之事,决不可为,或为之而幸获其利,特偶然耳,不可视为常然也。可以为常者,必其平淡无奇,如耕田读书之类是也。

【译文】

凡是人世间危险奇怪的事,绝不能做,虽然有人因为做了这些事而侥幸得到利益,那也不过是偶然罢了!不可将它视为常理。可以作为常理的,一定是平淡无奇的事情,例如耕田、读书之类的事便是。

二一○

忧先于事故能无忧,事至而忧无救于事,此唐史李绛语也。其警人之意深矣,可书以揭诸座右。

【译文】

如果事前忧愁,在做的时候就不会有可忧的困难出现;若是事到临头才去担忧;对事情已经没有什么帮助了,这是唐史上李绛所讲的话。这句话具有警惕人的意味,可以将它写在座旁,时时提醒自己。

二一一

尧舜大圣,而生朱均;瞽鲧至愚,而生舜禹;揆以馀广馀殃之理,似觉难凭。然尧舜之圣,初未尝因朱均而灭;瞽鲧之愚,亦不能因舜禹而掩,所以人贵自立也。

【译文】

尧和舜都是古代的大圣人,却生了丹朱和商均这样不肖的儿子;瞽和鲧都是愚昧的人,却生了舜和禹这样的圣人。若以善人遗及子孙德泽,恶人遗及子孙祸殃的道理来说,似乎不太说得通。然而尧舜的圣明,并不因后代的不贤而有所灭损;而瞽鲧那般的愚昧,也无法被舜禹的贤能所掩盖,所以人最重要的是能自立自强。

二一二

程子教人以静,朱子教人以敬,静者心不妄动之谓也,敬者心常惺惺之谓也。又况静能延寿,敬则日强,为学之功在是,养生之道亦在是,静敬之益人大矣哉!学者可不务乎?

【译文】

程子教人“主静”,朱子教人“持敬”,“静”是心不起妄念妄动,而敬则是常保醒觉状态。由于心不妄动,所以能延长寿命,又由于常保醒觉,所以能日有增长,求学问的功夫在此,培育生命的方法亦在此,“敬”和“静”两者对人的益处实在太大了!学子能不在这两点上下工夫吗?

二一三

卜筮以龟筮为重,故必龟从筮从乃可言吉。若二者有一不从,或二者俱不从,则宜其有凶无吉矣。乃洪范稽疑之篇,则于龟从筮逆者,仍曰作内吉。从龟筮共达于人者,仍曰用静吉。是知吉凶在人,圣人之垂戒深矣。人诚能作内而不作外,用静而不用作,循分守常,斯亦安往而不吉哉!

【译文】

在古代占卜,是以龟甲和蓍草为主要的工具,因此一定要龟卜及筮占皆赞同,一件事才可称得上吉。如果龟和蓍中有一个不赞同,或是两者都不赞同,那么事情便是凶险而无吉兆了。但是《尚书》洪范稽疑篇中,则对于龟卜赞同,蓍占不赞同的情形,视为做内面的事吉祥。即使龟甲和蓍草占卜的结果都与人的意愿相违,仍然要说无所为则有利。由此可知,吉凶往往决定在自己,圣人已经教训得十分明白了。人只要能对内吉外凶的事情在内行之而不在外行之,对于完全与人相违的事守静而不做,安分守己,遵循常道,那么岂不是无往而不利吗?

二一四

每见勤苦之人,绝无痨疾,显达之士多出寒门,此亦盈虚消长之机,自然之理也。

【译文】

世人辛勤劳苦之人,很少染上痨病,显耀腾达之人多出身贫寒,这就是世间盈亏消长的道理,事物的自然规律。

二一五

欲利己,便是害己;肯下人,终能上人。

【译文】

只想着要与自己有利,就是害了自己;肯屈居人下,最后一定能出人头地。

二一六

古之克孝者多矣,独称虞舜为大孝,盖能为其难也;古之有才者众矣,独称周公为美才,盖能本于德也。

【译文】

古来能够尽孝道的人很多,然而独独称虞舜为大孝之人,是因为他能在孝道上做人所难做之事。自古以来有才能的人极多,然而单单称赞周公美才,乃是因为周公的才能以道德为根本。

二一七

不能缩头者,且休缩头;可以放手者,便须放手。

【译文】

事到临头不能退缩的,就要勇敢地承担责任;名利当前应该放手的,就必须放手。

二一八

居易俟命,见危授命,言命者总不外顺受其正;木讷近仁,巧令鲜仁,求仁者即可知从入之方。

【译文】

君子在平日不做危险的言行,以等待时机,一旦国家有难,便能奉献自己的生命去挽救国家的命运,讲命运的人总不外乎将命运承受在应当承受与投注之处。言语不花巧则接近仁德了,反之,话说得好听,脸色讨人喜欢,往往没有什么仁心,寻求仁德的人由此可知该由何处做起才能入仁道。

二一九

见小利,不能立大功。存私心,不能谋公事。

【译文】

只看见眼前的蝇头小利看不见其他的人,立不了大功,成不了大事;处世为人私心重的人,不值得把重要的公务交给他。

二二○

正己为率人之本,守成念创业之艰。

【译文】

要成为别人的表率首先自己要“行得正”,要守住己取得的事业成就必须经常想到这成果的得来不易。

二二一

在世无过百年,总要做好人,存好心,留个后代榜样;谋生各有恒业,哪得管闲事,说闲话,荒我正经工夫。

【译文】

人活在世上不过百年,总要做个好人,存着善心,为后人留个学习的榜样;谋生计是每个人恒常的事业,哪有时间去管一些无聊的事,说些无聊的话,荒废了正当的工作。